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作者:吴洁;邱勇;张乐;孙燕芳;陈新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取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92例,年龄10~19岁,Cobb角25°~134°,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s)的方法分析雌激素受体基因型,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分别对其腰椎(L2-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进行测量.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雌激素受体基因型PvuⅡ多态性PP,Pp,pp型分别为19.6%,46.7%,33.7%,XbaⅠ多态性XX,Xx,xx型分别为22.8%,33.7%,43.5%;XX型的腰椎、股骨大转子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明显低于xx型(P<0.05),而PvuⅡ基因的各基因型与骨密度无关;联合分析PvuⅡ和XbaⅠ位点,PPXX基因型的腰椎、股骨大转子和Wards三角的骨密度明显低于Ppxx和ppxx型(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XbaⅠ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骨密度有关,PPXX基因型的骨密度较低,有助于较早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低骨量者.

  • 褪黑素受体1B基因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

    作者:邱旭升;邓亮生;杨晓恩;郑振耀;邱勇

    目的 探讨褪黑素受体1B基因(MTNR1B)多态性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511例年龄在12~18岁之间的女性AIS患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量优势侧近端股骨的骨密度.同时,采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试剂盒提取DNA.通过PCRRFLP的方法检测MTNRlB基因启动子区上2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ANOVA的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应骨密度大小.结果 MTNRlB基因2个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所对应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TNRlB基因多态性与AIS患者的骨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它可能在MS患者的低骨量中不发挥作用.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与骨密度

    作者:戚德胜;戴哲浩;吕国华;周彬;熊宇;康意军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 A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生于青春期的结构性脊柱侧凸,与基因多态性、生长发育等多因素发病机制可能有关。已有很多研究发现AIS患者全身多处骨密度降低,但具体机制阐释不多。本文拟从骨微观结构及生物力学、基因多态性、信号传导通路三方面对AIS疾病与低骨密度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增强骨密度可能对改善AIS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 三维矫形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作者:陈建庭;翁科捷;金大地;张忠民;江建明;王吉兴;瞿东滨;鲁凯伍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相关融合区的选择问题.方法:2001年~2006年在我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78例,男27例,女51例,年龄10~18岁,平均15.6岁,其中Lenke Ⅰ型38例,Lenke Ⅱ型6例,Lenke Ⅲ型11例,Lenke Ⅳ型1例,Lenke Ⅴ型14例.Lenke Ⅵ型8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56°,顶椎偏距平均5.9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8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5年,平均28个月,冠状面Cobb角平均残留23°,矫正率为59%;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5°,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7cm,矫正率为55%,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4cm.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能有效改善AIS畸形,根据畸形特点选择正确的融合区进行适度的矫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全节段椎弓根螺钉与椎弓根钉、钩系统矫治单胸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雪松;王岩;张永刚;肖嵩华;刘郑生;刘保卫;陆宁;王征;毛克亚

    目的:比较全节段椎弓根螺钉与椎弓根钉、钩系统固定治疗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效果.方法:2002年5月~2003年10月治疗24例单胸弯AIS患者,12例采用全节段胸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进行脊柱畸形的矫正(A组);12例采用腰或胸腰段椎弓根螺钉+胸椎钩系统固定矫正畸形(B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并发症;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价矫形效果;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行肺功能测试和SRS-24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56min(A组)和262min(B组),平均术中失血量分别为735ml(A组)和812ml(B组),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没有出现神经性损害.手术后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A组胸弯矫正率79.6%;B组胸弯矫正率66.5%,存在显著性差异.A组平均融合10.6个椎体,较B组平均节省了0.8个椎体.术后4年随访时,A组FVC较术前增加0.23L,B组增加0.12L,但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SRS-24评分平均为101,B组平均为10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相对于传统钉钩系统,全节段胸椎弓根螺钉技术可以在更短的固定融合范围内取得并维持更为理想的三维矫正效果.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后远端交界区变化

    作者:邢泽军;仉建国;于斌;刘勇;刘景臣;汪学松;孙武;赵丽娟;邱贵兴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远端交界区(LIV+2)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的变化.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AIS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10~19岁,平均14.4岁.按PUMC分型,Ⅰ c 1例,Ⅱa 4例,Ⅱb1 9例,Ⅱb2 1例,Ⅱc1 1例,Ⅱc3 5例,Ⅱd1 5例,Ⅲa 5例,Ⅲb 11例.均采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同定,其中远端融合椎(LIV)与稳定椎(SV)为同一椎体(A组)15例,LIV与SV非同一椎体(B组)17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上躯干偏移(TS),LIV的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开角(LIVA),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远端交界区的Cobb角和椎体的旋转度(LIV+1 VR和LIV+2 VR).结果: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的TS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LIVT由术前20.2°±5.9°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7°±3.8°(P<0.001),B组由17.2°±5.5°下降到4.4°±2.7°(P<0.001);A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LIVA分别为7.5°±4.7°和3.9°±3.1°(P=0.056);B组分别为4.5°±3.4°和5.4°±3.2°(P=0.492);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两组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变化和其尾侧椎间盘开角变化之间相关性不显著(A组r=-0.067,P=0.813;B组r=0.362,P=0.154).A组远端交界区(LIV+2)冠状面上Cobb角由术前20.5°±9.6°矫正至末次随访时9.4°±7.3°(P<0.001);B组由13.8°±6.7°矫正至8.1°±4.7°(P=0.013);A、B组末次随访时远端交界区矢状面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464,P=0.598);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A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和术前矢状面Cobb角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076,P=0.788),B组的相关性显著(r=0.803,P<0.001).两组末次随访时LIV+1 VR和LIV+2 VR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应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后远端交界区在冠状面上矫形明显,矢状面和轴位上矫形不明显,且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减小.

  • 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作者:吕国华;王冰;王孝宾;李晶;康意军;陈飞;邓幼文;刘伟东

    目的:探讨应用前路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技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7年3月间共对33例特发件脊柱侧凸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矫形术,男13例,女20例,年龄11~17岁,平均14.6±1.5岁.Lenke Ⅰ型21例,包括1AN 10例,1BN 7例,1CN 4例,术前主胸弯Cobb角54.5°±6.3°(40°~64°):Lenke Ⅴ型12例,均为5CN,术前主弯Cobb角38°~62°,平均48.8°±8.0°.均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非穿透椎体对侧皮质螺钉置入技术行胸椎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术.对所有患者的融合节段、矫正效果、围手术期参数和并发症以及SRS-22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平均融合节段5.3个,平均手术时间223±48min,术中失血量263±50ml,术后伤口引流169±28ml,伤口引流管放置时间3.0±1.8d,住院时间12.3±3.3d,并发症发生率6.1%.平均随访2.2年,主弯矫正率平均68.2%±10.5%(Lenke Ⅰ型65.1%±10.5%,Lenke Ⅴ型73.5%±8.4%).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相比较主弯矫正丢失率为4.8%±1.7%,顶椎去旋转率为59.4%±12.2%,冠状面与矢状面均获得良好平衡.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评分的"外表"、"心理"和"总分"得分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内固定进行侧凸前路矫形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矫形效果满意和经济等优势,配套操作器械和远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 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高度的影响

    作者:钱邦平;毛赛虎;孙旭;刘臻;朱泽章;朱锋;邱勇

    目的:评估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277例,单弯(single curve,SC)173例,双弯(double curve,DC) 104例,站立位主弯Cobb角平均53.63°±15.38°(40°~140°),仰卧位主弯Cobb角43.87°±15.01°(20°~124°).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定义为仰卧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T1椎体上终板中点至S1椎体上终板中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术前、术后SH,△SH为手术矫正SH值.评估不同Cobb角侧凸患者的△SH,并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脊柱侧凸术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术前SH及术后SH与ASH的相关性.结果:SC组仰卧位Cobb角术后矫正至15.69°±9.21°(4°~79°),DC组仰卧位主弯Cobb角术后矫正至19.50°±13.07°(3°~95°),矫正率分别为69.7%和65.5%.SC组和DC组术前SH分别为41.29±2.96cm和39.97±3.26cm,术后SH分别为43.77±2.71cm和42.86±3.04cm.SC组术前仰卧位Cobb角分别为≤30°、31°~40°、41°~50°、51°~60°、61°~70°、71°~80°、>80°时,ASH分别为1.97±0.79cm、2.14±0.63cm、2.52±0.65cm、2.77±0.51cm、3.92±0.61cm、4.33±0.22cm、4.85±0.22cm;而在DC组中,△SH分别为2.37±0.60cm、2.35±0.69cm、2.56±0.53cm、3.27±0.40cm、3.79±0.94cm、3.89±1.11cm、5.46±0.91cm.△SH与术前Cobb角[SC:r=0.702,P<0.001;DC(主弯+次发弯):r=0.718,P<0.001]、Cobb角矫正值[SC:r=0.659,P<0.001;DC(主弯+次发弯):r=0.698,P<0.001]和术后SH[SC:r=0.182,P=0.017; DC(主弯+次发弯):r=0.213,P=0.033]呈显著相关性,但与Cobb角矫正率[SC:r=0.083,P>0.05;DC(主弯+次发弯):r=0.039,P>O.05]和术前SH[SC:r=-0.082,P>0.05;DC(主弯+次发弯):r=-0.047,P>O.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后路矫形手术可显著改善AIS患者的SH,术前Cobb角和Cobb角矫正值是影响SH矫正程度的主要因素,术后SH是次要影响因素,而Cobb角矫正率则影响不大.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对矢状位脊柱曲线与骨盆相关性的影响

    作者:王华锋;沈建雄;邱贵兴;翁习生;林进

    态,不随脊柱矢状位参数变化而变化;腰前凸与骨盆投射角之间的密切关联在矫形术后得以维持,在计划手术治疗AIS时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严重程度和弯型与SRS-22问卷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伍伟飞;朱泽章;邱勇;刘臻;钱邦平;孙旭;杨宗;闫煌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不同弯型及不同Cobb角与SRS-22问卷各维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7月在我科就诊且填写SRS-22简体中文版问卷的272例未经任何治疗的女性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状面Cobb角将所有患者分为小Cobb角(20°~39°)和大Cobb角(40°~75°)两组,并根据弯型特征将每组患者分为单胸弯、单胸腰弯/腰弯、双胸弯、胸腰双弯四个亚组.对同一Cobb角组内不同弯型亚组间和不同Cobb角组间同一弯型患者的SRS-22问卷各维度评分差异均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小Cobb角组单胸弯和单胸腰弯/腰弯患者的功能活动、自我形象、精神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大Cobb角组的患者(P<0.05),双胸弯患者的功能活动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优于大Cobb角组的患者(P<0.05).在小Cobb角组中,单胸弯患者的功能活动评分显著高于单胸腰弯/腰弯和胸腰双弯患者(P<0.05);自我形象评分双胸弯患者明显低于单胸弯患者和单胸腰弯/腰弯患者(P<0.05).在大Cobb角组中,胸腰双弯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单胸弯患者(P<0.05);自我形象评分双胸弯患者明显低于其他三种弯型患者(P<0.05).结论:在轻中度女性AIS中,Cobb角大小及弯型特征对患者的SRS-22问卷评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双胸弯对患者的自我形象评分的影响尤为明显.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杨;朱泽章;邱勇;史航;朱裕成;马军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探讨脊柱侧凸胸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主弯为胸弯的女性AIS患者资料,排除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5例患者,共374例纳入研究,年龄10~18岁(14.9±1.8岁).回顾性分析心脏超声多普勒资料,得到AIS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包括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 in end diastole,IVST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eftventricular inner diameter in end diastole,LVD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ner diameter in end systole,LVIDS)、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osterior wall of left ventricle in end diastole,LVPWD)、主动脉根径(diameter of aortic root,DAR)、舒张末期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肺动脉直径(diameter of arteria pulmonalis,DAP)、左室舒张早期血流充盈峰值流速(E峰),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A峰)、主动脉流速(aortic flow velocity,AV).根据脊柱侧凸冠状面角不同,分为小Cobb角组(Cobb 角≤70°)和大Cobb角组(Cobb角>70°),比较两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依据矢状面角不同,分为后凸减小(Cobb角<10°)、正常后凸(Cobb角10°~40°)及后凸增加(Cobb角>40°)3组,比较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确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的相关单因素.再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的独立因素及影响强度大小.结果:所有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LVDD、LVIDS、IVSTD、DAR、LVPWD、LAD、DAP、EF、E、A、E/A及AV)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在胸椎冠状面角度≤70°组与>70°组之间的LVDD、LVIDS、AV有显著性差异(P<0.05),IVSTD、DAR、LVPWD、LAD、DAP、EF、E、A、E/A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矢状面角度<10°组与10°~40°组之间的LVDD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矢状面角度<10°组与>40°组之间的IVSTD、LAD、DAP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矢状面角度10°~40°组与>40°组之间的EF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LVIDS、DAR、LVPWD、E、A、E/A及AV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冠状面角度是LVDD、LVID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50、-0.162;年龄是LVDD、LVID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39、0.146;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冠面角度大于年龄;年龄亦是IVSTD、DA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17、0.272.结论:AIS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基本上处于正常范围,但胸弯的冠矢状面畸形仍对AIS患者心脏结构产生影响,冠状面角度越大,左室内径值越小.

  • Lenke3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史本龙;徐亮;毛赛虎;孙旭;刘臻;朱泽章;邱勇

    目的:探讨Lenke 3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儿脊柱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SH)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女性Lenke 3型AIS患儿90例,年龄15.0±2.6岁.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的主弯侧凸Cobb角1(大侧凸Cobb角)、侧凸Cobb角2(次之侧凸Cobb角)、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SH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线性回归探讨△SH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SH为2.9±1.0cm.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SH与术前的侧凸Cobb角1(P=0.000)、侧凸Cobb角2(P=0.000)及TK(P=0.023)均呈显著相关性,与术后的侧凸Cobb角1(P=0.000)、侧凸Cobb角2(P=0.000)、LL(P=0.025)、侧凸Cobb角1变化(P=0.000)、侧凸Cobb角2变化(P=0.000)及TK变化(P=0.032)均呈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示△SH与侧凸Cobb角1变化(P=0.017)、侧凸Cobb角2变化(P=0.001)均呈显著线性相关(R2=0.333);另外,△SH与术前侧凸Cobb角1(P=0.006)、侧凸Cobb角2 (P=0.007)、术前TK(P=0.038)亦呈显著线性相关(R2=0.595).结论:Lenke 3型AIS患儿脊柱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术前、术后的主弯侧凸Cobb角、术前TK及其术后变化值.主弯Cobb角矫正是Lenke 3型AIS术后身高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Lenke 3型AIS患儿的术前侧凸Cobb角及术前TK可以较好地预测患儿术后身高恢复情况.

  • 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作者:袁倚文;刘臻;胡宗杉;李劼;曾昌淳;邱勇;朱泽章

    目的:探讨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站立位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的24例Lenke 1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5岁(13.0±1.8岁).Lenke 1A型12例,Lenke 1B型5例,Lenke 1C型7例.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融合组(STF组,n=13,下端融合至L1 8例,L25例)和非选择性融合组(NSTF组,n=11,下端融合至L3).随访6~17个月(14.0±4.2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和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L3/4、L4/5及L5/S1的椎间角、骶椎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以及骨盆倾斜角(PT)等影像学参数,分别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和坐位的矢状面参数变化.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填写22项脊柱侧凸研究学会调查问卷(SRS-22)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由站立位改为坐位时,L3/4、L4/5、L5/S1椎间角以及SS均减小,而PT增加(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PI基本不变(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相应的矢状面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STF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时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STF组中手术前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STF组与NSTF组患者SRS-22评分在四个项目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STF组与NSTF组患者在功能与疼痛两个项目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术后满意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Lenke 1型AIS患者,与非选择性融合相比,选择性融合不仅在维持腰椎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保留了从站位到坐位时骨盆后旋的代偿功能.

  • Lenke 5C型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矫形术下端融合椎影像学改变对冠状面平衡的影响

    作者:刘臻;郭倞;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孙旭;邱勇

    目的:探讨下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相关影像学指标对Lenke 5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30例行后路选择性融合的Lenke 5C型AIS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前后位像及术前仰卧位拍摄左右Bending像。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平衡与LIV相关影像学指标(LIV偏移、LIV旋转、LIV倾斜度、LIV尾侧椎间盘开角)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3个月(24~50个月),其中LIV为L3者20例, L4者10例。30例Lenke 5C型AIS患者术前冠状面胸腰弯/腰弯Cobb角平均为49.8°±5.1°,术前冠状面胸弯Cobb角平均为25.6°±7.1°。相关性检验发现以下3个指标与术后即刻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balance,CTB)有显著相关性:(1)术前CTB(r=0.69,r2=0.48,P<0.01);(2)术前LIV倾斜度(r=0.63,r2=0.40,P<0.01);(3)术后即刻LIV倾斜度(r=0.60,r2=0.36,P<0.01)。在末次随访时,不管是术前还是术后的LIV相关影像学指标均与末次随访时CTB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对行后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ke 5C型AIS患者而言,术前冠状面平衡与否及术前LIV倾斜度大小对预测术后即刻冠状面平衡有重要的作用。术前LIV倾斜大于25°的患者容易发生术后即刻冠状面失平衡。然而,LIV倾斜度对Lenke 5C型AI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无显著影响。

  • 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自我形象评估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吕峰;邱勇;邱旭升;王斌;张兴;林小龙;伍伟飞

    目的:探讨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自我形象评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52例女性AIS患者,年龄12~18岁,平均14.5±1.8岁.均摄取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独立填写一份简体中文版SRS-22问卷.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Cobb角、顶椎旋转度、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脊柱冠状面力线偏移及脊柱矢状面力线偏移等参数.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各临床指标与自我形象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Cobb角35.5°±12.8°;平均顶椎旋转度2.0°±0.7°;平均胸椎后凸角16.2°±9.0°;平均腰椎前凸角51.3°±9.8°;平均脊柱冠状面力线偏移1.2±0.7cm;平均脊柱矢状面力线偏移2.4±1.5cm;平均体重指数18.3±2.2;平均自我形象评分16.7±2.8分.胸弯和胸腰弯/腰弯的自我形象评分均与主弯Cobb角有相关性(r分别为-0.171,-0.225,P均<0.05);其中大角度胸弯组呈显著相关(r=-0.484,P=0.005).而其他参数与患者自我形象评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女性AIS患者的自我形象主要受主弯Cobb角的影响,其中大角度胸弯患者的自我形象受主弯Cobb角的影响大.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弯融合的策略

    作者:张国莹;张永刚;王征;毛克亚;张雪松;陆宁;王岩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手术矫形时胸弯选择性融合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矫形治疗的46例Lenke 1B和1C型AIS患者,男12例,女34例,手术时年龄12~18岁.平均15.4岁,Risser指数0~Ⅳ级.Lenke 1B型29例,knke 1C型17例.胸弯Cobb角43°~82°平均58°,腰弯Cobb角16°~64°,平均45°.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其中CD技术19例,全椎弓根螺钉同定技术27例.手术融合范同的选择依据腰弯的结构特征,包括弯曲大小、柔韧度、顶椎旋转度以及C7重力垂线偏离骶骨中线的距离等,兼顾双肩和腰部外观以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25例1B型和9例1C型融合单胸弯.其余12例融合双弯.随访12~3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胸弯Cobb角平均18.9°,矫正率64%,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平均2.2°;术后腰弯Cobb角平均11.8°,矫正率70%,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平均2.7°.术后躯干和双肩平衡满意(躯干侧方移位和双肩高度差均在2cm以内).2例随访时出现明显矫形丢失,均为选择性胸弯融合的病例,1例发生"曲轴现象",1例发生腰弯失代偿.结论:在确定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融合范围时,应充分评价腰弯的结构特征以及外观和平衡等因素,尽量保留腰椎活动度,以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分析

    作者:吴洁;邱勇;孙燕芳;陈新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骨密度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10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结合脊柱侧凸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与62名同年龄段正常青少年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所测各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腰椎骨密度的降低比股骨明显,股骨近端的三个部位,以Ward′s三角的骨密度降低尤为显著.有75.2%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骨密度降低,其中26.7%发生骨量减少,48.5%符合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但其骨密度的降低程度与侧凸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着骨密度的降低,其与侧凸的严重程度无关,可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理有关.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心脏异常的发生率

    作者:王杨;朱泽章;邱勇;刘臻;吴涛;周松;钱邦平;朱锋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心脏异常的发生率,探讨可能影响AIS患者心脏异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AIS患者719例,其中男113例,女606例,年龄10~18岁,平均15.1±2.2岁.术前均行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统计AIS患者心脏异常的发生率.将心脏异常患者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异常2组,分别按性别(男组与女组)、弯型(胸弯组与腰弯/胸腰弯组)分组比较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分别按弯型(胸弯组与腰弯/胸腰弯组)、Cobb角(≤70°组与>70°组)及胸椎后凸角(<10°、10°~40°与>40°组)分组比较其他心脏异常的发生率.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弯型(胸弯组与腰弯/胸腰弯组)、Cobb角(连续变量)及胸椎后凸角(连续变量)是否为其他心脏异常发生的显著相关因素.结果:AIS患者心脏异常发生率为6.68%(48/719),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9%(33/719),包括房间隔缺损2.50%(21/719)、室间隔缺损0.56%(4/719)、动脉导管未闭0.28%(2/719)、永存左上腔静脉0.28%(2/719)、法洛四联症0.14%(1/719)、二尖瓣狭窄0.14%(1/719)、单心房单心室0.14%(1/719)及房间隔膨出瘤0.14%(1/719);其他心脏异常的发生率为2.09%(15/719),其中二尖瓣脱垂1.11%(8/719)、肺动脉高压0.97%(7/719).48例存在心脏异常的AIS患者中,36例在入院前未获知存在心脏异常,其中3例(8.33%)入院后需先行心脏干预手术(2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二期行脊柱侧凸矫正手术:12例入院前已获知有心脏异常,其中10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均在脊柱侧凸发现前已行心脏干预手术.AIS患者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按性别、弯型分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尖瓣脱垂、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按弯型、Cobb角以及胸椎后凸角分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尖瓣脱垂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弯型、Cobb角及胸椎后凸角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IS患者有较高的心脏异常发生率,部分心脏异常可能严重影响脊柱手术安全性,需要在脊柱矫形术前先行心脏干预手术.AIS患者脊柱矫形术前应常规行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以评估心脏情况.

  • 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支具疗效的预测价值

    作者:毛赛虎;史本龙;孙旭;刘臻;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邱勇

    目的:比较行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initial angle velocity,IAV)和初始矫正率与支具疗效的相关性,探讨IAV对AIS患者支具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门诊行正规支具治疗的女性AIS患者126例,其中胸主弯74例,胸腰弯52例.于患者每次随访拍摄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片上测量主弯的Cobb角和Risser征.另外记录患者每次随访时的实足年龄、月经状态及身高等资料.根据患者末次随访时Cobb角进展程度分为两组:进展组55例Cobb角进展≥6°;非进展组71例Cobb进展<6°.IAV定义为患者支具治疗后第一次随访时的Cobb角进展速率,初始矫正率定义为支具治疗后第一次随访时的Cobb角矫正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逻辑回归分析不同支具疗效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平均初诊年龄12.4±1.6岁;月经年龄12.3±1.2岁;平均初诊身高154.4±9.7cm;初诊Risser征2.1±1.7;平均初诊Cobb角24.4°±6.1°.初诊至第一次随访平均时间间隔4.1±0.6个月;初诊至末次随访平均时间间隔35.9±13.7个月(24~60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Cobb角29.2°±8.4°.独立样本t检验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初诊年龄、月经年龄、初诊身高、初诊Risser征及初诊Cobb角均无显著差异(P>0.05).非进展组IAV显著小于进展组(-9.9°±13.8°/年VS 5.2°±12.5°/年,P<0.001),而非进展组初始Cobb角矫正率显著大于进展组[(11.6±16.9)% VS(-5.3±16.4)%,P<0.001].逻辑回归分析示支具疗效与IAV(OR=8.451,P=0.004)呈显著相关,而与初始矫正率(OR=2.192,P=0.139)无显著相关.结论: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与AIS患者支具疗效呈显著相关,较高的支具治疗后初始Cobb角进展速率预示较差的支具治疗效果.

  • 顶椎凹侧置钉类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

    作者:黄东生;殷海东;苏培强;彭焰;叶伟;梁安靖

    目的:探讨顶椎凹侧置钉类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83例单结构弯的AIS患者,年龄13.5~17岁,平均15.5岁.根据顶椎凹侧置钉种类不同分为:顶椎单轴向螺钉固定组(A组,38例)和多轴向螺钉固定组(B组,45例).两组术前Cobb角、柔韧性、顶椎旋转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的Cobb角矫正率和顶椎去旋转率(RAsag角矫正率),并根据CT上螺钉长轴与钉帽轴线的夹角大小和方向来判断B组顶椎钉口成角程度和方向.结果:两组Cobb角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9%、68%,P>0.05),A组顶椎去旋转率高于B组(42%、34%,P<0.05).术后CT证实B组的顶椎凹侧有37枚螺钉(82%)出现钉口成角(平均-13.5°).结论:单轴向螺钉的顶椎去旋转率明显高于多轴向螺钉.对于单结构弯,在提高置钉准确性、后方结构充分松解的同时,顶椎凹侧应尽量选择单轴向螺钉固定.

209 条记录 2/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