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截骨矫形治疗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韩久卉;刘玉昌;王宣;罗军忠;李亚洲;曹进超;王强

    目的:评价经后路截骨内固定术治疗低龄(10岁以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3年5月采用经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64±21个月(37~109个月).根据Winter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5例.后凸顶椎均位于T10~L2之间.5例伴神经系统畸形.8例行后路椎体切除(PVCR),5例行经椎弓根截骨(PSO),4例行Ponte截骨,截骨后均采用后路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观察矫形效果、内固定并发症、椎体融合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2 10±46min (130~300min),出血量650±330m1(200~1300ml);固定融合节段4.9±0.8个(4~6个).随访34.7±10.4个月(24~51个月),矢状面节段性后凸Cobb角由术前61.5°±14.3°(42°~92°)矫正至术后20.7°±9.0(5°~42°),矫正率为(66.3±8.7)%,末次随访时为17.5°±9.5°(1°~36°),矫正率为(71.5±10.7)%,手术后Cobb角得到显著性改善(P<0.01);矢状面平衡术前为-41.3±31.8mm,术后为-43.5±30.4mm,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为-25.6±26.7mm,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出现双下肢无力1例,排尿困难1例,术后2周恢复.术前腰背痛5例、排尿异常1例,术后6个月症状好转.1例患者术后7个月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期间未发现假关节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低龄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早期行后路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改善后凸畸形,但术后不能立即达到脊柱矢状面平衡,而是在术后随生长发育逐渐恢复矢状面平衡.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后远端交界区变化

    作者:邢泽军;仉建国;于斌;刘勇;刘景臣;汪学松;孙武;赵丽娟;邱贵兴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远端交界区(LIV+2)在冠状面、矢状面和轴位上的变化.方法:2005年6月~2007年6月手术治疗AIS患者32例,男6例,女26例,年龄10~19岁,平均14.4岁.按PUMC分型,Ⅰ c 1例,Ⅱa 4例,Ⅱb1 9例,Ⅱb2 1例,Ⅱc1 1例,Ⅱc3 5例,Ⅱd1 5例,Ⅲa 5例,Ⅲb 11例.均采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同定,其中远端融合椎(LIV)与稳定椎(SV)为同一椎体(A组)15例,LIV与SV非同一椎体(B组)17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上躯干偏移(TS),LIV的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开角(LIVA),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远端交界区的Cobb角和椎体的旋转度(LIV+1 VR和LIV+2 VR).结果: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的TS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LIVT由术前20.2°±5.9°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7°±3.8°(P<0.001),B组由17.2°±5.5°下降到4.4°±2.7°(P<0.001);A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LIVA分别为7.5°±4.7°和3.9°±3.1°(P=0.056);B组分别为4.5°±3.4°和5.4°±3.2°(P=0.492);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两组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变化和其尾侧椎间盘开角变化之间相关性不显著(A组r=-0.067,P=0.813;B组r=0.362,P=0.154).A组远端交界区(LIV+2)冠状面上Cobb角由术前20.5°±9.6°矫正至末次随访时9.4°±7.3°(P<0.001);B组由13.8°±6.7°矫正至8.1°±4.7°(P=0.013);A、B组末次随访时远端交界区矢状面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464,P=0.598);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A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和术前矢状面Cobb角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0.076,P=0.788),B组的相关性显著(r=0.803,P<0.001).两组末次随访时LIV+1 VR和LIV+2 VR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应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后远端交界区在冠状面上矫形明显,矢状面和轴位上矫形不明显,且远端融合椎倾斜度减小.

  • Lenke3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史本龙;徐亮;毛赛虎;孙旭;刘臻;朱泽章;邱勇

    目的:探讨Lenke 3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儿脊柱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SH)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女性Lenke 3型AIS患儿90例,年龄15.0±2.6岁.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的主弯侧凸Cobb角1(大侧凸Cobb角)、侧凸Cobb角2(次之侧凸Cobb角)、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SH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线性回归探讨△SH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SH为2.9±1.0cm.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SH与术前的侧凸Cobb角1(P=0.000)、侧凸Cobb角2(P=0.000)及TK(P=0.023)均呈显著相关性,与术后的侧凸Cobb角1(P=0.000)、侧凸Cobb角2(P=0.000)、LL(P=0.025)、侧凸Cobb角1变化(P=0.000)、侧凸Cobb角2变化(P=0.000)及TK变化(P=0.032)均呈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示△SH与侧凸Cobb角1变化(P=0.017)、侧凸Cobb角2变化(P=0.001)均呈显著线性相关(R2=0.333);另外,△SH与术前侧凸Cobb角1(P=0.006)、侧凸Cobb角2 (P=0.007)、术前TK(P=0.038)亦呈显著线性相关(R2=0.595).结论:Lenke 3型AIS患儿脊柱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术前、术后的主弯侧凸Cobb角、术前TK及其术后变化值.主弯Cobb角矫正是Lenke 3型AIS术后身高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Lenke 3型AIS患儿的术前侧凸Cobb角及术前TK可以较好地预测患儿术后身高恢复情况.

  • 椎体U型钉治疗儿童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欣;孙旭;邱勇

    对处于青春期前的儿童脊柱侧凸,由于其发病年龄早,畸形进展迅速[1],外科治疗非常困难.支具治疗对于控制严重脊柱侧凸的进展无明显作用,而且患儿依从性差,长时间佩戴支具易引起皮肤压疮等问题.为控制畸形的进展,手术治疗往往难以避免.传统的后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术虽然能很好地矫正畸形,但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如术后患儿躯干短小、发生"曲轴效应"以及影响肺发育导致通气功能障碍等问题[2,3].非融合矫形内固定技术在控制和矫正脊柱畸形的同时可以保持脊柱的继续生长能力,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4-9].椎体U型钉利用压力对凸侧脊柱的生长进行阻滞,通过脊柱自身的生长自行改善脊柱侧凸,其原理基于Hueter-Volkmann定律,即椎体生长板的压力越大,其生长速度越慢.笔者就椎体U型钉技术在治疗儿童脊柱侧凸中的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 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椎融合还是非选择性融合?

    作者:邱勇

    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有人称为"假性胸腰椎双主弯",定义为胸弯为结构性右主弯,腰弯为代偿性左弯,腰弯的Cobb角小于或等于胸弯,柔韧性则大于胸弯,胸弯和腰弯均超过骶正中线.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King分型中,对KingⅡ型的争论多,焦点主要是如何与胸腰双主弯相鉴别和后路矫形时是否行胸椎选择性融合.

  • 对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行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

    作者:李明;仉建国

    对特发性脊柱侧凸(IS)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恢复脊柱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并尽可能多地保留运动节段.目前,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主要分为前路矫形融合术与后路矫形融合术.对于不同类型的侧凸通常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

  • 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手术入路选择

    作者:邱勇

    后路矫形一直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标准术式.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外出现了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并产生了很多新的前路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方法,使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治疗有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但目前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采用前路矫形还是后路矫形,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 提高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椎弓根螺钉误置的认识

    作者:邱勇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1,NF-1)是导致脊柱侧凸常见病变之一.根据脊柱骨骼病理损害的类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可分为非营养不良型(nondystrophic)和营养不良型(nystrophic)两类.前者少见,其影像学表现、疗效及并发症等类似特发性脊柱侧凸,而后路矫形误置椎弓根螺钉的风险主要发生在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中.

  • CD-Horizon器械在脊柱侧凸后路矫正中的应用

    作者:吕锦瑜;邱勇;朱丽华;王斌;俞扬

    目的:探讨CD-Horizon(CDH)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固定的效果.方法:应用CDH治疗各种脊柱侧凸63例,术前平均Cobb角65°.其中9例Cobb角90°以上的畸形及2例僵硬型畸形先行前路脊柱松解,术后Halo牵引2周再行后路CDH矫形固定融合术.结果:随访3~27个月,Cobb角术后平均21°,矫正率为67.7%.无死亡,无感染,无神经并发症.结论:CDH是具有多种矫正力的器械;CDH手术操作较简便,对各种复杂畸形的可操作性强,同时具有易拆除等特点.

  • 脊柱手术后的慢性脊髓缺血性损伤

    作者:刘兴勇;刘臻

    病例资料 患者女,13岁,骨软骨发育不良伴脊柱侧凸畸形,于2012年8月17日入院.全脊柱X线平片示脊柱三弯畸形,主弯Cobb角92°,胸弯Cobb角60°,腰弯Cobb角75°.全脊柱正位X线片示椎体高度降低,椎弓根间距自上至下保持不变;侧位X线片示胸椎后凸畸形,椎弓根变短.CT三维重建示椎体高度降低,椎体上下面毛糙不平.矢状面MRI示椎体扁平,上下终板不平整,部分椎体呈"子弹"状,椎弓根缩短,L2~S1多节段椎间盘退变、突出伴椎管狭窄(图1).术前诊断:骨软骨发育不良伴脊柱侧凸畸形.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及术前讨论后,于2012年9月10日全麻下行脊柱侧凸畸形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手术固定节段为T2~L5,未行截骨操作.术中常规采取控制性低血压以减少出血量,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60~70mmHg.

  • 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前路矫形:开放与微创的选择

    作者:邱勇

    后路矫形一直是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的标准术式[1].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矫形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前路手术通过矫形力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旋转的椎体,可获得更好的矫正冠状面畸形、重建平衡以及减少椎体水平面旋转,另外通过压缩椎体螺钉矫正侧凸畸形,可以有效恢复胸椎正常后凸,并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而矫正侧凸,因此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2-5],使得胸弯前路矫形在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外又涌现出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特别是胸腔镜微创矫形技术的应用[6,7],使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前路矫形又有了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的选择.在近年来的文献中,对各种前路矫形术式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各自优缺点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 学龄前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作者:申乐;陈唯韫;王武涛;徐昊男;虞雪融;张秀华;黄宇光

    目的:分析学龄前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的学龄前(1~6岁)患儿124例,根据术中失血量(BL)占估计血容量(EBV)的比值(BL/EBV),分为中小出血组(BL/EBV≤0.15)和大出血组(BL/EBV>0.15)两组,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术中容量治疗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住院天数等一系列临床资料。结果术中BL/EBV≤0.15的中小出血组患儿57例,术中BL/EBV>0.15大出血组患儿67例。与中小出血组患儿比较,大出血组患儿体重偏小( P<0.05)、身高偏矮( P<0.05),且大出血组患儿麻醉时间更长(P<0.05);大出血组患儿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和异体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均显著增加(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儿体重≤15 kg (OR=0.435,95% CI=0.197~0.962)是术中大量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学龄前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约为54%,患儿术前体重≤15 kg是导致术中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下矫形的疗效与并发症预防

    作者:邱勇

    后路矫形一直是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的标准术式,但逐步为大家熟悉的前路矫形技术拥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前路手术通过矫形力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旋转的椎体,可更好地矫正冠状面畸形、重建平衡以及减少椎体水平面旋转,另外通过压缩椎体螺钉矫正侧凸畸形,可以有效恢复胸椎正常后凸,并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而矫正侧凸,因此,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这些特点使得前路矫形也成为胸椎侧凸的标准入路之一.近年来,胸腔镜矫形技术的应用又使得脊柱矫形步入微创时代,使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又有了开放与微创的选择[1-4].

  • 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加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史本龙;徐亮;毛赛虎;徐磊磊;孙旭;刘臻;乔军;朱泽章;邱勇

    目的 探讨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后身高增加(△SH)的影响因素并提出△SH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3至2015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150例Lenke 1型AIS患者,年龄(14.3±2.9)岁.于术前及术后即刻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上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并计算术后侧凸Cobb角、TK及LL的变化值.比较术前术后参数之间的差异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SH的预测模型.结果 脊柱高度(SH)术前为(41.6±3.0) cm,术后即刻为(43.9±2.7)cm[△SH:(2.4 ±0.8)cm,P=0.000];侧凸Cobb角术前为(50.5±10.4)°,术后即刻为(14.6±6.4)°(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SH与术前SH(P=0.000)、术前侧凸Cobb角(P =0.000)、术前TK(P =0.000)、术后即刻SH(P =0.020)、术后即刻侧凸Cobb角(P=0.000)、Cobb角变化(P=0.000)及TK变化(P =0.000)均呈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模型1示侧凸Cobb角变化(P =0.000)及TL变化(P=0.000)与△SH呈显著线性相关性(r2 =0.305);线性回归模型2示术前侧凸Cobb角(P:0.000)和术前TK(P =0.020)可用于预测术后△SH(r2=0.439).结论 Lenke 1型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身高的增加与术前术后侧凸Cobb角、术前TK、侧凸Cobb角变化值及TK变化值呈明显正相关.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及TK越大,则其术后身高的增加越明显.

  • 临床护理路径在脊柱侧弯后路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经惠薪;陆巍;陈文月;金晶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缩短病人住院日和降低病人住院费用势在必行.在改革的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目前呈上升趋势的医疗纠纷和法律诉讼等[1].临床路径是为服务对象提供佳照护质量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应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临床路径的推行符合国家卫生改革的需要,符合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的需要,可使医院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2].2004年7月-2005年12月,我科在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内固定的病人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旨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病人的满意度.

  • 内固定物置入分期矫形治疗重度僵硬脊柱侧凸

    作者:龙智生;陈钢;陈宗和;李洪波;喻惜华;肖裕华;龚飞鹏;李宇旭;唐智明;李建飞

    背景:重度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研究表明分期矫形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目的:分析分期矫形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弯中的疗效。方法:对10例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凸分期矫形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12岁。冠状面Cobb角110°-180°,平均140°,矢状位后凸Cobb角50°-100°,平均75°,均采用1期前路松解,2期行Halo-plevic环牵引,3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物治疗。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期前路松解及2期牵引治疗术后冠状位Cobb角平均90°,矫正率为35.7%,矢状位Cobb角50°,矫正率为33.3%;3期截骨矫形后冠状位Cobb角平均40°,矫正率为71.4%,矢状位Cobb角35°,矫正率为53.3%。结果说明对于重度僵硬脊柱侧凸畸形,分期矫形治疗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脊柱后路矫形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唐云德

    背景:后路矫形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后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鲜见报道。
      目的:分析后路矫形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矫形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46例的病历资料,其中单弯组203例,双弯组143例。测量患者矫形前后脊柱侧弯 Cobb 角和脊柱高度,采用逐步筛选回归法分析探讨性别、年龄、体质量、治疗前脊柱高度、治疗后脊柱高度、治疗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融合节段数、脊柱单弯或双弯、Lenke分型与矫形后脊柱高度增加值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单弯组和双弯组患者矫形后的Cobb角均显著小于矫形前(P<0.05),脊柱高度显著高于矫形前(P<0.05),随着矫形前Cobb角的增加Cobb角减少值(?Cobb)和脊柱高度增加值(?SH)均显著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bb角矫正值、治疗前Cobb角、治疗后脊柱高度、Lenke分型、脊柱单弯或双弯、年龄对治疗后脊柱高度增加值(?SH)有显著性影响(P<0.01),其中Cobb角矫正值是大的影响因素。提示后路矫形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有显著的脊柱矫形效果,影响治疗后脊柱高度增加值的影响因素包括Cobb角矫正值、治疗前Cobb角、治疗后脊柱高度、Lenke分型、脊柱单弯或双弯、年龄。

  • 1例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经前路椎体切除松解后路矫形的护理

    作者:王芃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指无任何先天性脊柱异常或伴有神经肌肉或骨骼疾病出现的脊柱侧凸及旋转畸形[1].畸形严重时,导致躯干失去平衡,躯干塌陷,可影响心肺及其他重要胸腹腔脏器的功能[2,3].2004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培根;衡孝来;吴文涛;解迪;瞿科斌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后路减压固定矫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情况,SRS-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情况以及出血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6.8±5.16)°和(36.8±5.82)°,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2± 6.61)°和(41.2±5.67)°,且均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显示,术后18月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RS-22国际标准评估量表显示,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自我评价、精神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而疼痛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疗效显著,且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在改善患者的腰椎侧凸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方面优于单纯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 Lenke2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手术的有限元模拟

    作者:刘祥胜;吴冰;魏显招;吴大江;杨宗德;易红蕾;王传锋;董有海;李明

    目的 利用建立的Lenke 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仿真模拟前路、后路手术矫形操作,探讨其佳手术方案.方法 建立Lenke 2型AIS的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前路和后路共5种不同的矫形方案,比较不同手术方案的矫形效果和双肩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 5种不同矫形方案有限元模拟术后的上胸弯冠状面Cobb角和矫形率分别为:21.5(44.8%)、26.5(32.1%)、28.1(27.9%)、34.1(12.5%)、32(17.9%),各矫形方案的主胸弯矫正率无明显差别.胸椎矢状面生理后凸得以维持.5种矫形方案术后各双肩平衡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所升高,除方案A(上端固定椎为T2)外,其余各方案的喙突高度差均>9mm,锁骨角均>2.5°,锁骨倾斜角差均>4.5°.结论 对于左肩高的含结构性上胸弯Lenke 2型AIS,上端固定椎选择T2且完全融合上胸弯,可取得上胸弯、主胸弯良好的三维矫形和双肩平衡.部分融合上胸弯(上端固定椎为T3、T4),上胸弯的矫正率稍差,术后容易出现轻度到中度双肩失平衡.前路或后路选择性胸主弯融合,难以恢复上胸弯的正常脊柱序列,术后会导致轻度到中度双肩失平衡.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