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研制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张西兵;朱立新;王健;史本超;叶文明

    目的 解剖测量L1~5,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结果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至同侧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DITR)为(35.30±2.38)mm;(2)腰椎横突根部上缘前后两侧面的夹角(AFR)为(30.47±6.38)°;横突根部上下缘宽度(WRT)为(11.43±1.76)mm;(3)腰椎两侧横突、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间距(DTAP)为(46.44±2.55)mm;(4)腰骶椎棘突的厚度(TSP)为(9.04±1.12)mm;(5)腰骶椎棘突间距(DAP)为(7.10±1.83)mm;(6)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到横突根部、上关节突、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的连线和相应棘突下面侧缘的夹角(ATL)为(58.31±7.02)°;(7)腰骶椎棘突后面到椎板的距离(LSP)为(20.40±2.80)mm。该内固定器由“U”形体部及两侧翼构成,初步设计大、中、小3个型号。结论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且利用了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超弹性、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新型内固定器。

  •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朱立新;李善会;宋钦勇;黄汉清;曹延林;张西兵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组5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分别测试5组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结果 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下,峡部裂组稳定性差,同其他4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使用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可明显恢复峡部裂腰椎稳定性,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2种内固定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左/右侧弯状态下5组腰椎标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该新型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可维持峡部裂腰椎正常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并且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容积重建诊断腰椎峡部裂的价值

    作者:谭琦轩;朱刚明;钱会绒;钟胜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腰椎峡部裂的检查合理方案及其价值.方法 对连续540例无明确外伤史的腰腿痛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腰椎容积扫描,范围从胸12至骶1.所有病例均利用容积数据重建腰椎间盘横断位、全腰椎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观察有无明确的椎弓峡部裂.结果 540例中,5.37%(29/540)能明确显示共54处峡部裂.20例伴相应椎体滑脱.矢状位清晰、直观显示了所有裂隙的特征及伴随改变.全腰椎横断位亦显示了所有裂隙,但效果较矢状位差.冠状位、椎问盘横断位分别显示51.85%、7.41%的裂隙.结论 多层螺旋CT全腰椎矢状位容积重建是显示腰椎峡部裂的好方法,应将其列为腰腿痛患者腰椎多层螺旋CT检查的常规重建项目.

  • H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余水全;王耿;李水连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腰椎MSCT容积扫描,经后处理重建检出的腰椎峡部裂35例,分析其MPR、VR成像的CT表现,并与常规椎弓CT轴位像进行对照,评价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MPR冠状面、经椎弓矢状面重建结合VR成像可清晰显示35例68处峡部裂;常规椎弓CT轴位像仅检出24例48处峡部裂,漏诊11例,漏诊率31%(11/35).与常规椎弓轴位比较,MPR结合VR图像重建对峡部裂特征以及裂隙骨赘、椎间孔狭窄、椎体滑脱、椎间盘后突的相关继发病变征象显示均有明显优势.结论 MPR、VR重建成像对峡部裂及其相关继发病变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是检出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理想成像方法.

  • 螺旋CT成像后处理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

    作者:冯友权;夏俊;葛湛

    目的探讨螺旋CT成像后处理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例腰椎峡部裂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重建(SSD)重建图像的CT表现.结果MIP和MPR显示峡部裂良好,20例38处均能显示,前者更清晰;SSD图像显示椎体滑脱良好,16例椎体滑脱均能显示;峡部断裂断端骨赘形成7例,纤维组织增生或骨痂形成6例,侧隐窝狭窄6例,黄韧带肥厚3例,椎间盘突出5例,椎间孔狭窄12例,斜轴位或矢状位MPR均能很好显示.结论"断翼征"、"断柄征"、"断颈征"、"环裂征"是腰椎峡部裂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的多系列重建图像对峡部裂的诊断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及多种重建技术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向群;彭剑峰;洪勇;严宗伟;王娟婷;龚融;郭霖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 MPR、VRT、SSD重建技术在腰椎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采用轴位薄层重建及平行于左/右椎弓根方向的斜矢状位进行MPR、SSD和VRT图像重组后处理.结果 本组28例中,双侧腰椎椎弓峡部裂24例(85.7%)、单侧腰椎椎弓峡部裂4例(14.2%);其中,L5椎体24例(85.7%),L4椎体3例(10.7%),L3椎体1例(3.5%);L4与L5椎体同时受累者2例(7.1%).本组28例共检出54处椎弓峡部裂病灶.轴位图像上均见“环裂征”,斜矢状位MPR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小关节和椎弓的“猎狗征”图像及峡部断裂形成的“断颈征”,对椎弓峡部裂及其状态的显示及峡部裂断端是否有错位、是否有碎骨片及假关节形成等方面效果更好.结论 多层螺旋CT尤其是MPR和VRT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技术.

  • 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杨建成;靳安民;余斌;朱清安

    在8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上,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研究了横突棘突钢丝捆绑法、钩螺钉固定法及Buck螺钉固定法对峡部裂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均能显著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且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别.

  • 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辉;靳安民;张美超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测试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抗拉强度及其在加载时的应力分布.方法将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参数、实体扫描图象及材料力学特性输入计算机,在ANSYS软件固有的三维坐标系中建立节段内固定器的实体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然后给予拉伸载荷,测量承载点的拉力及内固定器的应力分布.结果当节段内固定器两钩中点被拉开2 mm时,承载点的拉力为281 N,应力分布在内固定器的中间部位集中,在两钩部较小.结论节段内固定器抗拉能力强,固定牢固,内固定器的中间部是加载时应力集中的部位,是易发生疲劳、断裂的部位.

  • 螺旋CT在腰椎峡部裂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福康

    目的 探讨螺旋CT(SET)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腰椎峡部裂的轴位、多平面重组CT及三维CT表现,结果 30例均显示清晰,表面重建(SSD图像在显示椎体滑脱方面效果良好;MPR矢状面椎弓峡部裂均显示良好,轴位重组对裂隙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椎间盘病变等征象显示清晰,正中矢状面重建对椎体滑脱、椎体撕裂或骨赘后突显示良好.结论 SCT三维重建(MIP、SSD)和MPR对腰椎椎弓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

  • 峡部植骨修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综合护理效果

    作者:梁晓霞;罗杰多;罗雨桥;黎全猛;容达程;黎桥来

    目的 观察评价峡部植骨修补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腰椎峡部裂患者21例,均经峡部植骨修补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并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并观察治疗及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76~131 min,平均(94.8±4.3) min;术中出血量68~195 ml,平均(122.85±11.74)ml;双侧峡部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7.29±1.85)个月.患者腰痛VAS评分内固定后明显低于内固定前[(1.28±0.87)分比(5.57±1.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2 5,P=0.000 0);ODI指数评分内固定后峡部愈合为显著低于内固定前[(10.46±3.18)%比(64.98±1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532 7,P=0.000 0);腰椎功能Mac Nab评价结果:优18例(85.71%),良3例(14.29%).PDM患者的QOL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其中非常满意18例(84.51%),基本满意3例(14.29%).结论 峡部植骨修补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治疗腰椎峡部裂,峡部骨性愈合良好,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重度L5滑脱症(附15例临床分析)

    作者:邬予俭;刘昌生;贾世清;李开静;林世荣

    我院自1999年1月~2002年12月,共观察治疗腰椎峡部裂伴L5重度滑脱患者共15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 腰椎峡部裂及滑脱的治疗进展

    作者:荆兴泉;杨双石;曹海泉

    腰椎峡部裂及滑脱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固定节段及融合方式等还存在争议.本文就腰椎峡部裂及滑脱的解剖学、生物力学、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术后康复、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ISOBAR TTL动态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

    作者:曾俊峰;刘浩;王贝宇;龚全;杨毅;陈华;娄纪刚;宋跃明

    目的 评价ISOBAR TTL动态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4年3月,采用ISOBAR TTL动态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或伴Meyerding Ⅰ度滑脱患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9 ~ 47岁,平均31岁.病程9~ 6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及MRI明确峡部裂部位,峡部裂位于L4 9例,L517例.其中单纯腰椎峡部裂10例,伴Meyerding Ⅰ度滑脱者16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根据术后6个月CT三维重建结果评价峡部植骨融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系统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脑脊液漏、取髂骨区疼痛不适等手术并发症发生.26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5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椎体继发性滑脱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术后各时间点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分优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三维重建结果提示23例(88.5%)峡部断端骨性融合;3例未融合患者中,1例术后1年达骨性融合,2例末次随访时仍未融合,但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根据UCLA系统评价为Ⅰ级20例,Ⅱ级6例,与术前相同,未发现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论 采用ISOBARTTL动态固定联合峡部植骨治疗单纯腰椎峡部裂或伴Meyerding Ⅰ度滑脱安全有效,峡部植骨融合率满意,并可能延缓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

  • 采用U形钛棒固定系统的节段内固定与峡部植骨治疗青壮年腰椎峡部裂

    作者:蒲小兵;杨双石;曹海泉;荆兴泉;尹俊

    目的 探讨采用U形钛棒固定系统的节段内固定与峡部植骨治疗青壮年腰椎峡部裂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U形钛棒固定系统的节段内固定与峡部植骨治疗32例青壮年腰椎峡部裂男性患者.患者年龄19~32岁,平均22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4个月.峡部裂位于L3 2例,L410例,L520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0±1.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75.3±11.2)分. 结果 手术时间80~120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150~250mL,平均210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3个月VAS、ODI评分分别为(1.0±0.5)、(17.6±3.4)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30.523,P=0.000;t=45.312,P=0.000).X线片及CT复查示峡部裂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期间无继发性椎体滑脱和邻近节段退变,无椎弓根螺钉及U形钛棒断裂或松动发生. 结论 采用U形钛棒固定系统的节段内固定与峡部植骨治疗青壮年腰椎峡部裂,具有创伤小、保留了腰椎节段运动功能的特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

  • 节段内椎弓根螺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疗效观察

    作者:周忠杰;宋跃明;曾建成;刘浩;刘立岷;孔清泉;李涛;龚全

    目的 探讨经后路峡部植骨修复、椎弓根螺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0月,采用经后路峡部植骨修复、椎弓根螺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22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男19例,女3例;年龄12~26岁,平均18.4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腰痛.病程8~5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0±1.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72.0%±10.0%.X线片示均为双侧峡部裂,病变节段:L49例,L5 13例.病椎上、下椎间隙活动度分别为(11.8±2.8)°及(14.1±1.9)°.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患者腰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3±0.5)分,ODI为17.6%±3.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示峡部缺损处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现象.末次随访时腰椎屈伸侧位X线片示峡部裂修复后,其上、下椎间隙活动度分别为(12.3±2.1)°及(13.5±1.7)°,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出现髂骨取骨区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 经后路峡部植骨修复、椎弓根螺钉-椎板钩系统固定可有效治疗腰椎峡部裂,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大限度保留了腰椎活动度.

  • 第四腰动脉背侧支髂骨瓣移位植骨治疗下腰椎不稳

    作者:陈日景;钟桂午;周风金;宋一平;廖进民

    腰椎峡部裂以及腰椎退行性变所致的腰椎滑脱症常需手术治疗[1].1993年2月~2000年5月,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采用第4腰动脉背侧支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植骨,行下腰椎融合治疗下腰椎不稳13例,术后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导航引导下腰椎峡部裂的微创外科修复

    作者:朱晓龙;王建;周跃;张正丰;李长青;郑文杰

    目的 探讨于O-arm成像、导航和显微内窥镜下植入椎板螺钉直接修复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5月,采用在显微内窥镜下进行峡部处理和自体髂骨移植,基于O-arm导航下放置椎板螺钉直接修复11例腰椎峡部裂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 ~ 47岁,平均28.4岁.腰痛时间8~ 23个月,平均10.5个月;无下肢神经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双侧腰椎峡部裂,相应节段椎间盘无明显退变,无腰椎节段不稳或滑脱;峡部裂位于L4 2例,L5 9例.腰椎间盘退变按照改良Pfirrmann分级评价,2级退变7例,3级退变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影像学检查峡部修复及螺钉位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痛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26 ~ 183 min,平均147.6 min;术中出血量40 ~ 85mL,平均54.9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髂骨供骨区疼痛,3周内消失.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5.7个月.腰痛VAS评分由术前(7.1±2.3)分下降为末次随访时的(1.8±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2,P=0.01).11例患者共完成22处峡部植骨和22枚螺钉植入,其中7例双侧峡部融合,3例单侧融合,融合时间6~ 10个月,平均7.9个月;1例双侧峡部修复失败,峡部植骨吸收.结论 通过显微内窥镜可有效处理腰椎峡部裂和充分植骨,基于O-arm导航可提高腰椎椎板螺钉植入准确性,峡部直接修复获得良好疗效,并具有微创外科技术优点.

  • 脊柱滑脱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及两种测量方法比较

    作者:屈国林;朱岳龙;王春艳;杨军;张志虎;李长彬;金青松;宋云龙

    目的 探讨脊柱滑脱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比较Meyerding与Taillard方法测量的准确性.方法 以招收飞行学员的52例L5双侧峡部裂者作为研究对象,取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分别按Meyerding和Taillard方法测量L5椎体滑脱的程度,计算阳性率,分析滑脱对峡部裂诊断的意义.结果 侧位片按Meyerding和Taillard方法测量,L5滑脱率分别为40.38%(21/52)和86.54%(45/52),Taillard较Meyerding测量方法更精细准确(P<0.05).结论 L5脊柱滑脱是L5峡部裂诊断的重要间接X线征象,它不仅说明峡部裂的存在,也说明了双侧性;采用Taillard法测量L5滑脱较Meyerding法更准确.在招收飞行员体检和青年人腰椎疾病诊断中,侧位片脊柱滑脱高度提示相应椎体峡部裂的诊断.

  • 军人腰椎峡部裂的原因分析与治疗策略

    作者:荆兴泉;杨双石;龙跃兵

    目的 探讨军人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原因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60例军人腰椎峡部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分类,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 军人发生腰椎峡部裂的主要原因是疲劳骨折(66.7%);660例平均随访16个月,总有效率为95.5%,均无神经症状加重、切口感染发生.结论 不科学、高强度、高频率的军事训练所致的疲劳性骨折是军人腰椎峡部裂的主要原因;应根据腰椎峡部裂的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神经损伤情况,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

  • 椎间隙中线 - 垂线的新测量方法及对脊柱滑脱的诊断价值

    作者:屈国林;李隆成;夏飞;周红云;黄滔韬;陈学忠;闫晓兵;滕树春;曲宝田;徐家兴

    目的 探讨椎间隙中线 - 垂线X线测量诊断脊柱滑脱的新方法,研究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研究组为88例腰5(L5)双侧峡部裂的招飞学生,对照组为157例无滑脱的同龄学生,取拍摄的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Meyerding、Garland、Taillard及笔者提出的椎间隙中分线三垂线测量方法(MIP);以椎间隙中线作通过下位椎体后上缘的垂线,以此界定上位椎体后下缘的位点,对两组进行脊柱滑脱的测量,比较分析两组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研究组:Meyerding法检出L5峡部裂并脊柱向前滑脱的阳性率为48.9%(43/88),Garland法为77.3%(68/88),Taillard法为81.8%(72/88),MIP法为92.1%(81/88),4种测量方法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Meyerding、Garland和Taillard测量方法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假阴性结果.对照组:只有Garlland法检出L5脊柱向前滑脱12例(7.6%),其他3种方法测量均无向前滑脱,因此证实Garland法有较高假阳性率,后3种测量方法诊断脊柱滑脱无假阳性结果.结论 笔者提出的MIP法划线测量简单、应用范围广、诊断准确,且方法简便、准确、实用,为目前脊柱滑脱的各种测量方法中检出率高、确定滑脱的距离数值更为精细的测量方法.

167 条记录 7/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