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孤残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目的 研究分析孤残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养的孤残儿童18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孤残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护理的护理措施.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孤残儿童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孤独、自卑、缺乏安全感、敏感、嫉妒和依赖等.结论 对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认真的对待,在孩子的生活和心理上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充分改善孩子的不良心理问题.
-
苏州市福利机构孤残儿童青少年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苏州福利机构孤残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为福利机构提供科学喂养依据.方法 对2018年1—10月苏州福利机构0~18周岁377名孤残儿童青少年健康体检资料录入并分析.结果 参检者生长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发育迟缓占比53.28%,低体重占比45.87%.贫血检出率7.96%,25(OH)2-VD3缺乏检出率82.49%,骨密度偏低检出率68.44%.微量元素检测中钙的异常检出率高,达48.54%,其次为锌29.71%,镁13.53%和铁12.73%.结论 参检者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相对落后,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外,要依托现有的资源,科学个性化喂养,为孤残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
75例孤残儿童手术干预前、后体格发育主要衡量指标分析
目的::通过对75例孤残儿童手术前、后体格发育状况的对比调查,了解手术干预对孤残儿童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对75例手术干预治疗孤残儿童前、后体格发育指标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75例孤残儿童术前体格发育水平落后于正常儿童;75例孤残儿童手术前、后体格发育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干预效果明显。结论:孤残儿童以手术干预去除病因十分必要,有利于孤残儿童的体格发育。
-
784例孤残儿童残疾特点及康复效果分析
目的::了解宁夏某儿童福利院20年救治的孤残儿童残疾状况及对他们实施医疗及康复治疗后的结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统计自1996年至2015年20年所接收救治孤残儿童的残疾情况,并统计分析经过医疗及康复治疗后的效果及安置情况。结果:经过分析,统计样本为救治784例孤残儿童中,男女比例相当,无差异性。残疾特征具体信息:脑性瘫痪儿童所占比例高,为32.0%,其次为精神发育迟缓儿童占15.4%,先天性唇腭裂儿童占9.9%,正常儿童约占11.1%;年龄特征具体信息:0~1岁儿童所占比例高,为53.1%,且病残率为95%,12~18岁儿童所占比例低,为2.7%。所有儿童通过长期有效医疗及全面的康复,60%左右的患儿能够生活自理,终融入社会。结论:孤残儿童中,94.4%的儿童是被遗弃的,残疾率为90.0%,为了让这些儿童得到有效康复及融入社会,医疗及康复治疗须全面而有效,在此基础上,减少残疾儿童的出生及弃婴发生的重要途径,第一是不断提高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第二是做好围生期保健,从而降低高危儿的出生风险。
-
74例癫痫孤残儿童药物治疗分析
目的::通过对74例癫痫孤残儿童抗癫痫药物治疗临床观察分析,积累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抗癫痫治疗经验。方法:以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的74例癫痫孤残儿童为对象,依据2013年7月观察期起始时使用抗癫痫药物种类数量情况进行分组,单药治疗组38例,联合用药组36例,观察各组儿童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抗癫痫药物治疗的74例癫痫孤残儿童,总治疗有效率为78.4%,其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单药治疗组疗效有效率84.2%,联合用药组为72.2%,两组患儿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癫痫孤残儿童需尽早、长期、系统、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有利于癫痫疾病的控制,提高癫痫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
-
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综合干预研究报告
目的::对生长发育迟缓儿童进行综合干预研究,旨在创建一套具有现代民政特色的儿童福利机构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综合干预模式。方法:依据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的病因及高危因素、临床表现采取整体、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干预措施。结果:病因及高危因素干预方面:院内75例孤残儿童(具有手术指征)手术前后体格发育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干预效果明显;抗癫痫药物干预74例癫痫孤残儿童,治疗有效率78.4%,其病情得到明显缓解;临床表现干预方面:13例营养不良孤残儿童经肠营养、肠外营养干预其体重增加速率与正常儿童比较P﹤0.01,出现部分赶上生长;150例精神发育迟滞孤残儿童经特殊教育和生活园区送教干预其智力水平都有明显提高;34例运动发育迟缓孤残儿童经群体康复训练干预其粗大运动功能及精细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16例语言发育迟缓孤残儿童经语言训练其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恋关系和同伴关系的重建为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结论:对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方面的生长发育迟缓孤残儿童有必要进行整体、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干预,发挥他们大的潜能,使其得到比较全面发展。
-
60例孤残儿童营养筛查及肠营养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孤残儿童定期营养监测,及时实施肠营养干预,改善营养状况,以利于孤残儿童健康成长。方法:定期进行营养筛查,对存在营养风险的孤残儿童进行营养评估和肠营养干预。结果:肠营养干预对营养不良孤残儿童显著有效,受干预孤残儿童体重增长速率与正常儿童比较P﹤0.01,出现部分赶上生长。结论:孤残儿童有必要定期进行营养筛查、评估和及时肠营养干预,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孤残儿童体格发育。
-
换位思考在孤残儿童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换位思考在护理孤残儿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孤残儿童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心理辅导、康复锻炼及特教、社会群体等换位思考活动护理。结果:换位思考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对孤残儿童的了解,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问题,使其愿意与人沟通,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为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结论:换位思考明显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
-
福利院夜班护理质量的管理
随着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孤残儿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提高福利院收养人员的生活质量,这对福利院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夜班护理人员少,工作独立性强,稍有疏忽容易发生差错,降低护理质量.而夜班护理工作占据每日时间的2/3,显然,夜班的护理质量尤其重要.我院在夜班的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
中国福利机构儿童养育模式的演变
中国福利机构养育的儿童主要是因天灾和不可预测的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或身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或因严重疾病而被遗弃的儿童.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0~18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共计504.3万名.孤儿人数从2005年的57.4万上升至2010年的71.2万.全国共有303所儿童福利院和800多个省会福利院的儿童部,集中供养了11.4万名孤儿[1].儿童福利机构也为社区中的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儿童的气质、性格虽然与生俱来,但并非一成不变,受遗传因素、父母情况、家庭环境、教育方法、社会应激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养育孤残儿童的方式、环境不同孤残儿童气质、性格、心理也会发生着改变[2].
-
影响儿童福利机构护理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与对策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工作者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帮助护理人员大限度地减轻职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其增强自信心,提高工作效率,为孤残儿童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
-
孤残儿童特殊心理的成因分析
孤残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数生活在福利院的大家庭里,在日常生活上、学习上,虽然有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但他们缺乏普通家庭的组成结构.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身体的残疾和特殊生活环境对他们身心健康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因素影响的控制能力弱,较易发生行为异常及神经功能性疾病.儿童时期不仅是身体发育迅速的时期,而且是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的转折期和关键时期,在不同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模式,会造成儿童出现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对一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残疾儿童中肢体残疾和智能障碍的较多,他们的身体和智能条件,与普通儿童有极大的差别.正因存在这些差异,导致孤残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特殊心理.
-
儿童福利机构传染病防病机制的初步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弃婴弃儿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日趋严重,孤残儿童的残障程度也不断加重.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探讨适合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于2005年6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
-
国内外孤残儿童收养状况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国内外收养孤残儿童的月龄、病残率、发育商等方面的差异性及产生的原因,对孤残儿童的送养工作及儿童福利政策提出参考性意见.方法:将359例0~6岁国内外收养孤残儿童的相关资料,按国外收养和国内收养分为国外组和国内组两组,统计出两组儿童的数量、性别比、健康状况、收养月龄、发育商(DQ),将两组儿童的相关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国内外收养儿童比较,性别上国内外两组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2,P>0.05);国外组病残率(76.73%)明显高于国内组(2.38%),(P<0.05);平均月龄国外组(28.48±11.88)明显大于国内组(16.23±10.96),(P<0.05);平均发育商国外组(79.60±14.32)明显低于国内组(96.24±11.86),(P<0.05).结论:通过发育商等测量筛选宜送养儿童,倡导收养家庭转变收养观念,健全和完善儿童福利政策法规,给予收养家庭政策上的扶持,可促进残疾儿童回归家庭.
-
对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探讨
目的:提高护理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对孤残儿童的水平.方法:对64名护理员为期三年的培训,采用考核成绩以及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成效.结果:经过培训,护理员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结论:对孤残儿童护理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也显著增强.
-
上海市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幼儿气质测评的必要性探讨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特征,既涉及人的先天性,又受环境、人际关系、外界刺激和活动条件等影响.儿童福利机构内的孤残儿童由于先天性疾病和残疾、早期经验、生活环境以及照料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儿童福利机构内孤残幼儿的气质类型,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选择相适宜的养育方法和环境,进而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有利于儿童社会融合和将来发展.1气质的概念及评价量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
-
245名农村家庭寄养与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评价
目的:探讨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与福利院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发展特征.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按照统一标准分别对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134名(以下简称农村组),福利机构孤残儿童111名(以下简称福利院组)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农村组无残疾儿童总的适应行为水平ADQ为88,属平常范围,福利院组ADQ为78,属边界范围.残疾儿童总的适应水平农村组与福利院组均属中度范围,ADQ为42~53.结论:无残疾儿童的适应行为水平随年龄增长,残疾儿童适应行为发展低于正常儿童.提示应重视残疾儿童的生活环境变化及残疾特征.采用特殊教育和训练,提高孤残儿童的适应能力.
-
寄养家庭环境对孤残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
家庭寄养工作已在全国各个儿童福利院广泛开展,让孤儿回归家庭,享受家庭温暖,建立与父母的情感依赖,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已形成共识.因此,选择合适的寄养家庭,对规范家庭寄养工作,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发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全国各福利机构对选择寄养家庭尚无统一的模式,为探讨寄养家庭的某些条件对孤残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我们收集了寄养家庭的父母文化程度、年龄等5项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
-
机构照料孤残儿童适应能力培养
目的:探讨机构照料孤残儿童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以上海市儿童临时看护中心内的疑似弃儿为例,对于孤残儿童南于心理创伤、生活习惯、社交环境的变异导致适应不良现象进行系统的干预,并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进行干预前、干预后评估,对照评估结果.结果:经过2个月的干预训练,儿童适应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在生活自理、语言、人际交往方面的进步较快.结论:及时的干预对提高疑似弃儿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0~3岁孤残儿童的科学养护
目的::探讨孤残儿童的养护方法。方法:运用新的教育和康复模式对福利院收养的25例0~3岁孤残儿童进行科学养护,评估养护效果。结果:孤残儿童在生长发育、智力发展、性格、生活能力方面均有很大进步,并逐步回归家庭与社会。结论:科学的养护模式可极大促进孤残儿童在身心、智能、性格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健康发展,应该在各层次的福利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