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探讨

    作者:杨春澜;陈娟;黄淼;李青;罗超

    目的 探讨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探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康复治疗治疗,研究组应用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结果 研究组康复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中风的治疗过程当中,早期针灸加康复的治疗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你知道如何应对短暂性脑缺血中风?

    作者:张月芝

    当血栓暂时性堵塞了供给大脑供血的血管时,医学上就会称之为发生小中风,或又被称之为暂时性缺血中风.往后的一段时间,它经常会导致出现大中风的一种或两种症状,例如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精神混乱、语言不清或严重头痛,症状通常仅持续数分钟.

  • 缺血中风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作者:贾忠华

    目的:对缺血中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其护理质量及效果.方法:通过对10例住院患者心理状态的了解与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与疏导.结果:患者对病情与治疗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步消除急躁与消沉,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定期进行复诊.结论: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纠正患者的偏执和过激行为,预防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对病情的早日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利于患者家属对周围人发病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大承气汤加减灌肠治疗缺血中风昏迷病人疗效观察

    作者:张连城;张玉莲;周震;白慧梅;林翠茹

    目的 观察大承气汤加减直肠保留灌肠治疗中风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缺血中风昏迷患者,中医辨证属于中脏腑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脱水降颅压、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以意识障碍恢复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14天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病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大承气汤加减灌肠配合西药治疗缺血中风昏迷病人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缩短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缺血中风首次发病后1年内中医证候与地区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佛明;黄婉怡;黄燕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患者首次发病后1年内中医证候与地区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北方地区受试者以气虚证、内火证和痰湿证为主,华中地区以气虚证为主,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以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北方地区内火证的比例明显高于华南地区,北方地区痰湿证的比例明显高于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华中地区血瘀证的比例明显低于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结论:内火证和血瘀证的分布受地区因素影响显著,存在南北差异,北方地区以火为主,而华南地区以瘀为主。

  • 缺血中风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佛明;黄婉怡;李贵福;蔡业峰;王立新;黄燕

    目的:研究缺血中风后1年内各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使用统一的《中风病证候要素诊断量表》,采集全国范围内受试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内火证、内风证、痰湿证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血瘀证、内火证、气虚证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阴虚证与其余证候要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证候要素相互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的主要集中于风、火、痰等实证上,“标实”之证易于相兼。

  • 4077例缺血中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

    作者:黄燕;赵敏;蔡业峰;郭建文;杨小波;欧爱华

    目的:探讨缺血中风发病30d内1d~3d、4d~10d及11d~30d 3个时段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方法:4077例缺血中风病例来自全国23家医院,使用"中风病证候调查表"采集所有患者发病后1d~3d、4d~10d、11d~30d 3个时点的中医症状,根据八五攻关"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赋予相应症状分数,每个证候成立标准为分数≥7分,分析缺血中风风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在不同时点的分布特点及规律.结果:中风六大证候的分布为:风证、痰证及血瘀证在3个时点分布的比率分别为79.4%、77.2%、75.5%;2.8%、62.5%、52.8%及81.0%、80.2%、77.3%,火热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3个时点的比率分别为30.9%、29.5%、24.9%;85.1%、83.7%、78.5%及23.90%、22.50%、21.60%,除阴虚阳亢证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5种中风证候要素在3个时点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中风中医证候分布为多种证候组合,发病1d~3d期间以3证组合为主,风证、血瘀证、气虚证组合出现多;4d~10d、11d~30d均以2证组合为主,血瘀证、气虚证组合出现多,其次为痰证与气虚证组合.结论:缺血中风中医证候的组合较复杂,表现为单一证候要素的较少,多表现为多种中医证候要素组合出现,风证、痰证、血瘀证及气虚证是缺血中风主要的证候要素,证候组合中,以血瘀证、气虚证组合及风证、血瘀证、气虚证组合多见.

  • 缺血中风病病名诊断标准的临床验证

    作者:任玉乐;蔡业峰

    目的:对课题组所制定的缺血中风病病名诊断标准进行临床验证.方法:本研究按照诊断性试验评价原则,采用前瞻性、盲法、独立和同步比较诊断试验与金标准结果的方法,以头颅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纳入151例患者,对缺血中风病病名诊断标准进行临床验证.结果:该标准的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77%,准确度为81%,约登指数为61.5%.结论:该标准临床实用性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609例缺血中风患者中医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

    作者:黄培新;黄燕;肖书平

    目的:为研究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1 995~1999年连续缺血中风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分析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综合组和非综合组的疗效.结果:609例患者,显效320例,显效率52.5%,总有效576例,总有效率96.4%;接受中医内科辨证并物理治疗的综合组总有效率96.7%,仅接受中医内科辨证治疗的非综合组总有效率88.0%,综合组疗效优于非综合组(P<0.05),且急性期疗效综合组优于非综合组(P<0.05);资料显示,609例患者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250例(急性期199例),占40.89%.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提高了缺血中风的临床疗效,同时认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是缺血中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证候.

  • 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病机差异与"脑中血海""升降枢轴"的关系初探

    作者:黄燕;杨利;蔡业峰;杜宝新;卢明;陈红霞;任继学;黄培新

    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不仅存在影像学上的差异,在中医证候分布和病机演变上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急性期的差异更为明显.风、痰、瘀、虚是其共有的病理因素,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火热.综合1999-2001年度19篇较大样本的临床报道,出血中风阳闭证占80%~95%.笔者在"九五"国家攻关专题中观察201例中、大量脑出血患者,其中阳闭证184例(占91.54%)[1].有报道,缺血中风证型分布呈极度偏态,大多集中在风痰阻络,约占75.34%[2].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0-1999年间739例急性缺血中风的证候分布,结果显示,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及气虚血瘀证为多见,分别占49.6%和17.3%.这表明出血中风急性期火热之象明显,以阳类证为多;缺血中风以阴类证为多,火热之象不明显.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思路

    作者:杨光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具有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笔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就如何提高本病的防治效果做出一些探讨.1.建立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的探讨在近代以前,中医学并无"脑出血"病名,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同属中医中风病范围.由于中医学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的教科书和国家管理部门、学会中仍将出血中风、缺血中风统一进行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概括研究.

  • 急性缺血中风大鼠BDNF的表达及星篓承气汤的干预作用

    作者:周喜燕;唐咏春;杨秀丽;臧运华

    目的:观察星蒌承气汤对大鼠脑组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病症结合组和治疗组,通过自体粪便灌胃法和改良线栓法复制痰热腑实证缺血中风大鼠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BDNF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病证结合组和治疗组脑组织BDNF的阳性表达强度均增强(P<0.01),其中治疗组表达强度高于病证结合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星蒌承气汤可增强大鼠脑组织BDNF的表达.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八)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作者:孔尧其

    脑血栓形成是指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与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中医诊断为缺血中风,乃因瘀痰入脉,阻塞脑络所致.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盲、失语等,以半身不遂(偏瘫)多见.头皮针抽提法是源于汪机的《针灸问对》,由抽添法演化而成,以向外抽提,"一抽数抽"的手法动作为主要特点,以紧提慢按为主.不仅有较大的刺激量,而且还有利于配合肢体运动,通过边行针、边运动、长留针、常运动,从而产生较强的改善肌力的效应.

  • 真方白丸子治疗缺血中风中经络急性期风痰入络证的效果观察

    作者:孙国刚

    目的 探讨真方白丸子治疗缺血中风中经络急性期风痰入络证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缺血中风中经络急性期风痰入络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仅常规西医治疗为对照组,另50例加服真方白丸子汤为研究组.比较两组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为(11.05±2.12)分,对照组为(18.11±2.76)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P<0.05).结论 真方白丸子对缺血中风中经络急性期风痰入络证患者具有确切的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 真方白丸子治疗缺血中风急性期36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刚;宋璞

    目的 观察真方白丸子治疗缺血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3例缺血中风符合风痰入络证的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均在相同的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真方白丸子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时间为15天.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并给予实验室检查.结果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中,除肌酐外,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真方白丸子对缺血中风急性期偏瘫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其对肾功能的作用尚需更大样本量研究的支持.

  • 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马立华

    目的:探讨缺血中风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4例中风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观察组应用中医综合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都以28天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缺血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949例急性缺血中风证型证候特点及对中医护理方案制定的启示

    作者:魏琳;张丽娜;张小培;林美珍;张广清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中风病人的证型证候特点,为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引。[方法]对2008年7月-2011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的急性期缺血中风病人进行调查,分析急性缺血中风病人阴阳类证分布、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急性缺血中风病人949例,病情严重程度上,中经络910例(占95.9%),中脏腑39例(占4.1%);类证分布上,阴类证为834例(占87.9%),阳类证115例(占12.1%);病人证候要素构成上,痰证(91.5%)、风证(90.0%)、血瘀证(85.4%)是中风病人的主要证候要素;证候要素与类证关系上,痰证、风证、血瘀证、气虚证依次是阴类证主要的证候要素,风证、火热证、痰证依次是阳类证主要的证候要素。[结论]急性缺血中风证候要素分布上主要是痰证、风证、血瘀证;以阴类证居多,阴类证和阳类证在证候要素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这些为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侧重点和依据。

  • 风眩胸痹心痛等心脑病证中医病因病机诠释

    作者:范金茹

    许多心脑病证(心脑血管病)的病因病机阐述过于抽象,有的不甚切合临床实际,或论述不全.如:风眩(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归纳在眩晕病中,笼统地概括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其病因病机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正虚,"不通则痛".如何解释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时发生心绞痛?又如中风的发生与情志过极有关是常理,但诸多睡眠中发生缺血中风将如何阐释等?因此认为有关问题亟待深化阐述,加以诠释.本报道温习经典,查阅今文,验于临床,再谈风眩等几个常见的心脑病证的病因病机,试图补充不足,纠正纰缪,供同道商榷.

  • 缺血中风急性期应用阴阳辨证的证候分级回归分析

    作者:缪晓路;黄燕;裴建;杨友松;王新志;谭吉林;李军;顾卫;曹晓岚;董梦久;魏江磊;汪涛;刘军;邹忆怀;陈眉;安冬青;董少龙;董强

    目的 探讨中风病急性期采用阴阳辨证方法的证候学基础.方法 对1 150例次缺血中风急性期病人分别按照阴阳辨证标准及中风病辨证诊断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证候采集,并得出阴阳分类和证候辨证诊断的证候分级.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中风病六类证候分级对急性期阴阳两类别之间的意义.结果 风证、瘀血证是缺血中风病急性期共有的证候群,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及痰证是诊断为阳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阳类证诊断有意义的重要证候指标(P<0.05);气虚证是诊断阴类证的重要证候因素,即对阴类证诊断起作用的证候指标(P<0.05).结论 阴阳辨证方法在缺血中风急性期应用有较可靠的中医证候学基础.能够为临床辨证服务.

  • 中风病病名诊断规范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作者:翁銮坤;蔡业峰;郭建文

    从中医病名诊断研究现状、中风病痛名诊断研究现状,看出缺血中风的病名诊断的不确定性.对缺血中风病名诊断标准确定的忽视,不仅阻碍中风病病名诊断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医对缺血中风疾病本质及其防治规律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缺血中风病名的表述的规范和统一是迫切的.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