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积水分类诊断及治疗的现状与挑战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可单独发生或合并于其他疾病.不论什么原因导致的脑积水,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均十分相似.目前脑积水临床诊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病因分类不够准确全面、检查手段有待完善、治疗方法选择上存在争议等.基于这些问题结合文献查阅,脑积水需要有再认识的过程.在分类上,交通性脑积水实质上也属于脑积液循环通路的梗阻范畴,将脑积水按照梗阻部位分类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脑积水影像学应该充实针对梗阻部位以及了解脑脊液吸收情况的检查.三脑室底造瘘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各有优势,应根据适应症进行选择.另外还要强调,对于不同病人应该建立系统的诊治流程以及个性化治疗方案,使脑积水的治疗更加完善合理.
-
脑认知功能评价儿童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疗效的价值
目的 探讨用脑认知功能评价儿童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疗效的价值. 方法 2007年6月~2012年6月,对20例行三脑室底造瘘术的脑积水患儿于手术前和术后2、6个月进行智能评测(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包括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和个人-社会行为)及脑室额角宽度测量,进行术后疗效评价. 结果 术后2、6个月与术前相比智能测定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别有8/20和15/20患儿DQ恢复正常.术后脑室大小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脑发育的改善及脑认知功能的恢复对儿童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
第三脑室底形态在预测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是否成功的意义
脑积水可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1].但是根据目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时很难确定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脑脊液梗阻的部位,因此部分适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而接受了分流手术.由于神经內镜器械不断改进和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技巧的提高,内镜下ETV已被认为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术式[2-5].如何选择其手术适应证是神经外科內镜医师面临的问题,我们根据磁共振上脑正中矢状面上第三脑室底及终板向前、向下膨隆的形态改变来作为其手术适应证.本研究将上述形态的改变给予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中脑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二例
例1 男,18岁.因突然头痛伴意识不清6 h入院,查体:血压15/8 kPa,GCS 4分,深昏迷状态,双侧瞳孔散大(5 mm),对光反射消失,四肢无活动,双下肢巴氏征阳性.头颅CT扫描:中脑被盖部高密度占位堵塞中脑导水管,幕上脑室明显扩张(图1a).初步诊断为中脑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急诊行右侧脑室体外引流术,病人意识恢复.引流术后7 d,夹闭体外引流管后病人又出现意识障碍.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瘘孔直径大于7 mm.造瘘后在侧脑室内重新放置引流管夹闭备用.
-
半导体激光辅助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约有三种术式:脉络丛烧灼、导水管扩张成形和为常用的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但因后者是在重要的解剖部位下丘脑底部操作,其下方又有基底动脉等重要血管,因而文献中有术后昏迷和致命性出血的报告.
-
脑室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阻塞性脑积水
目的 分析本组49例病例,就手术病种和年龄的选择、手术方法及技巧做一介绍.方法 全组49例,年龄1个月~18岁,平均33个月.CT、MRI及99Tcm-DTPA证实为脑脊液吸收功能正常的阻塞性脑积水.手术方法为经侧脑室、室间孔、三脑室置入神经内镜,于三脑室底与脚间池造一瘘孔.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5年,39例有好转;10例因无改善于术后3个月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术后脑脊液漏3例,未有出血、感染及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脑室镜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适用于脑脊液吸收功能正常的阻塞性脑积水.脑脊液吸收功能判断需靠同位素99Tcm-DTPA检查.继发性脑积水治疗效果好于原发性脑积水,大龄儿童效果好于婴幼儿.
-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与分流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梗阻性脑积水的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经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35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63例.结果造瘘组:平均用时35min,症状缓解34例(97.1%),复发1例(2.9%),并发症3例(8.6%),为非感染性发热;分流组:平均用时78min,症状缓解63例(100%),复发16例(25.4%),并发症18例(28.6%),为分流管堵塞、感染、颅内血肿及分流管外露等.两组均无死亡.结论经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较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疗效相当,并发症及复发率明显降低,手术时间缩短,应作为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
-
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 例结核性脑积水患者经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 个月,12 例患者中11 例术后脑积水症状均明显改善,1 例患者术后2 个月死亡.结论: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
应用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造瘘在治疗梗阻性脑积水中手术方法、效果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手术后并发症的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行神经内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患者中54例造瘘成功,1例因三脑室底布满血管网不能造瘘,50例效果良好,4例患者无效,于造瘘后3个月内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8例,1例患者4个月后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又行钻孔外引流术.头皮下积液8例,手术后发热15例.癫癎1例,硬膜外出血1例.结论 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造瘘是安全有效的,效果满意.
-
脑积水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后颅内外重度感染治愈1例
患者,男,16岁.主因间断头晕、头痛1年于2002年9月19日以幕上梗阻性脑积水住院.查体:神清,语利,肢动良好,指鼻轮替试验欠灵活,Rhomberg(+),MRI示三脑室、双侧脑室扩张,中脑导水管狭窄.于2002年10月2日在全麻下行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常规右额入路,将脑室镜放入右侧脑室,并通过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因三脑室底塌陷,用脑室镜钳在无血管区仔细分离,打通三脑室底部,见下方基底动脉,扩大造瘘口约7~8 mm,并用电凝烧灼瘘口.观察无出血后,用盐水反复冲洗脑室,铺回硬膜,并将骨末放回钻孔处,用EC胶粘连,缝合手术切口.
-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护理体会
梗阻性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是脑室腹腔分流术,然而该术式治疗效果不确切,且并发症发生率高,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受到一定限制[1]。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选用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也大幅减少[2]。我院2011年9月—2015年5月,收治56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均选择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内窥镜三脑室底造瘘术的应用
脑积水是神经系统常见多发病,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传统的常用的方法为脑室-腹腔分流术,但并发症较多.我科于2000年5月采用神经内窥镜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4例,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9个月至3岁.临床表现:生长发育落后,头颅异常增大,前囟宽大饱满,或闭合延迟.头MRI显示双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1.2手术方法Storze牌神经内窥镜,镜鞘外径5.6mm,窥镜外径4 mm,4工作通道,另配有照明、摄像转换接头、显示器等.手术在全麻下进行.于中线旁冠状缝前作一长约3 cm的横行头皮切口,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电凝开脑皮质,将内窥镜插入侧脑室,在显示器监视下,通过孟氏孔进入三脑室,直达三脑室底乳头小体前方薄膜处,用剪刀剪开一小孔,进入基底池,再用球囊导管将瘘口直径扩大至5 mm以上.
-
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112例围术期护理
对112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行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围术期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认为做好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和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
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脑积水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ETV)与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患儿脑积水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39例脑积水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实验组(ETV,n=19)与对照组(VPS,n=20),术后随访6个月,并采用"Gesell儿童智力发育诊断量表"进行脑认知功能评测,包括精细运动行为和大运动行为、语言功能、适应能力及个人-社会行为,比较2组患儿手术有效率,术后感染与脑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在手术总体有效率上,实验组94.73%,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内,实验组感染发生率5.26%,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实验组患儿在精细运动行为和大运动行为、语言功能、适应能力及个人-社会行为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患儿脑积水方面,ETV在手术总体有效率,术后6个月内感染与术后脑认知功能方面均优于VPS.
-
MRI相位对比电影用于儿童脑积水行三脑室底造瘘的疗效评价
目的 了解脑积水患儿行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的MRI相位对比电影的表现,评价其用于术后疗效判断的价值.方法 12例脑积水患儿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前后均行MRI常规序列扫描及相位对比电影检查,评估中脑导水管及三脑室造瘘口的脑脊液流动情况,测量脑脊液流动动力学指标(峰值流速、流量及流动波形),比较其前后的差异.结果 12例脑积水患儿造瘘口脑脊液流动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表现为双向运动,与正常导水管流动波形相似.其中三脑室造瘘术前7例梗阻性脑积水患儿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双向流动减弱或消失,表现为低动力学改变;5例交通性脑积水患儿三脑室底造瘘术前中脑导水管脑脊液双向流动明显加快,表现为高动力学改变.三脑室底造瘘术后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不规则,循环减慢.12例患儿术后幕上脑室均较术前缩小,其中8例分别于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复查见脑室进一步缩小.结论 MRI相位对比电影法为脑积水患儿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观察手段,可以作为评价三脑室底造瘘术疗效的有效方法.
-
神经内镜在脑室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及评价
神经内镜是从脑室系统疾病开始应用的,截至目前,脑室系统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也是相对较成熟的,远期疗效评价有据可循.但近几年神经内镜在脑室系统的应用已从单纯的治疗发展到治疗诊断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特别是治疗脑内感染性炎性病变及利用内镜更精确地研究脑内病理生理变化,为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提出新思路.
-
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1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1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4∶1(男10,女7),平均年龄46.3岁(27岁~5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00%)及认知功能障碍(72.22%,13例).17例患者共21次手术,随访6月~8年,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组无死亡病例.4例行定压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3例术后症状加重,须再次手术,改为可调压分流管.行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术者,术后均经3次以上压力调整.8例行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1例出现硬膜下血肿,经穿刺外引流后恢复.结论 ①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积水,须经过严格术前评估②手术方式应选择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或三脑室底造瘘.
关键词: 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三脑室底造瘘术 -
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影像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磁共振特点,指导临床选择手术适应证.方法 15例患者行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磁共振常规扫描分析其术前术后的影像特点.结果 1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影像显示梗阻部位的积水解除,脑室缩小,室周水肿现象减退,病人症状改善.结论 磁共振可通过显示脑池的大小,三脑室底的形态,室周水肿现象推断交通性脑积水在脑室外脑池内梗阻部位,通过对交通性脑积水的术前影像分析,可帮助确定交通性脑积水行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 神经内镜 三脑室底造瘘术 交通性脑积水 磁共振 Liliequist膜 -
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15例报告)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15例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均行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前术后行NPH评分,测Evans指数,腰穿测颅内压,脑池显像观察脑脊液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患者术后NPH评分平均提高(3.26±1.83),Evans指数平均减小(0.11±0.09),颅内压平均下降(66.3±65.8)mmH2O,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显像表明放射性示踪剂在术后1~3h进入侧脑室,术后6h离开侧脑室,术后24h于大脑凸面呈大致对称的放射性分布.结论 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可应用于交通性脑积水,造瘘同时穿透Liliequist膜间脑叶具有重要意义.
-
梗阻性脑积水行三脑室底造瘘术脑池显像分析
目的 了解梗阻性脑积水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池显像的表现.方法 15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行神经内窥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前后均行脑池显像,比较其前后的差异.结果 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在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池显像有放射性药物返流入侧脑室内,并且延迟清除,类似于交通性脑积水的脑池显像表现.结论 放射性药物返流入侧脑室的原因尚不清楚,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后脑脊液的流动可能存在"返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