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线粒体病变和糖原累积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意义

    作者:吕佩源;宋春风;王贺波

    目的:本文应用超薄切片和冷冻复型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病变肌肉超微病理特征,从亚细胞水平上探讨该病病因和发病机理.方法:对临床确诊的7例DMD患者,通过肌肉活检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显示:(1)肌原纤维"Z"线模糊不清,肌丝排列紊乱等变性、坏死的表现;(2)肌纤维线粒体空泡样变;糖原累积等病变.结论:DMD时,肌细胞膜结构缺陷除可导致肌纤维变性、坏死外,还可致线粒体变性、坏死、糖原颗粒累积等一系列亚细胞水平的变化,此在本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Micro-dsytrophin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mdx鼠膈肌病理改变

    作者:王淑辉;尚延昌;于美娟;张雅妮;冯善伟;熊符;张成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携带外源micro-dystrophin基因移植治疗mdx鼠对膈肌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dx小鼠mMSCs(microdys-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鼠,对照组移植等量的PBS液.在移植后4周、8周、12周和16周测定受体鼠血清肌酸激酶(CK)值、对膈肌进行HE染色、计数核中心移位纤维(CNF)比率,并用免疫荧光及RT-PCR法检测micro-dystrophin的表达.结果 移植后血清CK值持续下降,各时间点膈肌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CNF比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可以检测到部分肌细胞膜能表达micro-dystrophin蛋白,并随移植时间延长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比率增加,RT-PCR检测micro-dystrophin的mRNA有相同的趋势.结论 microdys-mMSCs移植治疗mdx鼠可以在受体鼠膈肌检测到micro-dystrophin的表达,减轻肌肉损伤并且改善mdx鼠膈肌的病理改变.

  • Micro-dsytrophin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mdx鼠腓肠肌病理改变及micro-dystrophin的表达

    作者:王淑辉;张成;尚延昌;于美娟;张雅妮;冯善伟;李美山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于细胞(mMSCs)携带micro-dystrophin基因在移植鼠体内分化为有功能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Ax小鼠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鼠,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对腓肠肌进行HE染色、计数核中心移位纤维(CNF)比例,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icro-dystrophin的表达.结果 移植后各时间点腓肠肌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CNF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肌细胞膜能表达micro-dystrophin蛋白,并随移植时间延长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比例增加,分别达到3%(8周时)、6%(12周时)和8%(16周时).结论 自体mMSCs可携带外源性micro-dys-trophin基因在受体鼠体内分化为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细胞.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mdx鼠体内的动态分布

    作者:柳太云;冯善伟;李才明;曾缨;姚晓黎;黄文;张成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在mdx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特点.方法 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hBM-MSCs,将1×107个干细胞(0.3 ml)经尾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体内.于移植后48 h、2、4、8、12、16、20、24周处死鼠,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织器官的BrdU阳性细胞核数、骨骼肌人细胞核(Hu)及人抗肌萎缩蛋白(Dys)的表达,RT-PCR检测人Dys mRNA的表达.结果 移植后4周内,BrdU阳性细胞核可见于多数组织、器官,其中以骨髓、肝、肺较多;肝、肺BrdU阳性细胞核数4周后逐渐下降;移植后48 h骨髓BrdU阳性细胞核数较多,2周多,16周后仍维持较高水平;4周后骨骼肌的BrdU阳性细胞核数逐渐增加.移植后2周骨骼肌检测到少量人特异性抗核抗体(anti-Hu)阳性细胞核,4周后在骨骼肌肌膜可见少量人特异性Dys阳性细胞.8周后有Dys mRNA的表达;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anti-Hu抗体阳性细胞核数和Dys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高,Dys 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hBM-MSCs移植mdx鼠后早期(2~4周)主要分布在骨髓、肝、肺,后期(4周后)主要分布在骨髓、骨骼肌.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CT诊断研究

    作者:周顺林;李建军;马文龙;狄淑珍;侯小晋;陈金亮

    目的研究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CT特点.方法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0例,按照年龄分为3组,1~6岁组8例,7~12岁组18例,≥13岁组4例.对照组选择3~60岁无肌肉疾病者165例.依次对臀肌、大腿、小腿及背肌进行CT检查.结果患者3岁时,臀肌开始萎缩,随着年龄的增长,臀肌、大腿、小腿及背肌呈现进行性加重.皮下脂肪增厚,各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肌肉萎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脂肪替代改变;CT可为诊断、病情随访提供客观资料.

  • 脂肪干细胞移植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鼠神经肌肉再生单位的影响

    作者:孔杰;操基清;杨娟;陈菲;李亚勤;黄汝成;金远林;张成

    背景:目前,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之前的研究表明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是可能的"治愈"方法.实验拟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动物模型上观察其疗效,并验证之前提出的神经肌肉再生单位的假说.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观察细胞移植对肌纤维、新生血管及神经末梢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mdx鼠脂肪干细胞,经杆状病毒基因载体进行基因修饰,用于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移植后检测实验动物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肌肉病理改变及肌肉内dystrophin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移植后血管、肌肉和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能够重建模型鼠的dystrophin表达,一定程度上减轻并逆转肌肉的病理损害,进而降低血清激酸激酶水平;此外,细胞移植后能够形成干细胞来源的肌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末梢.这些证据表明,脂肪干细胞移植是有希望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方法之一.

  • 两种不同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神经肌肉接头结构的比较

    作者:孔杰;操基清;杨娟;陈菲;李亚勤;张成

    背景: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乙酰胆碱受体结构碎片化和突触后膜上棘状突起的减少,一直以来,公认这种结构上的缺陷是肌细胞结构破坏、肌纤维坏死所致。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肌肉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受损的原因。方法:引进雄性mdx小鼠和雄性dko小鼠(两者均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经基因鉴定后供实验使用,选用雄性 C57BL/6小鼠为正常对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模型鼠肌肉病理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神经肌肉接头结构。比较两种不同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肌肉组织dystrophin表达、病理变化及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差异。结果与结论:引进的模型鼠在基因型和蛋白表达层面均符合实验的要求,两种模型鼠神经肌肉接头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尽管dko鼠肌肉较mdx鼠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炎性浸润和肌纤维破坏,但两者神经肌肉接头在结构上的受损并无明显差异,其乙酰胆碱受体的碎片化程度相似。这些证据表明,神经肌肉接头结构损伤和炎性病理反应是互相独立的事件,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关系。Dystrophin 基因缺陷是导致乙酰胆碱受体结构碎片化的主要原因。

  •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早期心肌损害疗效观察

    作者:陆春玲;李建军;黄涛;杨晓黎;陈金亮;周顺林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性早期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00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性早期心肌损害患者分成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和左旋肉碱治疗组,治疗9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CK-MB/CK比值变化.结果:1、CK-MB/CK比值,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异常心律:治疗组50例中异常心律者43例,其中好转32例,占74.42%;对照组50例中异常心律44例,其中好转20例,占45.45%.好转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V1导联的R波高度:治疗50例中B波增高44例,对照组50例中R波增高4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和左旋肉碱均为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性心肌损害的有效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在改善心律失常方面优于左旋肉碱.

  • 中文版北极星移动评价量表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作者:史惟;李惠;李西华;苏怡;赵蕾;陆恺;胡晓平;翟淳;周水珍

    目的 确定中文版北极星移动评价量表(NSAA)应用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儿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纳入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接受功能评估的DMD患儿,均经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明确诊断,能独立行走≥10 m,无严重认知障碍.2名物理治疗师同时对DMD患儿进行测试,检验不同测试者间的信度;同一评价者在第1次评价后3~7 d进行第2次评价,检测重测信度;采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类目编码与NSAA的项目概念进行关联,确定NSAA的内容效度;通过分析NSAA的分值与6 min步行距离的相关性进行关联效度分析.结果 2个治疗师对20名DMD男孩的不同测试结果间的信度分析显示,NSAA原始分和线性分信度ICC分别为0.96和0.97;1名治疗师前后3~7 d重测16名DMD男孩,NSAA的原始分和线性分具有很好的重测信度(ICC=0.96);NSAA17个项目共与8个ICF-CY编码发生了20次关联,8个编码都属于d4(移动)下属,表明NSAA的评价内容主要聚焦于DMD患儿活动能力中的移动能力;143例DMD男孩的NSAA原始分和线性分与6min步行距离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分别为0.40和0.38).结论 中文版NSAA量表无论是原始分还是线性分都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结合其他的评价指标,NSAA可以有效地评价中国DMD男孩的活动能力.

  • 应用PCR技术对4例DMD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

    作者:王莉;王涛;康冰;方东;廖世秀;王应太

    目的:建立规范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产前基因诊断程序.方法:通过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判断胎儿性别,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个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中先证者dystrophin基因缺失热区内16个外显子是否缺失,并对胎儿进行相应外显子检测;对家系成员和胎儿进行第45、49、50内舍子以及5'和3'端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的基因连锁分析.结果:2例胎儿为正常男性,1例胎儿为正常女性,1例男性胎儿获得风险染色体.结论:在规范的检测程序和有效的质量控制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缺失检测结合连锁分析能准确地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产前基因诊断,且是目前有效的实验室方法.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2例基因缺失分析及产前诊断

    作者:孔祥东;史惠蓉;常青;王怀立;王慧玲

    目的: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缺失突变的类型,建立基因诊断技术平台.方法:应用寡核苷酸引物扩增DMD基因18个外显子区域,对27例家系32例DMD患者进行基因缺失分析,用4对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多态引物对DMD家系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并对10例先证者有DMD基因缺失的家系进行产前诊断.结果:27例DMD家系中19例(70.4%)有至少1个外显子缺失,且缺失热点区域集中在外显子12、13、45、47、48、49和50,所有携带者至少有1个或1个以上多态性位点为杂合态,缺失诊断结合多态分析进行诊断,10例男性胎儿中2例具有外显子缺失.结论:基因缺失诊断结合连锁分析可快速、准确地进行DMD的产前诊断.

  • 6例非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家系产前基因诊断

    作者:孔祥东;王怀立;孙莹璞

    目的:建立非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家系产前基因诊断平台.方法:用Duchenne基因非编码区(CA)n重复序列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对6个非缺失型DMD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在非缺失型的家系产前诊断中,发现获得风险X染色体的男胎3例,女胎1例,余1例女胎和1例男胎均未携带风险X染色体.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经出生婴儿DNA分析及临床症状检测得到部分证实.结论:胎儿性别鉴定结合基因连锁分析的方法,在规范的检测程序和有效的质量控制下,能准确地对非缺失型DMD进行产前遗传学诊断,是目前预防患儿出生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DMD动物模型研究

    作者:王淑辉;张成

    DMD是一种致死性的遗传性肌病,目前已经建立的动物模型包括mdx和dko鼠、GRMD狗、HFMD猫、斑马鱼及C.elegans线虫,各种模型有不同的分子基础和病理特点.在DMD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应用鼠和狗模型广泛,但是斑马鱼和线虫因为容易繁殖、基因简单也正日益受到关注.

  • 自噬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中的研究

    作者:周瑾瑕;李东方;毕方方

    目的 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骨骼肌中LC3和p62的表达情况,分析自噬在DMD骨骼肌细胞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8年1月~ 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病理确诊为DMD的患者(DMD组,81例),另以怀疑为肌病,但肌肉病理未见明显病变者为对照组(6例).所有入选者均行心肌酶学、肌电图、骨骼肌活检常规组织学和酶学染色、抗dystrophin-N,-C,-R和抗dysfefl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中6例DMD患者及对照组骨骼肌中LC3和p62的表达.结果 81例DMD患者均为男性,起病年龄(4.60±2.35)岁,首发症状多以双下肢起病为主.血清肌酸激酶值的高峰出现在患者年龄的6~8岁,随着肌细胞明显坏死,肌酸激酶水平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在DMD患者骨骼肌中,组织病理均示典型肌营养不良改变.半定量Western blot提示DMD患者骨骼肌中LC3-Ⅱ的表达降低,而p62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自噬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DMD骨骼肌细胞坏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 第一届中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转化医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作者:杨娟;利婧;冯善伟;操基清;李亚勤;张成

    由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欧洲神经肌肉病治疗协会( TREAT-NMD)、中山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转化医学研讨会”于201 1年4月7日至201 1年4月9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Volker Straub教授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成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瑞典、瑞士和中国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专家、65个中国DMD家庭和2个美国DMD家庭共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 自体分选干细胞治疗1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黎明;周建军;白雯;白槟;钟占强;李建军

    目的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wophy,DMD)是一种X链锁隐性遗传致死性肌病,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y)缺失如何引起肌肉变性、坏死具体机制不清,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文试图探索应用自体分选干细胞治疗DMD的疗效.方法 从2008年9月至今该科收治15例DMD患者,男14例,女1例;年龄6~23岁;病程2~18年.13例DMD患者有不同程度"鸭步"行走,全身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腓肠肌纤维化致假性肥大,2例关节畸形挛缩.全部患者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多项肌酶升高,尤以磷酸肌酸激酶(CK)显著,可高达10 600u/L,3例基因检测异常.自体干细胞采集15例中因4例体重不足20Kg者而直接采集骨髓;11例经G-CSF动员后COBE机采集外周血,CD_(34)~+干细胞经Clini MACS仪器分选,获得(1.0~5.6)×10~7的CD_(3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率80%.用分选CD_(34)~+细胞对患者做肌肉局部点状注射和细胞静脉回输;2个月后可再次治疗.结果 治疗后随诊1~5个月,13例患者行走有明显改善,腓肠肌纤维化程度减轻,局部变软,全身力量增加,关节肌肉训练度提高.2例挛缩肢体有松弛,疼痛有好转,在帮助下可以肢体活动.增高的多项肌酶下降,CK可下降1 000~5 000u/L不等.肌电图将在半年后复查.结论 应用自体分选干细胞为临床治疗DMD寻找到一条新途径,安全可行,其疗效可能与分选干细胞更利于提高调节自身免疫能力,使受损肌细胞再生修复有关.

  • 补肾方辅助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锡林;李群;姚晓黎;张为西;张成

    目的:观察补肾方辅助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mdx小鼠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正常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对放疗后mdx小鼠尾静脉移植,用补肾方水提液灌胃实验鼠,观察实验小鼠存活率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症状;移植后4个月/8个月取小鼠骨骼肌以HE染色观察病理状况,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DYS蛋白)表达.结果:补肾方能不同程度降低mdx鼠核中心移位比例和提高DYS蛋白表达量;同时能明显减轻GVHD症状.结论:补肾方能提高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mdx小鼠的效果.

  • 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模型鼠骨髓移植后的行为学观察

    作者:张为西;张成;刘焯霖

    目的确立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模型鼠(mdx鼠)骨髓移植前的有效放疗剂量,观察不同数量、不同成分的骨髓细胞对受体mdx鼠造血功能的重建和保护作用。方法用不同数量的体外培养6~8周C57BL/6雄鼠的骨髓细胞、骨髓基质细胞、骨髓悬浮细胞,经鼠尾静脉注射给不同剂量放疗后的mdx鼠,观察受体鼠的存活率及行为学改变。结果 10只 mdx鼠移植前3天12 Gy γ射线照射,在移植后7天内全部死亡,且注射细胞数较多者,存活时间相对较长,而8 Gy γ射线照射的6只 mdx鼠,移植后30天5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本实验条件下,移植前8 Gy γ射线放疗较合理,在有效剂量放疗破坏受体骨髓造血系统后,移植同系鼠的骨髓细胞、基质细胞、悬浮细胞,mdx鼠均能耐受并存活,且以移植细胞数量为1×107个/只鼠为佳。

  • 免疫组织化学dystrophin染色诊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

    作者:刘鹏;沈定国

    目的 探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表达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7例DMD患者作为试验组,7例非DMD患者为对照组.使用抗dystrophin杆状结构域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肌膜dystrophin表达.结果 7例DMD患者肌细胞膜dystrophin阴性,7例非DMD患者dystrophin染色阳性.结论 证实DMD患者肌细胞膜dystrophin表达阴性,揭示dystrophin缺失是其发病机制,可以作为确诊DMD手段,对临床诊断DMD有实际意义.

  • 原矾酸钠改善mdx鼠骨骼肌运动功能的研究及其机制探索

    作者:郑卉;李秋玲;杨娟;操基清;梁颖茵;李亚勤;张惠丽;朱瑜玲;张成

    目的 探索原矾酸钠(SOV)能否增强骨骼肌的运动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以73只mdx鼠为研究对象,按照SOV注射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0 mg/kg(阴性对照组)及3、9、12、15、18和21 mg/kg SOV治疗组,另选10只C57BL/10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连续尾静脉注射SOV 2次后,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BL-420E检测mdx鼠骨骼肌运动功能的改变,并分别用CK试剂盒、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血清肌酸激酶(CK)值、肌肉病理特点和dystrophin表达. 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OV12和SOV15两组胫前肌的肌肉收缩力升高了20%~30%,SOV9、SOV12和SOV15组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波宽减小了约50%,治疗组MUAP波幅高增大1.8mV,SOV12和SOV15组的MUAP相数减少至2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OV9、SOV12和SOV15组血清CK值明显降低(高可达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OV9、SOV12和SOV15组的肌肉病理改善为明显,核中移肌纤维的数量降至5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3组炎性细胞的浸润也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结论 SOV能通过抑制Na+-K+-ATP酶的活性改善肌肉的运动功能,降低血清CK值,缓解肌纤维的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提示其可能成为潜在治疗肌肉疾病的药物.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