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

    作者:伍娉娉;黄淑兰

    目的:探讨对胫腓骨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OFCS)患者进行早期观察及相关护理措施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403例,其中12例并发 OFCS 作为研究对象,对疼痛、患肢肿胀、生命体征等方面进行早期观察,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以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疗效结果12例并发 OFCS 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肢经治疗及护理后基本恢复正常,未出现截肢及肢体坏死情况,患者经护理后疼痛感及焦虑/抑郁程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胫腓骨骨折合并 OFCS 患者进行早期观察,能够根据病情予以实施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46例治疗分析

    作者:葛建平

    目的 探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对46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缓解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采用小腿取皮肤双切口骨筋膜间室切开减压35例.筋膜切开后,若间区内肌肉膨出,肌膜肥厚给予切开,彻底减压后油纱条填塞,敷料覆盖轻松包扎,伤口换药,静脉给予药物治疗,Ⅱ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清创植皮.34例无后遗症,1例因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结论 ①对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可采用脱水治疗,若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应尽早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②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的指征不应以肢体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为标准,当组织压升高到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只有10-20mmHg(lmmHg=0.133 kpa)时,已有切开骨筋膜室的指征;③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应该彻底,切口应大,深筋膜及肌间隔,甚至肌膜都切开;④积极抗感染、扩血管及抗血管痉挛治疗;⑤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应严密观察尿量,尤其对缺血时间长,肌肉发达的患者,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非常重要.

  • 89例急性期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观察护理

    作者:张文光;石美霞;刘爱媛;杨素云

    目的探讨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急性期的观察护理在选择治疗方法和对预后产生影响方面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骨科收治的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共89例,重点观察急性期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找出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的因素并及时处理.结果通过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急性期的观察护理,来指导急性期治疗方法的选择;选择好正确治疗方法,并配合急性期后的辅助治疗,对病人预后产生了一定影响.结论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急性期实施正确的观察护理方法,对决定治疗方法和病人预后可起到重要作用.

  • 减压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术后足弓形态及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

    作者:周许辉;张咏;严望军;贾连顺;袁文

    目的:评估减压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疗效和前足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康复.方法:于1996-05/2003-04选择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17例,利用whiteside测压装置进行前足部筋膜间隙内压监测,间隙内压>3.99 kPa,均经前足背侧入路进行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术,同时行复位内固定恢复足的纵弓及横弓.固定48 h后,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主、被动地活动前足各关节及短波红外线治疗.结果:术后1个月进行第一次随访,前两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17例患者均随访3.5以上.术后6个月随访时评估疗效,足外形正常,活动范围正常,负重行走无不适,X射线片显示正常11例;足活动轻度受限,不影响行走、工作,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X射线片显示跗跖关节移位<2 mm 4例;行走或站立过久时前足部有轻度疼痛4例,其中3例前足增宽,足弓较健侧减小,2例两点辨别觉、痛觉略减退.无一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减压是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方案,减压后应及时进行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并辅以短波红外线治疗,能有效地恢复前足感觉、运动功能.

  • 组织压监测下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30例报告

    作者:吴俊国;王明海;董有海

    目的:探讨测定组织压与血压的差值在诊治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穿刺法,通过测量30例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组织压、血压,明确减压手术的客观指标.结果:30例中10例行保守治疗,20例行减压治疗,随访均未发生骨筋膜室后遗症.结论:组织压、收缩压、舒张压的结合测量对指导何时行减压术有重要临床意义.当差值为20 mmHg时,需即刻减压.

  • 儿童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不同时期治疗结果比较

    作者:曾裴;杨建平

    目的 对儿童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不同时期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4例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住院患儿的病史、诊断、治疗和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早期:受伤后24h内就诊且得到治疗,未出现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0例);晚期:受伤后超过24h就诊,经过治疗残留不同程度的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或截肢(2例);后遗症期:来院就诊时已出现不可逆的前臂缺血性肌挛缩(2例).结果 儿童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常见的骨折是孟氏骨折7例,其次是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4例,移位大的尺、桡骨骨折3例.早期10例行前臂筋膜切开减张术,预后良好.晚期2例行前臂筋膜切开减张术,1例出现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例截肢.后遗症期2例,1例行肌腱转移使腕部功能改善但畸形仍存,1例尺桡骨成角畸形合并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只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发现前臂骨骼肌肉均被纤维组织代替失去功能,前臂已无好的动力肌腱作为转移肌腱改善前臂功能.结论 儿童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时行前臂筋膜切开减张术可完全阻止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发生,预后好.延误诊断和治疗可造成严重的与肌肉坏死程度相关的病变,晚期肌肉纤维化和神经功能缺陷可终身致残.

  • 单纯性前臂屈肌挛缩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海华;张友乐;张春林;栗鹏程;易传军;孙燕琨

    目的 探讨单纯性前臂屈肌挛缩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单纯性前臂屈肌挛缩的患者,平均年龄13.5岁,临床表现为中、环、小指屈曲畸形.早期患者采用理疗、体疗和支具牵引;晚期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术式,术中发现主要病变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肌腹纤维化.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术后2例失访,14例获得随访,其中优7例,良5例,中2例.受累手指屈伸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单纯性前臂屈肌挛缩发生后,早期应进行康复治疗,晚期手术治疗结合后康复治疗,效果满意.

  • 分期手术治疗中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作者:姬亚飞;白晨平;李红卫;王智茹;王锦绣;刘建惠;王福义;李大为

    目的探讨应用分期手术治疗中、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对32例中、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患者,进行分期手术治疗.一期行血管、神经松解,前臂屈肌群起点滑移、肌腱延长或变性肌肉切除术.二期行伸肌腱转位或肌肉移植术(带蒂或游离).三期行肌腱粘连松解或手内在肌功能重建术.结果32例分期手术患者,术后获得10~24个月的随访.手功能评定:优(S3M4)22例,良(S3M3)6例,可(S2M2)2例,差(S1M0)2例,腕背伸>30°,握力达健手70%以上者22例;腕背伸20°,握力达健手55%以上者6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分期手术结合系统康复锻炼,是治疗中、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有效治疗方法.

  • 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晚期功能重建的手术治疗

    作者:贾英伟;梁炳生;张登峰;常文凯;乔虎云

    目的 探讨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晚期功能重建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2例中、重度前臂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晚期患者,进行旋前畸形矫正和旋后对掌功能重建手术.其中6例行指浅、深屈肌腱交叉延长术,17例行肌腱转位术+骨间膜、旋前方肌松解术,19例行肌腱转位术+骨间膜、旋前方肌松解术+腕屈肌旋后功能重建术.结果 术后42例患者均获得6~34个月的随访.旋后功能恢复:优9例,良18例,可12例,差3例,优良率为64.3%.手功能恢复:优11例,良15例,可14例,差2例,优良率为61.9%.结论 对中、重度晚期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患者,应针对其不同的挛缩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 筋膜间隔综合征的护理进展

    作者:顾向军

    筋膜间隔综合征是创伤严重合并症之一.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隔室内的进行性病变,其主要原因是骨筋膜间隔区内容积恒定,当内容物体积增加时,压力增高,以致于其内的神经、血管、肌肉组织受压,引起进行性缺血坏死,并进展到肝肾损害、低蛋白血症、休克、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要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关键是护理人员严密观察,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现将文献综述如下.

  • 川芎嗪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致急性肾损伤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查渝;王锦权;刘宝;陶晓根;赵劲松;杜庆

    目的 探讨川芎嗪(TMP)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致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12 只;对照组(C组)、ACS持续2 h组(A2组)和4 h组(A4组),TMP干预2 h组(T2组)和4 h组(T4组).腹腔灌注氮气制备ACS兔实验动物模型;TMP干预组在实验前1h给予TMP 60 mg/kg静脉注射.实验结束后采血并处死动物,检测相关观察指标.结果 ACS兔实验动物模型随着血内毒素浓度升高,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 C)和尿Cys C也升高,呈正相关(均P<0.01),尿量则减少,呈负相关(P<0.01).与A2组比较,T2组实验动物血清Cr、BUN、Cys C、内毒素较低(均P<0.01),尿量、尿Cys C升高(均P<0.01).与A4组比较,T4组实验动物血清内毒素升高(P<0.01).结论 TMP早期干预可降低ACS实验动物血清内毒素浓度,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对ACS造成的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运动诱发电位对足筋膜间隔综合征诊断价值的探讨

    作者:周许辉;贾连顺;袁文;严望军;张咏

    目的 探讨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足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2例足部损伤患者在双侧腘窝上缘用电刺激坐骨神经.刺激强度为20 mA,时程0.2 ms.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足部各筋膜间隔内相应的肌肉中,记录各自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各电极阻抗均<5 kΩ,滤波带通20~200 Hz,分析时程50 ms.同时采用Whiteside法测压装置监测足部各筋膜间隔内压的变化.结果 21例主诉伤足无法忍受的剧痛进行性加重,伴有明显伤足肿胀患者,相应肌肉MEP潜伏期明显延长.当潜伏期为健侧的1.9±0.16倍时,筋膜间隔内压均>4 kPa(30 mmHg),确诊为足筋膜间隔综合征.结论 电刺激MEP作为诊断足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客观指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 足部外伤合并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治

    作者:韩建华;陈明;李之斌;乔利亚;阮建伟

    目的探讨足部损伤合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8例较严重的足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应用Whiteside法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内压力监测,其中12例间室内平均压力为5.3(4.0~6.6) kPa,行前足背侧及足后内侧入路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同时行骨折复位克氏针及斯氏针内固定术.术后继续监测各筋膜间室内压力,术后5~7 d行刃厚皮片覆盖创面.结果 10例患者平均随访18(12~24)个月.3例行走或站立时间过长时足弓部及足跟部疼痛,其中1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其余7例足部功能正常,恢复正常工作.结论对于较严重的闭合性足部损伤,肌筋膜间室内压测定是诊断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可靠方法,治疗方法应根据足部各肌筋膜间室内压测定结果而行减压.

  • 经皮深筋膜切开减压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

    作者:杜远立;刘宪华;王万宏;王涛;周才胜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测压机监测下经皮切开深筋膜减压.结果 28例中25例减压效果良好,3例术后骨筋膜室压力逐渐增高而改用传统的广泛切开减压术治疗.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是治疗早期骨筋膜综合征较好的手术方法.

  •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

    作者:侯平;陈立强;罗运贵;冯应树

    目的研究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对11例患者一经诊断立即切开减压,并根据不同的间室采取相应的手术途径.结果 1例截趾,1例患足偶发疼痛,1例乏力并轻度肿胀,8例恢复良好.结论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要早期诊断,及时减压,才能恢复良好的功能.

    关键词: 筋膜间隔综合征
  • 动态检测CK、LDH、AST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刘牋;沈海琦;夏永祥;姚京东;曾逸文

    目的 探讨连续、动态检测血浆中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40例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连续、动态检测2、24 h以及1、2、3、4周血浆中CK、LDH、AST浓度,在术中以及术后1、2、3周取患肢受累肌肉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患者受伤2 h后,血浆中CK 、LDH、AST浓度即急剧升高:CK(2 447.80±3 407.41)U/L、LDH(354.90±118.51)U/L、AST(137.03±117.38)U/L,分别为正常值的20、2、4倍.24 h后各项指标达到峰值或谷值:CK(5 184.60±4 695.65) U/L、LDH(729.75±237.65) U/L、AST(241.13±172.23) U/L,分别达正常值的42、4、10倍.1周后,LDH、AST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检验显示术中所取肌肉标本明显坏死呈不可逆性变化.结论 CK、LDH、AST指标的变化能客观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当这些指标急剧升高时要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动态、连续监测这些指标能为早期诊断及评估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情提供帮助.

  • 肢体骨折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48例临床分析

    作者:蒋毅;徐利明;朱炳斌;付小军;余海平

    目的 探讨肢体骨折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肢体骨折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48例患者中,治愈45例,因病情严重进行截肢3例,无死亡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时间(10.2±2.1)d、平均住院时间(41.7±13.2)d;后遗症发生率8.3%(4/48).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 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体会

    作者:李海华

    筋膜间隔综合征系肢体创伤后发生的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1].由于筋膜间隙内的压力上升损害其血液循环引起肌肉和神经坏死,并终冈为过度肿胀导致皮肤坏死,它是骨科较为常见及治疗不当会导致预后极差的一种疾病.

  • 桡动脉穿刺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刘芳;段宏

    筋膜间隔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系肢体损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1].桡动脉穿刺常用于急性肾衰或慢性肾衰无内瘘患者行血液透析建立临时血液通路时.直接动脉穿刺,可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但穿刺有一定难度,拔针后止血较困难,且易损伤血管,影响以后内瘘的建立[2].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

    作者:蒲志超;谢伟勇;何灿杰;黄富荣;吴润宝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19 ~56岁,中位数36岁.左侧15例,右侧1 1例.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21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10例,Ⅵ型6例.合并伤: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外侧副韧带损伤2例,半月板损伤2例,腘动脉损伤1例.26例患肢均肿胀明显,皮肤张力高,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表现出与损伤程度不符的剧烈疼痛,两点分辨觉减弱,其中21例足趾被动牵拉疼痛,3例患肢出现张力性水疱,19例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1例足背动脉未扪及,23例患肢血氧饱和度较健侧不同程度降低.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 8个月,中位数12个月.15例切口二期直接拉拢缝合,11例缩小创面后取中厚皮片植皮.2例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未能恢复者,二期行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针道感染,经换药、抗感染治疗后继续用外固定支架,拆除外固定支架后切口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 ~ 10个月,中位数7个月.按照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5例,可3例.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保证创面的充分引流,加速术后患肢肿胀的消退,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外固定支架能迅速有效地稳定骨折,大程度地减少对软组织的干扰,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相对简单、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64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