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介入性超声在治疗腹部器官和腹腔感染性病灶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介入性超声在治疗腹部器官和腹腔感染性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腹部器官和腹腔感染性病灶患者中收集86例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48例,女38例.纳入本次研究的86例患者均采取介入性超声治疗的方式,在超声定位和引导下实施穿刺置管引流手术,采用Seldinger与套管针法经皮穿刺,置入引流管.结果:本次研究的86例患者中,有81例患者在第一次穿刺置管引流就取得了成功,1次穿刺成功率为94.19%;有5例患者的第一次穿刺置管未能取得成功,采取了重复穿刺.86例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出血、损伤临近器官以及针道周围感染等情况.患者被抽出的脓液为55~620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25d,平均(13.7±3.9)d.所有患者在穿刺引流手术后,其病灶均逐渐好转,且有84例患者病灶完全痊愈,一次治疗成功率达97.67%;有2例患者需要重新进行手术治疗,占研究总例数的2.33%;住院时间为10~45d,平均(15.7±6.9)d.结论:介入性超声用于腹部器官和腹腔感染性病灶的治疗,其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多次操作、对临近器官的损伤性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引用.
-
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简述了超声医学在心血管、腹部器官、妇产和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上述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进一步发展提供清晰思路.
-
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内腹部内脏器官的代表区
目的探讨支配腹部内脏器官的交感节后神经元在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内的代表区. 方法用HRP逆行标记法,显微镜描图仪做连续切片描图记录,计数标记细胞的面数密度,并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猫脾、胰、肾、十二指肠和空回肠交感节后神经元在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内具有各自的集中分布区和分散分布区,亦即各自的局部定位区.支配脾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的左侧上部;支配胰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两侧的上中后部;支配左、右肾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的中下部的两侧;支配十二指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的右侧后上部;支配空回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集中区位于该节的两侧中下部.支配上述各器官的交感节后神经元的分散区则分别位于其各自集中区的周围. 结论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内存在上述器官各自的功能代表区.
-
腹部器官簇移植患者的术后监护
本文介绍2例腹部器官簇移植患者术后的监护,认为加强SICU的监护能够有效地提高救治率和减低术后并发症,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及熟练的抢救技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伤口引流情况,并做好移植器官功能的监测,是术后监护的重点.
-
三维超声表面模式成像在腹部器官病变的应用研究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对腹部器官病变进行表面模式成像,评价三维超声在腹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oluson 530 DMT及Voluson 730三维超声成像系统对127例患者进行腹部器官三维超声检查.结果三维超声表面模式成像直观地显示腹水中肝脏、肠管及卵巢癌的表面情况,形象地显示胃、结肠、胆囊、膀胱等空腔器官病变的立体形态及附件囊性或囊实混合性包块的内部结构.结论三维超声有利于对病变进行整体、全面观察,三维超声图像后处理功能的联合应用有利于获得优质的三维图像.
-
四维超声成像在腹部空腔器官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对胆囊、胃、膀胱进行四维超声成像即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探讨四维超声在腹部空腔器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Voloson 730四维超声系统对正常胆囊、胃、膀胱及其病变进行四维超声成像.结果四维超声能够动态连续显示空腔器官内表面结构,立体、完整、多角度显示病变形态.结论空腔器官及其病变的四维超声成像具有图像采集时间短、伪像少、影像立体逼真并可实时调整等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肠道结石伴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目的:为了探讨用B超诊断肠道结石所致肠梗阻的可能性,64例临床拟诊肠梗阻的住院病人做了B超检查.方法:用美国彩超仪尖端影像和SONOS 5500对肠梗阻病人行腹部器官常规检查,首先除外肠外所致梗阻,然后观察肠管情况,注意有否肠管扩张,扩张部位,扩张程度及梗阻原因.结果:64例行B超检查的肠梗阻中,48例提示有肠梗阻(肠管扩张、梗阻部位近端积液、积气,蠕动增强等),其中18例终被证实为肠道结石所致的梗阻,17例由手术证实,1例由结肠镜证实.18例中B超正确诊断15例,3例未能提示病因.肠道结石所致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为病变部位肠管扩张,蠕动增强,其内充满大量液性内容物或糜状物,扩张部位的远端可见强回声团,其后伴声影.结论:B超能诊断大部分肠梗阻(48/64);超声诊断肠道结石所致的肠梗阻正确诊断率较高(15/18).
-
超声对腹部器官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总结外伤所致腹腔器官闭合性损伤的声像图特点,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方法:对100例超声诊断为外伤性内脏破裂患者声像图进行观察、记录,并根据临床诊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超声诊断腹腔积液的患者100例,经手术证实96例,准确率为96%;患者的实质性器官(包括肝、脾、肾、胰)破裂95例,后经手术证实的为88例,准确率为92.4%;治疗痊愈5例;2例误诊;空腔器官破裂6例,手术证实4例,误诊2例。结论:超声诊断对空腔性器官或实质性器官破裂均具有重要意义。
-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在腹膜、腹部器官,受卵巢激素的刺激发生周期性出血,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形成,积血小囊,囊内为巧克力样液体.患者有继发性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
快速腹部器官联合冷灌注法摘取供体手术配合
我院于1996年1月至2000年6月进行8例供体腹部器官联合摘取, 其中前3例摘取后对供体器官进行各指标检测,结果均正常;后5例应用于临床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
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手术方式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治疗多脏器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上腹部器官簇移植受者2例,其中男、女各1例;均为胰腺癌肝转移患者.2例患者分别于2004年5月和8月接受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治疗,切除脏器包括全胃、肝脏、胰腺、脾脏、十二指肠及部分空肠,移植器官簇包括肝脏、胰腺、十二指肠.其中1例胰腺肿物侵犯肠系膜上动脉(SMA),切断SMA后,其远端与右髂总动脉吻合重建血供.结果 2例患者于术后4 h及5 h清醒,8 h及10 h后撤除呼吸机;术后第3天及第5天从外科加强治疗病房转至普通病房.肝功能指标在手术1周后趋于正常;胰腺功能在10 d内达到正常范围.1例患者存活12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另1例术后恢复平稳,术后20 d自动出院.结论 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为上腹部局部多脏器恶性肿瘤提供了一种手术上可行并具有一定疗效的治疗方法.
-
腹部超声讲座(2)B型超声诊断装置
目前B超装置按其应用范围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肾等腹部器官的检查,以线阵和凸阵探头为标准探头;一类用于心脏检查,配用多普勒装置,以扇形探头为标准探头.
-
B超在外伤性急腹症中的应用
临床上,急腹症常由于腹内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及功能异常等病因所致,而外伤引起的腹部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亦常出现急腹症.超声能在无创伤与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迅速完成腹部器官的全面检查,明确腹内器官损伤的部位、程度、类型及出血量的估计,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笔者就我院收治的外伤性急腹症67例的B超检查结果,总结如下.
-
胎儿左心房异构综合征的产前超声诊断分析
内脏异位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复杂畸形,是由于身体主要器官的偏侧性错误所致,常合并先天性心脏及腹部器官畸形[1]。胎儿左房异构综合征是内脏异位综合征的一种形式,本研究旨在总结左房异构的产前声像图特征,并探讨产前超声在诊断该病中的应用价值。
-
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胃部的应用进展
CT血管成像(CT angioghphy,CTA)是使用薄层扫描及多种三维重建、重组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获取血管影像.在许多临床应用中可以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相媲美甚至略胜一筹[1-3].CTA不仅是评价多种血管病变的检查技术, 而且由于它是CT与血管造影技术的结合, 还可对腹部器官进行多期成像, 动态观察血管与邻近脏器或病变的毗邻关系, 对病变进行诊断及对治疗进行指导.近年来,关于胃CTA的应用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
腹部结核的CT征象分析
目的分析部分腹部实质器官结核的CT表现,试提出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0例经病理或临床治疗性诊断明确的腹部结核病例进行了CT征象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脏、脾脏及胰腺结核灶CT平扫均表现为实质性或中央液化的结节和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轻微强化;腹部肿大的淋巴结是结核的一个重要征象,增强扫描部分为周缘环行高密度、中心液化的低密度结节.结论腹部实质器官结核的CT表现呈多发性、多样化;干酪化的淋巴结具相对特征性表现;增强后三期扫描有助于肝脏结核性病灶与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
联合血管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问题
1概述胰头癌是难治的消化道恶性疾患.迄今,手术仍然是治疗胰头癌唯一有效的方法.胰腺是毗邻大血管多的腹部器官,胰腺癌很容易侵蚀大血管尤其是门静脉,血管受侵犯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PD)彻底性的主要障碍,并被认为肿瘤切除是不可能或者是无指征(Nihilist).许多经典教科书及手术图谱也告诫我们在作Wipple手术时若胰头后部不能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或肠系膜上动静脉及肝动脉分开者,表明肿瘤已长出腺体之外,不能被切除,应终止PD手术.几十年的外科临床实践始终遵循这一原则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
介入技术治疗腹部脏器出血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腹部脏器出血介入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36例腹部脏器出血患者,行急诊介入栓塞或血管腔内隔绝术,其中肝脏假性动脉瘤10例,胃溃疡出血3例,小肠假性动脉瘤3例,肾脏假性动脉瘤12例,肾脏血管畸形5例,瘢痕妊娠出血3例.结果 36例均行相应脏器出血动脉及分支栓塞或血管腔内隔绝术,止血成功率100%,未发生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等并发症.结论 腹部脏器出血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针对实质或空腔脏器应采用个性化的介入技术和栓塞材料.
-
扩散加权成像在腹部器官的应用初探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时正常腹部器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方法:对12例正常志愿者及52例行腹部MRI检查病人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腹部正常脏器的表观扩散系数.结果:正常胆囊、肾、胰腺、肝、竖脊肌及脾平均ADC值依次为(3.11±0.31)、(2.52±0.50)、(1.98±0.43)、(1.75±0.57)、(1.73±0.40)、(1.45±0.46) mm2·s-1.不同b值下胆囊的ADC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脏器则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结论:各脏器的血流灌注对其ADC值有明显的影响.
-
腹部多器官移植的现状与进展
腹部器官簇移植是指腹腔内3个以上在解剖和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脏器以整块器官簇方式移植,具有器官功能替代全面和保持移植器官间正常解剖生理结构的特点.移植技术被誉为21世纪“医学的皇冠”,因腹部器官簇移植是移植领域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具标志性的的技术,而腹部器官簇移植也被誉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