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证心悟

    作者:郝现军

    对"中风是内热生风"一说的质疑初发病时先从一手大拇指及足大趾开始麻木,别无所苦,以后又出现半侧肢体活动无力,不能干活,后来又感觉肢体憋胀难忍,半侧身轻半身重,上肢瘫痪不能抬起,在医院里治疗了很长时间,诸医皆按"肝脏内热生风",用清热祛风药反而加重,以至不能进食.后笔者用温热与养血药治疗逐渐恢复健康.本病白天轻夜里加重.

  • 风药之功用辨析

    作者:耿洪娇

    风药是具有辛散升浮之性的药物,其辛散透达之性,不仅驱散外在风邪,又可透散内邪,配伍用于虚实诸证,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内外各科。文章主要对疏散外风之风药的作用机理从升发清阳、风能胜湿、调节肝气、活血止血、透达玄府、祛风散邪、引经报使、辛以润燥及现代药理研究九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 祛风药 功用 中药
  • 祛风药对大鼠肝纤维化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

    作者:彭宁静;金钊;黄文强;吕德;何利黎;敬樱

    目的:观察祛风药对大鼠肝纤维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与模型组(72只).模型组用50%CCl4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12周,8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祛风药组(防风、羌活、白芷)、下瘀血汤组、秋水仙碱组、病理模型组,继续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相关药物干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变化和肝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光镜下秋水仙碱组大鼠肝细胞可见假小叶,下瘀血汤组和祛风药组大鼠光镜下可见灶性正常肝细胞索,未见肝假小叶形成,且祛风药组优于下瘀血汤组.电镜下可见秋水仙碱组、祛风药组和下瘀血汤组都能抑制细胞器变性,祛风药组的抑制效果优于秋水仙碱组和下瘀血汤组.结论:祛风药对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为临床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刘绍能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风药属木,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风药其性升浮,能助脾气升腾,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鼓舞阳气,升清举陷,阳升则有利于脾健,所以,祛风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李东垣《脾胃论》载方63首,所用风燥升阳药者达31方,堪称在脾胃病中应用祛风药之典范.笔者根据祛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及其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祛风类药物,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 浅谈风药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

    作者:王敏;冯红岩

    风药,即一类具有祛风作用的药物,藉此可解表达邪,多用于感受风邪所引发的一系列病证.而内伤杂病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和或经络失畅所致,一般不会出现风药的适应证,但由于风药大多味薄气厚,其性辛散走窜、轻清升浮,佐用之可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并常有拨转之效.笔者现就风药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浅谈个人的理解.

  •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作者:纪鹏;张新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但是根据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病理表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常酌加风类药物,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作者:纪鹏;张新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根据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病理表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部分祛风类药物,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 慢性肾脏病风邪因素的临床表现及证候类型文献研究

    作者:黄为钧;赵进喜;王世东;肖永华;傅强;宫晴

    目的 通过文献统计慢性肾脏病中风邪证候因素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相关诊断标准以及量表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中慢性肾脏病风邪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名词术语规范化处理后,分别统计风邪证候因素的临床表现、主要证候类型以及祛风药的应用频次.结果 共纳入文献33篇.慢性肾脏病风邪证候因素的临床表现共有15种,出现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急性发作时伴有外感症状或因外感诱发而反复发作(28),尿中大量泡沫(14),面部浮肿(12),腰膝酸痛、关节疼痛(7),头晕、耳鸣、血压升高(6);风邪相关的证候类型共5种,出现频次分别为风邪外袭(24)、肾风内动(9)、肝风内动(4)、风毒外侵(3)、风湿外侵(2);使用风药65种,出现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防风(16)、蝉蜕(13)、僵蚕(12)、地龙(9)、紫苏叶(9)、麻黄(8)、全蝎(8)、荆芥(8). 结论 慢性肾脏病的风邪证候因素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作时伴有外感症状或因外感诱发而反复发作、尿中大量泡沫、面部浮肿,主要体现为外感风邪、肾风内动以及肝风内动三种证候类型.

  • 截敏祛风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的影响

    作者:李艳青;梁辉;陈旭辉;马兆鑫;李明;黄平

    目的 观察截敏祛风汤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截敏祛风汤组(A组)、西替利嗪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给药7天,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计数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st,EOS);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AchE)活性.结果 A、B组大鼠过敏症状较C组明显减轻,与D组相近;A、B、D组鼻分泌物中EOS个数明显低于C组;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学表现不同:A、B组鼻黏膜组织中AchE活性升高,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C组和D组AchE活性相近.结论 截敏祛风汤能明显改善AR大鼠的过敏症状,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EOS,延缓或阻断变态反应进程,提高大鼠鼻黏膜组织中AchE活性,进而降低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来实现的.

  • 中西药合用治愈外伤性睫状体脱离2例

    作者:张励;韦企平

    例1 男,34岁,因左眼外伤后视力下降12天于1998年9月22日入院.患者于12天前被苹果砸伤左眼,当时左眼疼痛,视力骤减,在当地治疗无效转入我院.视力右眼1.5,左眼0.08.右眼前后节未见异常.左眼角膜清,前房浅,瞳孔不圆,直径3mm,对光反应迟钝.视盘边界欠消,静脉迂曲,后极部视网膜水肿、皱褶.眼压测不出.外院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示:左睫状体脱离.入院诊断:左眼钝挫伤,左睫状体脱离.中药治测:益气升阳.主方如下:生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升麻10g蔓荆子10g和少量祛风药.

  • 理肝蠲浊饮治疗脂肪肝106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孝良;马玉燕;王开文;王根民

    2007-11-2010-11,我们采用疏肝祛风蠲浊法,自拟理肝蠲浊饮治疗脂肪肝106例,并与脂必妥胶囊治疗104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作者:燕东

    "金元四家"之李东垣早提出了"风药"一词,并论述了祛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多种功效,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祛风药大多味薄气厚,其性辛散走窜,轻清升浮,根据其作用特点,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常酌加祛风类药物,兹介绍如下.

  • 王淑玲应用风药治疗眩晕经验

    作者:杨晓黎;韩红伟

    王淑玲主任医师为河北省第一、二批,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眩晕的治疗,尤其重视风药的应用.眩晕虽为常见病,但致病原因不同,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为神经科疑难症.兹将王淑玲老师应用风药治疗眩晕经验总结如下.

  •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38例临床观察

    作者:杨培兴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中青年人,轻者口眼歪斜,影响形象,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治不及时,则造成终生偏废,给患者心灵和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西医多以营养神经药和扩血管药治疗,中医则以祛风药和针刺治疗,我们采用电针治疗该病获效较为满意,特报导如下:

  • 抽动-秽语综合征治验举隅

    作者:李宝玲;毛缨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时期起病、与遗传有关的神经精神疾病,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疗效难以持久.中医药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具有一定优势.笔者在临床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 祛风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萍;白雪;杨思进

    中医理论认为风邪入中是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祛散外风药治疗中风病由来已久,但由于内风学说、活血化瘀理论的影响及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相互渗透,祛风药在中风病中的应用逐渐减少,近年来随着"外风学说"逐渐受到重视,祛风药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作用得以重新认识,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都显示祛风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良好的前景.

  • 祛风药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伟华;林钟香

    研究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与风邪的关系,探讨祛风药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防治冠心病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 祛风药与活血药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白雪;王丽萍;王明杰;杨思进;高晓青

    目的观察祛风药、活血药及祛风活血药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拴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各组使用相应药物灌胃10 d后测定MCAO大鼠血液流变学各参数指标.结果祛风活血组、祛风组、活血组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还原黏度(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祛风活血组可降低红细胞比容至0.37±0.04(P<0.01)及高切状态下的全血黏度为(5.56±0.99)mPa·s(P<0.05),活血组可明显降低低切状态下的全血黏度至(14.89±3.52)mPa·s(P<0.01),祛风活血组、活血组、祛风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活血药、祛风药、活血药均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液流变的异常变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内伤头痛重视外邪刍议

    作者:贺立娟;王玉来

    头痛是神经科常见病症,一般指头颅上半部(眉弓、耳廓上部、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对头痛病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疾首”的记载.头痛作为病名首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动则病:渔(肿),头痛……其所产病:头痛……”[1].《内经》称为“头痛”“首风”“脑风”.李杲首先将头痛明确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内伤头痛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以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为特征.在临床上患者为头痛所苦而就诊者,多是发作性头痛,发则疼痛剧烈,头痛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大多为内伤头痛.笔者治疗内伤头痛,强调重视外邪,尤其是外风,善用祛风药,效果显著.

  • 牛兴东教授使用“祛风药”治疗IBS-D的经验

    作者:肖成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侯群.西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发病率可高达15%[1].潘国宗等[2]调查显示:北京地区IBS的人群患病率为7.26%.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脑-肠轴作用,免疫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肠道运动异常相关.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