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脑欣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头痛48例
头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个临床症状,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及严重性的特点.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将头痛分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癫痫性头痛等13类头痛.2009年3月~2010年3月通过彩色多普勒及颅脑CT检查排除其他病变,筛选血管性头痛患者48例,通过服用心脑欣和尼莫地平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
中成药治疗血管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是指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典型偏头痛以女性多见,常于青春期起病,10~30岁者占80%,到中年后逐渐减少;常有家族史,多因疲劳,情绪紧张诱发,饮酒、吸烟可使症状加剧,通常在清晨醒来时或白天发作;头痛前期多有先兆症状,如眩晕、失语、四肢无力,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先兆症状消退后,出现一侧性头痛,疼痛先为钝痛,逐渐加重,发展成持久性剧痛,常伴恶心或呕吐.
-
张树泉教授治疗丛集性头痛临床经验
丛集性头痛是疼痛程度重的原发性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张树泉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头,与肝关系密切,致病因素责之于风,基本病机为风邪上扰、脑络瘀阻,治宜祛风平肝、活血通络,以自拟祛风消痛汤为基础方化裁治疗,多能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
-
电针结合耳穴压籽法治疗丛集性头痛47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耳穴压籽法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的干预.方法 98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电针加耳穴压籽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并连续随访半年.结果 治疗组脱失2例,对照组脱失1例.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即时、3个月、6个月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的3个月、6个月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电针结合耳穴压籽法治疗可提高药物疗效,减轻药物治疗的中、远期不良反应,可作为从集性头痛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
顾锡镇教授清颅饮治疗丛集性头痛临床经验探析
丛集性头痛是原发性头痛中程度重的病症,常伴有典型的自主神经症状。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血管扩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管激动物质释放增加诱发神经源性炎症及激素的昼夜节律分泌异常有关。研究证实常规止痛剂对丛集性头痛无效,目前A级推荐为舒马曲坦皮下注射,佐米曲坦滴鼻以及纯氧吸入等。维拉帕米是目前预防丛集性头痛的首选药物,但使用时需监测心电图,因其不良反应包括心脏传导阻滞、便秘、头晕以及血管神经性水肿。顾锡镇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从病机探索丛集性头痛的辨治思路,以升降结合、畅南启北、调畅情志为基础,结合头颅影像学,归纳出清颅饮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天麻注射液治疗丛集性头痛40例
目的:观察天麻注射液治疗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C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尼莫地平,40 mg/次,3次/d,口服.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天麻注射液800 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点滴,1次/d.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77.50%,对照组为62.50%,两组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50%,对照组为82.50%,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分别为(2.12±0.71),(4.13±0.31)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天麻注射液治疗CH临床疗效显著.
-
唐宋教授针药并用治疗丛集性头痛经验
丛集性头痛为复杂缠绵难愈性疾病,从西医理论上尚未明确找出其发病原因,并且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此病尚无特殊手段.而中医学运用中药加针灸治疗头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确凿,不仅能明显减轻丛集性头痛发作时的疼痛程度,减少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而且只要辨治准确,治疗调护得当,确能彻底治愈.唐宋教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证实,针药并用治疗丛集性头痛优势明显,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38例
头痛是以症状命名的临床常见疾病,现代医学将头痛分为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大类,而慢性紧张性头痛属于后者中的一种,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肌肉、精神紧张,血管调节功能不稳等有关.
-
张笑平从肾论治疑难杂症验案3则
安徽中医学院张笑平教授,精研经典,勤于临床,学验俱丰,对于辨治各种疑难杂病多有独到之见解,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随张老师侍诊年余,现将其从肾论治疑难杂证验案3则整理如下.
-
头痛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头痛和睡眠障碍在普通人群中是很常见的,并且经常存在于同一个患者中.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和丛集性头痛(CH)是新国际头痛分类中与睡眠关系密切的原发性头痛.而失眠和睡眠呼吸暂停被认为是与头痛关系密切的睡眠障碍类型.尽管头痛和睡眠之间的关系被认识由来已久,但是这种关系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近来,在原发性头痛患者中所做的生化和功能成像研究提出了中枢神经内分泌递质在头痛发作中的作用,同时这些神经内分泌递质在正常的睡眠结构调整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有病理生理学证据显示下丘脑参与了几种原发性头痛病因,此外几种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CH是受睡眠时相影响的,下丘脑尤其是视交叉上核可能在头痛患者的睡眠障碍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头痛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了一个简短的综述.
-
260例非器质性头痛患者头痛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260例非器质性头痛患者头痛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上非器质性头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表格对2009年6月~2010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非器质性头痛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头痛的相关因素.结果:260例非器质性头痛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1∶1.17).随着收入的增高非器质性头痛的发病人数逐渐降低.发病率较高的职业是农民和学生.所有非器质性头痛患者有50.78%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紧张和压力是诱发头痛加重的主要因素.其中有9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了头痛特点的转换.结论:非器质性头痛患者与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均存在相关性,在临床中要特别关注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非器质性头痛以及头痛特点转换.
-
美利曲辛合剂治疗伴有情绪障碍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
目的:探索治疗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偏头痛患者154例和丛集性头痛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美利曲辛合剂(黛力新)及头痛发作时加用散立痛组(治疗组,偏头痛组终完成68例,丛集性头痛组终完成11例)和头痛发作时单用散立痛组(对照组,偏头痛组终完成59例,丛集性头痛组终完成9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对其抑郁和/或焦虑状况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的评估.结果:偏头痛治疗组不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所伴有的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第4,6周均P<0.01),还可以显著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第4周P<0.05,第6周P<0.01)、缩短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第2,4,6周均P<0.01);而丛集性头痛治疗组虽然能显著减少丛集性头痛患者的HAMD评分(第4周P<0.05,第6周P<0.01)及HAMA评分(第4,6周均P<0.01),但是却不能减少患者的丛集期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第2,4,6周均P>0.05).结论:对于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偏头痛患者,美利曲辛合剂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而对于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丛集性头痛患者,美利曲辛合剂没有防治作用.
-
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中常见的症状,其中约90%属于原发性头痛,主要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本研究观察了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各种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原发性头痛患者150例,男61例,女89例,年龄在14 ~ 59岁之间,平均年龄35±标准差岁.其中偏头痛52例,紧张性头痛48例,丛集性头痛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42例,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修定的各种原发性头痛的诊断标准.排除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脑外伤后遗症、脑肿瘤等脑部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病变、颈椎病、感染性疾病、五官疾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等异常所致头痛者.
-
枕神经电刺激治疗头痛的应用进展
枕神经电刺激(occipital nerve stimulation,ONS)治疗原发性头痛的有效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ONS是一种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的手术方法.尽管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手术步骤,同时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但ONS仍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治疗方法.
-
丛集性头痛基因遗传学研究进展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疼痛性质非常剧烈的相对少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认为丛集性头痛的发生是基因遗传与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近年来基因遗传学与丛集性头痛的研究进行综述.由于丛集性头痛发病率相对较低、病因复杂,使基因遗传学研究相对困难.虽然大部分试验结果是阴性的,但有研究发现:ADH4基因(rs1126671) 、CLOCK 基因(rs12649507)和HCRTR2基因(rs2653349)多态性与丛集性头痛发病相关.
-
慢性丛集性头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一种局限于一侧头部的短暂剧烈原发性头痛,常位于眶颞区,伴同侧自主神经症状和/或烦躁、兴奋[1].如不治疗可持续15分钟至3小时,发作频率由两天1次至每天8次.
-
深部脑刺激治疗疼痛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功能型手术疗法,其用于镇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临床实践证实,DBS能够有效缓解多种顽固性疼痛,包括神经损伤性痛、患肢痛、丛集性头痛以及因手术治疗失败而致的腰背痛等,总体有效率约为50%到60%,部分高达80%.虽然其适应症、刺激部位及参数选择都存在一定争议,产生镇痛作用的神经机制也不完全清楚,导致其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但对于那些各类镇痛药物都无法控制或患者自身无法承受药物副作用的顽同性疼痛,选择DBS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摆脱疼痛困扰,改善生活质量,因此不失为一种好的替代选择.本文将围绕DBS镇痛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概括性介绍,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完备的理论支持.
-
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诊断和治疗
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Trigeminal autonomic cephalalgia,TAC)现在已是公认的临床术语,早由Goadsby和Lipton提出,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的一组伴有自主神经问题的原发性头痛.TAC有两个共同特点:持续时间短、单侧发作的严重的头痛伴有典型的自主神经症状.目前认为下列综合征属于TAC:偶发和慢性丛集性头痛、偶发和慢性发作性偏头痛、伴有结膜充血和流泪的单侧短暂性神经痛样头痛(SUNCT综合征).
-
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及健康志愿者生长抑素撤药诱发头痛的研究
-
头面痛的外科治疗原则和体会
头面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大类疼痛,根据疼痛具体范围和部位的不同,又分为头痛和面痛,其中三叉神经痛、非典型面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型头痛、枕神经痛等疼痛类型为常见[1].头面痛的治疗应该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特别是发病的初期,药物治疗能取得确切的疗效.但是,随着病程的进展,疼痛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头面痛,药物治疗的效果亦会逐渐减退,毒副作用愈发明显,此时外科治疗应该作为一种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