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恶性肌上皮瘤误诊为单纯性血管瘤1例

    作者:陈彪;蒲宝亮

    患者,女,64岁.因左颈部包块10年,进行性增大3月余,2002-03-14入院.检查: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心肺听诊无异常,血压173/101mmHg,左胸锁乳突肌内缘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可见一4.5cm×4.5cm微隆起之包块,表面皮肤无红肿,无桔皮样改变,颈外静脉绕行于包块外缘,轻度怒张,包块质较硬,未触及搏动,活动度差,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颈部浅表淋巴结不肿大,瘤体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液.

  • 下咽部恶性肌上皮瘤1例报告

    作者:李惠珍;张晓彦;邵俊;王慧君

    患者男,9岁.因吞咽异物感进行性加重1月,发现颈部左侧包块1周,于1993年3月12日以"下咽部肿瘤性质待查"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尚可,下咽左侧有核桃大小,呈淡紫色的新生物,表面欠光滑,附有坏死的伪膜,与其四周咽壁无粘连.左侧甲状软骨上角处可触及一大小约1.5cm×1.5cm×1.5cm的圆形包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活动差.MRI提示颈部左侧包块与下咽部新生物连为一体,诊断为"左侧会厌部良性肿瘤".3月30日在全麻下行下咽部新生物摘除术加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廓清术.

  • 口咽小涎腺恶性肌上皮瘤(附病例报道)

    作者:苏波;孙世尧;刘雨;闫冰冰;刘苏平;郭勇;周木秀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为一罕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腮腺,可见于腭部小涎腺、颌下腺及小涎腺;早期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晚期可侵犯周围组织及神经,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少见,但血行转移率较高;生物学行为呈易复发、低度恶性,预后差的特点.

  •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

    作者:杨耀武;毛天球;孙金泉;程晓兵;宋超锋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治疗方法等.随访时间3个月~24年.结果 15例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4~72岁(平均50岁).6例肿物由良性肿瘤恶变而来.主要发生于腮腺及腭部小涎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或生长突然加速的包块,溃疡,骨质破坏和神经侵犯.所有肿瘤均在肿物外无瘤区扩大切除,部分病例实施了舌骨上清扫术或全颈淋巴清扫术.15例中8例系复发病例,3例经病理证实有颌下或颈淋巴结转移,1例肺转移.组织学检查发现,绝大多数肿物侵入周围涎腺组织或邻近脂肪、肌肉、骨组织,侵入程度不一.肿瘤细胞形态呈多样化,有透明型、梭形、上皮样型、浆细胞样型或混合型.本组以透明细胞为主,占9例.结论恶性肌上皮瘤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率低但局部复发率很高.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引起局部软组织及骨组织的破坏.

  • 良、恶性涎腺肌上皮瘤的CT表现

    作者:童娟;廖欣;王波;于静

    目的 探讨良、恶性涎腺肌上皮瘤(ME、MM)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ME和9例MM的CT表现.15例ME中男4例、女11例,年龄23 ~ 68岁,中位年龄52岁;9例MM中男7例,女2例,年龄34~70岁,中位年龄53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ME位于腮腺8例、颌下腺1例、硬腭2例、软腭3例、舌根1例.小径0.9 cm,大径5.2 cm,呈椭圆形12例、分叶状3例,边缘清晰12例、模糊3例.CT平扫呈等密度11例、稍低密度4例,密度均匀9例、不均匀6例(2例病灶内见小囊变区、1例见钙化灶).11例病灶增强后呈轻度强化3例、显著强化8例,后者以静脉期强化明显.MM位于腮腺7例、硬腭及面颊部皮下各1例.小径1.9 cm,大径7.6 cm,呈椭圆形3例、分叶状6例,边缘均较模糊,1例边缘见钙化,1例相邻腭骨压迫吸收.CT平扫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3例病灶内见囊变区.7例病灶增强后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以静脉期强化明显.结论 涎腺ME和MM的CT表现无明显特征性,确诊目前仍依靠病理,但当CT增强扫描肿瘤静脉期出现显著分叶状强化,且肿块内见囊性结构时,有助于提示交界性ME和MM.

  • 下咽部恶性肌上皮瘤——一种少见肿瘤

    作者:李惠珍;邵俊;师洪

    报告了1例下咽部恶性肌上皮瘤,对肿瘤进行了光镜及电镜观察,并结合文献就其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 小涎腺巨大恶性肌上皮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辛丽华;陈洋;吴雪娥

    通过对小儿小涎腺巨大恶性肌上皮瘤围手术期护理,认为术前要做好心理护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术前 创面护理.术后重视局部创面换药,每天2次;重视口咽部的清洁护理,每次做口咽部护理时,利用语言技巧,对患儿进行鼓励及表扬,转移患儿注意力,消除惧怕,使患儿配合治疗,采用1/2000洗必泰棉球擦净口腔,每天3次;因为手术切口位于唇及颊部,术后10天内应鼓励患儿使用吸管,进食高含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避免咽嚼运动增加切口张力而影响切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颌下腺肌上皮癌CT诊断一例

    作者:章旭;田强;贺中云

    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又称恶性肌上皮瘤(malignant myoepithelioma,MME),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恶性肿瘤。WHO在1991年的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良恶性肌上皮瘤分别列入腺瘤类和癌类,并将肌上皮癌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1],肌上皮癌罕见,相对多见于腮腺,笔者现报道一例发生于颌下腺者。

  • 上颌窦少见肿瘤的CT与临床--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潘爱珍;甘毅;朱新进;陈涛;曹然

    目的探计上颌窦恶性肌上皮瘤、血管内皮瘤及浆细胞肉瘤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我院发现的3例上述少见肿瘤的临床、CT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并复习文献. 结果恶性肌上皮瘤及浆细胞肉瘤CT显示上颌窦内占位,破坏相邻的骨壁,向邻近的鼻腔、鼻窦、眼眶叉颞下窝侵犯,而浆细胞内瘤除破坏的骨碎片外,见放射性骨针.血管内皮瘤示上颌窦占位,明显强化,周围骨质受压部分硬化.临床症状无特殊,浆细胞肉瘤球蛋白增高. 结论上颌窦恶性肌上皮瘤、血管内皮瘤及浆细胞肉瘤的CT检查可确定肿瘤的形态及侵犯的范围,提示良恶性.后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 鼻咽恶性肌上皮瘤一例

    作者:唐爽;林灿洁

    患者女性,52岁.因双鼻腔反复流血一月余,于1996年4月入院.行纤维鼻腔镜检查发现左侧中鼻道有2cm×1cm肿物,表面呈结节状、界清,触之易出血.鼻咽左后鼻孔,顶前壁有1cm×1cm的肿物,呈结节状,色淡红,无溃烂.于1996年4月11日行经鼻腔鼻咽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左鼻腔毛细血管瘤.镜下见: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片状分布,核大、核分裂多见,部份细胞胞浆透亮,个别区域可见呈导管样排列.免疫组化:肿瘤细胞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阴性,CK(细胞角蛋白)阳性,SMA(平滑肌特异抗原)阳性.组织学诊断为鼻咽恶性肌上皮瘤.术后鼻咽部放疗剂量Dt71.6Gy/38f.60d,疗后18月余复查无复发.

  • 下颌骨恶性肌上皮瘤诊治的临床探讨

    作者:李志强;艾伟健;刘曙光;栾修文

    报告1例下颌骨恶性肌上皮瘤,复习相关文献,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治疗等进行探讨.

  • 头皮肌上皮癌超声表现1例

    作者:尹珂;刘贵伦;付赤学;王建容

    患者男,31岁,因发现左侧枕部包块2年入院.体格检查:左侧枕部皮下包块,可活动,无压痛,未触及波动感.超声检查:左侧枕部皮下见一个大小约1.6 cm×l.1 cm以囊性为主的混合性包块(图1),探头轻压可见细密点状强回声蠕动.CDFI:内部及周边未见确切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左侧枕部皮下混合性占位.术中发现左侧枕部皮下一包块,呈灰白色,直径约2.0 cm,质地软,分界清晰(图2).病理报告:头皮皮肤附件肿瘤(考虑低度恶性肌上皮瘤),见图3.

  • 颌面部恶性肌上皮瘤的CT影像和病理特征

    作者:蔡宁;董越;程凡容;胡亮;王丽君;苗延巍;刘爱连

    目的:探讨颌面部恶性肌上皮瘤(MME)的 CT 影像和病理特征。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颌面部 MME 患者手术病理和 CT 平扫及增强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 CT 上病灶的位置、数量、形态、大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 CT 值变化特征。结合病理学结果,提高 MME CT 征象的认识。结果8例病灶均为单发,透明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的混合型5例,上皮样细胞与浆细胞构成的混合型2例,透明细胞型1例。病灶均为分叶状,边界模糊,平扫密度不均,小囊变多见,1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中等或显著强化,小囊状、线样及裂隙样不强化区多见,动脉期病灶内可见迂曲小血管影,大部分见小棘状突起。结论颌面部恶 MME 有不同的病理亚型,CT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 对 MME 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33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