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二次自然分娩对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

    作者:徐英姿;唐海林;冯泽阳

    目的 通过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二次自然分娩后产妇近期盆底结构变化.方法 选取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产后42 d复查的二次自然分娩和初次自然分娩产妇各50例.盆底超声检查观察所有产妇膀胱颈活动度(BND)、大Valsalva状态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化、会阴体活动过度、子宫下垂和直肠膨出发生情况.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比较初次自然分娩组与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BND、大Valsalval状态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χ2检验子宫下垂、直肠膨出、尿道内口漏斗化、会阴体活动过度发生率.结果 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BND、大Valsalval状态时膀胱后角、膀胱颈倾斜角、膀胱颈旋转角、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初次自然分娩组产妇增大[(29.37±5.32)mm vs(22.63±6.35)mm,(148.8±14.97)°vs(141.2±15.20)°,(73.69±16.03)° vs (69.8±15.25)°,(44.41±19.27)°vs(40.0±17.52)°,(21.47±5.19)cm2vs (19.15±4.10)cm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61,P<0.001;t=2.519,P=0.001,t=2.476,P=0.001;t=3.123;P=0.001;t=2.481,P<0.001).二次自然分娩组产妇子宫下垂、尿道内口漏斗化、会阴体活动过度发生率均高于初次自然分娩组产妇[46.0%(23/50)vs 20.0%(10/50),12.0%(6/50)vs 6.0%(3/50), 20.0%(10/50)vs 6.0%(3/50)],且 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χ2=7.644,P=0.006;χ2=3.342, P=0.043;χ2=4.332,P=0.037),二次自然分娩组与初次自然分娩组产妇直肠膨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50) vs 2.0%(1/50), χ2=1.197, P=1.000].结论 经盆底超声检查发现二次自然分娩对女性盆底近期影响较初产自然分娩明显,同时盆底超声检查可为盆底障碍性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盆底超声在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成平;王丹;刘雪玲;李鸣凤;韦芳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4例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病例组,35例产后无症状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排除膀胱膨出者为对照组,对2组受检者均行盆底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检查,采用f检验比较2组大Valsalva状态时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和肛提肌裂孔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BND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在膀胱膨出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例组的BND、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26.2±6.5) mm、(25.2±6.7) cm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9.9±4.7) mm、(15.6±3.9) 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6、7.92,P均<0.01).BND、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膀胱膨出的临界值分别为16mm、17.9cm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2、0.905,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9%、88.6%,88.3%、80.0%.结论 大Valsalva状态时的BND、肛提肌裂孔面积可作为影像学指标用于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且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定量评估子宫全切除术后不同时间段盆底结构及功能变化

    作者:杨丹;聂芳;卜岚;李琪;汪延芳;李静

    目的 经会阴盆底超声定量评估子宫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功能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子宫全切除术后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复查的女性患者105例.其中40~49岁37例,50~59岁49例,≥60岁19例;术后≤1年29例,术后>1,≤5年33例,>5,≤10年28例,>10年15例.选取同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且临床未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120名女性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均未行子宫全切术及其他盆底手术.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盆底超声检查,测量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X)、尿道倾斜角(α)、膀胱尿道后角(β)、直肠壶腹低点距耻骨联合后下缘距离(D)、膀胱逼尿肌厚度,计算尿道旋转角(Rα)及膀胱颈下降值(BND).采用t检验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超声定量参数;采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膀胱逼尿肌厚度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5).静息状态下,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 β 增大,X及D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2.17、4.93,P均<0.05);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 α 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Valsalva状态下,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 α、β、Rα、BND均增大,X、D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3.44、3.36、5.06、5.79、5.76,P均<0.05).105例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PFD检出率为60.0%(63/105),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检出率为33.3%(35/105),盆腔脏器脱垂(POP)检出率为36.2%(38/105).POP中,膀胱脱垂检出率为18.1%(19/105),直肠脱垂检出率为10.5%(11/105),肠疝检出率为6.7%(7/105).子宫全切术后1年内发生PFD以SUI为主,检出率为48.3%(14/29);术后10年后发生PFD以POP为主,检出率为80.0%(12/15).各年龄段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术后不同时间段PFD检出率可能与子宫全切除术组患者年龄无密切关系.结论 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能够动态观察子宫全切除术后盆底结构的变化,且可对术后PFD进行定量评估.

  • 盆底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诊治策略

    作者:丁曙晴

    盆底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病因多元,治疗棘手. 盆底整体理论、排便调控及反射重建等理论指导下的盆底重建手术的设计、骶神经调控及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等新手段为盆底功能障碍所致的便秘治疗提供了选择. 通过多学科整合寻找各技术的佳结合点,运用整体观思路达到东西方医学技术使用的共识,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根据中国国情创立优化临床路径,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再思考

    作者:韩方海;周声宁

    直肠淋巴流向的研究从1895年D.Gerota的研究开始,提出了直肠淋巴流向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方向,经过很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修正,现普遍认为侧方淋巴流向可以分为4个方向:1.前方,由膀胱下动脉,前列腺动脉,经闭孔动脉到髂总动脉;2.沿直肠中动脉到髂内动脉;3.沿着骶中动脉和骶外侧动脉到腹主动脉分叉部位;4.沿着直肠下动脉到髂内动脉.侧方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低位直肠癌,浸润深度大于肌层者,而转移的侧方淋巴结并不包括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范围之内.NCCN直肠癌诊疗指南中没有提及侧方淋巴结的概念,日本大肠癌规约则认为有适应证的低位直肠癌应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西方学者认为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全身疾病,侧方淋巴结清扫难以改善总体临床结局;日本学者则认为是局部疾病,对低位直肠癌规范手术为TME+侧方淋巴结清扫.西方学者认为术前放化疗可替代侧方淋巴结清扫;东方学者则认为对于术前放化疗不敏感的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清扫术仍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低位直肠癌患者是否应行预防性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仍存在争议,但治疗性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则是日本的直肠癌规范治疗.不少研究报道了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初步探索结果,认为其是安全有效的,但其与开放手术的远期肿瘤学结果对比仍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 全骨盆底悬吊术在女性骨盆底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李莉;陈信良;韩巍巍;欧阳一芹;童晓文;李怀芳

    目的 探讨利用全骨盆底网片悬吊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并进行骨盆底重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确诊为盆腔脏器脱垂的53例患者采用蝶形聚丙烯网片进行经阴道全骨盆底悬吊术,根据临床检查及主诉对手术前后脱垂情况进行评估,观察疗效并定期随访.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97 min,出血量平均160 ml,53例均在术后2~6 d出院,术后1、3、9、12个月随访,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度法客观评估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症状全部得到纠正,无复发、无阴道扭曲和缩短、无性生活障碍,满意度达94.3%.结论 全骨盆底网片悬吊术是经阴道的微创手术,对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进行骨盆底功能重建,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盆底肌力检测特点

    作者:周丹;马琳琳;邓文慧;冯庆

    目的 分析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盆底肌收缩力特点,探讨该疾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老年患者,其中单纯压力性尿失禁(SUI组)、轻度盆底器官脱垂(POP组)及体检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为60例、65例和60例,以问卷调查形式记录患者一般情况,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和压力反馈法进行盆底肌力评估. 结果 SUI组、POP组体质指数(BMI)、平均分娩次数、分娩大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F=5.29、6.27、5.26,P=0.007、0.003、0.008);而SUI组、P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0.554、0.578).SUI组的快速收缩压力和电反馈信号明显低于POP组和对照组(均P<0.01);POP组的持续收缩压力和电反馈信号明显低于SUI组和对照组(均P<0.01). 结论 PFD的发生可能与BMI、阴道分娩率、平均分娩次数、分娩大新生儿体重及腹压增高史等因素有关;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其中POP可能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而SUI可能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

    关键词: 骨盆底 肌力
  • 盆底重建手术精要

    作者:李旭东

    手术名称:骨盆底前部重建术术者:李旭东手术步骤1体位:患者取截石位,头低臀高位、以术者操作方便为宜;大腿与躯干纵轴成90°,两大腿间的夹角为110° ~120°,使骨盆充分展开;臀部伸出手术床边约5 cm~7 cm.2特殊器械使用:1:100000肾上腺素盐水、无菌画线笔,颅脑薄膜,4/0微乔线,2/0微乔线,骨盆底修复系统(AMS-PERIGEE系统).3 1∶100000肾上腺素盐水在阴道与尿道膀胱间隙制作"人工水囊",切开阴道前壁,沿"人工水囊"分离.4确定穿刺部位,放入补片.手术常用标记:平阴蒂水平,与大腿根部交点为第一穿刺点,向外2 cm,向下3 cm为第二穿刺点(皮肤穿刺点为相对位置,重要的是触摸到耻骨降支及坐骨支).

  • 不同水平大鼠脊髓损伤后盆底肌肉张力及神经肽的变化

    作者:吕振;李建军;廖利民;洪毅

    目的 通过对脊髓损伤(SCI)后盆底肌肉张力和神经肽水平的观察,为SCI盆底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SD雌性成年大鼠30只,随机分为骶髓上脊髓损伤组(SS)、骶髓下脊髓损伤组(SC)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采用脊髓离断法造模,4周后观察耻尾肌在体肌张力(顺应性和电刺激后的收缩活力)和神经肽变化.结果 SC组、SS组和正常组盆底肌肉顺应性分别为(16.23±4.46)g、(13.44±4.15)g和(14.46±5.61)g,SC组和SS组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组、SS组和正常组的适初长度下收缩活力依次为(0.35±0.19)g、(2.80±2.12)g、(7.75±2.98)g,拉长后收缩活力依次为(2.61±0.73)g、(4.67±1.16)g、(14.86±3.79)g,SC组和SS组的收缩活力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且SC组较SS组更低(P<0.05);SC组和Ss组神经肽Y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SC组更低于SS组(P<0.05).结论 骶髓上和骶髓下水平脊髓损伤后盆底肌肉的收缩活力和神经肽水平显著下降,且骶髓下脊髓损伤后下降更加明显.脊髓损伤后盆底肌肉的异常变化值得重视.

  • 全盆底重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乔凌;苗娅莉;张晓红;王建六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发病率30%~50%[1-2],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及排便功能障碍等,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采用骨盆底修复系统进行女性全盆底重建是国内外开展较新的一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良好,但关于护理问题,文献报道不多.本文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12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行全盆底重建补片手术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居家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持续改善的作用

    作者:孙智晶;朱兰;郎景和;王巍;史宏晖;庞红霞;史欣文

    目的 评估经过在院短期盆底电生理治疗后,居家继续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持续改善的作用.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60例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入选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只接受为期4周的在院盆底电生理治疗;观察组30例,在完成与对照组相同的在院短期治疗后,在医师指导下,应用便携式神经和肌肉刺激仪,居家继续进行12周的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后6、9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1h尿垫试验检测漏尿量,并检测盆底电生理参数,应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估患者尿失禁症状的主观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9个月随访,对照组和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漏尿量的平均降幅分别为(75±24)%、(9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4.4±0.7)、Ⅱ类肌纤维肌力(4.8±0.4)和阴道动态压力[(96±12) cmH2O,1 cmH2O=0.098 kPa]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2±1.0、4.3±0.9、(86±10) cmH2O],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9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尿失禁主观症状ICI-Q-SF评分[分别为(1.8±1.7)和(6.5±2.9)分]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过在院短期盆底电生理治疗后,居家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功能有持续改善作用.

  • MRI三维模型用于健康未育青年女性盆底肌群的解剖形态学特点分析

    作者:刘萍;陈若兰;陈春林;黄璐;郭传家;陈兰;彭程;王俊;廖科丹

    目的 利用MRI三维模型分析青年健康未育女性盆底肌群的形态及解剖学特点.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25例青年健康未育女性志愿者,采集其盆腔MRI数据集,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构建骨盆、盆腔器官及盆底肌群的三维模型,并对肛提肌进行相关指标的测量,包括:肛提肌体积(LVOL),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裂孔横径(LH-W)及前后径(LH-L),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LSG).结果 (1)成功构建25例MRI三维模型,包括骨盆、盆腔器官及盆底肌群(包括坐骨尾骨肌、肛提肌及其各个组成部分、会阴肌群),该模型形态逼真,直观、立体性强,能清晰反映盆底肌群层次.(2)肛提肌测量结果:LVOL为(34±6) cm3,LPA为(43±4)°,LH-W为(33±4) mm,LH-L为(54±5) mm,LSG左侧为(18.8±2.5) mm,右侧为(18.3±2.5)mm.结论 利用MRI数据集可重建出女性盆底肌群,是研究女性盆底肌群解剖的有效方法;对肛提肌三维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可评估盆底功能,有助于理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标准.

  • 盆底重建手术后聚丙烯网片或吊带暴露并发症的处理及结局分析

    作者:牛珂;鲁永鲜;段磊;刘昕;刘静霞;沈文洁;秦琳

    目的 探讨盆底重建手术后聚丙烯网片或吊带暴露的临床评估、处理方法、结局和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盆底重建手术后发生聚丙烯网片或吊带暴露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从盆底手术后1个月至术后10年.对随访中发现网片或吊带暴露者先进行网片暴露的类别、时间和部位(CTS)分类,再按暴露程度、是否伴有感染和疼痛程度等决定处理方式,分为门诊处理组(包括观察期待、局部涂抹雌激素、剪除暴露的网片或吊带)和入院手术组(入院后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随访两组患者的主、客观疗效,客观检查采用妇科检查确定暴露部位的愈合情况,采用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量表(PGI-I)评估主观满意度.结果 110例盆底重建手术后发生聚丙烯网片或吊带暴露的患者中,门诊处理组74例、入院手术组36例;前次盆底重建手术为经阴道网片手术95例,抗尿失禁吊带手术5例,骶骨阴道穹隆固定术10例.门诊处理组74例患者均为CTS分类1~3类,经门诊处理后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0±1.8)个月.入院手术组36例患者中,29例为阴道网片暴露CTS分类1~3类患者,其中21例1次手术后愈合,5例手术后再次出现暴露后经保守处理后愈合,2例2次手术后愈合,1例3次手术后愈合;5例为吊带暴露患者,其中2例行吊带部分切除术后愈合,2例为吊带侧方穿出阴道经切开放回后愈合,1例尿道中段吊带暴露将吊带埋入缝合后再次暴露,局部剪除暴露吊带后愈合;1例为术后1年膀胱网片暴露经膀胱切除暴露网片后愈合;1例为网片后路吊带的穿刺路径导致疼痛,去除暴露的网片后疼痛症状缓解.门诊处理组74例患者中,PGI-I评估结果为非常好、很好者分别为65例(87.8%)、9例(12.2%);入院手术组36例患者中,PGI-I评估结果为非常好、很好者分别为30例(83.3%)、6例(16.7%).结论 盆底重建手术后,约2/3的网片或吊带暴露属于CTS分类1~3类的轻度患者,可经门诊处理;约1/3属于CTS分类4~6类的重度患者或复杂患者,需要入院手术处理.盆底重建手术后一旦发生网片或吊带暴露应积极处理,绝大多数患者的结局较好,因而不影响原手术效果.

  • 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娟;曾洁;王海兰;周妍;曾春燕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围绝经期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107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其中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0例(产后组),围绝经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47例(围绝经期组),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1h尿垫试验、排尿日记、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及盆底肌纤维肌力检测.结果 产后组患者治疗后1h尿垫试验阴性、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21、24、14、1例,治疗前分别为0、30、28、2例;围绝经期组治疗后分别为7、22、11、7例,治疗前分别为0、14、25、8例;两组患者治疗后1h尿垫试验的严重程度分布分别与其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组患者治疗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分别为3、3、7、31、16例,围绝经期组分别为1、17、20、9、0例;产后组患者治疗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分别为0、0、11、23、26例,围绝经期组分别为10、11、18、8、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布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产后组患者总体有效率为88%(53/60),治愈率为38%(23/60);围绝经期组患者总体有效率为64%(30/47),治愈率为15%(7/4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是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及围绝经期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 盆底重建术后合成网片或吊带相关疼痛的处理和结局分析

    作者:王益勤;杨欣;王建六

    目的:探讨盆底重建术后合成网片或吊带相关疼痛的处理方法和治疗结局。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12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因盆底重建术后合成网片或吊带相关疼痛行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一般临床特点、盆底重建术后网片或吊带的相关并发症、再次手术方式及治疗结局。结果(1)一般临床特点:1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4岁(43~74岁);中位阴道分娩次数为2次(1~5次);盆底重建术的手术方式:行阴道网片植入术9例(其中5例同时行尿道中段悬吊术),直肠表面网片植入+尿道中段悬吊术1例,阴道骶骨固定术2例。(2)盆底重建术后网片或吊带的相关并发症:12例患者盆底重建术后均有疼痛并发症,包括性交痛、会阴痛、排便及排尿痛等;同时伴有的其他并发症有阴道排液或流血7例、伴侣性交不适1例。从初次盆底手术(即盆底重建术)到出现疼痛症状的平均时间为21个月(0~48个月),自初次盆底手术到因疼痛症状而就诊的平均时间为30个月(1~72个月)。(3)再次手术的方式及治疗结局:12例均行网片或吊带去除术。其中,10例为阴式手术,均为网片部分去除术;2例为腹腔镜手术,其中1例行网片完全去除+吊带部分去除术,1例行网片完全去除术。网片或吊带去除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分别为(7.1±2.2)、(0.9±1.9)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改善平均为6.2分。结论疼痛是导致盆底手术后患者要求取出网片或吊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次手术治疗可采用阴式或腹腔镜下行网片或吊带部分或全部去除术,可明显改善疼痛等症状。

  • 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

    作者:任常;朱兰;郎景和;王文艳;李琳

    目的 评价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39例经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诊断为重度子宫脱垂(包括穹隆脱垂)的患者行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并分析围手术期及术后12个月各项治疗评价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中位手术时间为70 min(30~24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0 ml(10~200 ml);77%(30/39)的患者手术次日晨即拔除尿管,且残余尿量<100 ml;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率为20%(8/39);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4 d(1~11d).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13~29个月).以POP-Q评分为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手术有效率达100%;5%(2/39)的患者于术后24个月内出现症状性复发(阴道后壁膨出):8%(3/39)的患者术后7个月内发生阴道侧壁或后壁网片侵蚀;5%(2/39)的患者出现新发的急迫性尿失禁;另有8%(3/39)的患者出现新发的便秘;发生率高的并发症为性交困难(36%,5/14),但有50%(7/14)的患者术后性生活改善.结论 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其对术后性生活的影响应受到重视.

  • Perigee系统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评价

    作者:赖秋英;杨欣;朱晔;谈诚;凌玫

    目的:评价Perigee系统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59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经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诊断为前盆腔器官脱垂Ⅲ~Ⅳ度;行Perigee系统前盆底重建术,同时部分患者行骶棘韧带悬吊术、阴道后壁修补术或后盆底重建术治疗其他部位脱垂。采用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12(PISQ-12)评价主观疗效,并对手术前、后POP-Q各指示点位置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9±2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19±92)ml。59例患者术后复诊的中位时间为17.5个月(范围:8~30个月),主观症状电话随访中位时间21.2个月(范围:11~34个月),术后PFDI-20总分(M=5.6分)与术前(M=27.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SQ-12评分[术前为(34±3)分,术后为(36±4)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解剖学治愈率为98%(58/59),复发1例(2%,1/59),网片侵蚀2例(3%,2/59)。结论Perigee系统对于治疗前盆腔器官脱垂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明显,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盆底肌功能对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预测作用

    作者:吕香霖;许波;宋健;钟小琳;宋岩峰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对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6—12月就诊于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妇科门诊并自愿接受盆底肌功能检查的经产妇女258例,采用阴道内测压法测量其盆底肌功能相关指标.(1)根据增加腹压时是否有漏尿或妇科检查时压力试验是否阳性分为尿失禁组和非尿失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盆底肌功能相关指标;(2)采用分类树的方法,建立SUI发生的分类树预测模型,分析盆底肌功能对SUI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1)258例患者中,尿失禁组114例、非尿失禁组144例,尿失禁组与非尿失禁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2.8±2.9)、(21.5±2.7)kg/m2]和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别为(3396±424)、(3284±384)g]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年龄、产次和分娩方式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与非尿失禁组患者的阴道大收缩压分别为(21±7)、(35±9)mmHg(1 mmHg=0.133 kPa),阴道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3±7)、(23±9)mmHg,疲劳度分别为(-65±20)%、(-46±17)%,募集时间分别为(1.0±0.6)、(0.8±0.5)s,两组患者间上述盆底肌功能相关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将影响SUI发生的因素(包括BMI、阴道大收缩压、疲劳度、募集时间)纳入分类树分析,得出SUI发生的分类树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阴道大收缩压≤26.2 mmHg时,SUI的发生率为88.6%(70/79),而当阴道大收缩压>28.2 mmHg时,SUI的发生率为0(0/7);BMI>22.6 kg/m2时,SUI的发生率增加,为4/5.结论 SUI的发生与BMI及盆底肌功能密切相关,阴道大收缩压下降(≤26.2 mmHg)、BMI增加(>22.6 kg/m2)者易发生SUI,而当阴道大收缩压>28.2 mmHg时SUI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根据分类树预测模型可筛选出SUI的高危人群并及早干预,对减少SUI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盆底重建手术前子宫质量超声评估的方法及意义

    作者:马宁;江丽;吴燕青;黄陆荣;范水秀;陈荔闽;宋岩峰

    目的 探讨超声评估子宫质量的准确性及其在盆底重建手术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1)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因子宫良性疾病或子宫脱垂行子宫全切除术的81例患者,术前超声测量子宫体、子宫颈各径线值,并采用公式法计算子宫体、子宫颈质量,与术后离体子宫的测量和称重相应结果进行比较.(2)对46例行经阴道保留子宫的植入网片盆底重建术患者的子宫测量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1)术前超声测量子宫体、子宫颈各径线值与术后离体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采用公式法计算所得子宫体、子宫颈及全子宫质量[分别为(87 ±55)、(32±6)、(120±50)g]与术后离体称重值[分别为(88±57)、(33±6)、(123±48)g]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6例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患者中,术后复发4例.手术成功的42例患者,全子宫平均质量为(49 ±13) g(95% CI为39.90~49.88 g);复发的4例患者切除子宫称重,全子宫质量分别为85.24、82.69、92.67、120.06 g,与超声评估计算出的全子宫质量(分别为87.36、82.00、90.88、123.12 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方法可准确评估在体子宫大小及质量;子宫质量是影响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成功的重要因素;盆底重建手术前子宫质量超声评估为盆底重建手术的术式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 两种全盆底重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红;张晓红;王建六

    目的 观察两种全盆底重建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Prolift盆底悬吊系统行全盆底重建术14例(Prolift组),应用Gynemesh聚丙烯补片行改良全盆底重建术17例(Gynemesh组).两组患者体重指数、绝经年龄和孕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lift组患者年龄[(63±9)岁]、产次[(1.9±1.1)次]均低于Gynemesh组[(69±5)岁、(3.1±1.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结果 (1)术前评分:Prolift组盆底功能影响评分为(91±42)分、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为(100±59)分、性生活评分为(77±26)分;Gynernesh组盆底功能影响评分为(65±56)分、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为(89±73)分、性生活评分为(75±18)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评分:Prolift组盆底功能影响评分为(7±15)分、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为(27±24)分、性生活评分为(79±43)分,Gynemesh组盆底功能影响评分为(13±24)分、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为(24±21)分、性生活评分为(74±15)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和Gynemesh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术后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而在术后性生活质量改善方面,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效果更好.

174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