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脑术后脑梗死28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焱峰;高广忠;鲁峻;刘小星

    目的 探讨颅脑术后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 1月-2011月1 月间收治的 28例颅脑术后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论 脑梗死是颅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完善综合治疗措施对降低患者死亡率、伤残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十分重要.

  • 针刺在开颅术中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建良;何升学;吕文;吴耀晨;郭继龙;骆均梵;何爽

    目的:探讨针刺腧穴对开颅术中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2)、二氧化碳分压(PbtCO2)和pH值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在全麻下行开颅术患者术中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针刺涌泉、厉兑10分钟,比较针刺前5分钟、针刺10分钟、针刺停止后5分钟PbtO2、PbtCO2、pH值、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PbtO2、PbtCO2和pH值在针刺中和针刺停止后5分钟内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R和MAP在针刺中增加,针刺停止后回到针刺前水平.结论:针刺腧穴可增加PbtO2和pH值,降低PbtCO2,即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脑组织氧代谢,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脑组织氧代谢监测仪所测参数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对指导开颅术中的脑保护治疗有重要意义.

  • 星点标志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谢云杰;种衍军;张阳

    目的:探讨颅骨星点作为骨窗形成定位标志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9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以颅骨星点为定位标志,快速、安全形成骨窗,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其中男39例,女71例;左侧46例,右侧64例。结果本组110例,术中第一关键骨孔选择横窦和乙状窦移行处(窦角)后下缘105例,较好地显露了横窦下缘及乙状窦后缘;窦角处3例,将窦角完全暴露;窦角下缘约0.3 cm处2例,也确定了窦角的位置。术后97例患者疼痛完全消失,7例疼痛较术前明显减轻,6例疼痛无改善。术后并发低颅压综合征72例、无菌性脑膜炎20例、脑脊液鼻漏2例,予以相应处理后均治愈。术后9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2年。随访期间,术后疼痛消失者84例,无一例复发;术后疼痛减轻者5例,有2例疼痛逐步消失;疼痛无缓解3例,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拒绝再次手术。8例出现术侧面部麻木;无一例出现听力障碍。结论星点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重要的手术定位标志,以颅骨星点做为骨窗形成的定位标志,避免了术中操作的盲目性和骨窗不必要的扩大,减轻了创伤,节省了手术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紧急钻颅减压加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疗效的影响

    作者:陈劲松;谢作常;刘琦;陶治鹤

    我院2001-09~2007-03采用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222例,疗效较为满意,分析如下.

  • 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麻玉国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成两组,A组行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手术,B组行CT引导下的穿刺微创碎吸手术,对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意识恢复时间、血肿清除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发症以及ADL分级均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手术清除血肿充分,患者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6例分析

    作者:申永辉;杜萍;韩建立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我院脑外科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检查,证实颅内损伤状况,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0.5 a随访.结果:据GCS评判预后,康复良好28例,中残46例,重残12例,死亡10例.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急性幕上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适用,对广泛额颢顶脑挫裂伤和急性硬膜下血肿应为首选.

  • 开颅术后硬膜下积液30例分析

    作者:柴宗举;贺红娟;元自强;闫晓民

    目的 分析开颅术后并发性硬膜下积液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 对禹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外科2008-01-2009-01发生的30例颅脑损伤与脑出血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30例中18例硬膜下积液逐渐消失,5例没有明显变化,7例有明显的占位效应而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硬膜下积液均消失.结论 多数开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可经保守治疗好转或治愈,手术治疗以积液腹腔分流术效果较佳.

  • 开颅术后高渗性高血糖非酮性昏迷12例分析

    作者:王红斌;智华;安淑贤

    高渗性高血糖非酮性昏迷(HHNC)是以高渗透压、高血糖、非酮症酸中毒为特征的综合征.开颅术后并发HHNC,其病情凶险,治疗棘手,病死率高.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分析如下.

  • 开颅术后头皮神经阻滞与切口局麻和颈浅神经丛阻滞3种镇痛方法比较

    作者:张雪萍;任永功

    目的:评价头皮神经阻滞、切口局部浸润麻醉、颈浅神经丛阻滞3种方法用于开颅手术的术后镇痛效应,探讨适合脑外科手术的佳术后镇痛方法.方法:选择60例幕上开颅术的患者,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n=10).②头皮神经阻滞组(n=17).③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n=17).④颈浅神经丛阻滞组(n=16).手术麻醉按常规方法进行.镇痛程序在头皮缝合完毕患者苏醒前进行.并于术后4、8、12、16、、20、24、48h进行疼痛评估.采用10cm视觉评分表法(VAS).局麻药为0.75%罗比卡因.结果:3组的平均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1.7,2.8±1.9,2.6±1.6vs4.4±2.1,P<0.05).但头皮神经阻滞组的镇痛效应又明显高于其它两组(2.8±1.9,2.6±1.6vs1.6±1.7,P<0.05).从镇痛持续时间上看,头皮神经阻滞组在整个研究时段上的VAS与均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于12 h处VAS明显增高(2.8±1.9vs3.9±2.5,P<0.05) .颈浅神经丛阻滞组VAS于20h处有明显差异 (2.6±1.6vs3.8±2.3,P<0.05).结论:头皮神经阻滞组镇痛效应明显高于其它两组,且镇痛持续时间长,是适合开颅术的一种术后镇痛方法.而其可能是通过一种优先机制在发挥效应.

  • 非外伤性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的护理

    作者:侯一翎;宋敏

    为探讨非外伤性开颅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病人的护理要点,回顾分析 5例病人的发病及治疗经过,本组病人无 1例死亡,血肿清除后均恢复良好.提出护理措施:术前给予脱水剂或脑室外引流,术中平缓降颅压,避免躁动,术后严密监护生命体征,正确判断,及时行头颅CT扫描,可明显改善预后.

  • 布托啡诺在神经外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彬;李蕾;王保国

    目的 对比观察布托啡诺(butorphanol)经鼻喷雾给药与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PCSA)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布托啡诺鼻喷组(B组,n=30)和舒芬太尼皮下镇痛组(S组,n=30).术后使用镇痛即刻、2 h、6 h、12 h和24 h记录VAS、SpO2、HR、MAP、镇静评分、恶心评分、呕吐评分以及呼吸抑制、局部皮肤红肿等不良反应.术后72 h调查镇痛方法 满意度.结果 各观察点VAS评分B组要高于S组,但各个时间点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点的MAP、HR、SpO2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观察点镇静程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心程度、呕吐发生率等在术后6 h时有统计学差异,B组要明显低于S组(P<0.05);B组和S组镇痛满意度为93%和83%.结论 布托啡诺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镇痛,经鼻喷给药方便有效,患者满意度较高.

  • 成人开颅术后并发细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冰琰;陈晨;虞胜镭;邵凌云;张文宏;陈澍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常见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8年至少接受过一次颅脑手术病例的资料.纳入年龄≥18岁,且术后至少存活7d的病例,排除仅行脑脊髓液引流术、颅骨钻孔或颅骨整形术、与血管相关的介入手术、经鼻蝶手术及脊柱手术的患者.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开颅术后并发细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691例患者,其中60例并发细菌性脑膜炎,感染率达8.68%.44份送检样本中,仅5份培养阳性,其中2株为鲍曼不动杆菌,其余分别为粪肠球菌、中间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糖尿病(OR =5.79,95% CI:1.40 ~ 23.93,P=0.0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分(OR=6.56,95% CI:1.17~36.80,P =0.03)、脑室外引流(OR =4.31,95% CI:1.57~11.82,P=0.01)和腰池持续引流(OR=22.82,95% CI:10.31~50.52,P =0.00)是开颅术后脑膜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室外引流超过7d,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风险增加11.82倍,而腰池持续引流超过10 d,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风险增加25.50倍.结论 细菌性脑膜炎是开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糖尿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腰池持续引流及脑室外引流会增加术后细菌性脑膜炎发生的风险.

  • 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并发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孙才兴;孟旭莉;谢尚闹;俞洋;杨红健;吴斌

    开颅手术后发生脑膜炎是严重的医院感染,一旦发生,极难控制,临床上治疗非常棘手.开颅手术后脑膜炎的发生率各地报道不一,一般为5.6%~8.9%[1-2],病死率高达20.0%~40.8%[3-4].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脑膜炎的发病率及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这一严重的并发症.

  • Chiari-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247例外科治疗

    作者:张在强;李新钢;黄齐兵;张元鹏;宫崧峰

    目的探讨Chiari-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247例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Chiari-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MRI征象为小脑扁桃体下疝及伴轻度脊髓空洞者126例、小脑扁桃体下疝并脊髓空洞达第二颈椎(C2)以上者38例、小脑扁桃体下疝严重达C2~C3水平并脊髓远隔节段空洞者67例、小脑扁桃体下疝严重达C2~C3水平脊髓空洞达C2以上者16例.患者分别行后颅窝减压术、后颅窝减压及脊髓空洞切开引流术、后颅窝减压及小脑扁桃体切除术、后颅窝减压加脊髓空洞切开引流及小脑扁桃体切除术.结果出院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改善者197例(79.8%),无改善但病情稳定者39例(15.8%),恶化者7例(2.8%),死亡者4例(1.6%).随访107例患者,复查MRI脊髓空洞消失或基本消失者78例,缩小者14例,无改变者15例.结论后颅窝减压术、脊髓空洞切开引流术、小脑扁桃体切除术及其不同组合是治疗Chiari-I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有效方法.

  • 头皮神经阻滞在小儿开颅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阳垚鑫(综述);李羽(审校)

    小儿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强烈刺激可引起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导致颅内压增高或者加重已经存在的颅内高压。同时,随着血压的骤然升高,可能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或颅内其他部位出血。由于阿片类镇痛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瞳孔缩小等药物不良反应会干扰小儿术后神经系统的检查结果,因而小儿开颅手术的术后镇痛治疗常常不足。头皮神经阻滞通过阻滞支配头部的感觉神经,可减少伤害性刺激的传入,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疼痛,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减少术中和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较为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而及时、有效的缓解小儿术后疼痛,能够减少小儿术后神经行为学的改变,改善其长期预后。

  • 眶尖减压术治疗外伤性眶尖综合征

    作者:傅继弟;宋维贤;张天明;邱锷

    目的探讨眶尖减压术治疗外伤性眶尖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11例外伤性眶尖综合征患者,根据眶尖区不同受损伤部位,采取不同手术入路的眶尖减压术,其中5例经额入路,6例经翼点入路.术后视力的评价标准分为5个级别:失明、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数指和能见视力表符号5个级别.术后视力提高1个级别者为有效,否则为无效.并对眶上裂区神经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有两项神经恢复为有效.结果术前失明患者6例,3例有效(50%);残存视力患者5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眶上裂区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4例眼球突出均得到矫正.结论眶尖减压术是治疗眶尖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可同时治疗合并脑损伤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与损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及神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04-807)

  • 开颅术后非手术部位的脑内多发性血肿--附1例报告

    作者:关良;张保民;孙伟建;刘保国

    颅内血肿是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般位于手术操作部位及其邻近区,以脑膜瘤术后多见,而术后非手术部位的血肿特别是脑内多发性血肿则很少见[1],文献偶有报道,但死亡率、致残率很高.我科曾遇一例,现报告如下.

  • 头部神经阻滞联合曲马多PCA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王立新;王保国

    目的 观察比较开颅前行头部神经阻滞和(或)联合术后曲马多PCA(患者自控镇痛)对手术后疼痛的影响及镇痛效果.方法 60例择期额颞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用随机表法随机分为:①生理盐水对照组(n=20); ②长效利多卡因组(商品名克泽普)(n=20);③罗哌卡因组(n=20).麻醉诱导后根据手术切口部位进行眶上、耳颞、枕大、枕小神经阻滞.局麻药分别选用复方长效利多卡因、1%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术后采用曲马多PCA镇痛,检测术后2 h、术后第1天和第2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结果 术后2 h对照组、长效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42.0±19.7)mm、(25.2±16.4)mm和(38.6±24.5)mm,长效利多卡因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VAS评分较术后2 h VA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术前行头皮神经阻滞可减轻术后的疼痛程度;联合术后曲马多PCA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 偏侧颅骨切除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时机的分析

    作者:SONG Jie;季庆;SHI Huan-chang

    目的 探讨偏侧颅骨切除术治疗大面积大脑中动脉梗死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32例大面积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采用偏侧颅骨切除术,18例于脑疝出现前施术(脑疝前手术组),14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脑疝后施术(脑疝后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术后3个月的功能转归情况.结果 脑疝前手术组病死率16.7%,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66.94±17.75)分,优于脑疝后手术组的57.1%和(38.43±9.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脑疝前施行偏侧颅骨切除术可降低大面积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 颅骨成形结合脑皮质电凝热灼术治疗颅骨缺损并发顽固性癫痫

    作者:王代旭;陈金华;陈涛;金保山;高文宏;毛华

    目的 探讨采用颅骨成形结合脑皮质电凝热灼术治疗颅骨缺损并发顽固性癫痫的可行性.方法 15例颅骨缺损并发顽固性癫痫患者,采用数字化塑形钛板行颅骨成形术,术中行脑皮层电极扫描,确定异常放电灶,行电凝热灼术.术后继续抗癫痫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全部患者肢体运动和感觉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其中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Ⅳ级和Ⅴ级各1例.有效率93.3%( 14/15),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颅骨成形结合脑皮质电凝热灼术是治疗颅骨缺损并发顽固性癫痫的有效手段.

154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