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春雷;李拱榆

    目的:探讨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 组采取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采取传统经后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仅修补外旋肌群)。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关节后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①A组的术中出血量(219.1±37.3)mL和术后引流量(112.5±44.6)mL均比B组(345.2±41.6)mL、(218.6±52.6)mL明显降低(P<0.05);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A组患者术后半年 Harris髋关节评分的优良率(95%)与B组优良率(85%)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A组的术后半年内关节后脱位、感染、血肿发生率均比B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神经损伤和深静脉血栓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重建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疗效确切,且可有效预防术后脱位、出血、感染,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群的作用

    作者:廖红兴;刘展亮;李晓彬;邹学农

    目的 探讨对成人髋臼发育不良(DDH)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重建外旋肌群对于预防后脱位的作用.方法 自2006-01-2012-06对57例(64髋)成人DDH行初次THA,术中于股骨粗隆外旋肌群附着处用克氏针钻孔,将外旋肌群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至股骨大粗隆(重建组).将重建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成人DDH行THA但不重建外旋肌群(对照组)55例(62髋)的脱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内,重建组仅1髋(1.6%)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4髋(6.5%)发生早期脱位,2组髋关节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以后,2组均未发生迟发性脱位.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后外侧切口对成人DDH行THA治疗时重建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 重建外旋肌群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评价

    作者:鲁成;王恒;刘磊;杨军;耿天勇;薛天乐;刘永俊;徐晓丹;韩庆

    目的 评价采用后外侧人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3月,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75例77髋,在股骨大转子后方贴近原解剖位置处钻孔将外旋肌群用7号线或是薇乔线“8”字缝合重建作为A组.同期常规初次THA未行外旋肌群止点重建的65例66髋作为B组,比较2组THA术后脱位率,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随访8~40个月.A组患者随访出现术后关节后脱位1例(约1.30%);B组患者1例因脑梗塞未能随访,其余术后出现关节后脱位6例(约9.23%).A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及连续性,有助于恢复髋关节外旋肌群肌力及降低初次行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所引起的痛苦,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保护股方肌及修复后方软组织对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早期脱位的影响

    作者:史思峰;卢文海;周冰;陈向阳;赵凤朝;郭开今

    背景: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后外侧入路是髋关节置换的常用手术入路。后方软组织是否进行修复,现在学术界存在争议,而对于股方肌的保护,以往文献未给予充分的关注。
      目的:探讨在应用后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时,修复后方软组织、保护股方肌对置换后早期脱位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进行的后外侧入路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26例的资料。根据术中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87例为修复后方软组织、保护股方肌组,对照组139例为不修复后方软组织,部分切开股方肌组。将置换后3个月发生的脱位定义为早期脱位。比较两种方法对置换后早期脱位率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早期脱位1例(1/187,脱位率0.5%),对照组早期脱位5例(5/139,脱位率3.6%)。对照组患者髋关节早期脱位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果说明,在后外侧入路进行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采用保护股方肌、修复后方软组织较不修复后方软组织、部分切开股方肌的方式早期脱位率更低。保护股方肌及修复后方软组织对维持髋关节软组织的平衡有一定意义。

  • 后外侧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常规入路行高龄双极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

    作者:丛锐军;张瓅韫;王苗;宋雨;陶坤

    目的 比较后外侧微创入路和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双极头置换的差异.方法 32例双极头髋关节置换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15)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对照组(n=17)采用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SF-36评分、Harris评分、VAS评分、止痛药使用量、切口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第2周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量较少等优势,但较长的学习曲线和更有限的手术视野对术者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和更长的随访对这一术式给予评价.

  • 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

    作者:龚保军;窦强兵;李行星;袁先发;凤晓翔

    目的 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早期脱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行后外侧入路初次THA的病人120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将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舌形切开关节囊,术中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在大转子后方及臀中肌肌腱附着处;对照组60例,切除后关节囊,术中未进行外旋肌群修补重建.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脱位定义为早期脱位,比较两种方法对术后早期脱位率的影响.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腔引流量、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1.6±9.5)min,对照组为(45.1±7.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8,P=0.036).观察组术腔引流量为(129.6±11.9)ml,对照组为(136.8±12.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7,P=0.269).观察组未发现早期脱位,对照组早期脱位4例(4/60,脱位率为6.667%),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为(86.1±5.0)分,对照组为(85.9±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6,P=0.092).结论 在后外侧入路THA过程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的手术方式早期脱位率低,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对维持髋关节软组织平衡有一定意义.

  • 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补在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作者:袁锋;蔡俊丰;周炜;马敏;罗树林;尹峰

    目的 探讨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补在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8月后外侧入路初次THA术患者186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90例,“T”形切开关节囊,术毕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于大转子后方;B组96例,切除后关节囊,术毕未行外旋肌群修补.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感染、早期脱位率、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2~42个月(平均27.5±7.8个月),其中A组随访(27.2±7.9)个月,B组随访(27.9±7.8)个月.手术时间、感染率、术后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余各项指标A组均优于B组.结论 后外侧入路THA术中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补,创伤小,出血少,有利于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有效的降低早期脱位率.

  • 改良Kocher-Langenbeck入路在髋臼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康锦;马林;郑铁钢;刘晓伟;许英杰;李铁军;赵明;李超;高杰;乔文海

    目的 探讨改良Kocher-Langenbeck (K-L)入路在髋臼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改良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2.6±13.8)岁,采用不离断外旋短肌群的改良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必要时联合前路手术治疗.对照组28例,男24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5.2±10.2)岁,应用传统K-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必要时联合前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等.结果 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94.2±32.8)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135.8±88.0)min],术中出血量[(220.8±96.7)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405.5±95.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改良组优2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20例,良3例,可5例,优良率为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患者术后获6~ 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改良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10.1±1.9)、(9.9±2.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改良组优2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12例,良6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K-L入路比较,改良K-L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可以在髋臼骨折后侧入路中应用.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子璇;张欣;章云童;王攀峰;汤洋;张春才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铆钉重建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因股骨颈骨折接受THA的患者170例,致伤原因均为摔倒、臀部着地.骨折类型按骨折线位置分类法均为头下型,按移位程度分类法:31例为GardenⅢ型,139例为GardenⅣ型.选取全部85例术中应用铆钉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进行重建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37例,女48例;年龄61~ 84岁,平均73岁.GardenⅢ型18例,GardenⅣ型67例.另外85例未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进行重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49例;年龄64 ~ 87岁,平均74岁.GardenⅢ型13例,GardenⅣ型72例.术后随访患者,通过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脱位率比较、并发症统计等方法评价两组疗效. 结果 170例患者随访时间36 ~60个月,平均46个月.术前SF-36问卷得分:研究组为(45.95 ±4.27)分,对照组为(45.38 ±4.67)分(P>0.05);术后随访时SF-36问卷得分:研究组为(83.67±3.93)分,对照组为(82.16±3.21)分(P<0.05).早期假体脱位6例,研究组0例,对照组6例(P<0.0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因GardenⅢ型或Ⅳ型股骨颈骨折初次接受THA的患者,应用铆钉重建关节囊及外旋肌群能有效降低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且操作简易,不会增加围术期并发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