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与护理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作者:刘秋香;姜旻岚;杨双旺;杨菲;沈秋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HBVM)与护理人员职业感染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在HBV传染性定量检测的基础上评价HBVM与护理人员职业感染危险性的关系.结果 HBsAg、HBeAg阴性以及HBeAg阳性患者中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00%、67.20%和100.00%,HBV浓度分别为0~104、0~106、102~109 ID/ml,HBV经针刺损伤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05 ID/ml,上述3组患者达此阈值者分别为0.00%、3.20%和83.87%.结论 HBVM不同的携带者传染性不同,对护理人员职业感染的威胁程度不同,对其感染的监测方法和防护措施也应该不同.

  • 慢活肝和肝硬化患者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的关系

    作者:刘英学;赵芳君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慢活肝)和肝硬化患者病毒复制指标HBV-DNA与HBeAg的关系.方法 HBV-DNA基因含量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乙肝血清标志物测定用ELISA法,肝功能检验用常规法.结果慢活肝患者中大三阳HBV-DNA基因含量明显高于小三阳者(χ2=11.43,P<0.01),肝硬化患者二者无差异(P=2.04,P>0.05),肝功能慢活肝ALT异常高于肝硬化(χ2=4.10,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异常肝硬化高于慢活肝(χ2=9.28,P<0.01).结论 HBeAg的存在影响HBV-DNA的水平.在临床治疗上,应以ALT、TBIL等肝功能检查为依据.

  • 乙肝病毒DNA和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

    作者:王镜泉;郑能雄;陈杨伟;张宏;陈杨

    目的 研究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确定乙肝检测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福州市整群抽样调查的健康人群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法检测HBV-DNA,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98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327例,阳性率为65.66%;乙肝大三阳HBV-DNA阳性率为90.35%,小三阳HBV-DNA阳性率为59.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90.00%,HBeAg阴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57.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二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不能只以HBeAg的检测结果作为判断HBV传染性和复制的指标,而应选择检测HBV-DNA作为补充.

  • 乙型肝炎病人血清HBV-DNA载量与HBeAg转换关系

    作者:王文泉;冯怡;张淑燕;李红燕;于德奎;李玉华;李贞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血清基线HBVDNA含量与HBeAg转换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48例慢性乙肝病人治疗前血清中HBV-DNA和HBV生物标志物,然后,采用同样的抗病毒和保肝降酶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每3个月对上述指标检测1次.结果 106拷贝/ml以下者HBeAg的总转换率为100%,107拷贝/ml以上者明显降低;HBeAg的转换率与病人的年龄无关,与性别有一定关系.结论 HBV-DNA含量与HBeAg的转换成负相关关系,且有明显的界限,可以通过对病人治疗前血清中HBV-DNA水平来预测病人可能出现的HBeAg转换的可能性.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eAg HBV-DNA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敏;张桂珍;牛聪敏;黄新菊;孟庆生;齐素红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S基因编码合成的HBV外膜蛋白由3种蛋白组成,包括主蛋白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中蛋白(即HBsAg和Pre-S2蛋白)和大蛋白(即HBsAg、Pre-S1蛋白和Pre-S2蛋白,LHBs)[1].近年来,随着对HBV外膜蛋白在乙肝发病机制、感染与病毒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HBV外膜大蛋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如Pre-Sl抗原能够反映HBV的复制情况,可以作为预测干扰素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推测急、慢性乙肝的预后情况[2].

  • 探讨HBV携带者血清HBcAg与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石惠清

    HBV-DNA的核心抗原的编码区位于1901~2450 nt之间,编码的核心抗原蛋白由18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免疫缺陷的HBV携带者肝脏的肝细胞内含HBcAg较多.HBV-DNA的C编码区的前C区第1818核苷酸处有1个缺口,该区为HBV-DNA整合宿主细胞DNA的部位.因此,HBV-DNA整合宿主细胞DNA时,常常只表达HBsAg,不表达HBcAg.而HBcAg存在于Dane颗粒和乙肝患者的肝细胞内,所以我们采用裂解的方式打开病毒颗粒,使之游离出来,而HBV-DNA在肝细胞中有游离的和整合的两种状态,同时检测HBV-DNA与HBcAg,观测其相关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 HBcAg HBV-DNA 临床意义
  • 乙型肝炎患者两种常见模式HBV-DNA与肝功能检测结果的分析

    作者:熊格;李艳;乔斌

    目的 了解“大三阳”与“小三阳”患者血清中HBV-DNA定量、肝功能指标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6月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651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检测其血清学指标“两对半”和生化指标8项.按血清学结果分为A(“小三阳”组)、B(“大三阳”组)、C(健康对照组)3组,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与B组患者的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加,A和B组的ALT和AST水平相应升高.结论 “大三阳”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及HBV-DNA含量高于“小三阳”患者,但肝功能与乙肝感染病程不呈平行关系.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唾液中HBV-DNA的水平

    作者:刘纯成;李桂珍;徐云芳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唾液中HBV-DNA水平,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经唾液传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患者血清和唾液中HBV-DNA含量.结果 99例乙肝患者血清和唾液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0例(90.9%)、65例(65.7%).结论 乙肝患者唾液中HBV-DNA的阳性率与血清HBV-DNA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患者唾液中HBV-DNA含量与血清HBV-DN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2).

  • 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HBsAg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余华;李从荣;李娟;汤永飞;胡慧霞;吴青

    目的 探讨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者HBsAg的浓度与HBV-DNA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HBsAg的含量是否可以反映乙肝无症状携带者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0日HBV无症状携带者中同时进行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检测HBV-DNA的病例119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9例患者血清HBsAg的浓度与HBV-DN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r=0.71(P<0.05),HBV-DNA复制活跃的患者体内HBsAg的浓度较高.结论 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进行定量检测可反映其体内HBV-DNA的复制情况,两者之间的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化学发光法测定HBsAg简便,快捷,自动化程度高,在乙肝的临床诊疗中,有助于疾病的观察,用药,提高疗效及判断预后.

  • 乙型肝炎标志物与HBV-DNA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张文瑞;徐吉民;连英姿

    目的进一步了解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的关联,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方法320份血清样品采集于沈阳市传染病院.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用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HBeAg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96.23%(51/53);HBsAg阳性,其他HBVM阴性,HBV-DNA的检出率为37.93%(11/29);HBsAg、抗-HBc和抗-HBe 3项均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52.38%(11/21);抗-HBc和抗-HBe两项均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23.53%(4/17);HBVM全阴性,HBV-DNA的检出率为10.22%(14/137);抗-HBs阳性,其他HBVM阴性,HBV-DNA未检出.结论HBeAg阳性,是HBV复制的佐证,具传染性;"小三阳",乙型肝炎恢复期,仍有52.38%(11/21)的传染性;血清中除仅抗-HBs阳性,作为保护性抗体,无传染性外,其他HBVM阳性,均有一定量的HBV复制,仍须防范传播感染.

  •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17例

    作者:李林根;陆建中

    拉米夫定是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的适应证,其对HBV-DNA阴转达到本组88.2%,对HBeAg阴转效果不明显,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失代偿性肝硬化病程长且重,临床往往对症治疗,效果不理想,自从拉米夫定应市后,文献报道其是失代偿性肝硬化的适应证,我们治疗了17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暖;彭学宏;李粉莲

    目的 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对辨别病毒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258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血清的HBV-DNA和免疫学指标.结果 123份HBsAg、HBeAg、HBcAb三项均阳性的标本中FQ-PCR检测HBV-DNA阳性120份,阳性率为97.6%.在108份三项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中FQ-PCR阳性43份,阳性率为39.8%.在100例乙肝血清免疫指标全阴的对照血清中,FQ-PCR全部阴性.结论 FQ-PCR在乙肝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观察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暖;彭学宏;李粉莲

    目的 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对辨别病毒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258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血清的HBV-DNA和免疫学指标.结果 123份HBsAg、HBeAg、HBcAb三项均阳性的标本中FQ-PCR检测HBV-DNA阳性120份,阳性率为97.6%.在108份三项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中FQ-PCR阳性43份,阳性率为39.8%.在100例乙肝血清免疫指标全阴的对照血清中,FQ-PCR全部阴性.结论 FQ-PCR在乙肝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观察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肝移植治疗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一例

    作者:张庆;陈新国;岳扬;李威;吴凤东;沈中阳

    患者,男,33岁.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同时伴HBsAg(+)、HBeAb(+)、HBcAb(+)、HBV-DNA(+),血型O型.

  • 术前抗病毒治疗对HBV-DNA阴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病毒再激活及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龚文锋;陆世东;钟鉴宏;张秋明;王小波;马良;张志明;向邦德;黎乐群

    目的:评估术前抗病毒治疗对术后乙肝病毒再激活以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乙肝病毒DNA阴性的HCC患者分成抗病毒组(66例)及对照组(108例),抗病毒组术前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抗病毒治疗。统计分析术后HBV再激活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抗病毒组HBV激活率为3%(2/66),对照组为27.8%(30/108)。多因素分析显示小部分肝切术(HR=4.695;95%CI:1.257-17.537,P=0.021)及术前未抗病毒治疗(HR=8.164;95%CI:1.831-36.397,P=0.006)是术后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抗病毒组与未抗病毒组,激活组与未激活组术后7天内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比较,ALT及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NA阴性的HCC患者,肝切除术可导致HBV再激活,术前抗病毒治疗能有效降低HBV再激活风险及保护肝功能。

  • HBV-DNA和ALT作为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疗实验指标的探讨

    作者:周斌;胡志东

    HBV-M共9种常见模式,在HBsAg-HBeAgHBcAb阳性标志组中绝大多数检出高拷贝数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临床上必须给予治疗;而HBsAg-HBeAb-HBcAb、HBsAg-HBcAb 2种阳性标志组中,也较多出现中、高拷贝数的HBVDNA.

  •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为HBV复制新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宋宣

    本研究对HBV血清标志物的标本同时进行前S1抗原和HBV-DNA的测定与分析,评价前S1抗原作为一项乙肝病毒新的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1临床资料2005年9月-2006年12月,我院肝炎门诊和住院乙肝病毒感染者280例常见模式HBV血清标志物标本,采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前S1抗原,ELISA法检测HBeAg,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HBV-DNA.实验过程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所有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骨髓抑制的影响

    作者:杨兆花

    目的:探讨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后获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骨髓抑制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CHB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根据临床不同的治疗方法实施随机分组,其中A组60例,选择PEG-IFN-α-2b或PEG-IFN-α-2a注射液进行治疗,B组60例,选择普通IFNα注射液进行治疗,分别检测治疗第12、24、48周时的HBV-DNA水平、白细胞计数(WBC)、PLT(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NEU)计数.结果:在HBV-DNA水平方面,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WBC、PLT及NEU方面:A组下降小于B组(P<0.05).结论:针对CHB患者,临床选择PEG-IFN-α制剂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HBV-DNA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少患者骨髓抑制现象,终发挥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 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夏挺;孙晖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3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氧化苦参碱注射液肌肉注射,90d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α-干扰素针剂肌肉注射,6~10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结果治疗结束1年后,治疗组ALT及SB复常率分别达79.4%和69.8%,HBeAg阴转率达45.6%,HBV-DNA阴转率达44.9%,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价廉、无毒、效佳的特点,远期疗效确切,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 芪黄冲剂体外(2.2.15细胞)抗病毒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张玮;王育群;季光;邢练军;张广业

    目的通过体外抗病毒实验研究芪黄冲剂在无明显细胞毒性浓度下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颗粒的影响,以验证芪黄冲剂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测定芪黄冲剂在不同浓度下的细胞毒性,ELISA法检测芪黄冲剂及其拆方在不同浓度下在9~12d及第13天对共同培养的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颗粒的影响.结果芪黄冲剂1~4号在各浓度下均无明显细胞毒性,芪黄冲剂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颗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芪黄冲剂和其拆方组份(1~4组份)对HBV-DNA转染肿瘤细胞株(2.2.15细胞)无明显和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芪黄冲剂可抑制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具有良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973 条记录 11/49 页 « 12...891011121314...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