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温对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邱小鹰;王何;梅元武;全玉凤;胡波

    目的研究预高温和缺血时轻度高温、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脂质过氧化和缺血脑组织病变的影响.方法75只Wistar大鼠按不同脑温和缺血条件被随机分为生化组(5组,n=7)和病理组(5组,n=8),采用Nagasawa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及缺血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轻度高温加重常温脑缺血组织SOD、GSH的降低和MDA的增高,使GSH-Px呈降低趋势,而亚低温相反;预高温对常温脑缺血各项指标影响不显著.轻度高温组脑缺血病理损伤重,亚低温和预高温有改善脑缺血损伤的作用.结论高温加重而亚低温抑制脑缺血损伤,分别与其增加或减少内源性抗氧化酶消耗、降低或增强缺血脑组织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有关;预高温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未能肯定此作用与内源性抗氧化酶消耗减少和缺血脑组织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有关.

  • 高温热浪与武汉市江岸区居民卒中死亡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作者:吴凯;张云权;朱慈华;马露;谭晓东

    目的 分析2003至2010年高温热浪与武汉市江岸区居民卒中死亡的关系.方法 收集武汉市江岸区2003至2010年期间,6至9月卒中死亡监测资料、同期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数据,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定量评价高温热浪对居民卒中死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结果 研究期问,武汉市江岸区共发生38次高温热浪事件,高温热浪日共191 d;卒中死亡人数共2 455例,其中女性1 182例,65岁及以上老人1 998例.广义相加模型显示:在控制了时间的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星期效应、节假日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后,高温热浪显著增加当日的卒中死亡风险(RR=1.15,95% CI1.01 ~ 1.30,P =0.040);其中,高温热浪对男性(RR=0.98,95% CI0.82 ~ 1.18,P=0.848)和65岁以下人群(RR=0.90,95% CI0.67 ~ 1.22,P=0.500)当日卒中死亡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女性和65岁及以上人群高温热浪期间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至1.34倍(95%CI 1.12 ~ 1.62,P=0.002)和1.20倍(95%CI1.04 ~ 1.39,P=0.013);分别调整大气污染物粒径≤10 μm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影响后,高温热浪对卒中死亡的影响不变高温热浪对卒中死亡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滞后2d的RR大;女性、65岁及以上老人在高温热浪当日卒中死亡风险即显著增加,男性、65岁以下人群的卒中死亡风险增加则滞后2 d 出现.结论 高温热浪显著增加武汉市江岸区居民的卒中死亡风险,其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且高温热浪对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滞后方式存在差异.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死亡
  • 发育期大鼠高温致惊对其成年期惊厥性脑损伤的影响

    作者:张国军;姜玉武;吴希如

    目的研究大鼠生后发育期惊厥对其成年后再次惊厥所致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生后早期(15 d)高热致惊厥、成年后(生后55 d)再次卡因酸(KA)致惊厥大鼠(FK组)模型,与单纯成年期卡因酸致惊厥大鼠(K组)比较,观察成年期惊厥后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学改变,海马苔藓纤维发芽以及海马凋亡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成年期大鼠惊厥后,FK及K组大鼠惊厥发作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40±6)s与(46±6)s, P>0.05].Morris水迷宫测试平均寻找平台时间,FK组[(24.3±2.7)s]、K组[(16.9±3.3)s]时间较单纯热性惊厥组(F组)[(6.0±2.0)s]、对照组(C组)[(5.5±2.3)s]明显延长(P<0.01),而且FK组也明显长于K组(P<0.01),F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上层Timm染色强度,FK组(中位数为 2.83 )和K组(中位数为 2.33 )较F组(中位数为 0.25)明显增强(P<0.01),而FK组明显强于K组(P<0.05).成年期应用KA后3 d,FK组、K组大鼠海马凋亡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21.9、14.5)较F组(中位数为0.7)大鼠明显增多(P<0.01),同时FK组凋亡细胞数显著多于K组(P<0.01).结论尽管发育期大鼠热性惊厥不能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但在第2次接受KA致惊厥刺激后,有热性惊厥史的大鼠比没有惊厥史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另外,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也明显增强;同时还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学习、记忆和行为异常.因此,尽管发育期热性惊厥不能导致明显可见的神经元损伤,但却增加了成年期大脑对再次惊厥引起脑损伤的敏感性.

  • 接触性热痛刺激健康成年人诱发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

    作者:谭娟;王晓明;罗成;涂世鹏;崔文娟;张耀丹

    目的 观察健康人群在不同温度接触性热痛刺激(CHS)下兴奋Aδ和C纤维伤害性感受器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特征,探索痛觉相关脑网络,评价接触性热痛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CHS-fMRI)在脑功能连接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受试者22名,对所有受试者分别进行41℃(41℃CHS-fMRI组)和51℃(51℃CHS-fMRI组)CHS任务态fMRI扫描.分别观察两种不同的温度CHS下的脑区激活情况及41℃CHS-fMRI组和51℃CHS-fMRI组之间的激活差异.结果41℃CHS-fMRI组(n=22)激活脑区包括:双侧颞上回、对侧颞横回、对侧杏仁核、双侧岛叶、双侧额下回、对侧海马、双侧壳核、对侧缘上回、同侧中央后回、同侧顶下缘角回、同侧颞中回、双侧小脑、双侧中扣带回、双侧后扣带回;51℃CHS-fMRI组(n=22)激活脑区包括:双侧颞上回、双侧杏仁核、对侧海马、双侧丘脑、对侧壳核、双侧岛叶、双侧额下回、双侧小脑、对侧中央后回、对侧顶上回、双侧颞中回、双侧楔前叶、对侧楔叶;配对t检验显示,5l℃刺激较41℃刺激显著增高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反应区(激活强度值)包括(=2.83,P<0.01):双侧小脑(右:4.455、左:3.891)、同侧楔前叶(4.150)、对侧岛叶(3.530)、对侧额下回(3.530)、对侧中央后回(3.530).结论 41℃和51℃两个温度刺激激活的脑区有共同拥有的结构和各自特异的部分,且部分重叠的脑结构区的BOLD反应强弱仍存在差异,表明Aδ和C纤维可能在激活中枢径路有两套传导通路,在司痛觉中作用不一,可能拥有各自的脑网络,CHS-fMRI可作为研究痛觉相关脑网络的理想手段之一.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郑菊阳;徐迎胜;张朔;张俊;康德暄;樊东升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的检测方法,估测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方法 受试者取卧位,应用CHEP刺激器,于两个强度水平(49.5℃和54.5℃)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为鱼际肌、手背、前臂的掌侧面.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标准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仪器记录,记录点为Cz和P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及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为:49.5℃和54.5℃刺激鱼际肌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3.2±0.3)、(4.4±0.5)级;54.5℃刺激手背和前臂掌侧面皮肤,疼痛分级分别为(6.3±0.8)、(7.2±0.5)级.于记录点记录到3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Pz/P1000.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12.9±7.5)、(1.7±0.4)m/s,分别与Aδ纤维和C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对应.结论 CHEP能较为稳定、可靠地引出,介导此诱发电位的外周神经为Aδ纤维和C纤维.

  •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深龙;谢炳玓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标准,并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痛温觉传导通路功能评价,评价CHEP在M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的MS患者36例和健康人40名,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Medoc,Israel),在2个强度水平(47、51℃)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选择右上肢前臂掌侧前1/3处、右下肢内踝上皮肤和腰部.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net仪器记录,记录点为C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健康对照组予以47℃和51℃分别刺激上下肢,CHEP的引出率为100%;MS组上肢4例,下肢5例未引出肯定CHEP波形.我们通过对下肢和腰部刺激计算得出A8纤维传导速度为(18.1±7.3)m/s.MS患者存在痛温觉减退症状的上肢21例,下肢29例,其反应性疼痛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6.1±0.9,下肢5.6±1.3]较对照组(上肢8.0±0.7,下肢7.9±0.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49、-5.272,P<0.01).存在痛温觉障碍且能够诱发出CHEP波形(上肢17例,下肢24例)的上下肢N波潜伏期[上肢(387.3±34.2)ms,下肢(489.9±70.2)ms]较对照组[上肢(346.0±25.5)ms,下肢(400.8±24.4)ms]明显延长(t=4.790、4.798,P<0.01)、N-P波幅[上肢(30.5±12.8)μV,下肢(28.2±16.2)μV]较对照组[上肢(49.3±16.0)μV,下肢(42.2±16.7)μV]明显减低(t=-4.612、-3.144,P<0.01).MS患者下肢CHEP检测的异常率(26/36,72.2%)高于上肢(16/36,44.4%,P=0.031)和体感诱发电位(19/36,52.8%,χ~2=4.261,P=0.039).上肢未存在痛温觉障碍的15例MS患者中,有3例CHEP异常,下肢7例中有2例CHEP异常.结论 CHEP提供了一种临床实用的、非侵入性的客观检查方法,它与侧重于结构异常的MRI不同,重点检测伤害性通路的功能改变,所以结合MRI和其他诱发电位能够更有效的辅助诊断MS,评价伤害性通路的情况,揭示亚临床病灶的存在.

  • 口腔内热水刺激反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杨秀文;刘洪臣;李科;金真

    目的:探讨口腔热水刺激时的大脑皮层区域定位.方法:选取13名口腔状况健康的右利手志愿者,56℃热水刺激口腔,并以室温水作为对照.采用口腔热刺激过程(热刺激信号减静息信号)的组块设计方法,采集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数据并用SPM99软件包进行结果的数据分析.结果:组分析结果显示激活区:左侧丘脑(-6,-11,17)和运动语言区(BA44),口腔躯体感觉运动皮层(45,-8,14)、双侧运动后区、双侧顶下小叶(BA40);岛叶、扣带回前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15,8,44)、顶上小叶.右侧顶叶的楔前叶和纹状体激活;岛叶和口腔躯体感觉皮层激活明显T值45.26,两组fMRI横断面的融和图比较,在口腔感觉运动区、岛叶、ACC重叠.结论:口腔内热水明显激活左侧丘脑和躯体感觉运动皮层,表明口腔内热刺激可以激活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

  • 试论伤寒论中的寒、热、邪

    作者:艾相乾

    <伤寒论>广泛应用寒、热二字来描述病因、病性、病机,很少用寒、热来描述治法,譬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未见.文中亦少用"邪"字来描述病因.在文中,寒热有时未取其本义,而是代指邪气,代言致病因素,有时热意反为寒,有时寒意反为热,这不能仅用<内经>、<难经>理论去理解,还要结合上下文及方药来推断.了解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原文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在光和热同时作用下的稳定性

    作者:林涛;李琳丽;詹先成;李开兰;李志毅;殷恭宽

    目的:以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为例, 研究药物在光和热同时作用下的稳定性。方法:先考察该注射液在高温避光条件下的降解规律, 求出热反应的降解速率常数 k dark,指前因子 A dark和活化能 Ea , dark,再在烘箱内上方分别安装荧光高压汞灯和紫外高压汞灯, 考察其在高温和光照同时作用下的降解规律, 求出光反应的降解速率常数 k light , 指前因子 A light和活化能 Ea , light。结果:在高温光照试验中,该药物降解速率由两部分构成:d A total/d t = k d ark A dark n′+ k light A light n ,式中 A total为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在440 nm处的总吸收度, A dark和 A light分别为该药在无光照时热作用下所产生的吸收度和光作用下所产生的吸收度(440 nm), n 为光化反应的级数, n′为热反应的级数。光化反应速率仍与温度有关: k light= A light*exp(- Ea ,light/ RT )* E , 式中 E 为光源的照度。结论:由于 k light的表达式与Arrhenius方程形式类似,式中 Ea ,light可能为光化反应后继过程的表观活化能,由实验得出 Ea ,light值几乎与光源种类无关而支持了这一观点; 根据光和热同时对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预测了该药物在室温、室内自然光照射下的贮存期。

  • 从“虚、浊、热、瘀”辨证痛风浅谈

    作者:王建明;张艳珍;张英泽;阎小萍

    目前中医学术界对痛风发病的认识尚未一致.学习先贤理论、治验及阅读大量文献,结合临证实践的体会,认为“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加之平素嗜食膏粱厚味,或饮酒、劳欲过度,日久湿浊内停而发病.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肾失气化则分清泌浊失司,人体水液不能正常运化,导致湿浊热毒内生,阻于骨骼、经络、关节,致血行不 畅,血滞为瘀,浊瘀互结而成.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热痹阻经脉、骨节为标,本虚标实.

    关键词: 痛风
  • 从热痰瘀虚论治痹病经验选粹

    作者:吴婧;蒋秀敏;于秀辰

    痹病是临床常见病,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常见表现,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甚者会累及脏腑,形成脏腑痹而危及生命.<素问·痹论篇>指出痹病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除此而外,尚有热、痰、瘀、虚等多种因素交互存在,相互影响.其中,热邪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痰、瘀二邪虽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但对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气亏虚贯穿疾病始终.笔者学习了从热、痰、瘀、虚论治痹病的相关文献,汇成此文,希望可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 痹病
  • 对寒热症状的理解

    作者:刘培禄

    自五版至现用规划教材均指出"发热"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如手足心热",故容易被理解为主要指体温升高,以致影响临床辨证与治疗.实际上,中医之寒热症状应以主观感觉为主.

    关键词: 主观感觉 体温
  • 李可治疗膝关节积液的经验总结

    作者:王晓军;王纪臣

    李可老中医临床中,治疗膝关节积液从寒、热、湿、虚四方面辩证施治,认为一切水湿停聚为患诸症,皆因“气不化水”。李老取“下病上取”之义,以“温阳益气化水”兼“清热解毒化瘀”为法,用阳和汤、济生肾气汤为基础方,急性感染期暂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中病即止。临症灵活加减应用,疗效显著。

  • 咳嗽中白痰亦主热探析

    作者:王勇;戴其舟

    在咳嗽中痰色的辨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而白痰在其中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分析辨证不仅可以得知白痰即可主寒,也可以主热,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辨证是建立正确临床治疗的基础.

    关键词: 白痰 咳嗽
  • 芩丹颗粒对热损伤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俊涛;万朋;王春艳;谢维;董佳琦;贺之英;王以东;张祁

    为观察芩丹颗粒对热损伤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将75只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常温对照(生理盐水)组、热损伤模型组和10、20、40 g/kg芩丹颗粒组,每组15只.热暴露前,采用灌胃方式进行给药(热损伤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20 d;然后将模型组和各剂量芩丹颗粒组大鼠暴露于43℃热舱中一次性暴露70 min.实时监测体核温度(Tc)、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力,并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结果显示,与常温对照组比较,热损伤模型组大鼠的Tc升高,而MAP和心率降低;血清中IL-1和TNF-α的含量和LDH、CK、AST、ALP的活力及心肌组织坏死和血管充血的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损伤模型组比较,仅40 g/kg芩丹颗粒组大鼠的Tc降低,而MAP和心率升高;血清中IL-1和TNF-α的含量均降低及心肌组织坏死和血管充血的评分均降低;20、40 g/kg芩丹颗粒组大鼠血清中LDH、CK、AST、ALP的活力均较高,除20g/kg芩丹颗粒组AST活力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芩丹颗粒给药剂量的升高,大鼠的Tc呈下降趋势,而MAP和心率均呈上升趋势;血清中IL-1和TNF-α的含量及LDH、CK、AST、ALP的活力以及心肌组织坏死和血管充血的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提示芩丹颗粒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对热应激大鼠心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 间歇式颈椎治疗仪的研制

    作者:陆银春;李建平;朱国兴;邓乐曾

    目的:研制一种实用、有效的颈椎治疗仪.方法:把生物力学、人体工程学、电子技术相结合,以间歇式加热、间歇式自动充放气牵引的方式,由555芯片构成无稳态间歇振荡电路.结果:该产品可有效治疗颈椎病,并能缓解部分不良症状.结论:颈椎治疗仪采用间歇式效果更佳,便携式的颈椎治疗仪在牵引的功能上增加热疗效果更好.

  • 高温与细菌脂多糖复合应激大鼠动脉血气的变化特点

    作者:林晓静;罗炳德;李亚洁;赵志荣;谭庆;王斌

    目的监测高温与细菌脂多糖复合应激大鼠生命体征与动脉血气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生理盐水组(C组)、高温生理盐水组(H组)、常温细菌脂多糖组(L组)、高温细菌脂多糖组(HL组).持续监测动物肛温(T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动脉血气的动态变化.结果(1)HL组Tr上升到43.04℃±0.11℃,HR加快到(660±42)次/min,MAP下降到(49.0±3.5)mm Hg.HL组Tr、HR、MAP与L组[分别为35.00℃±0.21℃、(408±27)次/min、(97.2±2.3)mm H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组HR、MAP与H组[分别为(576±33)次/min、(67.2±4.8)mm Hg]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2)HL组PaO2、HCO-3、PaCO2于致伤40 min时即出现明显下降,致伤120 min时分别为(11.59±1.11)kPa、(10.42±1.06)mmol/L、(2.82±0.81)kPa.结论高温与细菌内毒素复合应激能够促发与加重生命体征、动脉血气的改变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高温复合创伤对兔血一氧化氮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

    作者:陈光忠;罗炳德;王红芹;翟惠敏;邹飞

    目的探讨急性热暴露复合创伤后血浆一氧化氮(NO)早期变化及其对血压的可能影响,为急性应激条件下NO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兔急性热暴露复合创伤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常温无创组、常温创伤组、高温无创组、高温创伤组.于0、1、2 h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NO含量,全程监测血压变化.结果急性热暴露创伤后1 h左右,兔血浆NO浓度下降,然后升高,高温创伤组NO浓度在1、2 h时分别为(42.75±8.24)、(59.54±9.05)μ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正常对照组则为(56.63±3.79)、(55.22±7.15)μmol/L,两组于1 h时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高温和创伤条件下,兔平均动脉压(MAP)于60~70 min降至低点,继之有一个短暂的回升,然后则迅速下降.结论急性热暴露复合创伤兔早期血浆NO浓度先降低后升高,且与MAP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血压
  • 铅作业工人热应激蛋白70水平的分析

    作者:乔珊珊;姜淑青;张晓利;张钢;贺欣;刘克明

    目的 研究职业铅接触人群热应激蛋白70(HSP70)水平的变化与空气中铅浓度和血铅等因素的关系,探讨HSP70作为职业铅接触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以72名铅接触工人为暴露组,41名不接触铅等职业有害因素的工人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职业接触、体检及健康调查;按照GB/T 16010-1995标准对车间空气中铅烟、铅尘浓度进行监测;用ELISA方法检测暴露组工人血清中HSP70水平,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铅水平;用多元线性回归对HSP70水平及血铅水平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空气中铅浓度及铅接触量均对机体内HSP70水平及血铅水平有影响,血清中HSP70的水平与血铅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01,P<0.01).结论 血清中HSP的水平对职业铅接触的相关因素敏感,有可能作为职业铅接触人群的敏感性健康检测指标.

  • 张庚扬教授从瘀、热论治糖尿病足坏疽经验述要

    作者:李云平;矫浩然

    糖尿病足坏疽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是糖尿病病变的局部恶化表现,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慢性创面,治疗难度大[1].张庚扬教授为天津市名中医,全国第三、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张教授在多年的从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2],并结合现代病理学研究确定了"瘀""热"在糖尿病足坏疽的诊治中极为关键.

132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