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抗感染干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菌群感染研究

    作者:任秀赞;马旭辉;裘静娥;吕奕;李倩倩

    目的 研究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抗感染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菌群感染的关系和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宁波市奉化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实施治疗的1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护理,研究组患者增加肠内营养联合抗感染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种类、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和死亡率等.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体质量(t=4.42,P<0.05);血红蛋白(t=3.53,P<0.05);尿素氮(t=3.96,P<0.05);血清铁蛋白(t=3.03,P<0.05);血清蛋白(t=4.14,P<0.05)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感染率25.64% (20/78),对照组感染率45.45% (3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3,P=0.04).分离出6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50.82%),革兰阳性菌24株(39.34%),真菌6株(9.84%).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13% (4/78),低于对照组18.18% (1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P<0.05).研究组患者死亡率1.28% (1/78)低于对照组5.19% (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5,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抗感染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的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风险.

  • 浅析胃肠道菌群与中医“胃气”思想

    作者:赵艳利;郭淑云

    健康人的胃肠道中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菌群,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菌群也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和种类特征,不同的菌种对人体的免疫、代谢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胃肠道菌群和中医保胃气思想对进一步论证是否能够延长人类寿命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

  • 胃肠道菌群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概述

    作者:王圆圆;刘雅楠;唐天瀛;祁琴;吴焕淦;黄任佳;王晓梅

    胃肠道菌群寄居在人体胃肠道内,数量较大、种类繁多,与机体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胃肠道菌群失调时,就会引发各种胃肠道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胃肠道菌群与CAG的关系.本文拟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的致病机制及其根除治疗,以及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理作用和抗炎机制等方面对胃肠道菌群与CAG的关系作一简要概述,以期对CAG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

  •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胃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建英;刘改芳;高晓超

    全球约半数人群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目前MaastrichtⅤ共识及京都共识均要求对Hp感染患者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的存在,大剂量抗菌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PPIs)可影响正常胃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本文就Hp与胃肠菌群,Hp根除治疗时PPIs、抗生素和PPIs联合抗生素对胃肠道菌群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益生菌在Hp根除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表明,Hp根除治疗后1周,胃肠菌群显著紊乱,破坏具有保护作用的天然生物屏障,扰乱机体免疫系统等,多数菌群可在4周内恢复到治疗前水平,但部分菌群的恢复则需要长达半年的时间,甚至胃肠菌群的恢复需要长达4年的时间.研究表明,Hp根除治疗所导致的胃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可能被益生菌所阻止,尤其是安全性较高的布拉酵母菌和双歧杆菌的应用,不仅可阻止胃肠菌群紊乱,还可提高Hp根除率.

  • 胃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作者:董开芯;王正强;于新娟;王莉莉;董全江

    人体的胃肠道菌群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动态变化,成年后菌群的结构达到动态平衡.胃肠道菌群具有参与物质代谢、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抑制病原菌定植等生理作用.菌群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肥胖症、1型糖尿病、肠道恶性肿瘤等.本文就胃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新研究作一综述,并根据新提出的Alpha-Bug学说和driver-passenger学说,论述了肠道菌群促进大肠癌发生的机制.为阐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 海洋鱼类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倩;洪梦佳;章雨牧;张文杰;吕正兵

    胃肠道是集消化、吸收、代谢、免疫、内分泌于一体的特殊的“微生物摇篮”,菌群数量众多,各菌种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达成一种生态平衡.随着分子生物技术以及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胃肠道微生物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国内外众多新研究表明,胃肠道微生物在机体的营养物质代谢、自身发育、自身免疫、疾病产生及癌症治疗等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胃肠道菌群具有的特殊免疫活性,对宿主生理机能的影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海洋鱼类种类丰富,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及特殊性,使得其胃肠道微生物较为特殊.目前我国对于鱼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淡水养殖鱼类上,对于海洋鱼类的研究较少,且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黄鱼、大菱鲆等海洋经济鱼类上.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表明在海洋鱼类胃肠道中中分离到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但以细菌居多.具有拮抗致病菌活性的菌系,作为胃肠道内的益生菌,其对宿主具有特殊的作用.文章就海洋鱼类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概况做简述,特别展示海洋鱼类胃肠道微生物巨大的研究价值以及利用前景.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分析黄柏对大鼠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张柏岳;瞿慧琴;田维毅

    目的:应用DGGE技术分析黄柏对大鼠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部位菌群数量的影响,为探索黄柏的肠菌群调节作用积累数据.方法:饲养大鼠共72只,黄柏水煎液分高、中、低剂量进行灌胃,其中空白对照组18只.分别在第一、二、三周时采集大鼠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各段(含内容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DGGE技术分析各样本不同给药时间下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在黄柏作用的影响下,胃部低剂量组一周,中剂量组三周及高剂量组二周三周与空白组差异较明显(P<0.05);十二指肠低剂量组一周,低、中、高剂量组第三周较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空肠部位低、中、高剂量组第三周较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回肠部位低剂量组二、三周,中剂量组一、二、三周及高剂量组一周较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肠部位中剂量组一、二、三周较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柏长期给药对大鼠十二指肠部位菌群多样性起抑制作用,对胃、空肠、回肠及结肠部位的菌群多样性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 胃肠道菌群与临床检测

    作者:黄永坤

    1 微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则称为微生态学.

  • 胃肠道菌群与胃癌的关系及中医药的作用研究

    作者:龚红霞;苏韫;刘永琦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和代谢组学的进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胃癌作为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的肿瘤,也是世界上肿瘤相关死亡中排名第三的肿瘤,其与胃肠道菌群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内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多,其平衡对人体健康起重要作用.早期,人类认为胃内是无菌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胃癌的发生关系也被逐渐揭示,人类胃肠道菌群与胃癌的关系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胃肠道菌群可以参与机体的营养、代谢、免疫等作用,胃肠道菌群的改变也会导致炎症的发生、发展.中医认为脾胃不合,必然会出现胃肠道菌群失调,而菌群失调又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因此,利用中医药辅助治疗胃癌不仅能改善胃癌患者脾胃不合症状,也能够调节胃癌患者的胃肠道菌群及机体的代谢,纠正胃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不良症状.本文就胃肠道菌群代谢与胃癌的关系及中医药的作用进行概述.

  • 胃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秋铃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迅速上升.虽然糖尿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种族、肥胖、年龄和生活方式等都被认为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该病的进展与胃肠道菌群的功能和分类改变密切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被称为微生物的失调,改变肠道的发酵特征和肠壁的完整性,引起代谢内毒素血症、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的代谢紊乱.本文旨在总结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