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神经胶质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感染与神经胶质瘤的关系.方法 将辽宁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神经胶质瘤患者45例纳入病例组,将同期该医院收治且已排除神经胶质瘤的脑外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人病变脑组织样本中HHV-6序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人病变脑组织样本中HHV-6抗原的表达.结果 病例组HHV-6 DNA阳性率为31.11%,对照组HHV-6 DNA阳性率为6.67% (x2=8.755,P=0.003).病例组HHV-6早期抗原p41表达阳性率为22.22%,对照组HHV-6早期抗原p41表达阳性率为0.00%(x2=11.250,P=0.001).病例组HHV-6 DNA阳性率、HHV-6抗原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胶质瘤患者和非神经胶质瘤脑外伤患者病变脑组织中HHV-6感染率有差异,据此推断HHV-6感染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
北京市2006~2010年男男同性HIV-1感染者流行毒株分子流行特征研究
分析北京市男同人群HIV感染者流行毒株分子流行特征.随机采集北京市2006~2010年新发现男同人群HIV感染者的抗凝全血标本250份,提取病毒RNA,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病毒pol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北京市189例男同HIV-1感染者存在B、B、C、CRF01_AE和CRF07_BC 5种亚型,所占的比重依次为:42.9%、1.6%、1.0%、46.6%和7.9%,B亚型和CRF01_AE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而CRF07_BC则同源性较高.北京市男同人群HIV感染者流行毒株遗传多样性较低;2006~2010年HIV-1在该人群中的快速传播实质是CRF01_AE和B亚型毒株的快速传播,更确切地说是这两种毒株本土株的快速传播.
-
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在莱姆病宿主动物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应用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啮齿动物中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对2种方法在莱姆病宿主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17年7-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古尔图地区野外放置鼠夹,采集啮齿动物,并鉴别种类;采用巢式PCR和qRT-PCR 2种方法检测标本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巢式PCR检测的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以初步确定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结果 共检测啮齿动物标本134份,巢式PCR和qRT-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43%和1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阳性标本均为长尾黄鼠,总阳性率为20.15%,其中8份标本经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0份巢式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qRT-PCR检测为阴性,9份q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巢式PCR检测为阴性.采用qRT-PCR方法共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17份,阳性样本Ct值为33.49~37.89.结论 2种方法均可用于啮齿动物的伯氏疏螺旋体检测,同时使用2种方法可提高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巢式PCR方法检测可以了解新疆古尔图地区啮齿动物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而qRT-PCR方法则可对标本中的细菌载量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啮齿动物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辽宁省2017年5例输入性卵形疟疾的实验室诊断
目的 实验室鉴定和分析输入性卵形疟疾,比较不同实验室检测方法 的结果 并分析其基因型别,以避免卵形疟疾的误诊与漏诊.方法 分别采用吉氏染色镜检、疟疾快速诊断试验(RDT)和巢式多重PCR 3种方法 对辽宁省务工归来的5例输入性卵形疟疾患者进行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对5例患者外周血中的疟原虫18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5例卵形疟疾患者通过吉氏染色镜检均观察到典型的卵形疟原虫形态,疟疾RDT和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5例外周血中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测序,获得1条长度均为800bp的序列,通过GenBank比对,与已知卵形疟疾18S rRNA同源性达到99%.结论 巢式PCR检测、疟疾RDT和疟疾染色镜检的结果一致,均为卵形疟原虫,需及时加强疟疾流行地区对疟原虫实验室镜检的检测能力水平,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大大降低实验室误诊和漏诊.
-
北京市HIV-1 B'/C重组型分子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北京市HIV-1 B’/C重组型毒株的分子流行特征.方法 采集北京市2006-2010年新发现B'/C重组型HIV-1感染者的抗凝全血标本,分离血浆和提取病毒RNA,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病毒gag基因,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了159例标本,CRF07_BC 147例,CRF08_BC 12例,CRF07_BC系统进化树中存在3个主要的亚簇,IDU-Max亚簇包含89例样本,静脉吸毒传播占71.9%,同参考株97CN001组间离散率为2.8%;IDU-Min亚簇包含22例样本,静脉吸毒传播占77.3%,组间离散率为2.8%;MSM亚簇包含34例样本,男男同性传播占67.6%,组间离散率为3.1%;3个亚簇内均无其他国家的序列,只有IDU-Max亚簇包含1条来自中国台湾的序列;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以IDU-Max亚簇为参照,IDU-Min和MSM亚簇分别有32和41个位点的核苷酸组成存在著性差异.结论 首次观察到北京市流行的CRF07_BC病毒株中存在3个独立的亚簇,异性传播和静脉吸毒传播序列混杂分布,而男同传播病例则聚集成1个亚簇,应当继续对B’/C重组型分子流行特征进行监测.
-
儿童唾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调查儿童唾液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62例儿童的唾液进行HP检测.结果62例儿童中唾液HP阳性率为48.4%(30/62);有消化道症状儿童和无消化道症状儿童唾液HP阳性率分别为61.9%(26/42)、20.0%(4/2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重视儿童唾液的HP感染及其与儿童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小儿哮喘发作
为了解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小儿哮喘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哮喘患儿Cpn感染的诊断及治疗,采用微量免疫荧光(MIF)试验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PCR)2种方法对45例哮喘发作期患儿及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Cpn检测.结果:①哮喘组14例nPCR检测阳性,对照组1例阳性,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Cpn感染与小儿哮喘发作密切相关.②14例nPCR检测阳性患儿在随后的发作中5例(35.71%)仍为阳性,表明哮喘患儿中慢性或重复Cpn感染较常见.③就诊或住院后5例Cpn感染哮喘患儿接受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其中3例病情缓解,表明对Cpn感染哮喘患儿进行抗Cpn治疗是必要的.④经全自动荧光测序,随机抽取的2例阳性标本和Cpn标准株(CWL_29)的nPCR产物DNA序列完全一致.
-
应用巢式PCR法检测综合医院肺炎患者痰样本中的嗜肺军团菌
目的 调查综合医院肺炎患者嗜肺军团菌的感染情况.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选择北京市丰台区、江苏省常州市和无锡市、广东省深圳市综合性医院的肺炎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采集肺炎患者的痰样本,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采用基于mip基因的巢式PCR法检测肺炎患者痰样本中的嗜肺军团菌.结果 共调查157例肺炎住院患者,痰样本嗜肺军团菌的阳性率是12.1%(19/157),北京市丰台区、江苏省无锡市、江苏省常州市和广东省深圳市4地区综合医院肺炎患者痰样本中嗜肺军团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1.9%、11.8%、20.0%和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404,P=0.333).入院前没有户外活动和有户外活动的肺炎患者痰样本中,嗜肺军团菌的阳性率分别为9.4%和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61,P=0.261).结论 综合医院肺炎患者存在嗜肺军团菌感染.
-
巢式PCR检测人微小病毒B19非结构蛋白DNA的应用价值
目的从临床流行病学的角度,对新的人微小病毒B19非结构蛋白DNA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的效度及信度进行评价,探索其运用于临床筛查B19病毒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国内目前常用的结构蛋白DNA巢式PCR检测结果,并结合孕妇的典型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将30例孕妇分为B19病毒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对非结构蛋白DNA巢式PCR的检测结果进行效度及信度评价.结果新的检测方法血清标本的灵敏度可达100%,组织标本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高于血清标本,联合试验有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或特异度.结论非结构蛋白DNA巢式PCR检测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简便、快速诊断B19病毒感染的新方法.在临床筛查中,血清标本的检测优于组织标本.
-
纳米免疫磁珠联合巢式PCR检测胰腺癌患者外周循环微转移的意义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微转移的有效方法.方法:用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以不同比例混合,用EpCAM抗体的纳米免疫磁珠对各比例组进行阳性分选,分离富集出肿瘤细胞,用巢式RT-PCR( RT-nest-PCR)检测细胞中端粒酶亚催化单位(h-TERT)和c-met的表达,以确定该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用以上纳米免疫磁珠联合RT-nest-PCR方法检测25例胰腺癌患和15例良性病患者PBMC中h-TERT和c-met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纳米免疫磁珠联合RT-nest-PCR法检测h-TERT和c-met的敏感度分别为1个肿瘤细胞/1×107个PBMC和1个肿瘤细胞/1×106个PBMC.良性疾病组h-TERT及c-met基因表达率均为0( 0/15),胰腺癌组h-TERT和c-me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100%( 25/25)和80%(20/25),且c-met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结论:免疫磁珠联合RT-nest-PCR法检测h-TERT和c-met是发现胰腺癌外周血循环微转移的高敏感度方法.
-
三江地区部分肝病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检测
目的探究黑龙江省三江地区部分肝病患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基因型.方法采用基因型特异引物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对29例乙肝携带者、9例急性肝炎、36例慢性肝炎、19例肝硬化和3例肝癌患者血清中HBV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 HBV B型31例(32.3%)、C型62例(64.6%)、有3例患者同时检出基因型B和C.结论三江地区存在HBV B和C型,而且C型为主要基因型,另外还有少数B、C型混合感染.
-
深圳部分吸毒人群HIV感染者HI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深圳市2008年吸毒人群进行HI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吸毒人群HIV-1流行情况、亚型种类、毒株来源、变异情况等,为预防和控制HIV在吸毒人群中的流行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8年份吸毒人群HIV-1抗体阳性样本21例,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PCR)技术,对该样本膜蛋白基因(env基因)和核心蛋白(gag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其各基因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结果 21例HIV-1阳性样本中共存在CRF01-AE 1种重组毒株以及A1 1种亚型,其在所有分析样本中的比例分别为90.5%和9.5%;其中12份Env基因样本中,10份为CRF01-AE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01AE.TH.90.CM240近,基因离散率为(9.910±2.432)%,组内离散率为(12.747±3.066)%;2份为A1亚型,与国际参考株al.gu.92.92ug037近,基因离散率为(17.15±0.354)%,组内基因离散率0.900%.21份Gag基因样本中,19份为CRF01-AE重组亚型,与国际参考株01AE.TH.90.CM240近,基因离散率为(5.083±1.341)%,组内离散率为(6.072±1.968)%;2份A1亚型,与国际参考株01ae.cn.97.97cngx2f近,基因离散率为(11.550±0.636)%,组内离散率为2.200%.结论 2008年深圳地区HIV-1抗体阳性吸毒人群中HIV-1流行株以CRF01-AE重组亚型为主,并首次在深圳地区吸毒人群中发现A1亚型.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吸毒人群 亚型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 -
巢氏PCR扩增低拷贝HBV全基因组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低拷贝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全基因组扩增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CR)方法及应用评价.方法 通过设计和改良一组对HBV各基因型(A,B,C,D,E,F,G) DNA均具有较高扩增效率的通用巢式简并引物,采用两步法分六段(Ⅰa,Ⅰb,Ⅱa,Ⅱb,Ⅲ,Ⅳ)扩增低拷贝HBV基因组,比较不同反应条件对于PCR扩增产物的影响(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建立一种适合于低拷贝HBV全基因组扩增的方法;同时采用该方法对57份低浓度HB-sAg乙肝感染者(HBsAg<10IU/ml)的全基因组进行扩增、测序、拼接并进行评价.结果 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25IU/ml,重复性好,对57份低浓度HBsAg乙肝感染者进行扩增,其中全基因扩增49例(86.0%),各片段(Ⅰa,Ⅰb,Ⅱa,Ⅱb,Ⅲ,Ⅳ)扩增分别为:53例(93.0%),52例(91.2%),54例(94.7%),54例(94.7%),55例(96.5%)和49例(86.0%),说明该方法适用于慢性低浓度HBsAg乙肝感染者HBV DNA全基因扩增.结论 该文为慢性低浓度HBsAg乙肝感染者的全基因系列分析提供了高灵敏度、高特异度的方法,可在低浓度HBsAg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巢氏PCR扩增反应体系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
SIRT1基因的rs2273773和rs7895833突变与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相关性分析
目的 旨在调查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疾病患者SIRT1基因rs2273773和rs789583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方法 共纳入77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和80例对照者.所有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术确诊.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SIRT1基因rs2273773和rs7895833多态性的基因分型.结果 发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和对照组SIRT1基因rs2273773和rs7895833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人群具有相比于发表的荷兰人群rs7895833的显著不同的等位基因频率.结论 SIRT1基因遗传变异体rs2273773和rs7895833与中国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疾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