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纪泳;董国庆;黄爱娣;范圳南;陈会平

    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2年7月本科收治的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3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惊厥发生情况、治疗结果和临床检查结果,观察随访1年内患儿疾病复发和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20例(66.7%)于冬季发病,1~2岁患儿占发病总人数的比例为80.0%(24/30),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27例(90.0%).惊厥发生后静脉注射安定,或10%灌肠后患儿病情均缓解.所有患儿随访1年,未发现疾病复发和后遗症发生.结论:冬季是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发病的高发季节,1~2岁为患儿的高发年龄,轮状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

  • 常见腹泻病毒多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作者:曾军荣;李榕娇;陈永强;邝炽庄;孙慧冰

    目的 建立能同时检测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诺如病毒的多重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方法 根据上述4种病毒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并分析多重荧光RT-PCR的特异性、敏感性、灵敏度;以所建立方法对256例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同时以基因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所建立的腹泻病毒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对具有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诺如病毒特异性,灵敏度可达500 copy/mL.256例粪便标本中,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诺如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3.13%、42.97%、9.38%和10.16%,与基因测序比对结果相符.结论 成功构建可用于常见腹泻病毒检测的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该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优点,可用于临床病原诊断.

  • 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费燕楠;刘行超;曾桂芬;莫姗

    目的 分析2011年该院1 056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婴幼儿新鲜粪便标本,胶体金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RV-A).结果 1 056例腹泻患儿RV-A阳性率为32.8%(346/1 056);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34.4%(242/704)、29.5%(104/252),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0.5~2)岁患儿阳性率高(56.8%),0~0.5、>2~4、>4~6岁患儿阳性率分别为23.1%、25.0%、16.7%.全年以1~3月及10~12月为感染高发期.结论 RV感染阳性率无性别差异,以0.5~2岁年龄段感染率高,且好发于秋冬季节.

  • 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对于婴幼儿腹泻的重要性研究

    作者:张静;刘庆玲;熊德栋;赵新惠

    目的 对794例婴幼儿患者粪便进行检测,分析由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腹泻婴幼儿新鲜粪便标本,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儿科门诊及住院部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 794例腹泻婴幼儿中检出371例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总阳性率为46.7%.各个年龄段的感染阳性率构成比分别为:<6个月组为13.6%,6个月至2岁组为83.8%,2~5岁组为2.6%,表明6个月至2岁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段.男性患儿感染率为47.7%,女性患儿感染率为45.1%.男女患儿感染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A群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6个月至2岁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段和每年的10月至次年1月为感染高峰期,临床医生应重视腹泻病原体的检测.

  • 深圳市南山区腹泻患儿诺如病毒筛查及其基因分型研究

    作者:徐丹;甘萍;蒋莉;张丽芬;黎绍昌

    目的:了解秋冬季深圳市南山区门诊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散发病例中诺如病毒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别。方法收集深圳市南山区2010~2013秋冬季年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门诊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的患儿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748份,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将诺如病毒抗原阳性的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轮状病毒核酸扩增,将阳性产物回收、纯化并测序。结果748份标本中,共检出384例至少感染1种腹泻病毒,总检出率为51.33%(348/748),其中301例感染1种腹泻病毒,47例为2种以上腹泻病毒混合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峰季节在10~11月份,占65.6%(82/125)。诺如病毒感染年龄在2岁以下的,占95.20%(119/125),7~12个月的婴幼儿感染率,占68.8%(86/125),与1~6个月的婴幼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诺如病毒混合感染率为11.20%(14/125)与肠道腺病毒混合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感染率为45.6%(57/125),女性感染率为54.4%(68/1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诺如病毒基因分析显示,测序的114株均属于 GⅡ-4型,不同毒株间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8%~100%。结论诺如病毒是深圳市南山区7~12个月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感染较易发生在10、11月份。GⅡ-4型是深圳市南山区婴幼儿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基因型。

  • 安徽省安庆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检测及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张斗星;胡安群;袁舟亮

    目的 了解安徽省安庆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对门诊和住院的2 467例婴幼儿腹泻患儿新鲜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 467例标本中691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28.0%.不同性别婴幼儿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无明显差异.>6~12个月年龄段婴幼儿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在所有年龄段中高,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均有明显差异.轮状病毒感染率在12月份高,8月份低.在0~12个月年龄段中母乳喂养的婴儿轮状病毒感染率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者.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安徽省安庆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及时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于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 A组轮状病毒G1和G9亚型的二重qPCR检测

    作者:徐垚;曹以诚;李晖;方苓;祖冬梅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A组轮状病毒G1和G9亚型的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法.方法 针对A组轮状病毒G1和G9亚型VP7基因的保守区域与高变区域,设计特异的引物、探针.构建含A组轮状病毒G1和G9亚型VP7基因的质粒,将其作为该检测系统的阳性标准品,优化A组轮状病毒G1和G9亚型的qPCR检测系统.结果 该方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G1和G9亚型阳性样本的灵敏度为103 copies/μL,对其他亚型的标准质粒检测呈阴性.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A组轮状病毒G1和G9亚型的二重q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度、敏感度和重复性,该方法的应用有助于A组轮状病毒G1与G9亚型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 腹泻患儿1 064例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周玉;史新辉;马兰花

    目的 了解本地区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以单克隆抗体即金标免疫层析法,对本院1 064例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轮状病毒足导敛肠炎的主要致病菌.结论 对患者粪便进行轮状病毒检测,有利于疾病诊断,指导临床用药.

  •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的意义

    作者:羊柳

    目的 探讨粪便中轮状病毒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317例腹泻患儿的粪便,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317例标本中检出阳性135例(42.6%),以2岁以下婴幼儿、第4季度、蛋花汤样稀便的检出率高.结论 粪便中轮状病毒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的敏感方法.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对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

  • 重庆婴幼儿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廖炀;陈军华;朱朝敏;许红梅;刘作义

    目的 研究重庆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重庆儿童医院就诊的患非细菌性急性腹泻的婴幼儿大便和问卷.先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并经RT-PCR(逆转录PCR)方法证实为轮状病毒,然后用巢式RT-PCR方法进行VFr7(G)、VP4(P)基凶分型并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集到507份大便标本,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50.69%(257/507).147份轮状病毒VP6基因阳性标本中G分型结果:G1型占40.14%(59/147);G2型6.80%(10/147);G3型17.01%(25/147);G4型2.04%(3/147);G9型0.68%(1/147);尚有49份未能分型,占33.33%(49/147).P分型结果:P[8]型占60.54%(89/147);P[4]型占6.12%(9/147);P[9]型和P[10]型各有l例,分别占0.68%(1/147);尚有47份未能分型.G、P型别组合常见的是GI/P[8]型,占58.93%(33/56).各G、P型别间临床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G、P分型结果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G分型显示出多样性特点,P分型仍以P[8]型占优势.

  • 某院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吕会礼;彭华保;何志刚;陈玉琼;邝晓敏

    目的:探讨该院住院婴幼儿急性腹泻A组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了解A组RV性肠炎在婴幼儿急性腹泻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入住该院的358例3岁以下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A组RV抗原。结果358份标本中A组RV阳性152份,阳性检出率为42.46%。发病高峰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29 d至1岁组患儿发生A组RV腹泻所占比例大[46.51%(120/258)]。结论 A组RV是3岁以下婴幼儿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感染高峰期为秋冬季节。

  • 某院2012~2013年婴幼儿腹泻1607例病原学分析

    作者:梁璐;葛容海

    目的:了解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婴幼儿腹泻病原构成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临床诊断为腹泻病的5岁以下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筛查病原菌,同时,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胶体金)检测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诺如病毒抗原。结果1607例患儿标本中轮状病毒阳性606例(37.71%),诺如病毒阳性220例(13.69%),肠道腺病毒阳性169例(10.52%),致病菌阳性82例(5.10%),同时,检出两种病原标本125例(7.78%);轮状病毒感染高发于秋冬季节(60.67%,364/606),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感染无明显季节特征,细菌感染高峰为6~9月份(62.20%,51/82)。不同性别患儿病毒、细菌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07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为病毒,其中轮状病毒所占比例高,诺如病毒及肠道腺病毒也占相当比例,细菌感染比例较低,各种病原有不同的流行特征,针对不同病原的流行分布特点开展病原学检测对婴幼儿腹泻的诊治及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 双歧杆菌对轮状病毒感染肠上皮细胞IL-8和TNF-α分泌的影响

    作者:黄鸿眉;程茜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轮状病毒(RV)体外感染肠上皮细胞株HT29过程中IL-8,TNF-α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不同的干扰措施将细胞分为正常细胞对照、RV感染、低剂量双歧杆菌干预、高剂量双歧杆菌干预4组.光镜下观察细胞病变,ELISA检测感染后6,24 h细胞培养上清中IL-8,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HT29细胞感染RV后6 h,细胞培养上清中IL-8分泌较正常细胞对照增加(P<0.01),而TNF-α分泌量无显著变化(P>0.05);感染后24 h,两者分泌量皆显著增高(P<0.05),细胞发生显著病变,高、低剂量双歧杆菌干预细胞均较RV感染细胞病变程度轻.干预细胞与RV感染细胞比较,6 h时IL-8,TNF-α分泌量都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24 h时,高、低剂量干预细胞的IL-8,TNF-α分泌水平皆较RV感染细胞明显降低(P<0.05),两种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RV感染诱导肠上皮细胞株HT29大量分泌致炎性细胞因子IL-8,TNF-α,双歧杆菌能够显著抑制该刺激分泌作用,减轻细胞病变程度,提示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参与双歧杆菌抗RV感染的机制.

  • 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心脏损伤的相关因素

    作者:李宁;姚英民;王志睿

    目的为了了解轮状病毒(RV)腹泻患儿心脏受累的可能性以及与临床表现及病毒血症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方法检测RV腹泻患儿44例血清心型激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值,并将CK-MB的变化与相关临床表现等进行多因素分析;以反转录-套式PCR方法检测RV腹泻组患儿外周血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的RV基因组. 结果 RV腹泻患儿44例中,CK-MB异常者25例(57%),其中22例(50%)为 282~498 nkat*L-1,3例(7%)为650~1300 nkat*L-1;AST异常者36例(82%),其中24例(55%)为783~1466 nkat*L-1,4例(9%)为1510~2075 nkat*L-1,7例(16%)为2633~6800 nkat*L-1. 腹泻、脱水与酶学增高无显著相关,发热程度与之密切相关. 检测到病毒血症4例,其中血浆中1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3例. 结论在 RV腹泻普通人群中也可能出现肠道外感染,心脏可能是受损器官之一. 妥善处理腹泻脱水大量补液与潜在心功能低下之间的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 2006年秋冬季青岛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分析

    作者:汪照国;弋英;杨婷婷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组成及其流行情况.方法 2006年9~12月,采集青岛市儿童医院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大便样品共38份,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RT-PCR法检测星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结果 在38份样品中检测到轮状病毒7份,阳性率为18.42%;检测到星状病毒4份,阳性率为10.53%; 检测到人杯状病毒6份,阳性率为15.79%.其中1份混合感染星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1份混合感染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未发现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的混合感染.结论 2006年秋冬季,引起青岛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3种主要病毒中,以轮状病毒为主,其次为人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

  • 人B组轮状病毒WH-1株 NSP5基因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分析

    作者:王斌;唐力;曾宪启;唐少文;N.Kobayashi;李燕;郑华英;杨继红

    [目的]克隆人B组轮状病毒WH-1株NSP5基因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分析其基因和蛋白质结构.[方法] 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人B组轮状病毒WH-1株NSP5基因,克隆到载体pUCm-T,测定其基因序列;利用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软件GeneBee,比较与其B组轮状病毒基因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绘制了NSP5基因的种系进化树; RNAstructure 3.7 和RNAviz 2.0绘制NSP5基因的二级结构;Predict Protein分析了NSP5蛋白结构.[结果] WH-1NSP5基因全长631 bp,与ADRV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8%,与印度加尔各达分离株CAL-1达82%,与IDIR(鼠B组轮状病毒)同源性仅为64%.NSP5基因的mRNA折叠形成多达17个发卡环状结构.蛋白质结构为17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含有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多个磷酰化位点.WH-1与ADRV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与CAL-1达91%,而IDIR仅为68%.[结论] 人B组轮状病毒WH-1株NSP5基因与ADRV的起源相同.

  • 轮状病毒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22例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

    作者:石凯丽;韩虹;郭伟丽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2例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诊治的轮状病毒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的病史、辅助检查、治疗等做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轮状病毒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平均年龄(16士4)个月,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发病高峰,首次惊厥好发于胃肠炎后3d内,发作类型以强直阵挛性发作多,也存在强直发作形式.研究随访0.5~2年,因胃肠道症状再发抽搐者1例,所有随访患儿生长发育均良好,未使用抗癫痫药物.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好发于1~2岁儿童,秋冬季好发,有再次复发可能,预后良好.

77 条记录 4/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