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足口病的病案资料收集和整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的可危及生命.今年4月底以来,手足口病在我国南方城区有较重疫情发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在这次手足口病的防治过程中,我们从分诊做起,每一步都详细记录,仔细地收集手足口病的病案资料,及时归档相关统计数据,认真规范病历书写,单独分类手足口病病案保管,做到有的放矢,资料齐全,分类准确,存放规范,查阅方便.
-
小儿化毒散联合利巴韦林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常见。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少数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本文在口服利巴韦林颗粒基础上,配合冲服及外敷小儿化毒散治疗手足口病,并观察其疗效。
-
暴发脑膜脑炎流行的新型毒株的全基因序列
吉林省延边地区1996年6月发生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从病人脑脊液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多株病毒,血清学实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此次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的病因.对其中的2株病毒(Yanbian96-83csf和Yanbian96-85csf)测定了全基因核酸序列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所测2株病毒核酸长度均为7 456bp[包括3'端poly(A)尾],两者间仅有13个位点不同,同源性达99.8%,在进化树上位于同一分支,因此两者是同一型病毒.通过在GeneBank上检索比较,Yanbian96-83csf和所查到的肠道病毒全基因的同源性小于77%,结构区VP1同源性大多数小于67%,仅3株在83%左右;进化树分析,与其它肠道病毒相差甚远,仅与2株Echo4和1株未定型肠道病毒相近;而血清学中和试验不能判定为Echo4型.据此推断,此病毒为新基因型肠道病毒.有关该病毒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
-
引发脑膜脑炎流行的柯萨奇B5病毒的序列分析
安徽省明光市2001年6~7月发生了一起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从病人脑脊液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7株柯萨奇(Coxsackie,Cox.)B5病毒,血清学实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此次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的病因.对其中的2株病毒(MG/18/2001和MG/39/2001)测定了VP1区全基因核酸序列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所测2株病毒VP1区核苷酸长度均为849bp,两毒株之间仅有1个核苷酸不同.这两株病毒与从(GenBank)检索到的Cox.B5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约为82%,氨基酸序列亦有改变.从进化树上看,这两株病毒同在一个小分支上,与它们亲缘关系近的是从一疑似脊髓灰质炎的儿童分离到的AF114383-Cox.B5病毒,而与从手足口病患者分离到的X67706-Cox.B5病毒相对较远.表明此次脑膜脑炎的病因病毒与同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Cox.B5的原型株-AF114383-Cox.B5病毒亲缘关系近,但核苷酸已经发生了>18%的变异,可以认为其是Cox.B5新亚型病毒.
关键词: 无菌性脑膜脑炎 柯萨奇B5病毒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碱基序列 -
浙江省局部地区2002~2003年流行的无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浙江省局部地区2002~2003年多次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的流行.为对疫情进行病原学检测与分析,采集了临床标本,采用HEp-2、RD、Vero等细胞分离病毒,并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进行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结果显示:51份脑脊液标本中分离出埃可病毒30型(ECHO30)5株,柯萨奇病毒B组5型(Coxsackievirus B5,Cox.B5)1株;68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ECHO30 34株,Cox.B5 1株.RT-PCR的结果与上述病毒分离结果相一致.此外,对采集的15例患者的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了特异性中和抗体,其中13例患者抗体呈≥4倍增长.证实引起浙江省局部地区2002~2003年无菌性脑膜脑炎的主要病原为ECHO30.
-
手足口病114例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为常见.
-
论手足口病
2008年3月以来安徽阜阳已有上千名儿童感染手足口病(HFMD),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管理,要求各地加强防控.目前,北京、重庆、广东、湖北、湖南、云南等地均发现疫情.该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秋季易流行,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发生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
表现为无菌性脑膜脑炎的神经Sweet病一例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又名 Sweet 综合征( Sweet′s syndrome)或Sweet病(Sweet′s disease),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广泛浸润真皮浅、中层引起的皮肤疼痛性隆起性红斑,同时伴有发热及其他器官损害的一种少见疾病。本病好发于四肢和颈面部,躯干皮肤及口腔黏膜也可累及,可两侧分布,但不对称。皮损初期为红色浸润斑或结节,逐渐扩大增多,颜色变深,隆起呈边缘清楚的环状,表面可因呈粗颗粒或乳头状而形似“水疱”,部分患者可出现散在的针尖大小或更大的水疱或脓疱,针刺反应可阳性。有自发疼痛和触痛。口腔黏膜损害表现浅糜烂及溃疡[1]。 Sweet病累及神经系统十分罕见,命名为神经Sweet病( Neuro-Sweet disease,NSD)。我们收治1例NSD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
手足口病的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流行季节,6~8月多,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黏膜、手足远端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特点,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及预防
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即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多数患者感染后预后良好,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食物和水)、接触传播,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一般症状较轻,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以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或破溃成溃疡为特征,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多先出现发热,手心、脚心出现红和疱疹,口腔黏膜出现红疹、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但是也有部分患儿无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流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年长儿童会诉头疼等症状.少数患儿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1].全年均可发病,但三月份至十一份多见,六月份至八月份为高峰期,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在短期内可照成大流行,2008年被国家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由于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且本病若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因此门诊医护人员有责任做好家庭护理及预防工作.
-
中西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HFMD)是婴幼儿常见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口腔黏膜溃疡、皮肤疱疹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流行性传染疾病。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但少数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若病情发展迅速可导致个别重症患儿死亡。目前手足口病缺乏特效药物,治疗以抗病毒、对症处理及预防严重并发症为主。本文就目前治疗手足口病常用中西药联合抗病毒的研究作一综述。
-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传染源为患儿及健康携带者,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
-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常见.当然,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但也可表现为其他疾病,只是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
-
小儿手足口病常识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手足口病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
春夏之交儿童需防手足口病
春暖花开,气候宜人.但是春夏交替时,早晚温差大,气侯多变,也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抵抗力弱,所以孩子容易在这美丽的季节生病.儿童应以预防手足口病为重点.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还会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
手足口病的症状及个人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 d~7 d,7 d以上者少见.
-
手足口病的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病人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1-3].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引起该病散发及流行的两大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该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多发生于<5岁小儿,<3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黏膜、手足远端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特点。个别患儿可引起肺水肿、心肌炎、呼吸道感染、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目前,该病的患儿呈增多的趋势,但对该病治疗上缺乏特效治疗的药物。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沧州市传染病医院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24例,与利巴韦林治疗224例对照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
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H FM D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1]。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近十多年来,手足口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太地区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发生
HFMD 暴发疫情,为规范 HFMD疫情报告管理,国家于2008年5月2日将 H FM D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状况与防治措施,指导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现将近年手足口病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
2002年浙江无菌性脑膜脑炎病原学分析
浙江省杭州市和诸暨市2002年5~6月发生病毒性脑膜脑炎流行.我们对两地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并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