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55端粒酶与肿瘤的发生和防治
研究表明端粒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端粒酶和肿瘤的发生和防治作一综述.
-
087 端粒、端粒酶与癌变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保护性结构,与端粒酶一起具有维持基因组稳定和决定细胞寿命的作用。研究表明端粒酶激活是多种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且该环节可处在整个癌变过程的早期或晚期,其作用在于维持癌变细胞的永生性。
-
端粒酶测定和细胞学检查在卵巢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和细胞学检查在检测卵巢癌患者腹腔冲洗液或腹水中癌细胞的灵敏度差异及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TRAP-PCR法测定42例腹腔冲洗液或腹水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细胞学检查.结果端粒酶阳性37例(灵敏度88%),细胞学阳性27例(64%),两种方法灵敏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卵巢癌患者腹腔冲洗液或腹水中端粒酶活性检测比细胞学方法灵敏度高,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
hTERT基因反义核酸对A2780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
目的 检测hTERT基因反义核酸对A278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hTERT蛋白表达.结果 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A2780细胞吸光度A值为0.492±0.051,hTERT反义核酸作用48h A值降为0.351±0.047,hTERT反义核酸作用72h A值降为0.238±0.024.hTERT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显示,A2780细胞hTERT蛋白阳性率89.513%±3.389%,hTERT反义核酸作用48h后hTERT蛋白阳性率低至71.237%±2.872%,hTERT反义核酸作用72h hTERT蛋白阳性率低至47.767%±1.226%.而hTERT正义核酸无上述作用. 结论 hTERT反义核酸能降低A2780细胞端粒酶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降低hTERT蛋白表达量.
-
联合检测子宫内膜中DNA、CEA、EMA、KT及端粒酶诊断子宫内膜癌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的DNA含量,细胞膜抗原定位和端粒酶的研究.方法以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子宫内膜癌的DNA含量、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膜抗原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角蛋白(KT)在子宫内膜癌上的定位,以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DNA含量及SPF值是判定子宫内膜组织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细胞膜抗原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端粒酶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活性显著增高,与正常内膜组织相比P<0.05.结论DNA非整倍体是子宫内膜癌分子生物学的特异性标志;细胞膜抗原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染色分布特点是其诊断的重要标志;端粒酶活性增高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可能成为早期诊断的指标.
-
三氧化二砷对卵巢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hTERT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 )对卵巢癌细胞株A2780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端粒酶多聚酶联反应-酶联免疫测定(PCR-ELISA)方法检测As2O3作用后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TERT蛋白表达.结果 0.25μmol/ L As2O3 (24~72 h) 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系A2780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蛋白表达,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效应.结论 As2O3可以通过降低hTERT蛋白表达进而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
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中端粒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早孕流产对绒毛、蜕膜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TRAP-SYBR Green 染色法对40例药物流产的绒毛和蜕膜进行了检测(实验组),并与40例正常人工流产的绒毛和蜕膜组织比较(对照组). 结果绒毛组织实验组28%(11/40)端粒酶阳性表达,对照组73%(29/40)呈阳性表达,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蜕膜组织实验组28%(11/40)阳性表达与对照组20%(9/40)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米非司酮可使绒毛组织端粒酶活性下降,对蜕膜的端粒酶活性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
卵泡发育与端粒酶表达及调控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具有合成端粒的功能.细胞的年龄和寿命与端粒酶的活性和端粒的长度密切相关.卵巢是一个以周期性的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为特征的器官,在正常的卵巢中端粒酶的表达随卵泡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变化.故卵巢端粒酶的活性是衡量卵泡功能的重要指标.端粒酶活性受雌激素和孕激素调控,并且均通过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路径介导.
-
砷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及端粒酶活性改变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 μmol/L As2O3处理培养的人肝癌HCC-9204细胞48 h,用形态学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分析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鉴定细胞凋亡.用噻唑蓝(MTT)比色试验观察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对As2O3凋亡诱导作用的影响.用TRAP-PCR-ELISA法检测As2O3处理前后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 1 μmol/L As2O3作用48 h后,HCC-9204细胞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和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大量Annexin-阳性、PI-阴性细胞;放线菌素D可明显拮抗As2O3的凋亡诱导作用.细胞凋亡发生后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A450/A630值从2.874降为0.767.结论 As2O3可以有效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端粒酶活性降低可能是其中的机制之一.
-
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变皮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力
目的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以皮肤损害为主并累及全身多器官及系统损害的地球化学性疾病,尤为严重是其远期的致癌作用,其中以皮肤癌多.通过检测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变皮肤组织中端粒酶的活力,探讨其在砷致皮肤损害乃至癌变过程中的作用.
-
端粒酶在石英致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在石英诱发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恶性转化中端粒酶的作用.方法将端粒酶功能片段(hTERT)导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中.经细胞毒性实验确定染毒剂量后,用石英粉尘(160μg/cm2)对导入/未导入hTERT的HELF进行染毒,分离转化灶,观察细胞生物性状,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进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判定转化性质.结果将hTERT成功地导入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HELF-T+),发现石英刺激后,导入端粒酶功能片段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恶性转化率高于未导入端粒酶功能片段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P<0.05)且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结论端粒酶在石英诱导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的端粒酶基因导入的细胞系可用于其它环境与职业危害因素相关疾病发病过程中的端粒酶作用的研究.
-
端粒、端粒酶系统的调控与研究现状
端粒是指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TTAGGG的DNA重复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所构成的一种核蛋白复合体.端粒酶对端粒结构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端粒结构和端粒结合蛋白也影响端粒酶活性.在大多数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抑制是在出生前由于hTERT转录水平的抑制,而在90%以上的癌细胞中通过hTERT表达上调被激活.端粒酶活性受多水平调控,本文从以下方面描述: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分化、端粒酶活性的分子调节、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端粒酶与肿瘤现状及端粒酶活性与其他因素,因此,可能在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因素.
-
端粒酶对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发生的影响
自端粒酶发现至今的十几年中,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端粒酶与肿瘤发生具有明显的关联.肿瘤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失调的共同特点,而正常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在受到损伤后能够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以及时修复损伤,即通过细胞关卡调控,这是保持基因组稳定的关键事件.细胞周期关卡调节异常可导致遗传改变,并可能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本文就端粒酶激活、细胞周期失调对肿瘤形成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
-
端粒、端粒酶的研究及探讨中草药对端粒酶的调节作用的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端粒、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和癌变的关系密切,从而为肿瘤学和抗衰老学的研究提供了获得新的进展的希望.具体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端粒的结构和功能及衰老的关系,端粒酶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端粒酶的激活机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端粒酶基因及其变异的研究,寻找端粒酶的专一性抑制及其在抗癌中的应用等.探讨中草药对端粒酶的调节作用与衰老和抗癌作用的关系是笔者的研究方向之一.
-
端粒,端粒酶与肝癌
端粒酶存在于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中,而正常组织,体细胞中却检测不到,这就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一种特殊结构,由简单重复的富含G的DNA序列及相关蛋白组成.端粒酶是由小分子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核糖和蛋白酶,Tahara等首先对105例肝癌,慢性肝病和正常肝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发现,端粒酶阳性率在肝癌组织中为85%,其中HBV阳性的肝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为100%,在慢性肝炎为50%,而在正常肝组织全部为阴性,本文就端粒,端粒酶与肝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
肿瘤细胞凋亡与端粒酶调控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由重复的DNA序列组成的特殊结构,能维持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特殊逆转录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的DNA片断,补充因细胞分裂造成的端粒序列的丢失.在端粒酶的作用下,可使必死细胞转化成永生细胞.大多数正常细胞端粒酶处于低活性状态,而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较高,故基于调节端粒酶为目的的基因治疗而引起的肿瘤细胞凋亡,为抗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
-
端粒酶与胃癌研究进展
大量资料表明端粒酶活化与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在胃癌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端粒酶为靶点设计抗胃癌治疗,提供新途径做一综述.
-
端粒酶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端粒酶检测对大肠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有银染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35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21例大肠腺瘤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35例大肠癌中,端粒酶阳性者33例,阳性率94.29%;癌旁正常粘膜中端粒酶阳性1例,阳性率为2.86%;21例大肠腺瘤中5例端粒酶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9.05%.对大肠癌进一步分期研究发现,端粒酶活性与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
端粒酶在结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目的 研究端粒酶在正常结肠黏膜、结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7例结肠癌,9例结肠良性病变和13例正常肠黏膜的手术标本,用半定量端粒重复扩增(TRAP)-银染法测端粒酶活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结肠正常黏膜、良、恶性病变的端粒酶相对值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将结肠癌病人分别按病理类型、Duke分期病变体积、部位、病人病程、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端粒酶是结肠正常黏膜、良性病变、结肠癌相鉴别的较好辅助诊断指标,与结肠癌的一些临床资料无关.
-
莪术油联合干扰素对鼠宫颈癌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目的:构建小鼠U14宫颈癌模型,探讨莪术油、莪术油联合 2b干扰素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分子机制及其协同作用.方法:用MTT法筛选药物浓度,构建小鼠U14宫颈癌模型,通过莪术油、莪术油联合干扰素作用小鼠宫颈癌细胞,并设立阴、阳性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率有无差异.结果:莪术油的佳作用浓度是4 mg/ml,抑瘤率为54.07 %.IFN的佳作用浓度是0.5万IU/ml,抑瘤率为26.42%.莪术油可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莪术油联合2b干扰素比单独莪术油效果好,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抑制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可能是莪术油抗鼠宫颈癌的重要分子机制;2b干扰素与莪术油联合使用对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有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