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氯乙烯对雄性大鼠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作者:王笑笑;肖经纬;孟会林;崔涛;牛凯龙;李斌

    目的 探讨氯乙烯对雄性大鼠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0、100和1000mg/kg氯乙烯染毒组,每组15只,腹腔注射染毒14和28d.测定大鼠血清中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抑制素B(InhB)和睾丸中E2、T、InhB的水平,并观察睾丸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染毒14 d各染毒组大鼠血清中T和E2水平降低,InhB和LH水平升高,仅100 mg/kg染毒组L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28 d,100、1000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中T分别为(10.90±1.56)和(8.52±2.85)ng/ml,InhB水平分别为(31.40±6.21)和(28.39±5.67)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为(15.89±4.03)ng/ml,lnhB为(46.87±8.7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大鼠血清中FS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染毒14d比较,染毒28d各染毒组大鼠血清中InhB和LH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28 d时100、1000mg/kg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中T和InhB水平分别为(8.05±2.19)、(6.75±1.94)ng/mg pro和(39.32±5.55)、(35.53±8.71)pg/mg pro,与对照组[T为(11.90±2.33)ng/mg pro、InhB为(49.45±7.01)pg/mg pr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观察可见,染毒组的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出现了细胞核畸形、线粒体肿胀等改变.结论 氯乙烯对雄性大鼠生殖内分泌系统有损害作用,可引起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变和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关键词: 氯乙烯 睾酮 雌二酶
  • 氯乙烯致DNA损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作者:冀芳;朱守民;王爱红;曲亚斌;顾寿永;朱人;柴尚建;李俊;夏昭林

    目的 探讨氯乙烯(VCM)致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并按DNA损伤情况将接触VCM的研究对象分为DNA损伤组(75人),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方法选择对照组(75人),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PCR测XRCC1(Arg194Trp,Arg280His和Arg399Gln)、XPD(Ile199Met,Asp312Asn和Lys751Gln)和代谢酶(CYP2E1、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YP2E1c1c2、c2c2和XPD 751 Lys/Gln、Gln/Gln基因犁携带者DNA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而XRCC1 399 Arg/Gln、Gln/Gln基因型携带者DNA损伤风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XRCC1 194、XRCC1 399、XPD751和CYP2E1多态与DNA损伤有关.累积接触剂量分析表明,具XRCC1 399Arg/Gln、Gln/Gln基因型个体即使在累积接触剂量高的情况下DNA损伤发生率仍明显降低(OR:0.35,95%CI:0.12~1.01);具CYP2E1 c1/c2、c2/c2基因型个体,无论累积接触剂量高低,其DNA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OR:2.57,95%CI:1.01~6.59和OR:2.57,95%CI:0.99~6.87).结论 VCM累积接触剂量和CYP2E1、XRCC1 194、XRCC1 399及XPD75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

  • 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表达

    作者:朱守民;王爱红;许祖德;吴建辉;孙祖越;夏昭林

    目的研究氯乙烯(VCM)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DNA损伤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1(XRCC1)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3(XRCC3)]表达的影响;探索VC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VCM染毒,实验组按不同染毒剂量分为3个剂量组,分别为低剂量5 mg/kg、中剂量10 mg/kg和高剂量20 mg/kg,染毒12周,以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测DNA损伤,免疫组化法测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结果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1.75%、12.38%和17.63%,均高于对照组(5.67%),且中、高剂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MGMT和XRCC1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减少,而XRCC3的表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VCM致DNA损伤与XRCC3表达有相关关系(r=0.438,P=0.067).结论 VCM可导致肝细胞DNA发生损伤,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DNA损伤修复酶参与修复VCM所致的DNA损伤.

  • 氯乙烯作业工人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韩伟;于浩;高继燕;阮水富;张利新;刘金川;汤乃军;梁景亮;刘金荣

    目的 筛选氯乙烯(VCM)接触工人与健康人群血清差异蛋白,分析差异蛋白功能,为寻找VCM接触者的蛋白生物标志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累计接触剂量分别采集VCM接触工人(125人)和健康对照(40人)的空腹静脉血,丙酮沉淀法富集蛋白,2D-nano LC-ESI-TOF/MS鉴定蛋白,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法定量蛋白,用基因本体论分析方法进行差异蛋白功能分析.结果 共鉴定蛋白596种,其中定量蛋白共194种,符合差异蛋白筛选标准的共21种,包括多种补体、载脂蛋白、糖蛋白等,其中上调蛋白19种,下调蛋白2种.主要行使的分子功能为结合作用、酶调节活性、催化活性以及运输活性,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包括免疫系统进程和刺激应答.结论 发现了多种补体、载脂蛋白、糖蛋白可能与VCM接触所致肝损伤有关,可以作为VCM接触的蛋白生物标志候选.

  • XRCC1和APE1基因多态性对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金玮;徐晓文;王琪;张放;孙原;谭红汕;冯楠楠;周莉芳;叶云杰

    目的 探讨XRCC1和APE1基因多态性在氯乙烯(vinyl chloride,VC)所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以山东省某工厂317名VC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染色体损伤的效应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创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CRS-RFLP)法对VC接触工人的XRCC1和APE1基因的多态位点进行检测,分析各基因多态位点及XRCC1单倍型与染色体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野生纯合型比较,XRCC1 (-77C/T,Arg 194Trp,Arg280His,Arg399Gln)突变型携带者微核率明显升高,FR值及其可信区间分别为(FR=1.21,95%CI:1.05~1.39,P<0.05;FR=1.14,95%CI:1.00~1.38,P<0.05;FR=1.26,95%CI:1.11~1.44,P<0.05; FR=1.23,95%CI:1.08~1.46; P<0.05).APE1 Asp148Glu基因多态与微核率无明显相关性.XRCC1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CTAA/CTAA和CCAA/CTAA双体型的个体微核率较TCGG/TCGG野生双体型明显升高,FR值及其可信区间分别为(FR=1.19,95%CI:1.02~1.32,P<0.05和FR=1.41,95%CI:1.02~1.87,P<0.05).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后,XRCC1(-77C/T、Arg 194Trp、Arg280His、Arg399Gln)基因多态与VC累积接触剂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在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下(PC-TWA:10mg/m3),VC仍可对遗传物质造成损伤;XRCC1和APE1基因多态与VC致染色体损伤有关.

  • 尿中亚硫基二乙酸测定的气相色谱-质谱法

    作者:肖庆锋;付志华;孟成名;轩月兰;秦文华

    目的 建立氯乙烯(VCM)生物标志物亚硫基二乙酸(TDGA)的气质联用仪(GC-MS)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以温和新型甲酯化反应替代剧毒重氮甲酯化反应,并建立高灵敏度检测方法.结果 该方法标准曲线回归线性方程:y=8 460.5x-4758.2,线性系数为0.999 7,低定量浓度2.0 μg/L,精密度为0.81%~2.3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0%~102.9%.结论 该方法降低了传统甲酯化反应的风险,较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法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满足亚硫基二乙酸的检测要求.

  • 氯乙烯致肝血管肉瘤一例

    作者:韩伟;张芃;陈华

    我国已将职业性接触氯乙烯(vinyl chloride,VC)所致的肝血管肉瘤列入职业病名单.但至今国内仅见2例报告[1,2].现将经天津市职业病诊断组鉴定确认的氯乙烯致肝血管肉瘤一例报告如下.

  • 面向21世纪的我国妇女劳动卫生

    作者:保毓书

    五十年的简短回顾  妇女劳动卫生在我国劳动卫生事业中,是一个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的领域。20世纪50~60年代,仅少数地区和单位开展过母源性小儿铅中毒、二硫化碳(CS2)对女性生殖功能及子代发育的影响、农业劳动中的妇女负荷量问题等的调查研究。随着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人数日益增加,根据妇女生理特点,对职业妇女提供特殊劳动保护的需要更加迫切。80年代以来,我国的妇女劳动卫生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保护职业妇女在劳动和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实际需要,逐步形成了以职业危害对女性生殖健康和胎婴儿健康发育的影响及其预防保健措施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对女工人数较多的行业进行了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女工的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铅、汞、镉、砷、苯、CS2、一氧化碳、氯气、氯乙烯、氯丁二烯、己内酰胺、丙烯腈、甲醛、抗癌药等化学物质,噪声、全身振动、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以及负重、低温等30余种职业有害因素对月经、妊娠经过、妊娠结局及胎婴儿发育有程度不等的不良影响。还观察到一些国外尚未报道过的现象:(1)较高浓度的氯乙烯、己内酰胺、铅、苯系混合物、强度超过90 dB(A)的噪声,可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增高。(2)孕期接触CS2的人造丝生产女工以及橡胶加工业女工,子代先天缺陷的发生率增高;石油化工生产女工及CS2作业女工受孕时间延迟,早早孕丢失率增高等。这些研究为我国制定女工劳动保护法规和采取劳动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 氯乙烯诱变性研究

    作者:曹树义;赵力军;汤乃军;王春华

    目的近一步研究不同剂量下氯乙烯对哺乳动物的致突变作用及生殖毒性.方法通过小鼠静式吸入染毒法进行精子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的方法,观察氯乙烯的致微核率和精子畸变率.结果试验动物经氯乙烯染毒后,精子畸变试验中高、中、低染毒组畸变率分别为4.12%、2.88%、2.32%,与阴性对照组畸变率1.46%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微核试验高、中、低剂量组微核率分别为13.1‰、9.5‰、8.4‰,与阴性对照组微核率3.3‰相比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氯乙烯可能具有诱变作用.

  • 氯乙烯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调查

    作者:孙雯雯;邓晓丹

    目的进一步探索氯乙烯的职业危害.方法对350名氯乙烯作业工人(接触组)和140名不接触氯乙烯(对照组)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触组工人头痛、头晕、乏力、失眠、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体征出现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接触组工人的脂肪肝、丙氨酸转氨酶活力升高等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接触组也出现了胆结石,脾肿大、脾萎缩、胆囊炎、肝内小囊肿、胆囊息肉、肝内回声粗、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接触氯乙烯工人健康状况受到影响.

  • 急性氯乙烯中毒继发癫痫发作的病例讨论

    作者:崔书杰;聂京申

    急性氯乙烯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时间内吸人大剂量氯乙烯气体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要表现的身性疾病[1].

    关键词: 氯乙烯 中毒 癫痫
  • 某化工厂氯乙烯作业工人健康检查报告

    作者:徐振宝;李庆刚

    为了解氯乙烯的职业危害,我们对某化工厂氯乙烯作业环境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对作业工人进行了健康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氯乙烯职业病危害及控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雪莹;刘静

    氯乙烯对暴露人群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除了氯乙烯急性中毒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氯乙烯主要是对肝脏、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的危害,并引起肢端溶骨症.氯乙烯接触限值各国也不相同,目前,我国车间空气中氯乙烯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为30 mg/m3,我国2002规定的氯乙烯生物接触限值为工作周末的班末尿中三氯乙酸0.3 mmol/L(50 mg/L).

  • 2009-2011年某化工厂氯乙烯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分析

    作者:潘梅竹;王永伟;杨跃林

    目的 探讨氯乙烯慢性接触造成的职业病危害,更好地保护氯乙烯作业工人的健康.方法 分析四川省某职业病防治院2009-2011年对成都市某化工厂在岗职工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共350份.结果 2009-2011年氯乙烯接触工人的脂肪肝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825,P<0.01).2009-2011年在接触组工人中发现肝血管瘤4例,手指关节异常3例.结论 慢性接触氯乙烯可引起作业工人肝功能损害和脂肪肝,企业应加强监护,保护工人健康.

  • 风险评估指数法在1,2-二氯乙烷裂解制取氯乙烯工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聂传丽;黎海红;段平宁;吕林;许晓丽;杨静;王萍

    目的 探讨风险评估指数法在1,2-二氯乙烷裂解制取氯乙烯工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风险评估指数法.结果 综合分析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得出风险评估指数为18和19,属于低级别风险.结论 风险评估指数法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中的应用可以弥补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和经验法的不足,但是该方法还需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改进.

  • 职业接触氯乙烯对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春华;曹树义;张圆;赵力军;王志静;汤乃军

    氯乙烯是聚氯乙烯的单体,大量吸收后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亦可发生慢性中毒,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氯乙烯是确定的致癌物,近年来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1].

  • 某氯乙烯生产企业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南通地区

    作者:宋琳萍

    目的:分析氯乙烯对员工的职业病危害,了解氯乙烯生产企业员工的健康情况.方法:在某氯乙烯生产企业中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200份在职员工的健康体检资料,检查员工的肝脏(使用B超),并对体检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在体检各指标的异常检出率中高,达45%,检出率低的是X射线胸透异常(1%);不同年龄组之间脂肪肝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段之间脂肪肝的检出率不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乙烯对员工的肝有一定的危害,企业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强健康管理,保护员工的健康.

  • 低水平氯乙烯对作业工人健康危害的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罗洁

    目的 探讨低水平氯乙烯对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方法 以某PVC树脂厂接触氯乙烯生产工艺的362名工人为接触组,该厂不接触任何化学毒物的280名勤务人员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采样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氯乙烯含量.结果 接触组工人出现相关疾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工龄组工人在食欲减退、头晕、失眠、皮肤干燥、四肢乏力、手足麻木、肢体酸痛、肝大、脾大、血红蛋白降低、转氨酶升高和白细胞下降与工龄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HDL-C下降、CHO升高和TG升高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期接触低浓度氯乙烯对作业工人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脂代谢等有一定的损害,亦可改变作业工人的精神状态和某些行为功能.

  • 老头痛是不是脑癌

    作者:白洁

    脑瘤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脑瘤是生长于颅内肿瘤的统称,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主要分成两种:恶性或癌症肿瘤,以及良性肿瘤.大部分脑瘤的发生原因不明,某些危险因子可能牵涉其中,包括一些基因症候群如神经纤维瘤,以及暴露于化学物质(如氯乙烯)中、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或游离辐射.对于手机辐射的相关疑虑,目前缺乏明确证据.人脑是人体的神经枢纽,一旦发生病变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若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危及生命.

  • 氯乙烯暴露对作业工人染色体的损伤

    作者:仇玉兰;王威;刘静;孙品;吴芬;金如峰;夏昭林

    目的 探讨在我国目前职业卫生标准条件下,接触氯乙烯(VCM)能否对作业工人染色体造成损伤. 方法 选择上海某化工厂205名VCM作业工人为接触组,并以41名不接触VCM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分析两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因素分析采用广义线性模型中的Poisson回归分析. 结果 VCM接触组工人和对照组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3.58±2.33)‰和(1.22±1.19)‰.Poisson回归分析VCM暴露与微核率之间的关系,后进入方程的变量为VCM暴露、性别和年龄.在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如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后VCM暴露的校正FR值及95%CI为3.104 3(2.352 3,4.194 6).以男性作为参比,女性FR值为1.182 3,95%CI为(1.024 9,1.362 5).年龄作为连续变量FR值为1.016 4,95%CI为(1.006 4,1.026 4). 结论 在当前我国职业卫生标准情况下,VCM暴露仍能够对作业工人遗传物质造成损害.

113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