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南京地区高温热浪对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

    作者:吴凡;景元书;李雪源;周连;陈晓东

    目的 探讨南京市高温热浪对当地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 根据南京地区2004-2010年的居民每日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的Poisson分布,分析了高温热浪与每日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RR主要受到当天、死亡前2d的日高温度的影响,其值分别为1.204(95% CI:1.110 ~1.306)、1.124(95% CI:1.013~1.247);心脑血管疾病的日死亡人数与高温热浪期间的日高温度正相关.结论 高温热浪对居民心脑血管死亡有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随着高温度的升高及日平均地面气压的降低增加,且高温度存在滞后效应.广义相加模型预测的心脑血管死亡人数与实际死亡人数较相近,上升与下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北京市顺义区居民热浪风险感知调查

    作者:石琼;甄国新;刘晓涛;王瑞霞;孙雪媛

    目的 调查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对热浪的风险感知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二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制结构式调查问卷,分析顺义区居民对高温热浪风险的感知.结果 46.9%的居民认为高温热浪对自身健康影响一般,即热浪感知度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热浪经历者的热浪感知度略高,在认为热浪对自身健康影响严重的37.2%的居民中,有25.3%的热浪经历者;居民对高温热浪影响感知在性别和职业上差异不大,但年龄和教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居民对如何适应高温热浪有简单的认知,当自身健康受到高温热浪损害时,92.2%居民会采取食用防暑降温食品、减少户外活动、使用空调和风扇等措施以减少损害.结论 该研究对于引导居民采取适应措施减缓或消除高温热浪不利影响,以及政府制定适应政策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 高温热浪对北京3所医院循环系统疾病日急诊人数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作者:郑山;王敏珍;尚可政;何史林;尹岭;黎檀实;王式功

    目的 探讨高温热浪对北京市循环系统疾病发生的急性健康效应.方法 收集北京市2009-2011年3所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循环系统疾病逐日入院急诊数据及同期气象环境资料,采用双向对称病例-交叉设计分析高温热浪事件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结果 2009-2011年3年间北京市共发生5次高温热浪事件,期中35℃以上高温日33天,热浪日23天.双向1∶6配对病例-交叉研究分析发现,高温热浪当天对循环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大,高温度每升高1℃,对总循环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的OR=1.834(95%CI.767~1.922),对高血压疾病、缺血性心脏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OR分别为1.912(95%CI 1.758~2.080)、1.770(95%CI 1.627~1.926)及1.846(95%CI 1.725~1.976).高温热浪对65岁以上就诊人数的影响略大于65岁以下就诊人数.在考虑其他气象因素及污染物的混杂效应后,高温热浪对总循环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OR均变大.结论 高温热浪事件对北京市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急诊人数的增加有影响.

  • 夏天如何预防低钾血症

    作者:张楠

    夏天高温热浪会使人们普遍感觉到憋闷,很多人出现头昏、全身疲乏等症状,或出现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的虚脱表现,重者表现高热、无汗、神志不清、甚至休克、心力衰竭等.医学专家提醒:酷暑当头,谨防低钾血症!

  • 中国四城市社区居民应对高温热浪的干预措施效果评估

    作者:李永红;汪庆庆;兰莉;罗书全;方道奎;和晋渝;杨超;丁震;程义斌;李成橙;吴珍;余淑苑;金银龙

    目的 评估四城市社区居民应对高温热浪的干预措施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哈尔滨、南京、深圳和重庆试点社区进行高温热浪和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基线调查,共调查1604名对象.2013—2014年夏季通过发布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人群进行干预性教育,2014年11月同一社区采用同样的方法和问卷再次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社区居民1640名.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及KAP的改变情况,并通过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别为(46.4±15.5)和(45.0±15.9)岁.四城市社区居民在干预前、后热浪知晓率分别为70.5%(1131/1604)、82.9%(1359/1640)(χ2=69.40,P<0.001),希望获得高温预警预报的居民由干预前的88.3%(1416/1604)增加到了94.6%(1551/1604),增加了6.3%(χ2=41.11,P<0.001).高温风险预警和健康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1192名接收到预警信息的调查对象中,92.7% (1105名)居民根据预警信息调整作息时间,在1323名知道社区开展过宣传活动的调查对象中, 93.0%(1231名)的居民认为宣传活动对应对高温保护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干预后,南京、重庆的男性热浪知晓情况高于女性,OR(95%CI)值分别为1.48(1.02~2.16)、1.45(1.04~2.03).4城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热浪KAP均高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OR为1.18~2.05,P<0.05);与不经常锻炼身体者相比,四城市经常锻炼身体(OR为1.39~2.70)是影响热浪KAP干预效果的主要相关因素(P<0.05).结论 早期预警和健康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高温热浪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

  • 使用整合模型体系研究气候变化下人群健康风险

    作者:李湉湉;程艳丽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研究表明,高温热浪可导致人群感觉不适、死亡率升高、地面臭氧浓度增高等,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加重,诸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等[1].

  • 2010年南京市热浪对人群卒中死亡风险的空间分析

    作者:陈凯

    卒中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和经济损失。国内外现有研究表明,高温热浪可以显著增加人群的卒中死亡率。然而,当前的热浪研究主要采用基于人群的时间序列方法,对由热浪引起的死亡风险的精细化空间分布研究有限。为此南京大学和中国CDC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的研究人员搜集了南京市2010年热浪期(7月28日至8月15日)与两次对照期(2009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和2011年7月27日至8月14日)的1042例卒中死亡病例,运用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和广义相加模型,对地理位置与热浪相关卒中死亡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南京市2010年热浪对人群卒中死亡有着显著影响,热浪期与非热浪期相比,卒中死亡风险增加了34%(95%CI:21%~47%)。在控制了影响个体水平的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和职业风险等因素后,地理位置与热浪相关卒中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南京市六合区的热浪相关卒中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可能是因为该区域有着较高的高温暴露和较大的脆弱性。研究也表明,热浪相关的人群死亡风险不仅局限在中国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也有着显著影响。

  • 基于脆弱性的高温热浪天气适应能力研究进展

    作者:王悦;田申;赵球平;李旭东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由于全球变暖,世界许多地区已出现且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或热浪,这会给人群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该文对气候变化脆弱性适应能力的指标及应对高温热浪天气的经验与措施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建议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脆弱性特征,研究针对不同侧重点的适应能力策略,增强高温热浪天气的适应能力.

  • 热浪期间居民自发性适应行为与中暑的关系

    作者:杨小芬;刘涛;马文军;张永慧;严青华;许燕君;谢慧妍;林华亮;罗圆

    为了解广东省居民高温热浪期间的适应行为现状,并进一步分析适应行为与中暑之间的关联,于2010年9--11月采用四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 183名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对热浪的风险认知、高温热浪期间的自发性适应行为和过去1年是否发生过中暑.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适应行为与中暑之间的关联,并控制混杂因素.结果显示,2 183名研究对象平均(39.31±14.16)岁,其中男性1 165人,城市居民1 064人,从事农林牧渔业者507人,过去1年有中暑经历者149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低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的中暑发生率较高(P<0.05);热浪期间98.03%的调查对象至少采取1项适应行为防止中暑;中暑发生的保护因素在总样本和<50岁者中为少出门、使用空调和穿浅色衣服;在男性中为少出门、使用空调、穿浅色衣服和减少活动;在女性中为穿浅色衣服;在农林牧渔业者中为减少活动、穿浅色衣服和使用防护品或太阳伞;在城市居民中为多饮水和穿浅色衣服;在农村居民中为减少活动和穿浅色衣服;发生中暑的风险随着居民采用适应行为数量增加而降低(P<0.05).提示绝大多数居民在高温热浪期间采取了自发性适应行为,不同特征人群适应行为不同,并且采用的适应行为越多发生中暑的风险越低.

  • 高温热浪对心脑血管病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张霞;刘起勇

    天气或气候与人类息息相关,如果人们不适应二者的变化,就会导致身体、心理不适甚至疾病的发生.天气病多由温度、气压、湿度和风的急剧变化引起的,如气管炎、高血压、关节炎和感冒等;气候病则是因气候变化所致季节性病菌感染引起的,如肺心病、脑溢血、哮喘以及痢疾、肠炎、流脑、麻疹等传染病[1].高温热浪对人体影响大,其对人体的直接影响指产生的热效应,对儿童、老年人、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受影响大[2-3].

  • 高温下作业应享受哪些劳动保障

    作者:

    近日,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湖北、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十三省区遭受高温热浪席卷,河北邢台高气温一举突破40℃,一贯以"火炉"相称的吐鲁番更是达到了43.4℃,而6月23日郑州"120"急救中心统计,该市因高温中暑死亡4人.

  • 主动出汗利养生

    作者:方婉君

    出汗方式的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出汗分为主动出汗和被动出汗.总体来说,因为天气、环境或心理压力产生的排汗称为被动出汗,都只是在人体浅表层出汗,只有因运动而产生的排汗才是主动出汗,是深表层出汗,才是人体进行的自我调节的方式.“主动出汗”四大作用主动出汗的好处多多,大致有以下四大作用:提高耐热力:夏天,人体健康和出汗多少十分相关.因为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强弱与体内细胞中热应激蛋白的多少有关.经常坚持运动、主动出汗多的人,体内热应激蛋白合成显著增多,对热的耐受力增强,可抵挡高温热浪的侵袭.

  • 高温热浪对三种常见传染病发病影响的间断时间序列分析

    作者:张行易;杨嘉辉;胡国清;陈田木;谢知;刘如春

    目的 定量探讨高温热浪对三种常见传染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法(interrupted time series,ITS)分析湖南省长沙市2013年6月30日-8月16日热浪发生前后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三种传染病日报告发病数变化趋势的改变情况.结果 细菌性痢疾在热浪发生后日报告发病数有所下降(b2 =-0.20,P=0.30),但随时间上升趋势加重(b3 =0.10,P=0.56);手足口病在热浪发生后日报告发病数升高(b2 =0. 04,P =0.63),但随时间下降趋势加重(b3 =-0.18,P=0.76);流行性腮腺炎在热浪发生后日报告发病数下降(b2 =-0.34,P =0. 06),但随时间变化由下降趋势变为上升趋势(b3 =3.82,P =0. 00).Durbin-Watson自相关性检验三种疾病对应的DW值介于1.43~1.81.结论 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性,尚不能认为高温热浪对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的日报告发病数造成明显影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