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解毒通络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理论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和”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积为标”病机特点符合络病”久、瘀(痛)、顽、杂”之实质.”毒损肠络”理论是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机的深入认识.基于”毒损肠络”理论,采用以解毒通络法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将清热解毒、化积除湿、益气和络、调和营卫有机结合,有望建立解毒通络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新思路.
-
郑绍周教授健脾补肾、解毒通络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
郑绍周教授为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五十载,学验俱丰,尤其在中医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经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受益良多,现将郑绍周教授健脾补肾、解毒通络法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介绍如下.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主要累及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导致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表现,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
清痹片对类风湿关节炎KLF6-FRP调控体系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清痹片对KLF6-FRP调控体系的干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机制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复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痹片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并以甲氨蝶呤(MTX)治疗组作为阳性对照,致炎第21天起每天给药干预.分别于第35天和第49天各处死一半动物,取腕关节行免疫印迹法检测Kruppel样转录因子6(KLF6)、卵泡抑素相关蛋白(FRP),踝关节行免疫组化法实验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比较各组间各炎性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成功复制CIA模型,模型组KLF6、FRP、TGFβ 1、TNFα、IL-1β、MMP-3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升高(P<0.01);清痹片中、高剂量组KLF6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低而FRP较高(P<0.01),并显示出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清痹片中、高剂量组FRP蛋白表达水平与MTX组相比较高(P<0.01);清痹片各剂量组、MTX组TGF β 1、TNF α、IL-1 β、MMP-3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清痹片高剂量组TNFα、IL-1β、MMP-3表达水平低于MTX组(P<0.01).结论:清痹片可能通过提高TGF β 1的下游产物FRP表达水平以及直接或间接抑制KLF6及其下游靶基因TGF β 1、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 α和MMP-3等炎症介质的基因表达,从而干预KLF6-FRP调控体系,控制相关因子对RA病变过程的影响.
-
解毒通络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发病机制的干预研究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因子NF-κB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肾通络胶囊治疗,对治疗前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可显著降低早期糖尿病患者血中NF-κB水平及24h尿蛋白定量.结论:解毒通络法通过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因子的表达,减缓肾功能进行性损害.该法丰富了DN中医病机理论,为中医药治疗DN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 早期糖尿病肾病 核转录因子NF-κB 解毒通络法 -
解毒通络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长久以来,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理的研究主要围绕3种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随着研究逐步深入,细胞因子的不断检出,炎症与免疫在AS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笔者就近年来粥样斑块的炎症机制,提出中医毒、瘀导致不稳定斑块的设想,对解毒通络法防治AS的作用机理陈以管述.
-
补肾化瘀法治疗男性不育症45例
由于环境因素、精神压力、饮食偏嗜等原因,男性不育症有逐年上升趋势,发病率已达20%~30%.不育症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及家庭的稳定.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维生素E胶丸、维生素A胶丸及辅助生殖技术等.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可抑制男性下丘脑-垂体-睾丸系统,致睾丸萎缩,精子生成减少.采用补肾化瘀、解毒通络法治疗不育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解毒通络法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炎性因子的作用
目的 探讨解毒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进展中炎性因子的控制作用.方法 复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清痹片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并以甲氨蝶呤治疗组作为阳性对照组,致炎第21天起每天给药干预.分别于35d和49d各处死一半动物,取踝关节行免疫组化法实验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比较各组间各炎性因子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成功复制CIA模型,模型组TGFβ1、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升高(P<0.01);清痹片各剂量组TGFβ1、TNFα、IL-1β及MMP-3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且显示出一定的量效关系;清痹片高剂量组TNFα、IL-1β、MMP-3表达水平低于MTX组(P<0.01),清痹片中剂量组与M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证明活血通络法能明显下调胶原诱导型关节炎病变关节TGFβ1、TNFα、IL-1β及MMP-3水平,减轻炎症症状,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进展.
-
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疗效观察研究
目的:通过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纳入合格病例125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均为痰瘀互结证患者,在既往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意愿分别加用“痰瘀同治、解毒通络”汤药加减治疗(汤药组,51例)或“痰瘀同治、解毒通络”颗粒治疗(颗粒组,26例)。对照组患者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基础治疗(西药组,48例)。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变。 -
解毒通络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符合西医肝炎后肝硬化诊断标准同时符合湿热内蕴证、瘀血阻络证中医证候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软肝缩脾汤(以解毒通络法拟定)加减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肝纤4项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Child分级、肝纤4项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解毒通络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在中医证候、肝功Child分级、抗肝纤维化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作用机制可能是保护肝细胞、抑制肝内炎症反应、抗肝纤维化、降低门静脉压力等,对肝炎后肝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解毒通络法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症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解毒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进展中炎性因子的控制作用.[方法]复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清痹片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并以甲氨蝶呤治疗组作为阳性对照,致炎第21天起每天给药干预.从第1天初次免疫前开始,每隔2 d采用关节炎指数(AI)评分法分别评价各鼠前后4爪,记录多发性关节炎病变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同时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各鼠踝关节左右径(TD)、前后径(AD)及足垫厚度(PT).分别于第1天和第49天对动物行X线放射学检查其后爪,并以X线片评分评价其关节破坏程度.[结果]模型组CIA大鼠关节炎指数改变量及X线片评分、双侧踝关节左右径、前后径及足垫厚度的改变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清痹片中、高剂量组关节炎指数改变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清痹片高剂量组X线片评分、踝关节左右径、前后径及足垫厚度的改变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清痹片高剂量组关节炎指数改变量、踝关节前后径改变量及X线片评分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通络法能对抗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的炎症病变进展,减轻炎症症状.
-
解毒通络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血管成纤维细胞释放ET、NO、MMP-9的影响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血管成纤维细胞释放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血管成纤维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建立血管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含药血清对其释放ET、NO、和MMP-9的影响.结果 解毒通络方含药血清各个剂量组能抑制血管成纤维细胞ET、MMP-9释放,提高血管成纤维细胞NO释放.结论 解毒通络方含药血清能够调节AngⅡ诱导增殖血管成纤维细胞释放ET、NO和MMP-9的含量.
-
解毒通络法对血栓形成大鼠AT-Ⅲ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长度、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通心络组及解毒通络合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灌胃时间1个月,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6组均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抽静脉血查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结果 大鼠造模48 h、72 h后解毒通络合剂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解毒通络合剂低剂量组相比,黑尾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解毒通络合剂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中剂量解毒通络合剂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中、高剂量解毒通络合剂能明显提高实验大鼠的D-二聚体含量,增强继发性纤溶作用,从而减轻血栓形成.
-
从糖尿病性肝肾损伤探讨"肝肾同源"的机理
笔者以导师的学术观点结合自己专业,研究糖尿病的肝肾损害,探讨"肝肾同源"的物质基础.
-
应用苦碟子等中药制剂“解毒通络法”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疗效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等中药制剂“解毒通络法”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影像学跟踪观察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1年收住本院的原发性脑出血病人,其性别、年龄、出血量等均有可比性的103例壳核出血患者。其中51例进行西医传统保守治疗(对照组);另52例除常规西医治疗外,分别加用苦碟子、血塞通(三七制剂)、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组)。分别给予螺旋 CT平扫及脑灌注成像跟踪观察,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血肿完全吸收率88.5%,对照组为60.8%有显著差异( 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苦碟子等中药制剂运用“解毒通络法”治疗原发性脑出血安全有效,不再成为禁忌;其作用靶点是血肿周边类似“半暗带”的低灌注区,从而稳定和促进血肿的吸收,而对一部分拟诊“活动性脑出血”者也同样安全有效,进一步验证了“内毒损伤络脉病因与发病学说”、“毒损脑络学说”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也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和理论基础。
-
应用解毒通络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解毒通络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解毒通络方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A、LN、CPⅢ及MAO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LN、CPⅢ及MAO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4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0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28例(占患者总数的70%),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12例(占患者总数的3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在对照组2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显效的患者有0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10例(占患者总数的50%),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10例(占患者总数的5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解毒通络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以络病理论探讨解毒通络法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近年来,络病理论深受学术界的重视,络病理论在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治疗中已初见成效,论文试从络病理论为出发点,结合恶性肿瘤的中医络病病机,以虫类药物为例,探讨解毒通络法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以期为恶性肿瘤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方面提供新思路.
-
解毒通络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2例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小陷胸汤加味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心电图、血脂、磷酸肌酸激酶(CPK)、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CPK酶峰时间、酶恢复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CRP水平均有降低,但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组在胸痛症状的改善、心电图ST段恢复时间、血脂水平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安全性良好.结论:解毒通络法不仅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而且可明显降低CRP,降低其促炎效应.
-
解毒通络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解毒通络中药;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心电图、血脂、肌酸磷酸激酶、血浆CRP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观察项目的 改善均以治疗组为优.结论 中药解毒通络法不但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且可明显降低CRP,抑制其促炎效应.
-
解毒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研究概况
中医自古有“风、痨、臌、膈”四大难证之说,而对于其中“风”即中风病的研究从未间断,形成诸多理论.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当前中风病表现出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故将其与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1].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历史悠久,理论详尽,但依据传统病机认识形成的治法方药疗效欠佳,促使医家对其重新思考.其中王永炎院士提出的“毒损脑络”学说将中风病的认识带入一个新的领域,并且在其认识指导下形成的解毒通络治法经历近10年探讨研究,日益成为医家治疗中风病的共识.现就解毒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
中药解毒通络法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兔血清CRP、NO和CK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法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兔血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及磷酸激酶(CK)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大耳白兔32只,健康,雄性,体重2.5~3.0kg.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I/R模组,中药(加味小陷胸汤)治疗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8只.治疗组于开胸前5天连续灌胃中药,每日1次;其余2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5天.然后建立兔I/R模型,实验结束时从右心房采集血液标本检测各组血清中CRP、NO和CK的含量.结果: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I/R模型组血清CRP、NO和CK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中药治疗组可以对抗CRP、CK升高和NO下降,与I/R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解毒通络法能够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机制与减少心肌细胞释放CRP,抑制炎症反应;升高NO,减少心肌酶漏出,减缓内皮损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