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危重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监测研究

    作者:徐南平;吴卫萍;林敏;钟立群;朱友荣;黄雪英

    目的 探讨急危重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监测方法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与DIC的内在关系.方法 随机对我院PICU新入院的急危重患儿在入院24 h内进行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分值不同依次分成三组:非危重组(>80分)32例;危重组(71~80分)29例;极危重组(≤70分)23例.评分后按照试验要求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 三组共收集病例84例,其中22例合并DIC,占26%.危重组和极危重组DIC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x2=6.32,12.82,P值均<0.05).而且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值越低,DIC的发生率就越高(x2=27.01,P<0.01).22例DIC患儿的AT-Ⅲ:A降低,而D-二聚体、P-选择素均显著升高,敏感性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x2=35.22,P<0.01).结论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可用于急危重患儿DIC的早期监测,对科学把握DIC早期实验室检测的有利时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AT-Ⅲ:A、P-选择素作为急危重患儿DIC的早期监测指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解毒通络法对血栓形成大鼠AT-Ⅲ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鹂;魏陵博;彭敏;丁书文;戎冬梅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长度、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通心络组及解毒通络合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灌胃时间1个月,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6组均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抽静脉血查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结果 大鼠造模48 h、72 h后解毒通络合剂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解毒通络合剂低剂量组相比,黑尾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解毒通络合剂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中剂量解毒通络合剂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中、高剂量解毒通络合剂能明显提高实验大鼠的D-二聚体含量,增强继发性纤溶作用,从而减轻血栓形成.

  • 血浆PLG、AT-Ⅲ、vWF、FIB检测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紫癜性肾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燕波;郑美琴

    目的 测定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和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血浆中纤溶酶原(PLG)活性(PLG∶ 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AT∶ A)、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取41例PNS患儿和32例HSPN患儿血浆,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LG∶ A、AT∶ A,免疫比浊法测定vWF水平,磁珠凝固法测定FIB水平.结果 PNS患儿血浆PLG∶ A及AT∶ A水平分别为(69.15±17.61)%及(58.32±26.38)%各自均低于HSPN患儿的水平,后者 PLG∶ A水平为(93.51±15.57)%、AT∶ A 水平为(123.8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S患儿血浆vWF水平及FIB水平分别为(211.40±62.61)%及(5.11±0.98) g/L各自均高于HSPN患儿的水平,后者vWF水平及FIB水平分别为(119.51±46.30)%及(3.25±0.79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NS患儿血浆凝血活性较HSPN患儿高,检测PLG∶ A 、AT∶ A 、vWF、FIB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研究

    作者:张国英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变化.方法对50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结果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及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测定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 早孕期稽留流产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许雅娟;余艳茹;班彦杰;柳蕊;洪腾;翟闪闪;任利单;冉利敏

    目的 探讨早孕期稽留流产与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 12(VitB 12)、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稽留流产的80例早孕期妊娠期妇女纳入稽留流产组,同孕期正常围保的80例妊娠妇女纳入正常妊娠组.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血清叶酸、VitB 12及Hcy水平;采用显色性合成底物法测定PC、ATⅢ活性;采用凝固法测定PS活性.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稽留流产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评估Hcy、PC、PS、ATⅢ对稽留流产的预测价值,分析血清叶酸、VitB12、Hcy、PC活性、PS活性、ATⅢ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稽留流产组血清叶酸水平、PC活性、PS活性和ATⅢ活性均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稽留流产组血清Hcy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itB 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PC、PS、ATⅢ是稽留流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稽留流产组血清Hcy水平与血清叶酸、VitB 12水平和PC活性呈负相关,PC活性与ATⅢ活性呈正相关(P<0.05);正常妊娠组血清叶酸、VitB 12、Hcy、PC、PS和ATⅢ之间无相关性(P>0.05),Hcy、PS、PC、ATⅢ诊断稽留流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0.741、0.775、0.720(P<0.05).结论 Hcy、PC、PS、ATⅢ可能参与稽留流产的发生,叶酸和VitB 12可能与稽留流产的发生无相关性.

  • 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抗凝血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金桂兰;陈超

    目的:研究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的抗凝血作用,并阐明其抗凝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急性高凝模型大鼠血浆复钙时间(R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Clauss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中、高剂量组(10),20mg·kg-1)均能显著延长急性高凝模型大鼠RT、APTT(P<0.05);香椿子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延长大鼠PT、TT(P<0.05),并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血浆FIB含量、PC活性无明显影响,其中、高剂量组(10,20)mg·kg-1)对大鼠血浆ATⅢ活性具有明显升高作用(P<0.05),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香椿子正丁醇提取物具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中ATⅢ活性有关.

  • 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活性和D-二聚体含量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意义分析

    作者:莫芳贵

    目的 分析凝血因子、 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测定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以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脏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A组(n=40,肝硬化)、B组(n=40,肝炎)、C组(n=40,肝癌);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接受凝血因子、AT-Ⅲ活性和D-D含量测定,分析上述指标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A组、C组患者的PT、APTT、FI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A组、B组、C组患者的D-D含量明显增加,AT-Ⅲ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因子、AT-Ⅲ活性和D-D含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联合检测有助于更好地反映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评估预后.

  •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折瑞莲;苏放明;霍梅;周莉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 dimmer,D-D),抗凝血酶Ⅲ活性(anti 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在产后出血所致DI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产后出血量对3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第1组22例,产后出血量500-800 ml,第2组15例,产后出血量>800ml,选同期正常分娩产妇49例(产后出血<500ml)为对照组;定量检测3组产时D-D、AT-Ⅲ:A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产时D-D明显升高,AT-Ⅲ:A降低于(P均<0.001);第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均<0.01)及D-D(P<0.001)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WPC)(P均<0.01)及AT-Ⅲ:A降低(P<0.001).与第1组相比,第2组D-D升高,Fg、BPC及AT-Ⅲ:A降低(P均<0.01).结论 AT-Ⅲ:A及D-D比常规凝血指标变化灵敏,可早期诊断产后出血所致的DIC.

  • 凝血及抗凝血指标检测在肝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厚丽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凝血及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凝血及抗凝血指标在评价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其对肝病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188例肝病患者和62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188例肝病患者 PT、APTT、TT 均延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IB 在急性肝炎组中结果偏高,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中结果降低,其中慢性肝炎组 FIB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各肝病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Ⅲ在各组肝病患者中均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及抗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预测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

    作者:苍忠齐;蔡弈蓉;乔羽

    目的 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STA-Compact(法国)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Ⅲ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