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发型发作性睡病的证候学特点

    作者:白文;戴中;柳洪胜;王春玲;董丛丛;杨嘉颐;王少杰

    目的 比较分析早发型及晚发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证候学特点及证类分布特征.方法 8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其中15岁以下起病的早发型患者61例,平均发病年龄(9.36±2.69)岁;15岁以上起病的晚发型患者27例,平均发病年龄(19.78±6.11)岁.制定并采用统一的中医证候学观察表进行临床观察,对比分析证型学观察结果.临床研究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分析.结果 ①全部患者均有嗜睡.两组患者肌无力、猝倒、睡瘫、入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的发生率相近(P均0.05).②早发型发作性睡病患者主要证候类型为脾虚湿困(83.6%).晚发型患者仅有2例患者为脾虚湿困证,而湿热困脾证、脾虚肝旺证、痰浊蒙遮清窍证以及胆热痰扰证构成比率明显高于早发型患者(P均<0.05).两组脾肾阳虚证、瘀阻脑窍证构成无显著差异.结论 早发型睡病证候表现多以脾虚为本、痰湿为标,可能与体质因素关系密切.

  • 血管性痴呆的证候观察分析

    作者:谢颖桢;张云岭;梅建勋;张伯礼;王永炎

    对符合血管性痴呆(VD)诊断标准的105例患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证候调查及随访观察.研究发现,根据病情演变性质不同,VD可分三个期,即平台期、波动期和下滑期,各期证候特点及演变趋势各不相同.分析表明:肾精气虚、痰瘀阻络为VD发病的基础,痰瘀蕴积、生风化火、酿生毒邪、浊毒伤络、败坏脑髓形体为VD发生发展的关键.提出:VD临床辨证先分期、再分型,有助于从整体上定位、定性,把握疾病演变转归趋势,对确立符合VD发生发展规律的辨证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中风病病类、证类诊断与头颅CT、MR表现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彭楠;赵晶;潘纪戍;刘明

    目的 探讨中风病辨证类型与影像诊断的关系.方法 收集100例住院的中风病例,每例均有严格的中医病类、证类诊断,同时作了CT或MR扫描.统计分析病类、证类诊断和颅脑CT和/或MR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中经络者在CT和/或MR上多为单发或多发腔梗,病变范围小,累及脑干、丘脑的较少,在证类上以风痰瘀阻、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为多.中脏腑者以脑出血、大面积梗塞、梗塞合并出血为主,病变范围较大,累及脑干、丘脑的较多,在证类上与痰湿蒙神关系较密切.结论 中风病中的头颅CT和/或MR表现与中医证候学中的病类有肯定的相关性,与部分证类也有相关,两者的结合有利于临床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

  •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梢;冯菁;唐大日亘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特色是分证论治,证候机理一直是相关研 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方向主要在于一定范围的调查对照研究,以及从在RA病理改变中具 有重要意义的免疫系统、血液流变学等角度,对RA证候、治法进行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现 以美国风湿病学会RA(ARA)标准颁布后的文献为主,对RA证候学研究的有关进展分析如下。 1 RA证候的分布规律  RA早期、急性发作期一般以风、寒、湿、热等时邪夹杂侵袭为主导,营卫不调为内因, 此期多采取寒热表里辨证;中、晚期则继发之痰瘀胶结闭阻,寒热虚实错杂,日久累及脏腑 气血阴阳虚衰,多采取寒热、脏腑、气血津液复合辨证。一些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RA 证候相应的分布规律,但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邓氏[1]从症状入手,对82例按ARA 标准确诊 的RA患者的症象、舌脉及关节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 血阻络、肝肾两虚、瘀湿阻络、营卫不和、气阴(血)两虚8种证型中,肝肾两虚为常见 的证型(占60.98%);寒热错杂型次之(占43.90%)。82例患者中,有瘀血证候者占47. 56% ;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热象表现,共占59.76%。调查患者中证候单纯者少,共32例, 占 39.02%;两种或两种以上证候兼夹者占60.98%。汪氏[2]对确诊的786例RA患者 进行调查, 结果风热型占34.50%,血瘀型占32.80% ,湿热型占12.80%,虚寒型占19.80%;发病原因以 “原因不 明”比例高(39.90%),风寒湿次之(19. 50%),再次为产后发病(9.50%),其他患 者分别 与家族史、外伤、感冒、感染和过度劳累有关。关于病机提出:①痛肿与风寒湿火有关; ②肌肉、络脉病变与瘀痰有关;③关节变形、血亏与虚损有关。樊氏[3]统计的120 例RA患 者中,发病与感受风寒湿有关者71例,与感受热邪有关者7例,因而认为外邪入侵是RA发病 的重要外在条件。董氏[4]对97例RA患者进行病因调查及临床分析,发现内伤杂病为 诱因而发 病的人数远大于外感风寒湿为诱因的发病人数。因而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浊以及痰瘀 等因素的重要地位,并认为湿邪胶着,痰瘀凝结是RA的病理关键。  邓氏[5]以计算机模式对RA肝肾两虚、寒热错杂、气阴两虚、湿热阻络、痰湿 阻络5证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并与常规临床判断比较,结果计算机模式识别法对中医证候判断的敏感 度为96.67%,特异度为95.15%,表明两种方法一致性相当可靠。因此提出“证”可看作是 一 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可通过对“症”、“证”等模拟量化的方法,建立起 相应疾病的符合中医诊疗思维规律的数学模型。李氏等[6,7]调查1 607例风湿 病患者,462 例RA患者疼痛症状的因时变化规律,发现不同种类、证型间疼痛的时间节律存在同步差异, 提示对病、证的动态演变及时相特征予以深入研究,并透彻地研究有关指标的依时变化规律 ,可能成为证候机理研究的新的切入点。2 RA证候、治法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胡氏等[8]用ELISA法测定了127例RA 4种证型(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气阴 两虚证、 肝肾两虚证)的患者和32例正常人血清sIL-2R以及其他有关指标。结果4种证型患者sIL-2 R的水平均显著升高,治疗后又明显地下降。肝肾两虚证sIL-2R的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 4证共同主要症状与sIL-2R之间未见特异性。提示以上4种证型可能存在着4种不同的免疫 功能状态,但单一的sIL-2R不能反映证型的特点。小野孝彦[9]探讨了RA的证(寒 、热、阴虚 、水湿、血虚、瘀血、气虚、气滞)与血中免疫复合物(CIC)的关系,发现①血证组的CI C较非血证组明显增高;②血证组的C3C4较非血证组明显降低;③RA时的血证与CIC有 一定关系。

  • 绝经期妇女中医症状、证型特征的调查及分析

    作者:刘雁峰;李峰;王洪彬;金哲;刘兰群

    目的探讨绝经期妇女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临床辨证分型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250例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绝经期妇女症状出现几率依次为烘热汗出、失眠、急躁易怒、心悸、疲倦乏力、头晕、头痛等.肝郁气滞、肝虚、肾虚为绝经期妇女常见的三大证型.结论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型以肾虚肝郁为常见,治疗时应在调补肝肾的基础上注重疏肝解郁.

  •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证候学观察与分析

    作者:石玉如;张允岭;戴中;张綦慧;柳洪胜;扈新刚;金香兰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Lacunar Infarction Cognitive Impairment,LICI)的证候学特点及证类分布特征,为确定本病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作为一个研究队列进行量表评分,分为LICI组44例,LI组36例,制定并采用统一的中医证候学观察表,对两组患者证候因素进行观察.结果①LICI组65.90%病人是多病灶、多部位损害,病灶部位以优势半球分布为多.②LICI组63.63%病人记不清楚认知缺损起病时间,70.45%病人病情是不断加重.③LICI组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部分病人伴有抑郁症状出现.④LICI主要的证候要素和证候类型为风、火、痰、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结论 LICI起病隐匿,呈渐进加重,以多灶多位损害为主;肾虚是LICI发生的根本因素,风火痰瘀,兼夹蕴化是发展加重的关键.

  •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肾功能指标疗效和证候疗效评价

    作者:宋美铃;杨敏;牟新;张丽芬;赵进喜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肾功能指标疗效和证候疗效.方法将84例确诊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基础对症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中医药辨证治疗;B组给予氯沙坦治疗;C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后观察3组的肾功能指标(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素氮)和单个证候疗效评价.结果 A组可明显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P<0.05);在证候评价方面,A组和C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中医药在改善肾功能和特定的中医证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可能有很好的治疗前景.

  • 急性放射性肺炎中医辨识--附3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兰群;张纾难;晁恩祥

    急性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较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并发症,用药多以激素加抗生素,但疗效尚欠理想,而且激素治疗后肿瘤易复发.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缺乏系统的中医辨证认识.笔者拟通过对我院1991~1997年住院收治的35例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进行回归性分析,以探讨分析中医证候学规律.

  • 鹌鹑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候学研究

    作者:张冰;刘小青;丁正磊;孔悦;王莹;萨翼

    目的 通过观察模型动物行为学表现及舌质变化,并进行量化分析,探讨高尿酸血症鹌鹑模型与中医证候学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改良旷场实验法观察模型动物行为学变化;采用影像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模型动物舌质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物走动力较弱,两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没有明显差别;正常组动物舌质颜色以红色为主,模型组动物舌质颜色以暗紫、淡白为主,而舌体、形态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模型动物部分病理改变与中医理论认识有相似之处.

  • 沧州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特点

    作者:陈宝财;张丽丽;高潘祥;彭军

    [目的]调查研究沧州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而辨证施治.[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及以往病例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予以中医辨证,得出该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构成特点.[结果]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多见,胆胃郁热、肺胃失和次之,而胃阴不足、肝寒犯胃较少.[结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宜温养中阳、调补脾胃治其本,化湿行气、清除积滞治其标.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不同,治疗上在温与清、补与消的运用上各有所侧重.

  • 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学初步探讨

    作者:张綦慧;张允岭;石玉如;金香兰;戴中

    随着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神经科学界提出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新概念,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是极早期,极轻度的脑血管源性认知障碍,具有较大的隐匿性,积极诊断、治疗VCIND对预防和控制VD或其他可能产生的老年期痴呆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医、西医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根据临床观察,提出了中医病证范畴以及病因病机和证候学演变的初步认识,以期能为中医药对该病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 冠心病证候的蛋白质组学初探

    作者:魏营;杜武勋;刘长玉;刘梅;宋启刚;朱明丹;冯利民

    21世纪.冠心病仍是一项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血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以及体质量指数等均呈现上升趋势,预示着中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将可能逐渐上升,应引起足够重视.

  • 浅析感冒后咳嗽的中医证侯学特点

    作者:孙晓玲

    浅析感冒后咳嗽的中医研究,并探讨其临床的证候学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关键词: 感冒 中医 咳嗽 证候学
  • 六纲与肾虚症状聚类分析的方法及问题探索

    作者:刘明;王米渠

    目的从数理统计系统研究六纲辨证的客观化、规范化.方法在义诊中收集病例734例,然后应用sas软件编程对我课题的诊断学专家反复编制的170个八纲量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要聚类的症状被归为不同的簇,同中医的六纲辨证有一些相似,但归类中也有与六纲辨证大相径庭的.结论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完全而且有必要应用到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中,但其引入必须贴合中医的特点,反复研究,才能反映中医证候和规律.

  •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文献研究

    作者:谢璇;王暴魁;蔡倩;郭晓媛;白东海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难治性 NS 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1]。虽有自行缓解的可能,但大多数患者特别是大量蛋白尿患者,常可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甚至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 IMN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没有“特发性膜性肾病”这一病名,因而中医对 IMN 的研究即是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研究显示,以辨识证素为基础,建立基于证素和病证结合的统一、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可以简化辨证的复杂性[2]。目前 IMN 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缺乏中医证候要素相关研究。故本课题旨在参照循证医学方法对近25年国内文献进行评价,用描述性方法对 IMN 中医文献进行定性的综合,以探讨 IMN 证候学特点。

  • 100例反复尿路感染寒热错杂证证候学初探

    作者:王暴魁;安海燕;张敬锋;刘美奇;任可;谢璇;白羽;李伟;秦建国

    目的:观察寒热错杂证在反复尿路感染中证候学特点.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反复尿路感染患者中,平均年龄(56.5±14.7)岁,寒热错杂证73例,40~79岁年龄段寒热错杂证患者在所有反复尿路感染患者中所占比例为64%,在寒热错杂证中所占比例为88%.结论:寒热错杂证在反复尿路感染患者非常普遍,反复尿路感染及其中寒热错杂证均具年龄分布特点.

  • 西北燥证分子生物学研究构想

    作者:李鹏;赵晓东;周铭心

    中医证的实质研究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而分子生物学作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且推动着中医证实质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西北燥证是新疆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地域性表现,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构想西北燥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民族西北燥证罹患率差异的深刻机理,以及人体体质差异对其病因敏感性、耐受性和适应性的内在关系.

  • 小儿病毒性肺炎证候特征量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汪受传;何丽;任现志;邹建东;王孟清;马融;刘光陵

    目的:研究小儿病毒性肺炎证候的数理特征.方法:对273例19项常见症状体征赋予一定的分值后作分析,提取出具代表性的指标9项.结果:对上述9项有鉴别意义的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初步建立了小儿病毒性肺炎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痰热闭肺证、肺脾气虚证、阴虚肺热证的判别函数.结论:证候研究的数字化、逻辑化,可为小儿病毒性肺炎辨证论治的客观化、规范化建立良好的基础.

  •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学研究

    作者:麻晓慧;刘金霞

    关于乙肝的证候、证型规律及证候客观化的临床研究,近10余年来,已取得一定成果,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委员会于1992年制定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1],其中将慢性肝炎分为5个证型,包括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这些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了指导和规范化的作用.但是,证候的本质是具体化、个体化的,临床实践表明,大多数的乙肝患者,其病机复杂,证候多相兼夹,即使是相同的证候,随着病情的轻重,证候也有轻重程度的差异,轻度患者证候表现轻微,甚至无证候,重症患者症状表现明显且多样,为此,笔者对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患者209例作了研究,探讨慢乙肝的病情轻重与证型之间的关系.

  •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学观察

    作者:王文锐;王波;陈洁;孙平;张琍萍;毛小红;朱亚梅;黄燕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阶段DCAN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变化情况.方法:采用Holter分析系统检出纳入对象24h全部窦性心搏并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分析,依据CAN评价标准分组观察非DCAN、DCAN临床前期及DCAN阳性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证候要素的病位及病性分布情况.结果:278例观察对象中筛查并分类出DCAN阳性组62例(22.30/%),DCAN临床前期组88例(31.65/%),DCAN阴性组128例(46.04/%);三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心、脾、肾系等病位频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AN阳性及阴性组间肺、肝、小肠、大肠、胃、胆及膀胱系等频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CAN阳性及其临床前期组大肠及膀胱系频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气虚、夹瘀、夹痰及夹湿等病性频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AN阳性组血虚、阳虚、气滞、气逆、蕴热及寒凝等频数分另别与DCAN临床前期及阴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约54%的住院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DCAN,尤以年龄偏大、诊断糖尿病时间长者居多;DCAN阳性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增加,其病位要素以大肠、肾、膀胱、胃及心系多见,具有病位分布广泛、脏病及腑、腑病及脏的特点,病性要素则以由气及阳、由阴至血、虚实分化、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及相关脏腑功能受损导致气机逆乱为特征.

84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