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生物反馈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失迟缓致便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护理干预治疗盆底失迟缓致便秘临床疗效。方法48例盆底失弛缓致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手术挂线法,治疗组采用生物反馈法,观察治疗前后排便积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粪便较治疗前明显易于排出(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总有效率79.2%,并发症发生率为25%。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一种可行的方法,在临床值得推广。医护人员在对盆底失迟缓致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时,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对患者饮食、运动的健康指导,及训练配合予巩固是生物反馈治疗成功的关键。
-
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方法与疗效分析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Unrelaxed pelvic floor syn-drome,UPS)是常见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类型之一,约占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55%.临床常表现为排便困难、便不尽、肛门阻塞感等,症状顽固并呈进行性加重.由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不清,一直以来该疾病易于诊断却难以治疗.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是近年来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缓泻剂、手术治疗更为有效与安全.我中心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技术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盆底表面肌电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盆底失弛缓患者盆底表面肌电的特征.方法: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73例,其中男31例,女42例,年龄18-40岁,平均28.04岁±5.83岁;正常志愿者80例,其中男31例,女49例,年龄21-40岁,平均27.20岁±4.28岁.采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采集2组表面肌电值,分析比较静息状态的肌电波幅、变异系数和不同收缩状态下的肌电波幅、变异系数、收缩反应时间及中值频率.结果:与正常人群相比,盆底失弛缓患者前基线阶段静息波幅明显升高(4.93±3.01 vs 3.80±1.97,P<0.05);快速收缩阶段大收缩波幅低(59.15±28.14 vs 69.95±31.05,P<0.05);持续收缩阶段变异系数升高(0.38±0.13 vs 0.31±0.11,P<0.05);耐久收缩阶段变异系数也明显升高(0.35±0.14 vs 0.28±0.10,P<0.05);不同性别盆底失弛缓患者各指标间无差异.同时,持续及耐久收缩阶段的变异系数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初步获得了盆底失弛缓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值的特征,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
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现状和展望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成人中便秘的发生率为14.8%~22.3%[1-2].盆底失弛缓造成的便秘占便秘总数的25% ~ 50%[3].盆底失弛缓造成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疗主要包括标准治疗、手术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其中,生物反馈治疗以无损伤、无不良反应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在此综述中,作者将对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疗效等进行系统地回顾.
-
耻骨直肠肌后位双挂线术治疗盆底失弛缓性便秘40例
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后位双挂线术治疗盆底失弛缓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将79例盆底失弛缓性便秘病人半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行耻骨直肠肌后位双挂线术治疗,对照组行耻骨直肠肌后位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3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26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耻骨直肠肌后位双挂线术治疗盆底失弛缓性便秘,疗效优于耻骨直肠肌后位部分切除术.
-
和营通络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和营通络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疗效.方法:72例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采用和营通络法联合生物反馈和单纯生物反馈干预,共4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便秘症状、生存质量及复发率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粪便性状、排便费力、腹胀、尾骶酸胀、胁肋胀满、舌苔、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但排便时间、排便频率、排便不尽感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和营通络法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通过和营通络和肛门的康复训练,协调盆底肌群的舒缩功能,从而缓解全身的气滞血瘀状态,改善便秘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
-
深刺中髎、下髎穴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
目前针灸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多选用足阳明经穴,足太阳经穴(特别是中髎、下髎)未能引起重视,但深刺中髎、下髎穴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中确有较好的疗效.然而,深刺中髎、下髎穴实际临床操作上存在难度.现就通过应用此法治疗的典型病例2例进行穴位的取法、针具的选择、针刺操作、安全深度及针感等方面论述.
-
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患者肛管直肠测压特征分析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其所致便秘为临床研究热点。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dyssynergic defecation,DD)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属于功能性排便障碍范畴,以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肛门梗阻感等为主要症状。肛管直肠测压因其创伤小、无辐射、非侵入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罗马Ⅲ诊断标准以直肠和肛管压力梯度变化为依据,将功能性排便障碍分为3种类型,Rao[1]在此基础上将盆底失弛缓所致的便秘分为4种类型,本研究将各型便秘的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
中国人肛肠功能正常值建立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肛肠功能研究获成果从80年代中期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致力于肛肠功能研究,目前已获得一系列成果,首次建立了国人肛肠功能的正常值.为肛肠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采用肠道转运、肛肠动力学、盆底肌电图、排粪造影等技术,先后对近300名无肛肠疾病者和5 000余名肛畅患者,进行了结直肠、内外括约肌、盆底功能的系统研究,证实国人全肠道及肠道分段通过的时间,与西方人有重大差别;提出肛肠动学概念,发现新反射、设计新指标;开展排粪造影检查,设计了性能优于国外的相关装置;提出8种病变X线诊断标准,发现两个X线新征象;率先于国内外报道盆底松弛综合征,发现其多种松弛病变同时存在是其病理基础;提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使长期争论的两种疾病得以统一.据悉,该研究确立的肛肠疾病诊断新方法,已被中华医学杂志社制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所采用.
-
临床研究">"健固怡情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25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健固怡情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予中药"健固怡情汤"颗粒剂口服,同时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方案.2组患者均治疗20d后比较便秘临床症状评分、 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分改变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便秘症状评分及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粪便性状、排便间隔时间和Glazer盆底肌电测试前基线均值、持续收缩变异系数、耐久收缩变异系数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健固怡情汤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症状,提高盆底肌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效果观察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指由于患者排便时盆底部肌肉反射性弛缓功能失常,导致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等反常收缩,以粪便不能顺畅排出体外为基本特征,是由于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反射异常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排便时盆底肌不松弛甚至反常收缩,从而阻塞盆底出口,引起排便困难,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1].生物反馈(BF)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行为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FC)[2].
-
生物反馈疗法对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疗法对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肛管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35例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分别进行生物反馈和手术治疗,对照治疗前后排便积分和肛管肌电活动状况.结果:盆底失弛缓患者经生物反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肛管肌电活动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 ,生物反馈疗法与手术方法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盆底失弛缓便秘的有效方法.
-
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致便秘的护理体会
盆底失弛缓致便秘是消化道出口处梗阻性便秘中的一类,以排便时盆腔底部肌群不能协调同步松弛,肛管因此不能正常开放,导致排便时的阻力过高,粪便不能正常排出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症状,是顽固性便秘的主要病因之一[1]。生物反馈治疗便秘是指患者通过肛门和盆底肌肉活动的体表肌电图、肛管压力感受器、治疗师的肛门指检来了解自己的排便行为,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恰当地使用腹部肌肉增大腹压和放松盆底肌肉减少出口阻力来完成排便过程[2]。笔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对76例慢性便秘患者进行了肌电图指导下的生物反馈训练,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从肝论治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15例临床报道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慢性功能性便秘中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盆底肌群运动失调等原因导致的.根据南京市中医院对1021例慢性便秘患者分析结果显示[1],盆底失弛缓型约占功能性排便障碍的55%,其中单纯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占34.3%,合并其他功能性排便障碍者占20 7%.我院自2011年起采用疏肝行气活血法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1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unrelaxed pelvic floor syndrome,UPS)是为常见的一种出口梗阻型便秘.表现为患者静息时盆底肌呈持续收缩状态,排便时盆底肌不仅不放松,反而收缩;肛直肠角不增大,反而缩小,因而导致排便困难.
-
肌电图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护理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UPFS)是指人体排便时盆底肌反射性或随意性舒缩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是便质软排便费力,肛门阻塞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便秘[1],占慢性顽固性便秘的55%[2].A型肉毒毒素可以暂时性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使靶肌肉松弛.因此,南京市中医院盆底中心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采用在肌电图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研究进展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pelvic floor dyssynergia,PFD)是盆底肌反射性或随意性异常引起的一组症候群[1],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患者静息时盆底肌呈持续收缩状态,排便时盆底肌不仅不放松,反而收缩;肛直肠角不增大,反而缩小,因而导致排便困难[2].目前认为,该疾病为一组综合症候群,除了便秘症状外,还可能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排尿困难、肛门直肠痛、帕金森氏病等多种疾病.现将近年来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综述如下.
-
盆底失弛缓型便秘220例动态排粪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实时动态排粪造影探讨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影像特点。方法:将220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不同组别排粪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男性发病率25.07%(96/383),女11.53%(124/1075)。男性中≤30岁发病率44.44%(24/54),30~50岁27.27%(27/99),>50岁21.43%(45/210);女性中≤30岁发病率77.77%(42/54),30~50岁50.50%(50/99),>50岁15.24%(32/210)。结论:盆底失弛缓型便秘发生在功能性便秘继发盆底解剖结构异常的早期阶段。
-
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患者肛直肠动力和感觉功能的观察
对照观察了出口梗阻性便秘失弛缓型和非失弛缓型两组患者,分析其肛管直肠的神经感觉、肠壁顺应性、压力反射和影像形态以及临床症状差异.盆底失弛缓组直肠容量感觉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肠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1),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排便时肛管压力梯度与对照组相反,呈上升趋势,两组患者排便时肛直角与肛上距均有差异(P<0.05),临床症状表现亦不完全相同.结果表明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是一组有临床特征的征候群.
-
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耻骨直肠肌痉挛1例
患者男,37岁.排便困难,每天排便3~5次,每次排便伴有肛门下坠、疼痛、排便不尽感.有腰痛史,外院曾诊断为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直肠指诊:耻骨直肠肌痉挛,舒张障碍,触痛明显.直肠排便造影显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