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皱叶薄荷精油的化学分类特征
目的:对皱叶薄荷精油进行成分分析,为种源鉴定提供化学分类依据并为生产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顶空气相法对皱叶薄荷全草进行化学分析。结果:共得到64个化学成分,且皱叶薄荷主要由桉油素(Eucalyptol ,35.58%)、柠檬烯(Limonene ,16.92%)及蒎烯(Pinene ,15.33%)组成。结论:通过分析皱叶薄荷精油的组成特征及主要成分,可为其生产应用及种源鉴定提供化学分类佐证。
-
中国鼠尾草属酚酸类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研究
唇形科鼠尾草属(Salvia)植物,在全球约有1000种,中国约有84种,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尤以中国西南地区为多.本属是药用植物的一个重要类群.为了深入探讨本属植物在亲缘学、化学成分及传统疗效方面的联系,我们应用HPLC-DAD法检测了分布于本属的酚酸类成分.研究表明,本属植物所含酚酸类成分相当丰富,尤其是在宽球苏组和丹参组的植物中.这两个类群中的药用植物在传统疗效方面具有活血通经、通络的功效,在民间作为"丹参"使用的植物皆来自这两组.然而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适合作"丹参"入药的植物仅仅限制在丹参组中.同时,鼠尾草亚属的植物在传统疗效方面具有清热、凉血的倾向,这类植物是寻找抗菌、抗病毒、抗癌等药物的重要研究对象.
-
雷公藤属植物叶片中萜类成分的差异性
目的:测定雷公藤属植物叶片中5种萜类成分的含量并比较差异,研究3个物种间的化学亲缘关系.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28批雷公藤属植物叶片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雷酚新内酯、雷酚内酯和雷公藤红素5个成分的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雷公藤属植物叶片中,雷公藤甲素、雷酚内酯和雷公藤红素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内酯酮和雷酚新内酯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系统聚类将28批雷公藤属植物聚为4类:第I类为东北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第II类为雷公藤;第III类为雷公藤;第IV类为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结论:雷公藤属植物叶片中部分萜类成分含量差异明显.东北雷公藤与雷公藤化学亲缘关系较远;昆明山海棠混在2者之间,与2者无明显区分.
-
非甾体抗炎药的化学分类及其对环氧合酶选择性的认识
虽然对环氧合酶(COX)异构体理论[1]存有争议,但是其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在提出COX异构体理论之前,一般认为抑制COX愈强者,其抗炎作用就愈强,副作用也愈大.然而当COX异构体理论提出后,可以看到NSAIDs的疗效与副作用并非完全平行,这就为研制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NSAIDs打下基础.
-
抗癌有效成分番荔枝内酯化合物末端内酯环和四氢呋喃环的化学分类及NMR鉴别特征
1982年Jolad等[1]从番荔枝科紫玉盘属植物Uvaria acuminata根中分离得到第1个番荔枝内酯化合物uvaricin,它对小鼠白血病细胞有强杀伤作用,由此掀起了在番荔枝科植物中分离这类化合物的高潮,至今只在番荔枝科(Annonaceae)的番荔枝属(Annona)、紫玉盘属(Uvaria)、哥纳香属(Goniothalamus)、泡泡树属(Asimina)、卷团属(Rollinia)、木瓣树属(Xylopia)、和暗罗属(Polyalthia)等7个属中发现这类化合物.
-
食油八问
一.人为什么要吃油?答:食用油脂在有机化学分类中被归入"酯类",是一分子甘油(丙三醇)同三个脂肪酸分子结合的产物.它是人们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是为人体提供热量的重要物质之一.
-
大叶九里香叶的挥发油成分研究与植物分类
大叶九里香Murraya kwangsiensis Huang var. macrophylla Huang 属于芸香科,主产于广西龙州,为黄成就先生于1978年发表的新种[1].根据毕培曦先生的化学分类观点[2],本变种应与原变种广西九里香 M.kwangsiensis Huang 一样,同属于棕茎组.但作者深入产地调查,发现本变种植物形态与棕茎组植物形态差异甚大,较接近于九里香组.为了弄清该植物的分类地位,我们首先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
-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在生物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离子选择电极(ion-selective electrodes,ISE)是一种电化学传感体,它的电位对溶液中所给定的离子活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75年通过的对1960年电分析化学分类和命名方法的修改建议,ISE法属于电分析化学的第三类(有电极反应的电分析化学法)中的直接电位法.
-
垂体腺瘤分类的研究进展
垂体腺瘤是鞍区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5%[1].不同的研究者提出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内分泌学家根据垂体腺瘤的内分泌活性来区分;影像学家和神经外科医师则偏重于影像学或解剖学上的分类,以了解肿瘤的大小及局部侵犯程度;形态学分类包括基于细胞质染色性能的传统组织学分类,基于组织抗原性检测的免疫组织化学分类,以及超微结构分类.另外,还可利用细胞分化标记物进行分类,如调控激素表达的转录因子[2]、角蛋白[3].现就近年来有关垂体腺瘤分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各种分类法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一种条件致病节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对一株分离自慢性皮肤病变的少见细菌进行鉴定.方法用表型性状、化学分类和16SrDNA测序鉴定并作药敏试验.结果为专性需氧具有杆-球循环的棒杆菌,在无机盐基础培养基上可利用单一有机化合物为碳源进行生长,其肽聚糖型为A3((Lys-Ser-Thr-Ala),其16SrDNA序列与氧化节杆菌和多色节杆菌极接近,同源性99%以上.结论此分离菌株属于节杆菌属中的氧化节杆菌群,并可能为一新种.
-
“芝”类药材HPLC图谱及化学分类学研究
目的 基于HPLC图谱与化学成分分析对不同“芝”类药材进行聚类分析和化学分类学研究.方法 采用HPLC法对12个“芝”类药材的三萜类和甾醇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测定其中的灵芝酸A、麦角甾醇含量.以每个样品的HPLC图谱中各色谱峰的峰面积为变量,对“芝”类药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各“芝”类药材均含有麦角甾醇,灵芝酸A仅在灵芝属药材中存在,栽培灵芝中灵芝酸A的含量较野生灵芝低.聚类分析表明,12个样品可聚为5类,来源于灵芝科的样品除鹿角芝外均聚为一类,来源于灵芝科的鹿角芝和多孔菌科的另三个“芝”类药材各成一类.结论 采用化学成分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传统“芝”类药材分类方法具有一致性,HPLC图谱可用于“芝”类药材的分类和鉴别研究,该研究可为“芝”类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聚类分析在中药材分类学中的应用
目的在中药材化学识别模式中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结合统计软件的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文献[6]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和讨论结果发现能很好地将样品分开,其结果客观、可靠.由此,给中药材化学分类学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客观评价方法.
-
Actinobacteria分离株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Actinobacteria class nov.一般包括具有超过50%G+C的DNA碱基组成的微生物,其中一些菌种在生物技术和医药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分离能够产生有用化合物的微生物菌种,我们将分离对象从已进行过深入研究的Streptomyces及其以外的放线菌扩大到所有的Actinobacteria,其中包括那些具有普通细菌形态的高G+C含量革兰阳性细菌.为了对Actinobacteria这一较新的研究领域有详细的了解,我们又对两株有弱生物活性的IMB02B-165和IMB02B-172进行了多相分类学研究.化学分类和系统分类的结果表明IMB02B-165、IMB02B-172菌株均属于Arthrobacter属中Arthrobacter globiformts/Arthrobacter citreus组.
关键词: Actinobacteria 化学分类 系统分类 多相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