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作者:武文杰;郭相杰;高彩荣

    目的 观察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不同组织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改变.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标本室内2例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作为实验组,1例冰毒中毒死亡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心、脑、肺、肠组织进行HE染色,应用免疫组化SABC(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法对各组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及黏附分子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吗啡中毒死亡者检材中HE染色观察到心肌纤维溶解、断裂,心肌细胞紊乱、水肿及纤维化;脑水肿,伴局灶性出血;明显肺水肿等病理表现.类胰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及ICAM-1、VCAM-1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表达,以肺及心肌组织为著.冰毒中毒死亡者检材免疫组化染色未见明显阳性颗粒.结论 急性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的主要表现与吗啡类药物引起的非变态反应性过敏反应中,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类胰蛋白酶诱发肺泡基底膜降解、类糜蛋白酶促进心肌重塑等作用有关,而黏附分子表达升高对增强血管内炎症细胞附着与浸润发挥重要作用.

  • 电针“天枢”穴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结肠肥大细胞活化和P物质的影响

    作者:裴丽霞;张伟;宋亚芳;耿昊;陈璐;吴晓亮;周俊灵;孙建华

    目的:探讨电针“天枢”穴治疗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的效应机制.方法: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利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PI-IBS内脏高敏感模型.电针组电针双侧“天枢”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14 d.腹部回缩反射(AWR)检测内脏疼痛感觉阈值,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肥大细胞(MC)形态和数目,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类胰蛋白酶、P物质(SP)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部抬起时球囊容量阈值明显降低(P<0.05);黏膜下层和肠固有腺间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结肠组织MC数目增多(P<0.05),呈活化脱颗粒状态;结肠组织类胰蛋白酶、SP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后大鼠腹部抬起时球囊容量阈值升高(P<0.05);结肠MC数目降低(P<0.05),脱颗粒程度不明显;结肠组织类胰蛋白酶、SP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电针“天枢”穴可能通过改善结肠MC活化状态、降低SP表达,改善大鼠内脏高敏感状态.

  • 注射用双黄连与生脉注射液对Hartley豚鼠与BN大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的影响

    作者:谭梦晖;金若敏;崔金刚;朱灿伶;朱睿

    目的:研究注射用双黄连、生脉注射液对Hartley豚鼠与棕色挪威(BN)大鼠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active systemic anaphylaxis,ASA)及其相关指标,为完善中药注射剂过敏性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Hartley豚鼠或BN大鼠随机分为卵蛋白(OVA)组、注射用双黄连(双黄连)组、生脉注射液(生脉)组、正常组.2种动物分别隔日ih受试药物致敏液3次,于致敏后第14天静脉注射相应的激发液,观察激发后30 min动物的全身过敏反应症状,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BN大鼠在致敏前及激发后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变化、致敏激发后血清类胰蛋白酶变化.结果:对Hartley豚鼠或BN大鼠,OVA组、双黄连组动物均呈现过敏反应症状,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均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等炎症病理表现,但双黄连组较轻.生脉组则未见过敏反应症状以及肺组织病理异常.与正常组比较,OVA组、双黄连组、生脉组大鼠激发后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与致敏前同组动物血清总IgE水平比较,激发后OVA组、双黄连组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P <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OVA组、双黄连组大鼠激发后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生脉组有升高趋势,但是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不同品种实验动物及增加相关检测的指标,能更全面评价注射用双黄连、生脉注射液潜在的致敏性.

  • 参莲提取物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活性物质的干预作用

    作者:阮从潇;李玉洁;杨庆;陈颖;翁小刚;王岚;王迎寒;周淑媛;郭琰

    目的:探讨参莲提取物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活性物质的干预作用.方法:提取原代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纯化后以5×106个/mL浓度接种于培养板中,加参莲提取物预处理2h后,用C48/80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以及细胞裂解液中组胺(histamine),类胰蛋白酶(tryptase),以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含量,计算活性物质释放率.结果:模型组较对照组组胺释放率由32.36%升至61.71% (P <0.01),参莲提取物各剂量(100,50,25,12.5 mg·L-1)作用后,组胺释放率分别降至16.24%,26.25%,27.81%,31.50% (P<0.01);模型组较对照组类胰蛋白酶释放率由13.19%升至21.72% (P <0.01),参莲提取物各剂量(100,50,25,12.5 mg·L-1)作用后,类胰蛋白酶释放率分别降至8.60%,15.78%,8.80%,12.15%(100,25,12.5 mg·L-1组P<0.01,50 mg·L-1组P <0.05);模型组较对照组5-HT释放率没有明显变化,但参莲提取物100,50,25 mg· L-1组显著增加5-HT释放率(P <0.01,P<0.05).结论:参莲提取物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 组胺对人结肠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释放的调节作用

    作者:谢华;何韶衡

    探讨组胺对人结肠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释放的调节作用.经酶消化后获取人结肠组织肥大细胞,激发后行多种干预实验.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类胰蛋白酶.结果发现组胺可诱导人结肠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浓度为100 μg/L时组胺释放量大,为基础值的3.5倍.浓度为10 μg/L时对人肥大细胞的刺激强度与10 mg/L的抗IgE抗体相似.组胺的作用从加样后10 s开始,5 min后完成.百日咳毒素和抗霉素A联合2-脱氧-D-葡萄糖可显著抑制组胺诱导人结肠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100及1 000 μg/L的组胺与抗IgE抗体或离子载体钙同时加入细胞中,诱导类胰蛋白酶释放的能力低于组胺单独作用组.结论为组胺可激活人结肠肥大细胞,还以自身放大机制调节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

  •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翟翠静;张红凯;陈伟东;王翠芝;张冬梅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CT)及类糜蛋白酶(MCC)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组织(E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20例患者标本,其中绝经前EP组和绝经后EP组各35例,绝经前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和绝经后正常萎缩性子宫内膜组各25例.采用MaxVisionTM/H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中MCT及MCC阳性的肥大细胞(MCs)数量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 绝经前、后EP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中MCT和MCC阳性的MCs计数均值分别为高倍镜下(11.82±5.24)个和(2.94 ±2.20)个、(4.18±2.32)个和(2.18±1.52)个、(2.19±1.80)个和(0.49±0.60)个以及(0.35±0.32)个和(0.19±0.26)个.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绝经前、后EP组MCT和MCC阳性的MCs数量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在EP组中,MCT阳性的MCs数量在绝经前高于绝经后(P<0.05),而MCC阳性的MCs数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正常子宫内膜组中,MCT和MCC阳性的MCs数量在绝经前均高于绝经后(P<0.05).结论 肥大细胞(MCs)的过度活化以及伴随的炎症性损害可能是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形成及发展的原因.

  • 急性白血病类胰蛋白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艳;张蕊;卢香兰;王萍萍;樊华;吕晓毅

    为了探讨类胰蛋白酶在急性白血病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6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类胰蛋白酶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M13例,M215例,M320例,M45例,M58例)有15例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类胰蛋白酶表达为阳性,阳性率为29.4%,其中包括M11例,M2 7例,M3 5例,M52例.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类胰蛋白酶表达均为阴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类胰蛋白酶阳性的细胞数与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数、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之间没有相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41例VEGF表达阳性(80.4%);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有3例VEGF表达阳性(3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亚型的患者中,类胰蛋白酶与VEGF的表达均明显增高且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65,P<0.05).结论:类胰蛋白酶可以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异性标记物,它可能参与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亚型的血管新生.

  • 胃癌微环境中肥大细胞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刘亚楠;王娟;蔺丽慧;李佳;彭霞;肖晖;李飞;戴慧蓉;李莉

    目的 初步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胃癌微环境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份胃癌标本、20份胃良性病变标本中的MC进行标记,并分析MC数目与胃癌及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中MC数目显著高于胃良性病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分化胃癌组织中MC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癌患者高龄组与低龄组间MC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比例、TNM分期、浸润深度、分化级别、局域淋巴结转移、神经、脉管浸润各临床病理因素分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MC参与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的形成与发展,但与重要临床病理资料无明显相关性.

  • 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表达在过敏反应死亡与冠心病猝死者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付立平;张付瑶;王涛;王慧君

    目的 探讨类胰蛋白酶( tryptase)和类糜蛋白酶(chymase)在过敏反应死亡中表达及其与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的关系,为过敏反应死亡的病理诊断和法医学鉴定提供新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从本教研室2008-2011年尸检档案中挑选病例70例,并搜集其原始档案资料、福尔马林固定包埋的心脏及肺脏蜡块,复阅HE切片.分为四组:A组:冠心病猝死(SCD,20例);B组:冠心病非猝死者(CHD,20例);C组:过敏性猝死(10例);D组:阴性对照(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死者,2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和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每例肺脏、心脏的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染色情况和光密度.结果 SCD组、CHD组、过敏反应死亡组缺血心肌及肺脏内tryptase表达的OD值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脏内chymase表达的OD值在SCD组、CHD组和过敏反应死亡组均大于阴性对照组(P<0.05),SCD组、CHD组和过敏反应死亡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类糜蛋白酶虽然在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时表达有增强,但是表达量比较少,两者之间基本相同,该蛋白酶作为鉴别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证据尚不充分.类胰蛋白酶在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心和肺表达显著增强,可以作为过敏反应死亡和冠心病猝死医学鉴别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 类胰蛋白酶在冠心病患者尸检心脏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付立平;张付瑶;王涛;王慧君

    目的 探讨类胰蛋白酶(tryptase)与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从本教研室2008~2011年尸检档案中挑选病例及心脏标本共70例.分为四组:A组:冠心病猝死(SCD,20例);B组:冠心病非猝死者(CHD,20例);C组:过敏性猝死(10例);D组:阴性对照(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死者,2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和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每例左心室缺血心肌的类胰蛋白酶染色情况和光密度.结果 SCD组、CHD组、过敏性猝死组光密度值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缺血心肌中类胰蛋白酶的表达增加与SCD的发生密切相关,为SCD的诊断和临床对冠心病防治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痰中肥大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因子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晓军;何韶衡;谢华;魏继福;刘长庭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类糜蛋白酶(chymase)活性,类胰蛋白酶(tryptase)、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和中性粒细胞(NEU)、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COPD患者73例(重度21例、中度21例、轻度3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诱导痰IL-8、eotaxin水平.在Uni CAP 100全自动体外变应原检测仪上进行tryptase检测,Chymase活性测定使用琥珀酰-丙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酰苯氨(SAAPP)作为底物,采用酶标仪在410 nm连续监测吸光度的变化.结果 (1)老年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重、中、轻)痰tryptase的中位数分别为284.0、215.0、59.5 ng/L,治疗后各组痰tryptase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151.0、92.0、3.3 ng/L,P均<0.01).加重期重度、中度与轻度患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急性加重期痰IL-8、痰eotaxin中位数分别为1 299.8、454.9、78.7 ng/L;22.7、15.1、7.4 ng/L.重度、中度组痰IL-8、eotaxin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均<0.01).治疗后痰IL-8、eotaxin中位数分别为1 037.5、326.6、67.9 ng/L;7.9、6.3、6.8 ng/L.重度、中度患者痰IL-8、eotaxin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2)重、中度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痰chymase活性高于轻度组,黄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BTI)、α1抗胰蛋白酶(α1-AT)可分别抑制89%、83%的chymase活性.(3)重、中度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痰NEU、EOS绝对计数明显高于轻度加重期(P<0.01),治疗后两者均明显减低(P<0.01).(4)老年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痰中tryptase与IL-8、eotaxin、NEU、EOS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chymase与tryptase、NEU水平之间也存在相关性.结论 COPD不仅仅是NEU相关性的疾病,肥大细胞、EOS及其介质也积极参与COP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 治疗用单克隆抗体的超敏反应:表型和内型

    作者:Ghislaine Annie C.Isabwe;Marlene Garcia Neuer;Leticiadelas Vecillas Sanchez;Donna-Marie Lynch;Kathleen Marquis;Mariana Castells;顾建青

    背景单克隆抗体的广泛的应用导致了超敏反应(HSRs)发生率的增加,这阻碍了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HRSs的症状、 诊断方法及定向治疗方法均尚未标准化.目的 我们基于临床表型、 潜在的内型和生物标志物进行脱敏的治疗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循证医学的mAb HSR分类方法.方法 描述了104例患者对16种mAbs HSR的表型、 内型和生物标志物,并与526次皮下及静脉脱敏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初始反应呈现4种模式:Ⅰ型样反应占63%,细胞因子释放反应占13%,混合反应占21%,Ⅳ型迟发反应占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脱敏治疗期间突发的HSRs为23%,其中52%为细胞因子释放反应,32%为Ⅰ型反应,12%为混合型反应,4%为Ⅰ型伴Ⅳ型迟发超敏反应.58例患者对10种mAbs进行皮肤试验,41%的患者出现阳性.在脱敏治疗期间,1例患者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升高,8例患者IL-6水平升高,均为细胞因子释放表型.结论 mAbs引起的HSRs可界定为Ⅰ型、 细胞因子释放型、 混合(Ⅰ型/细胞因子释放型)型和Ⅳ型反应,可通过生物标志物如皮肤试验、 类胰蛋白酶和IL-6进行鉴别分型.当确诊为mAbs HSR时,这些表型有助于患者接受个性化和精准医学治疗,并为脱敏治疗的实施提供依据.脱敏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使出现过变态反应的mAbs仍能作为一线治疗方法.

  •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作者:Cem Akin;Ann Arbor;胡清洁

    肥大细胞的活化常见,并对维持生存是必需的.当肥大细胞病理性产生过多,或感知到对内稳态的威胁后发生活化失调,出现肥大细胞的异常活化.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指的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谱性疾病,表现为由于肥大细胞介质释放而引起的发作性的多系统症状.尽管有诊断标准的引用,并且过去10年在治疗上取得了一些进展,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仍有一些领域需要探索.这篇文章回顾目前对各种类型肥大细胞异常活化综合征的研究和治疗进展,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未知领域.

  • 肥大细胞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作者:白石山;付小兵;李秀霞;博晓真;姜笃银;陈伟;孙同柱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促纤维化作用.方法:结合MC超微结构改变,采用甲苯胺蓝和MC类胰蛋白酶(MC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67例面颈部烧伤后HS患者皮肤标本和10例正常人皮肤标本,比较MC分布特征与病理性胶原结构形成的关系.结果:在早期瘢痕(≤6个月)组织中可见胞体肥大和MCT阳性颗粒丰富的MC,其周围基质内也有MCT阳性物质分布,超微结构显示颗粒内容物丰富的MC与FB之间密切接触,可见胞膜融合和颗粒转移相;随着瘢痕增生和成熟,MC密度显著下降(P<0.05~0.001),其胞膜突起和颗粒内容物明显减少,大多分布于胶原纤维间和胶原结节的边缘.结论:MC动态分布特征和活跃的生物学行为显示其参与了HS胶原结构的形成.

  • 感觉神经对鼠皮肤伤口愈合中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赖西南;王丽丽;魏立;王正国

    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通过其胞浆内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收缩,使伤口皮缘相互靠拢,从而闭合伤口[1].通常认为肌成纤维细胞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管周围细胞分化而来,细胞间质以及巨噬细胞释放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α-SMA表达诱导因子参与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类胰蛋白酶、组织胺可以上调α-SMA的表达[2].

  •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荨麻疹诱发或加重的机制探讨

    作者:吕静;李彦希;薛梅;柯丹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的BALB/c小鼠模掣外周血及胃黏膜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变化,以探讨Hp在诱发慢性荨麻疹(CU)或使病情加重过程中的机制.方法9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1、2两组分别灌胃高毒力株(VacA+CagA+)和低毒力株(VacA.CagA+)Hp菌悬液,对照组灌胃牛血清白蛋白(BAS),分别采用组胺荧光测定法、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检测三组标奉灌胃前后外周血、胃黏膜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含量.结果 实验1、2组小鼠外周血及胃黏膜组胺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1、2两组小鼠外周血组胺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1),但实验1组小鼠胃黏膜内组胺含量低于实验2组(P<0.01);实验1、2两组小鼠外周血及胃黏膜类胰蛋白酶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1组小鼠胃黏膜类胰蛋门酶含量低于实验2组(P<0.01),但外周血类胰蛋白酶含量高于实验2组(P<0.01).结论 Hp感染可导致小鼠模型外周血及胃黏膜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含鼍均增加,这可能是Hp诱发或加重CU的重要原因之一.

  • 含胍基类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特性及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王贤杰;何韶衡

    目的介绍含胍基类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特性及功能研究进展.方法利用PubMed,Medline,Google Search,JBC-Search,HighWire等软件查阅了国内外的所有相关文献,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结果目前共有5种含胍基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抑制类胰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其中APC2059已经完成了Ⅱ期临床试验.结论含胍基类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可望成为临床治疗药物的化合物.

  • 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仲林;钟玲;臧志和;辛志伟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的作用.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玉屏风散含药血清体外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腹腔肥大细胞(RPMC)释放类胰蛋白酶的影响.结果:与空白血清组比较,玉屏风散血清组RPMC释放类胰蛋白酶的量明显降低.结论:玉屏风散体外可抑制变应性鼻炎RPMC脱颗粒释放类胰蛋白酶,可能是该方通过稳定肥大细胞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机制之一.

  • 海洛因中毒者血浆类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含量的测定

    作者:武文杰;郭相杰;郭红民;杨凯;高彩荣

    目的 探讨海洛因中毒为代表的非变态反应性过敏反应患者血浆类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的含量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对照组为22名正常人,实验组1为19例海洛因中毒者,实验组2为20例颅脑外伤患者,实验组3为22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ELISA方法检测对照组和实验各组血浆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含量.结果 三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即实验组血浆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含量较对照组均升高,而三组实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海洛因中毒、颅脑创伤与心肌梗死者血浆类胰蛋白酶及类糜蛋白酶含量均增加,提示在非变态反应性过敏反应及上述两种疾病患者均伴有肥大细胞脱颗粒或溶解,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含量升高可以作为非变态反应性过敏反应的诊断依据之一,但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和颅脑损伤,或者联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 类胰蛋白酶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I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毕丽青;赵龙凤;郝彦琴;李红

    目的 观察类胰蛋白酶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I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类胰蛋白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HSC,经系列浓度类胰蛋白酶作用后,分组进行如下实验:用噻唑兰比色法(MTT)检测HSC的增殖:用RT-PCR法检测I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肥大细胞(MC)类胰蛋白酶(1~100ng/ml)能够促进HSC增殖及I型胶原mRNA的表达,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可直接作用于HSC,参与肝纤维化过程.

149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