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克氏针加钢丝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1994年1月至1998年6月,我们运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内固定治疗小儿明显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3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4月至12岁。骨折类型:开放性3例,闭合性28例;伸直型27例,屈曲型4例。损伤原因:跌伤24例,交通事故7例;合并神经损伤6例(其中桡神经损伤5例、尺神经1例),合并颅脑外伤1例,尺桡骨骨折1例,股骨骨折2例。2 手术方法患儿仰卧位,采用臂丛或强化分离麻醉,患肢置于手架上,取肘外侧入路显露骨折端,注意要将骨折近端内侧的骨膜剥离,以保证骨折端解剖对位,或轻度桡偏,在骨折近端桡侧1cm处前后钻孔,穿入直径0.5mm钢丝后将骨折端复位,交叉打入2枚直径3mm的克氏针,折弯剪断克氏针,将钢丝收紧8字环绕在远端桡侧克氏针尾上,克氏针尾埋在皮下。术后2例因骨折距手术时间较长骨质疏松,术后加用石膏托固定外,其余术后均采用绷带悬吊一周后开始功能锻炼。术后3~4个月取内固定物。
-
基于纳滤传质模型探索有机溶液对麻黄碱的强化分离效应
该文基于纳滤传质模型探索有机溶液对麻黄碱的强化分离效应规律,以麻黄碱为目标成分,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筛选乙醇浓度与溶液pH对纳滤截留的敏感区域,进而基于纳滤传质数学模型,拟合传质系数与有机溶剂浓度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截留相对分子质量450,pH6.0,乙醇浓度由20%升高至40%,传质系数呈下降趋势,麻黄碱出现强化截留分离行为,在相同条件下,溶剂更换成甲醇和乙腈,也产生相似的强化截留分离效应,3种常见有机溶剂的浓度与强化效应呈正相关,表现为乙腈>乙醇>甲醇.以麻黄碱为例探索有机溶液环境下的纳滤分离机制研究,为中药生物碱类成分的常温化纳滤分离提供理论支撑.
-
有机溶液环境中阿魏酸的纳滤“强化”分离行为研究
目的 研究有机溶液环境中阿魏酸的纳滤“强化”分离行为.方法 以阿魏酸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考察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乙醇体积分数、溶液pH值对阿魏酸纳滤截留的影响,筛选乙醇体积分数与溶液pH敏感区域;采用纳滤传质数学模型拟合传质系数与有机溶剂浓度的相关性,分析有机溶剂对阿魏酸纳滤“强化”分离规律.结果 截留相对分子质量450纳滤膜,pH 8.0,乙醇体积分数由20%升高至40%,传质系数呈下降趋势,阿魏酸出现“强化”截留分离行为,在相同条件下,溶剂更换成甲醇和乙腈,也产生相同的“强化”截留分离效应,3种常见有机溶剂的体积分数与“强化”效应呈正相关,表现为乙醇≈甲醇>乙腈.结论 纳滤“强化”分离效应与有机溶剂的种类和体积分数相关,以阿魏酸为例探索有机溶液环境下的纳滤分离机制,为有机溶剂环境下中药中酚酸类成分的常温化富集提供理论支撑.
-
桡骨内固定致拇指功能受限1例
患儿张某,男,12岁,跌伤致右桡骨中段骨折,在外院手法整复失败,于2001年3月20日来诊.X线片显示桡骨骨折面为斜形,错位,在强化分离麻醉下行切开复位,直径3mm的三角针预弯后从远折端逆行从腕部桡背侧穿出,骨折复位后,再将三角针打入近折端,针尾弯曲后埋于皮下,住院12天痊愈出院.3个月后,拍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但右拇指活动受限,未节不能完全伸直,当时考虑可能系拇长伸肌腱粘连所致.遂在麻醉下切开显示针尾,探查拇长伸肌腱,发现肌腱恰在三角针的针刃处磨擦,已大部变性变细断裂,仅少部肌腱组织相连,拔针后,将变性磨损的肌腱切除约1cm,予以断端吻合,背伸位石膏托外固定.6周后去石膏给舒筋活血汤熏洗,行拇指功能练习.2个月后拇指功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