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评估价值

    作者:杨晶;陈天风;牛世芹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腕管综合征患者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以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 7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测定,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结果腕管综合征 20例 (29% ,20/70),其中单纯性腕管综合征 14例 (70% ,14/20);无症状者 12例 (60% ,12/20),电生理检查显示双侧正中神经腕-指间损害 13例 (65% ,13/20),单侧损害 7例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及运动末端潜伏期异常者 11例 (55% ,11/20).轻、中度损害 15例( 75% ,15/20),重度损害 5例( 25% ,5/20).结论糖尿病腕管综合征以无症状为特点,应用电生理检测手段,早期发现亚临床腕管综合征,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

  • 肌电图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腕管综合征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

    作者:江澜;袁伟芳;沈晓艳

    应用神经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腕管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结果表明神经肌电图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腕管综合征.

  • 久坐导致坐骨神经损伤两例肌电图分析

    作者:宋春莉;刘效巍;许晶

    报道2例因久坐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对其肌电图进行分析.两例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末端潜伏期均异常,F波均异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异常,胫骨前肌、腓肠肌、趾短伸肌、股二头肌呈神经元性损害;股四头肌未见异常,说明胫神经腓总神经均受损,坐骨神经损伤.提示肌电图在坐骨神经损伤定位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

  •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在尺神经病变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宋春莉;高淑敏;洪晓军;赵冬卉

    对23例尺神经病变患者31条尺神经、31条正中神经1条桡神经,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拇短肌各31块行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结果2例尺神经在损伤的局部传导减慢,21例为肘部尺神经病变患者中,NCV均有异常改变;肌电图小指展肌及第一骨间肌均呈神经元性损害.提示在尺神经病变中肌电图、NCV可提供神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程度,同时可预测预后.

  •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30例神经肌电图观察

    作者:袁伟芳;江澜

    应用肌电图仪对30例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做健、患侧肌电图、运动传导潜伏期(Lat)和诱发电位波幅(Amp)的检测,结果30例患侧肌电图均有失神经电位,部分性损害27例,严重损害2例,完全性损害1例.Amp均明显衰减,与健侧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测可以较全面客观诊断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对判断其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 运动诱发电位在吉兰-巴雷综合征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安梅

    对14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肢体近、远端肌肉记录的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检查,并与同时进行的肌电图检查结果作了相互比较,MEP检查阳性率为94%,而传统肌电图检查阳性率为86%,提示MEP检查可作为早期病例筛查的有效手段之一.

  • 糖尿病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电生理特征

    作者:古美华;陶细姣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发病情况及电生理表现.方法对22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神经-肌电图检测.结果223例患者中检出CTS 34例,男13例,女21例,主要表现为正中神经(拇短展肌-腕)运动传导潜伏时延长,(指I-腕)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拇短展肌松弛状态见失神经表现.结论腕管综合征在糖尿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其电生理表现与一般腕管综合征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 早期介入温经活血针灸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200例

    作者:顾成光;卞光荣;陈丽萍;杨正明;杨赞

    目的观察温经活血针灸法早期介入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面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①选择2004-01/2005-10连云港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科门诊的面神经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②两组均口服抗炎西药治疗.针灸治疗组加用点刺放血(用CE0297型采血器5.0深度点刺穴位,每穴三四次,然后局部拔罐使之出血1~3 mL.1次/d,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 d,治疗2个疗程)加隔药灸(将以牵正散配方全虫、白芥子、白附子为主自己加工中药细末水调,做成药饼,用大灸柱隔药饼灸,每穴灸5壮,治疗取穴,次数,疗程同点刺放血).③于患者初诊时,治疗1,2,3周后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④于患者治疗10 d后采用英国牛津HYNEIGY(5CH)型肌电图经皮测试评估治疗效果.⑤计量及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和x2检验.结果面神经炎患者20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灸治疗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1.87,8.51,14.75,P<0.01).②针灸治疗组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x2=27.49,P<0.01).结论温经活血针灸法早期介入可改善面神经炎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疗效.

  •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欣宇;李永航;冯秋霞

    目的应用肌电图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进行检测,并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06/2003-10住院的糖尿病患者54例.肌电图测定其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当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0 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 m/s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5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①54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其中74%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下肢比上肢更加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正中神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有神经病变者的病程、高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无神经病变组有明显差异.③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因素依次为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肌电图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更为敏感.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 肌电图对周围神经损伤的鉴定作用

    作者:高辉;邓祖华;汪荣;张文静;陈忠阜

    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受损相关部位神经进行运动和(或)感觉神经传导测定,以及相应支配肌进行肌电图检查,探讨肌电图对周围神经损伤的鉴定作用.方法应用肌电图仪对1997-05/2005-01荆门市优抚医院1 352例患者进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测定,观察肌肉的自发电活动,分析轻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和重收缩时的募集类型及峰值,结果与本科正常值对照.结果1 35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正常范围312例(23.1%),轻度失神经支配346例(25.6%),中度失神经支配358例(26.5%),重度失神经支配261例(19.3%),完全失神经支配75例(5.5%).法医鉴定结论:重伤429例(31.7%),轻伤662例(49.0%),轻微伤261例(19.3%),其中评残245例(18.1%).结论肌电图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定性、定量诊断,能够客观地评价神经功能、判断预后.

  • 正常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40例分析

    作者:许虹;颜淋;刘磊;李美山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的正常值,为诊断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志愿者40例,年龄22~53岁,男女各20例.分别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MCV和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SCV.分析指标包括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结果:NCV在正常人男女之间、左右侧肢体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慢.结论:NCV检测是周围神经病的重要诊断技术之一,而正常值的确定是临床诊断的前提.不同年龄组应采用各自的正常值.

  • 单纤维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真真;陈文明;卢祖能;王镇涛;曾庆杏;聂传云

    目的探讨单纤维肌电图 (SFEMG)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中的应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 36例,采用 Viking IV肌电图仪,测定指总伸肌的颤抖和纤维密度 (FD),同时进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 (NCS)并测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结果颤抖和 FD具有相关性,且均与 HbA1c呈正相关.18例 NCS异常者,颤抖值均超出正常范围 (11例伴阻滞 ), 14例 FD增加; 18例 NCS正常者, 7例颤抖值增大 (3例伴阻滞 ), 5例 FD增加.结论颤抖和 FD所反映的失神经-神经再支配与代谢状况相关联; SFEMG是 DPN早期诊断的敏感手段,可发现亚临床神经病.

  • 硬膜外阻滞后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变化

    作者:陈远俊;李雪红

    采用硬膜外阻滞后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并对治疗前后的肌电图作检测.总有效率为84%(42/50).结果提示此法能有效地减轻神经根压迫和改善其传导功能.

  • 有源电极表面肌电信号在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何庆华;吴宝明;王禾;杜晓兰;钟渝

    目的:准确地检测表面肌电信号.方法:研究减小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中的噪声方法,探讨如何采用差分结构放大器、有源电极、滤波器等方法设计电极单元,以及电极形状和正确的放置方法.结果:采用仪用放大器AD620设计了双极性的有源电极成功用于表面肌电信号检测.结论:实验表明,采用有源电极可以提高信噪比,减小噪声,有效地提取出表面肌电信号.

  • 神经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晖;黄芳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运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200例糖尿病患者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为127例.经肌电图检查增至184例,确诊率由63.5%上升到92.0%;存无症状的73例中经肌电诊断异常为57例,异常率为78.1%.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 瞬目反射对慢性乙醇中毒性神经疾病的评估意义

    作者:罗伟;李靖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对慢性乙醇中毒性神经疾病(chronic alcoholic neuropathy,AN)的评估意义.方法对42例CAN患者进行了瞬目反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AN组异常18例(43%),以R1波幅下降和潜伏期延长为主,1波幅和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瞬目反射是CAN累及中枢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可客观评价中枢神经受损的性质、程度和部位.

  • 经食管电极和表面电极两种途径进行膈神经刺激的比较

    作者:侯宇虹;罗远明;李寅环;郑则广;陈荣昌

    目的:探索表面电极进行单侧膈神经刺激测量膈神经传导时间和膈肌动作电位的可行性,并与经典方法食管电极记录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1/06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15名健康志愿者使用表面电极通过单侧磁刺激膈神经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及诱发的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幅值,并用配对t检验与标准的经食管电极检测所得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进行双侧膈神经传导时间及膈肌动作电位与年龄、身高、体质量和腹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5名受试者全部完成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膈神经传导时间:表面电极测定的结果与经食管电极结果相似[左侧:(6.68±0.76),(6.63±0.52)ms;右侧:(6.14±0.67),(6.02±0.48)ms,P>0.05].②膈肌动作电位幅值:表面电极测定的结果显著低于经食管电极测定结果[左侧:(1.14±0.36),(2.31±0.87)mV;右侧:(1.05±0.52),(2.17±0.90)mV,P均<0.001].③经食管电极和表面电极测定的左侧膈肌动作电位幅值无显著相关性(尸=0.174),右侧有显著相关性(尸=0.025).④两种途径测定的双侧膈神经传导时间及膈肌动作电位幅值与年龄、身高、体质量及腹围均无相关性.结论:①采用单侧磁刺激膈神经时,表面电极测得的膈神经传导时间与食管电极检测结果相似,但膈肌动作电位显著降低.②年龄、身高、体质量及腹围对表面电极和食管电极检测结果的影响均较小.

  •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电生理变化

    作者:林木南;刘献祥;杨文英;刘建华;郭健红;高晖;王璟;张朝春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前后电生理指标变化,探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2-08/2004-03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痛症科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1~63岁.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选4号或3号小针刀,按针刀疗法的四部进针法,刀口线避开神经、血管,针刀垂直于颈项部皮肤进针,用针刀松解棘间韧带和相应的肌肉、韧带筋膜、关节囊.先纵行切开或剥离,再横行剥离,如有结节需切开剥离.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使不出血为止.针刀松解后观察20 min,若无晕针等不良反应时,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术后推拿治疗.5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③应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生产的ESAOTE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正中神经(感觉/运动神经)、尺神经(感觉/运动神经)、桡神经(感觉/运动神经)、肌皮神经(运动神经)、腋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诱发电位波幅.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刀治疗前后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共检查肌肉100块(治疗前后各检查50块).治疗前50块肌肉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损害.经针刀治疗后,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②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快于治疗前(P<0.05~0.01).③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感觉传导的潜伏期:治疗后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0.01);正中、尺、桡、腋、肌皮神经运动传导的诱发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治疗后明显高于或快于治疗前(P<0.05~0.01).结论:针刀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是一种可行的确实有效的方法.

  • 电刺激对失用性肌萎缩肌肉肌力与肌电影响的生物学效应

    作者:吕晓宇;郝选明

    目的:建立大鼠失用性肌萎缩的动物模型,观察固定后不同时间电刺激治疗对模型鼠股四头肌肌力和诱导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3在华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进行.在预备性动物建模成功的基础上,将125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5组(n=25):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24 h,1,2,3周电刺激组:均采用长腿石膏固定法,使大鼠膝关节固定,各组分别在固定后24 h内,1,2,3周时进行电刺激治疗.电刺激采用T90-Ⅱ电脑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器,波形为方波,电流强度为5 mA,刺激时间为10 min/d,隔天进行.分别于实验前和固定后1,2,3,4周各周末采集股四头肌肌力、诱导肌电图放电水平.结果:1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放电水平: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 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1.26%,34.65%,45.67%,和55.12%,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②肌力:正常对照组的在4周期间并无明显变化;其他各组均从第2周发生显著下降,至第4周,24 h,1,2,3周电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8.97%,53.10%,61.38%,和达66.90%,实施电刺激越早,降低幅度越小.结论:①大鼠的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会随固定时间延长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且下降的幅度随固定时间延长而加大.②电刺激并不能完全防止肌力和肌电图放电水平的下降,但可以有效缓解下降的速率.③在固定后电刺激治疗实施得越早,肌肉功能降低的速率越慢,降低的幅度越小.

  • 脊髓损伤患者肌电图F波与痉挛的相关性

    作者:刘雅丽;高伟;尤春景;郭铁成;许涛;喻澜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肌电图F波是检测损伤节段以下的腱反射和肌张力的有价值的手段.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痉挛、僵硬和肌张力增高可以有F波放电的改变.然而,目前对脊髓损伤后F波的变化以及F波与损伤后节段以下肢体痉挛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小潜伏期、F波的出现率以及F波的时间离散度各指标与脊髓损伤后痉挛之间的相关性.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于2002-06/2004-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29例,为脊髓损伤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健康自愿受试者29例,为正常对照组.方法:采用Ashworth量表对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痉挛程度进行分级,评定患者双侧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的Ashworth分级.采用丹麦产的Kepoint1.5型肌电图仪进行F波的检测.记录双下肢胫神经F波的小潜伏期、F波的大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计算F波的时间离散度(即为F波的大潜伏期与F波的小潜伏期之间的差值)以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主要观察指标:比较各指标在脊髓损伤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痉挛与F波的时间离散度、F波的出现率以及F波的小潜伏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患者29例和正常对照者29例,均进人结果分析.①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正常对照者高,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分别为(9.2±1.9),(6.7±1.0)ms,P<0.000 1].②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出现率比正常对照者低,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分别为(84.5±6.2)%,(89.5±5.7)%,P<0.05].③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小潜伏期比正常对照者高,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与痉挛Ashworth评分之间呈线性正相关(r=0.790 31,P<0.000 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出现率与痉挛Ashworth评分之间呈线性正相关(r=0.742 03,P<0.000 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小潜伏期与痉挛Ashworth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1 68,P>0.05).结论:F波的时间离散度和F波的出现率可以作为脊髓损伤患者电生理评价的敏感性指标,用于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的痉挛程度.

408 条记录 13/21 页 « 12...10111213141516...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