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盐霉素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冰;盛丹丹;李善心;张黎

    盐霉素(salinomycin ,SAL)作为一种抗生素,已广泛用于畜牧业,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该药对多种肿瘤及肿瘤干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体内外研究及早期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SAL具有抗肿瘤多重耐药活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但是,SAL的水溶性较差,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SAL制剂学的研究得到药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年来SAL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碳酸酐酶Ⅸ抗体在制备抗肿瘤靶向制剂中的应用

    作者:王琳;杨智钧;徐秋萍

    以碳酸酐酶Ⅸ抗体(anti-CAⅨ)为靶头,采用透析法制备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并考察其载药率、包封率、粒径等指标及抗肿瘤靶向性.结果表明,anti-CAⅨ修饰的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呈圆球状,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5.26±0.03)%、(80.93±1.01)%、(146.5±48.9) nm和(-14.79±0.67) mV.去甲斑蝥素及其anti-CAⅨ修饰的胶束对A549肿瘤细胞在体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载药胶束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游离药物.荷A549肿瘤的裸鼠体内试验也表明,anti-CAⅨ修饰的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能显示出主动靶向效果,高剂量组(l mg/kg)的抑瘤率达到75.65%.

  • 一种新型蛋白缓释载体——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研究

    作者:于迪;周建平;霍美蓉;陈权

    目的:研究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辛基-O, N-羟乙基壳聚糖(OGC)分子量和辛基取代度不同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负载及其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制备BSA-OGC纳米胶束;高速冷冻离心和荧光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并测定粒径、Zeta-电位;在PBS 7.4(37 ℃)中测定BSA-OGC纳米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用SDS-PAGE明胶电泳考察BSA在纳米胶束体外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辛基取代度越高,BSA的包封率和载药量越小,且释放越慢;分子量对BSA的负载影响不大,但BSA的释放会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变慢;OGC可保证BSA在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结论: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OGC可作为优良的蛋白缓释载体.

  • Box-Behnken 效应面法优化黄芩素纳米胶束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伏东宁;李祥永;常志惠;徐连明

    目的:采用 Box-Behnken 效应面法优化工艺,制备黄芩素-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磷脂纳米胶束,以改善其溶解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黄芩素-solutol HS15-磷脂复合纳米胶束(BA-Sol-Pls),分别以乙醇用量(X 1)、solutol 质量浓度(X 2)、磷脂质量(X 3)浓度为考察因素,采用 B-B 试验进行设计,粒度测定仪考察纳米胶束粒径和 Zeta 电位,超速离心法考察胶束的包封率及载药量;效应面法筛选载药纳米胶束的佳处方。结果优化处方制备的载药纳米胶束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10±5.98)nm,Zeta 电位为-(21±0.92)mV,包封率为90.38%,载药量为5.35%。结论采用 Box-Behnken 效应面法优化黄芩素纳米胶束制备工艺是有效可行的。

  • 新型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制备及体内外性质研究

    作者:李梦双;林桂明;李君;吴祥根

    目的 制备新型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检测其理化性质,并观察其生物学性质.方法 通过溶剂蒸发·水化法制备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分别测定其粒径、包封率和稳定性;通过眼局部刺激实验方法考察纳米胶束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作用;采用眼局部刺激实验方法测定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的体内眼局部刺激性;以兔眼表给予花生四烯酸溶液建立眼局部炎症模型,评价纳米胶束的抗炎活性.结果 使用聚己内酰胺一聚乙酸乙烯酯一聚乙二醇聚合物成功构建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粒径为(50.1±1.0)nm,包封率为(99.37±0.76)%;储存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12周后储存在4℃质量比为18:1的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药物含量仍有(98.13±0.97)%,而质量比15:1的药物含量为(89.32±1.59)%.25℃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与4℃结果相似,因此佳处方质量比为18:1.制备的姜黄素纳米胶束呈橙红色透明状,优化处方后的纳米胶束粒径、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分别为(50.1±1.0)nm、0.079±0.011和-(1.83±0.67)mY,包封率为(99.37±0.76)%.姜黄素溶液在pH6.0至pH7.4的不同条件下,降解速度分别是对应姜黄素纳米胶束降解速度的24.9倍、28.4倍、44.8倍、73.7倍、315.0倍和662.1倍.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浓度为500.00μg·mL-1的姜黄素纳米胶束孵育细胞48 h后,细胞存活率为86.89%;4.5 mg·mL-1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孵育细胞lh后未发现细胞毒性.兔眼局部刺激性实验结果显示,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1mg·mL-1)和空白PBS 3组实验在不同时间点的临床评分均在0~2的范围内,属于无刺激性等级.体内角膜渗透性结果显示,姜黄素纳米胶束组的荧光强度均显著强于姜黄素溶液组.抗炎活性结果显示姜黄素纳米胶束表现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抗炎活性.结论 局部聚合物构建的姜黄素纳米胶束滴眼液显著改善了姜黄素的体内外及生物学性质,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眼用姜黄素制荆.

  • 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的接枝率对其纳米胶束自组装特性的影响

    作者:秦靖雯;郏亚静;徐佳迪;郭双;李武山;张刘源;陈贵梅;杨心督;陈红丽

    目的 研究合成产物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mPEG-g-CS)中聚乙二醇接枝率对其纳米胶束自组装特性的影响,为自组装纳米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5种不同的壳聚糖(CS)与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的投料质量比(CS/mPEG分别为1∶1、1∶3、1∶6、1∶9、1∶12),通过甲醛连接法合成不同接枝率的mPEG-g-CS.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荧光强度计算mPEG-g-CS临界胶束浓度,并通过粒径分析仪分析自组装纳米胶束粒径分布.比较接枝率不同的聚合物对其临界胶束浓度及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 CS质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mPEG投料质量比增加(CS/mPEG分别为1∶1、1∶3、1∶6、1∶9),聚合物接枝率和临界胶束浓度均依次增高(P<0.05).其中投料质量比为1∶1组自组装纳米胶束平均粒径大,投料比为1∶6组平均粒径小;除投料比为1∶9组与1∶12组平均粒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余各组平均粒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PEG 1∶1组和1∶3组粒径分布出现双峰,1∶6组、1∶9组、1∶12组粒径分布呈现均一单峰分布.结论 通过控制mPEG和CS的投料质量比可获得不同接枝率的mPEG-g-CS样品,mPEG-g-CS能自组装成纳米胶束,且接枝率不同的聚合物其纳米胶束自组装特性和粒径分布亦出现差异.根据其胶束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投料比为1∶6和1∶9的聚合物有望作为纳米药物载体.

  • 叶酸靶向负载索拉非尼的磁性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

    作者:马靖;张磊;巩发明;张芳;张培东

    目的 探讨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及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的磁性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靶向性、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方法 制备由叶酸修饰及无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的磁性纳米胶束,将不同浓度(10.0000、5.0000、2.5000、1.2500、0.6250、0.3125 μmol/L)的纳米胶束分别与人肝癌细胞HepG2共孵育1h,以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其靶向性,以噻唑蓝(MTT)法测定HepG2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叶酸靶向纳米胶束与HepG2细胞共孵育后行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内存在大量铁,非叶酸靶向纳米胶束及体外竞争抑制实验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细胞内铁浓度极低;MTT法显示叶酸靶向药物组对HepG2细胞的总平均抑制率为38.13%,非叶酸靶向药物组为2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叶酸靶向药物组的平均细胞凋亡率为17.01%,非叶酸靶向药物组为11.04%,而对照组为7.89%,叶酸靶向药物组的细胞凋亡率较非叶酸靶向药物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的磁性纳米胶束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 负载超顺磁性氧化铁及索拉非尼的叶酸靶向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磁共振响应特征

    作者:马靖;臧娴;蒋媛媛;张培东;张芳;巩发明;张磊

    目的 探讨负载索拉非尼及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的叶酸靶向纳米胶束及非叶酸靶向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以及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术(MRI)监测纳米胶束对HepG2细胞的靶向性过程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有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及SPIO的纳米胶束(Fa-PEG-PCL-SPIONs),以无叶酸修饰的负载索拉非尼及SPIO的纳米胶束作为对照,分别测量其粒径、超顺磁性及负载率等表征,然后将不同索拉非尼浓度(10.000、5.000、2.500、1.250、0.625 μmol/L)的叶酸靶向及非叶酸靶向纳米胶束分别与人肝癌细胞HepG2共孵育1h,以MRI观察共孵育后HepG2细胞T2加权成像(T2WI)上的信号强度及信号变化率的变化.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叶酸靶向及非叶酸靶向聚合物纳米胶束制备成功,两者的粒径分别为74、80 nm,铁含量分别为16.3%、18.1%,索拉非尼含量分别为6.2%和6.6%;体外MRI显示叶酸靶向纳米胶束与人肝癌HepG2细胞共孵育后在T2WI上信号明显减低(索拉非尼浓度为10.000、5.000、2.500、1.250、0.625 μmol/L时,MRI信号变化率均值分别为-70.35%、-55.13%、-43.71%、-39.47%、-22.05%),而非叶酸靶向胶束组信号无明显减低(索拉非尼浓度为10.000、5.000、2.500、1.250、0.625 μmol/L时,MRI信号变化率均值分别为-10.38%、-1.78%、-1.51%、-1.40%、-1.87%).结论 成功制备具有超顺磁性的负载索拉非尼及SPIO的叶酸靶向纳米胶束及非叶酸靶向纳米胶束,并且纳米胶束对HepG2细胞的靶向性过程可以通过临床型MRI仪进行动态监测.

  • 基于甘草酸为载体的紫杉醇-甘草酸纳米胶束的构建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评价

    作者:杨富恒;李国锋;李振东;程志宏;戴佩旻;王丽;刘旭东

    目的:构建紫杉醇-甘草酸纳米胶束(paclitaxel-loaded glycyrrhizic acid micelle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口服生物利用度进行考察.方法:所制备纳米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计算;采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其粒径分布;以紫杉醇溶液作为对照组,考察纳米胶束口服给药后药动学的变化;采用在体in-situ肠封闭法考察不同肠道对紫杉醇的吸收差异.结果: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载紫杉醇-甘草酸纳米胶束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245.42±5.62) nm;药物胶束的包封率为90.22%±0.27% (n =3),载药量为7.90%±0.10%(n=3);与对照组相比,纳米胶束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约6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紫杉醇在空肠以及结肠上吸收的增加引起.结论:该方法所制备的纳米胶束制剂能有效提高紫杉醇口服生物利用度,发挥甘草酸药物载体的特点以及药用安全性的优点,该纳米胶束可作为紫杉醇新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其水溶性成分连翘苷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

    作者:李伟泽;赵宁;梁泽;康翰方;李金杰

    目的:采用纳米胶束增溶技术制备同时含有脂溶性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连翘苷(PN)等的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并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水溶性成分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提法提取连翘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并用GC-MS测定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再将挥发油以纳米胶束的形式增溶于水溶性药液中制备全成分载药液体制剂(ACLL),采用透射电镜(TEM)、光子相关光谱仪(PCS)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考察挥发油纳米胶束的药剂学性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N含量,采用水平双室扩散池法考察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对PN体外透皮、透黏膜吸收的影响,并与连翘水溶性药液(HCLL)进行对照.结果:连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49.01%)、α-蒎烯(15.78%)、β-罗勒烯(13.79%)、芳樟醇(5.91%)、α-侧柏烯(2.07%)、β-香叶烯(1.91%)与异松油烯(1.84%)等萜烯类混合物;挥发油胶束为圆球形,粒径为193.3 nm,Zeta电位为-83.8 mV;连翘药液为澄清透明的棕褐色液体,其中PN含量为0.225 mg/mL.实验表明,ACLL组的PN在整个透皮、透黏膜实验过程中的累积透过量始终高于HCLL;7.0 h时,对于透皮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2.04倍,透黏膜给药实验ACLL组PN累积透过量是HCLL组的1.16倍.结论:连翘挥发油纳米胶束能够促进水溶性成分PN的透皮、透黏膜吸收,体现了其全成分作用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阐明了中药全成分发挥协同作用的机理之一.

  • 靶向Endoglin的CL-PEG-MnFe2O4探针构建及体外实验

    作者:杨华;龚明福;邹利光;张松;舒通胜;周培华

    目的:合成靶向细胞内皮糖蛋白(Endoglin)的CL-PEG-MnFe2O4分子探针,并探讨其在肿瘤新生血管及新生淋巴管双重靶向显像中的可行性.方法:将与Endoglin特异性结合的多肽CL-1555与超敏感的聚乙二醇两亲片段修饰的MnFe2O4(PEG-PCL-MnFe2O4)纳米胶束耦联制备靶向Endoglin的CL-PEG-MnFe2O4纳米胶束.用CL-PEG-MnFe2O4标记肿瘤源性血管内皮细胞(VECs)及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通过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及核磁共振成像了解纳米粒内皮细胞的结合情况及MRI信号改变.结果:在相同铁浓度下,CL-PEG-MnFe2O4标记的肿瘤源性内皮细胞的标记率较PEG-PCL-MnFe2O4高.在铁浓度为0、0.5、1.0、2.0、5.0及10.0 μg/mL时,靶向CL-PEG-MnFe2O4和非靶向PEG-PCL-MnFe2O4标记诱导后VECs的标记率分别为0%、(27.75±3.84)%、(61.63±3.12)%、(83.43±3.76)%、100.00%、100.00%和0%、(14.56±3.24)%、(37.53±2.62)%、(51.62±3.32)%、(88.36±4.26)%、100.00%.在T1WI,信号强度呈缓慢升高;在T2WI,信号强度逐渐下降,T2*WI下降更明显.相对于非靶向PEG-PCL-MnFe2O4纳米胶束标记肿瘤源性内皮细胞和靶向CL-PEG-MnFe2O4纳米胶束标记未诱导内皮细胞,靶向CL-PEG-MnFe2O4纳米胶束标记的肿瘤源性内皮细胞信号改变更明显,但随着标记铁浓度的增加,该差异逐渐减小.结论:CL-PEG-MnFe2O4纳米粒在体外能与肿瘤源性VECs和LECs特异性结合,并可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测,这为肿瘤新生血管及新生淋巴管的双重靶向显像提供了实验基础.

  • 紫杉醇纳米胶束冻干粉针剂的细胞毒性评价

    作者:杜卓;余巧;潘昕;钟琳;杨海云;卢建;叶泉英;崔志新

    目的 对紫杉醇/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胶束冻干粉针剂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研究评价.方法 采用四噻唑蓝(MTT)法研究高分子嵌段共聚物PEG-PBLG、紫杉醇/PEG-PBLG冻干粉针剂对体外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 与增溶剂聚氧乙烯蓖麻油的较强细胞毒性相比,高分子材料PEG-PBLG安全性好,仅在200 μg/mL浓度时才表现出有细胞毒性;当紫杉醇浓度≤10 μg/mL时,紫杉醇/PEG-PBLG冻干粉针剂对2种人癌细胞的毒性均低于相应浓度的市售紫杉醇注射剂(P<0.01);结论 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相比,紫杉醇/PEG-PBLG冻干粉针剂能极大降低药物在体外的细胞毒性,并且该高分子嵌段共聚物本身毒性较低,安全性好,该纳米胶束制剂具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N-软脂酰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其改善靛玉红水溶性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来友;蒋刚彪;方羽生;巫玮;臧林泉;曾明华

    目的 制备N-软脂酰基壳聚糖(PLCS)纳米胶束,改善难溶性药物靛玉红的溶解性与生物利用度.方法 首先使用溶胀的壳聚糖与软脂酸酐在二甲基亚砜溶剂中反应合成水溶性的PLCS,通过IR和1H-NMR表征PLCS的结构;然后用其负载靛玉红,以激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检测载药纳米胶束的物理特征,用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后进行载药纳米胶束腹腔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与靛玉红混悬剂对照.结果 合成得到的PLCS能很好地负载并增溶靛玉红,载药率可达10%左右.药动学研究表明,用PLCS载靛玉红后较靛玉红混悬剂的AUC提高了2.21倍,显著提高了靛玉红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结论 PLCS可作为提高难溶性药物靛玉红生物利用度的有效载体,进而可能改善靛玉红治疗白血病的疗效.

  • 紫杉醇纳米胶束冻干粉针剂的药效评价

    作者:杜卓;余巧;王红胜;潘昕;陈卓佳;周娜;邝嘉乐;杨安平

    目的 对紫杉醇/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纳米胶束冻干粉针剂的抗肿瘤药效学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荷瘤裸鼠模型,对紫杉醇/PEG-PBLG纳米胶束冻干粉针剂在体内外的抗肿瘤效果进行研究,并与市售紫杉醇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液进行比较.结果 当紫杉醇浓度≤10μg/ml时,紫杉醇/PEG-PBLG冻干粉针剂对体外HepG-2肝癌细胞的毒性低于相应浓度的市售紫杉醇注射剂(P<0.01);而冻干粉针剂在移植瘤的肝癌裸鼠模型中,具有与市售紫杉醇注射剂相当的抑制肿瘤疗效(P>0.05).结论 紫杉醇/PEG-PBLG冻干粉针剂具有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相当的抗肿瘤作用,并且细胞毒性降低,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高分子纳米铂(Ⅳ)的体内外抗肿瘤效果

    作者:侯杰;焦成斌;尚进才;张晓丽;罗兰

    目的 探讨高分子纳米铂(Ⅳ)对原位肝癌小鼠的抗肿瘤效果及对肝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1)对100只小鼠构建原位肝癌模型,选取36只造模成功的肝癌小鼠分为高分子纳米泊(Ⅳ)组和奥沙利铂(Ⅱ)组各18只,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于干预1h、3h、6h、9h、12h、24h后,分批处死小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小鼠心、肝、脾、肺、肾器官内铂药含量;(2)取54只造模成功的肝癌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高分子纳米铂(Ⅳ)组和奥沙利铂(Ⅱ)组各18只,干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干预后第1、3、5、7、9、11天分批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并测量肿瘤体积;(3)将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奥沙利铂(Ⅱ)组(0.1μg/ml、1μg/ml、10μg/ml、100μg/ml)以及不同浓度高分子钠米铂(Ⅳ)组(0.1μg/ml、1μg/ml、10μg/ml、100μg/ml),干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奥沙利铂(Ⅱ)与高分子纳米铂(Ⅳ)干预,空白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培养液,继续培养48 h、72 h后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1)干预1 h时,奥沙利铂(Ⅱ)组小鼠的肝及肾组织中铂药含量高,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奥沙利铂(Ⅱ)组小鼠的肝组织中铂药含量逐渐下降;高分子纳米铂(Ⅳ)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铂含量基本保持于一个稳定水平,干预6 h时肾组织中的铂含量较干预1 h时明显下降.(2)空白对照组小鼠的肝脏体积随时间延长而迅速增大,奥沙利铂(Ⅱ)组及高分子纳米铂(Ⅳ)组小鼠肝脏肿瘤增长缓慢,干预11天时肿瘤组织未见明显生长,且从第3天开始高分子纳米铂(Ⅳ)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有减小趋势.(3)干预48 h时,奥沙利铂(Ⅱ)组HepG-2细胞的活性低于高分子纳米铂(Ⅳ)组,但干预72 h时相反.结论 高分子纳米铂(Ⅳ)对原位肝癌小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的制备及抑瘤作用研究

    作者:王琳;陆丹玉;方晨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并研究其抑瘤作用.方法:采用三嵌段共聚物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在水中自组装形成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观察所制纳米胶束形态,考察其载药率、包封率、粒径和Zeta电位.通过MTT法考察阴性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载体组(空白纳米胶束)、阳性对照组(去甲斑蝥素原料药,5~320μg/mL)和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组(以去甲斑蝥素计,5~320μg/mL)人肺癌A549细胞在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后的细胞生存率.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去甲斑蝥素注射液组(1 mg/kg)和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低、高剂量组(0.5、1 mg/kg),每组6只,每天尾iv相应药物1次,连续8周;每周测量肿瘤的大小,给药结束后第2天检测瘤质量.结果: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呈圆球状,载药率为(2.82±0.05)%,包封率为(83.67±1.78)%,粒径为(138.6±45.8)nm,Zeta电位为-(12.75±0.34)mV(n=6);载体组A549细胞生存率无明显变化,阳性对照组和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组A549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与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且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组细胞生存率降低程度较阳性对照组更明显(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个给药组裸鼠的瘤质量均减小(P<0.05),其中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高剂量组减小程度较去甲斑蝥素注射液组更明显(P<0.05).结论:成功制得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其对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抑瘤作用.

  • 地塞米松纳米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作者:侯杰荣;侯思奎;杨欣;姚小东

    目的:制备地塞米松(Dex)纳米胶束(简称Dex胶束),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以γ-聚谷氨酸(γ-PGA)为载体、二甲基亚砜为有机溶剂,采用透析法制备Dex胶束;观察并检测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系数(PDI)、临界胶束浓度(CMC)、载药量、包封率;比较pH 5.5、7.4条件下Dex胶束和Dex的体外释药情况;比较0.05、0.1、0.2、0.5、1.0μmol/ml的Dex、γ-PGA、Dex胶束和泼尼松龙(阳性对照)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比较A549细胞在4、37℃下对0.5μmol/ml的Dex胶束和Dex的摄取量。结果:所制备Dex胶束呈圆球形、形态规则,粒径为(76.25±3.74)nm,Zeta电位为5.0 mV,PDI为0.163±0.38,CMC为7.609μg/ml,载药量为(9.56±0.92)%,包封率为(89.25±1.36)%;与Dex比较,Dex胶束在pH 5.5、7.4条件下释药时间延长;在0.05~0.2μmol/ml范围内,游离Dex、γ-PGA、Dex胶束和泼尼松龙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5、1.0μmol/ml时,Dex胶束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游离Dex或泼尼松龙作用(P<0.05)。4℃下,细胞对Dex胶束和Dex的摄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下,细胞对Dex胶束的摄取量明显高于游离Dex和4℃下的游离Dex、Dex胶束(P<0.05)。结论:所制备的Dex胶束能延长Dex的释药时间,降低A549细胞的存活率和细胞的摄取效率。

  • 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的制备与体外释药评价

    作者:鄢雪梨;黄仁杰;肖健

    目的:制备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并进行体外释药评价.方法:将尼氟酸包载于D-α-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1000)中形成纳米胶束,考察尼氟酸纳米胶束的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和多分散系数(PDI).再采用锐孔-凝固法将纳米胶束包裹于低酯果胶中形成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观察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的外观形态,计算其粒径和跨距.比较尼氟酸纳米胶束和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依次在人工胃液(2h)、人工小肠液(3h)和人工结肠液(3h)中的释药情况.结果:尼氟酸纳米胶束包封率为(93.42±2.33)%、载药量为(8.54±0.36)%(n=3),粒径为(25.8±0.6)nm、Zeta电位为(-18.73±0.23)mV(n=20),PDI为0.25.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外形圆整,表面纹理粗糙,其粒径为(1.33±0.14)mm(n=3),跨距为0.26.尼氟酸纳米胶束在前5 h内的累积释放度已超过60%,而尼氟酸结肠靶向小球在前5 h内的累积释放度<30%,二者8 h内的累积释放度均>80%.结论:该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成功制得具有良好的结肠靶向性能的尼氟酸小球.

  • 碳酸酐酶Ⅸ抗体修饰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的肺靶向性研究

    作者:王琳;张雅娟;杨智钧;陆丹玉;方晨;徐秋萍

    目的:制备碳酸酐酶Ⅸ抗体修饰的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anti-CA Ⅸ NCTD nano-micelle),探讨并比较其与普通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NCTD nano-micelle)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将碳酸酐酶Ⅸ抗体孵化修饰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考察其载药率、包封率、粒径等指标;通过MTr法考察去甲斑蝥素及载药胶束对A549的细胞生存率为细胞摄取实验剂量设置提供依据;取荷瘤裸鼠分别尾静脉注射去甲斑蝥素和载药胶束,并观察裸鼠的饮食,精神状态,每周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制备的碳酸酐酶Ⅸ抗体修饰的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呈圆球状,载药量为(1.26±0.03)%,包封率为(80.93±1.01)%,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46.5±48.9nm,-(14.79±0.67)mv;去甲斑蝥素及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游离药物,且anti-CA Ⅸ NCTD nano-micelle对A549的抑制率优于NCTDnano-micene.结论: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经碳酸酐酶Ⅸ抗体修饰后能达到主动靶向的效果,同时能与去甲斑蝥素协同抑瘤,起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 胆甾醇基γ-聚谷氨酸载紫杉醇自组装纳米胶束的制备与性能

    作者:胡凡;肖港;王育川;姚俊;曹新

    本文采用两亲性胆甾醇基γ-聚谷氨酸纳米胶束(γ-PGA-graft-CH NMs)负载紫杉醇(PTX),考察了该胶束体系的载药性能与体内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γ-PGA-graft-CH NMs对PTX体现了良好的负载性能,佳药载比为1/10,载药量达26.9%±0.8%,包封率88.6%±1.7%,对应载药纳米胶束(PTX/NMs)的粒径为(343.5±7.3) nm;体外释药结果显示,PTX/NMs能延缓PTX的释放,并具有pH敏感的释药特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PTX/NMs在小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t1/2β)、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均明显大于PTX/聚氧乙烯蓖麻油注射剂(PTX/PCO),并具有较低的清除率(CL);PTX/NMs在肝脏和瘤体分布高于PTX/PCO,且对荷瘤小鼠具有良好的抑瘤效果.本研究针对将γ-PGA-grafi-CH NMs用于抗肿瘤给药系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4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