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甘肃产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遗传毒性研究

    作者:兰美兵;余永莉;卢巍;刘茂生;郑衍芳;杨会营;李啸红

    目的:分析甘肃产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探讨其对小鼠的遗传毒性.方法:①成分分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②微核试验:选用昆明种孕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ig给予等容积花生油;艾叶油2,1,0.5 mL·kg-1组,ig给予艾叶油;阳性对照组,ip给予环磷酰胺(CP)40 mg·kg-1.正常对照组和艾叶油组自孕第12天开始ig给药,连续5d.阳性对照组于孕第15天ip给予CP,连续2d.各组孕鼠均于孕第16天用药后处死,取小鼠骨髓细胞和胎鼠肝脏做微核试验.③精子畸形试验:昆明种小鼠雄性4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用药剂量及给药方式同微核试验,均连续5d.首次给药后35 d处死,取出其附睾制片,读取精子畸形率.结果:从甘肃产艾叶挥发油分离出72个峰,其中鉴定了56个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面积的90.83%.艾叶挥发油灌胃剂量2 mL·kg-1时,孕鼠和雄鼠诱发的骨髓微核率、胚胎肝微核率和精于畸形率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剂量为1 mL·kg-1时,诱发的胚胎肝微核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骨髓微核率与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剂量为0.5mL·kg-时,诱发的骨髓微核率、胚胎肝微核率、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甘肃产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叶素(20.45%)、蒿醇(12.12%)、樟脑(6.99%)、青蒿酮(5.85%)、左旋龙脑(4.27%)等;一定剂量的艾叶挥发油对小鼠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并呈剂量-反应关系.

  • 艾叶挥发油治疗疮疡的实验研究

    作者:万毅;刘碧山;沈德凯;池建淮

    以艾叶为主要材料的灸法一直是中医治疗疮疡疾病的重要手段,用艾灸治疗疮疡为许多医家所推崇.灸法治疗阴证疮疡属于常法,而关于阳证疮疡用灸的问题千百年来在学术上存在着争议.

  • 艾叶挥发油体内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先华;周安;刘碧山;陈惠娟;沈德凯

    目的 检测艾叶挥发油体内外抑菌作用.方法 艾叶挥发油的低抑菌浓度(MIC)检测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并以红霉素为对照;其致死保护率检测是通过对感染小鼠进行试验性治疗来实现.结果 艾叶挥发油对实验菌的MIC90值范围0.78~25μL/mL;对实验菌感染小鼠致死保护率40%~50%.结论 艾叶挥发油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具有抑菌作用,其抑菌作用优于或等同于红霉素;体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感染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艾叶挥发油诱导白念珠菌凋亡

    作者:施高翔;汪天明;吴生兵;汪云霞;邵菁;周美启;汪长中

    研究艾叶挥发油(Artemisia argyi essential oil,AAEO)诱导白念珠菌凋亡的活性.实验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AAEO对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SC5314的MIC;采用XTT还原法检测AAEO对白念珠菌SC5314代谢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AEO对白念珠菌SC5314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水平的影响;采用Annexin-V/PI法测定AAEO对白念珠菌SC5314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AAEO对白念珠菌SC5314细胞Caspase酶活性的影响;采用DAPI染色法观察AAEO对白念珠菌SC5314细胞核固缩的影响.结果显示,AAEO对白念珠菌SC5314的MIC为0.5 mL·L-1;XTT代谢活性显示AAEO对白念珠菌SC5314代谢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0.5 mL·L-1的AAEO干预后,白念珠菌SC5314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凋亡比例明显增加、metacaspase活性显著升高、细胞核固缩.AAEO具有诱导白念珠菌细胞凋亡的活性,该作用可能与ROS积累和线粒体损伤相关.

  • 艾叶挥发油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作者:刘红杰;詹莎;李天昊;陈亮;陈灵修;张玉佩

    目的 研究艾叶挥发油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艾叶挥发油.健康成年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10),四氯化碳(CCl4)组(n=10),低(n=10)、中(n=10)和高剂量(n=12)艾叶挥发油组(实验组).对照组给予橄榄油,CCl4组给予2.5g·kg-1的CCl4,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分别给予1.9,2.3,2.7 g·kg-1的艾叶挥发油.各组均为一次性灌胃,容量为20 mL·kg-1.6h后处死小鼠,检测谷草转氨酶(AST),分离肝组织线粒体,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线粒体形态,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肿胀敏感性,定磷法检测线粒体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ase)、钙腺苷三磷酸酶(Ca2+-ATPase)和钙镁腺苷三磷酸酶(Ca2+-Mg2+-ATPase)活力.结果 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血清AST水平分别为(224 ±56),(251 ±64),(316±101)U·L-1,对照组为(154±27)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肝组织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22.06±6.18,21.34±5.99,16.48±4.88,对照组为31.35 ±9.14(P <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肿胀敏感性分别为(0.68±0.28) ×10-2,(0.40±0.18) ×10-2,(0.26±0.10)×10-2,对照组为(1.43±0.69)×10-2(P <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Na+-K+-ATPase活力分别为2.60±0.60,2.20±0.80,2.10±0.80,对照组为4.40 ±0.90(P<0.05).低、中、高剂量艾叶挥发油组Ca2+-ATPase活力分别为2.70±0.50,2.50±0.80,2.20±0.60,对照组为4.20±0.80(P <0.05).低、中、高3个剂量艾叶挥发油组Ca2+-Mg2+-ATPase活力分别为2.80±0.60,2.60±0.90,2.50±0.70,对照组为3.90±0.70(P <0.05).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剂量的变化趋势相关.结论 艾叶挥发油可能通过诱发肝组织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障碍而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

  • 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

    作者:孙艳;周兆丽;宋明玉

    采用经典恒温法考察了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浓度变化及反应速度常数,结果表明,经β-环糊精包合后,艾叶挥发油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 艾叶挥发油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枢;王宇;张宇

    目的:观察艾叶挥发油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中IgE、IL-4和IL-5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用卵蛋白(OVA)、氢氧化铝和灭活百日咳杆菌皮下注射致敏,用10%的卵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滴鼻激发,建立AR模型.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治疗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分别灌胃给予艾叶挥发油和氯雷他定治疗10天,正常对照组用橄榄油代替药物;另外20只大鼠用于被动皮肤过敏原试验(PCA),检验大鼠模型制备及治疗情况;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4、IL-5和IgE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鼻喷嚏平均次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PCA试验阳性率为92%,其余三组全部表现为阴性;模型组IgE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IgE、IL-4、IL-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叶挥发油可降低AR大鼠血清中IL-4、IL-5和IgE含量,减轻鼻粘膜变应性炎症.

  • 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沈德凤;张启兴;李进京

    目的:本文对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挥发油含量测定法测定挥发油含量.结果:艾叶挥发油在包合物中含量20.13%~20.18%,平均含量为20.16%,加样回收率为97.72%,RSD为1.03%,含水量14%.结论:挥发油含量测定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可靠,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参考标准.

  • 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口含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

    作者:沈德凤;李冬

    目的:筛选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口含片的制备工艺.方法: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制备艾叶挥发油超分子包合物口含片所需的辅料;用对比实验确定复方艾叶油β-环糊精包合物口含片佳处方.结果:佳处方为:艾叶油β-环糊精包合物:葡萄糖:甘露醇:柠檬酸:淀粉糊用量64:24:2:2:34; TLC结果均显示艾叶挥发油和口含片中提取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无改变.结论:口含片所含挥发油成分无变化且光洁度、可压性和口感均较好,处方可行.

  • 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鉴定

    作者:沈德凤;李冬;刘思琳

    目的:对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鉴定.方法:利用薄层层析法(TLC)、红外分光光度法(IR)考察艾叶挥发油在被β-环糊精包合前、后的成分变化和包合效果.结果:通过TLC、IR分析结果均显示艾叶挥发油和β-环糊精包合成功,且包合前后艾叶挥发油性质和化学成分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艾叶挥发油能与β-环糊精能形成稳定包合物,且包合过程不影响其成分组成.

  • 艾叶挥发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

    作者:冯诗杨;王春杰;丁圆平;王桂芳;赵志鸿

    目的 制备艾叶Artemisiae argyi Folium挥发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方法 加热熔融-超声分散法制备脂质载体.以固/液脂质比、脂质用量、乳化剂用量、挥发油用量为影响因素,平均粒径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选处方.以桉油精、樟脑、龙脑为指标,GC-MS法测定挥发油含有量.结果 佳处方为固/液脂质比5∶5,脂质用量1%,乳化剂用量3%,挥发油用量0.5%.所得脂质载体清澈透明,平均粒径(72.33±1.93) nm,PDI 0.273±0.004 5,Zeta 电位(-30.59±1.42)mV,在120 h内的体外释放度低于原料药,4℃下的稳定性明显高于25℃下.桉油精、樟脑、龙脑包封率分别为87.49%、86.45%、92.12%,载药量分别为8.25%、2.00%、3.38%.结论 艾叶挥发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有缓释作用,理化性质稳定,建议在4℃下保存.

  • 艾叶挥发油对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小鼠的抗炎作用研究

    作者:赵桂芝;王绪平;俞忠明;郑纯威;黄孝闻;寿旦

    目的:探讨艾叶油对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比较致炎剂保留时间与耳壳肿胀程度的关系,观察二甲苯滴耳致炎后不同时间小鼠耳壳肿胀度的变化,并观察艾叶挥发油在二甲苯致炎佳时间的抗炎作用研究.结果:在二甲苯作用15min ~ 180min范围时,小鼠耳壳肿胀程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二甲苯作用时间40min肿胀度达到大值(P<0.01);艾叶挥发油低剂量、高剂量组对二甲苯致炎的小鼠耳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低剂量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二甲苯致炎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时,二甲苯的佳作用时间为40min左右;艾叶挥发油低剂量组对二甲苯致炎的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 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对盐酸环丙沙星透皮吸收的影响研究

    作者:高金波;侯巍;沈德凤;周海瑞

    目的 考察艾叶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对盐酸环丙沙星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对盐酸环丙沙星进行体外透皮吸收研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其透皮吸收速率.结果 0.8%包合物的渗透方程为Q=3.869 4 t-0.863 8,稳态渗透速率Js为0.586 μg·cm-2·s-1,增渗比为1.61.结论 0.8%的艾叶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对盐酸环丙沙星有显著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 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刘红杰;李天昊;詹莎;陈亮;陈灵修;唐树杰

    目的:研究艾叶挥发油致小鼠急性肝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制备艾叶挥发油.52只SPF级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四氯化碳组,艾叶挥发油1.9 g/kg组、2.3 g/kg组和2.7 g/kg组.一次性灌服等容量药物或溶媒,6h后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进行Ridit分析,检测肝脏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的艾叶挥发油组血清ALT、ALP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具有变性、坏死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Ridit积分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产生超氧阴离子活力、MDA含量和GSSG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含量和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叶挥发油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而导致小鼠急性肝毒性,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 艾叶挥发油抗真菌及抗带状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生兵;曹健;汪天明;周美启

    目的 观察艾叶挥发油对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及带状疱疹病毒的抑杀作用.方法 分别加入艾叶挥发油120μL/mL,经过10~60 min 6个不同时间后取出,再放入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h后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将带状疱疹病毒置于培养皿中,分为艾叶挥发油大剂量(120 μL/mL)、中剂量(80μL/mL)、小剂量(40μL/mL)3组,分别观察艾叶挥发油作用24、48、72、96、120、144h后,艾叶挥发油对带状疱疹细胞抑制作用.结果 艾熏30min可杀灭絮状表皮癣菌,40 min可杀灭白色念珠菌,60 min可杀灭新型隐球菌;艾叶挥发油各浓度组均能明显抑制带状疱疹的细胞病变,其中尤以大剂量组(120μL/mL)效果好.结论 艾叶挥发油是熏灸抗外科感染的物质基础,这可能是熏灸治疗外科感染疾病的机制之一.

  • 艾叶挥发油对 HBV的抑制作用

    作者:赵志鸿;王丽阳;郑立运;耿楠;赵雪杰;李锦玉;王桂芳;张壮丽;张小俊

    艾叶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干燥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分布,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等功效[1]。实验[2-3]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护肝利胆和止血与抗凝血等多种药理活性。艾叶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谷丙转氨酶,促进肝功能恢复[4]。研究[5]发现艾叶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作者前期的研究[6]发现艾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抗HBV活性;挥发油是艾叶的主要药效成分群之一,为研究艾叶挥发油的抗HBV活性,在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7],作者观察了挥发油对HepG2.2.15细胞HB-sAg、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和对HBV DNA 拷贝数的影响。

  • 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研究

    作者:沈德凤;李冬

    目的 以左氧氟沙星为模型药物,研究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对左氧氟沙星透皮吸收的影响以及推广应用.方法 采用扩散池对左氧氟沙星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药物透皮吸收速率.结果 0.8%的β-环糊精包合物对左氧氟沙星的透皮吸收效果佳,8 h累计吸收量为85.759μg/cm2 ,累积吸收率 Q=0.536%.结论 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对左氧氟沙星有显著的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 艾叶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鉴定

    作者:张志;张大委;高雪梅

    目的 制备艾叶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以挥发油利用率和回收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艾叶挥发油与HP-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和搅拌速度对包合工艺的影响.采用薄层色谱(TLC)和红外(FIR)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 佳包合工艺:挥发油/HP-β-CD为1∶10;搅拌速度为1000 r/min;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2h;挥发油的平均利用率为83.1%,包合物收率为89.57%,TLC、FIR检测包合物已经形成.结论 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β-环糊精包合艾叶挥发油的研究

    作者:李冬梅;张新春;尹晓飞

    目的:采用β-环糊精对艾叶挥发油进行包合的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产率为主要筛选指标选出制备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佳包合条件;热分析法和薄层层析法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并考察了包合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佳包合条件为:β-CD-艾叶油(8:1),温度为60℃,搅拌时间为3 h;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热分析谱与TLC层析谱和β-环糊精、β-环糊精与挥发油的物理混合物有很大的差别;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在70℃时可稳定120 h.结论:用正交实验得出的包合工艺合理,包合率高,热稳定性好.

  • 艾叶挥发油对兔耳痤疮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纪薇;沈德凯;唐洁

    目的 建立兔耳实验性痤疮模型,观察各组兔耳痤疮组织病理学改变、皮肤肥大细胞改变及艾叶挥发油对模型兔的痤疮治疗作用.方法 将2%煤焦油溶液外涂于家兔右耳内侧,2周后按实验步骤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基质组、艾叶挥发油乳膏高、中、低浓度组和0.025%维A酸乳膏对照组共6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兔耳痤疮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皮肤肥大细胞改变.结果 外涂煤焦油2周后,肉眼可见兔耳出现人类粉刺样改变;在光镜下呈现与人类痤疮类似的病理改变;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经艾叶挥发油治疗后有所减少.结论 艾叶挥发油对实验性痤疮治疗效果较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肥大细胞数量.艾叶挥发油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肥大细胞增殖、趋化及脱颗粒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