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梗死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及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瑾;潘凤华;吴晋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高低及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3月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9例(根据颅脑MRI结果分为急性脑梗死65例,慢性脑梗死44例)为脑梗死组,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Lp-PLA2的含量,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结果 脑梗死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9.97±12.26)vs(92.25±10.15)ng/mL,t=7.920,P<0.001],且急性脑梗死组Lp-PLA2水平高于慢性脑梗死组[分别为(281.43±16.03)vs(228.27±18.19)ng/mL,t=2.164,P<0.05].不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分别为(293.59±15.71)vs(220.04±20.41)ng/mL,t=2.665,P<0.01].急性脑梗死和慢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Lp-PLA2水平高于慢性脑梗死患者,且Lp-PLA2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 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的长期临床观察

    作者:彭瑞强;牛建平;宋叶华;李妙端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长期影响。方法:收治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59例,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 口服,其中对照组治疗时间6个月,治疗组治疗时间24个月,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TC、LDL-C、TG均明显下降(P<0.01),HDL-C升高(P<0.01),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TC、LDL-C、TG下降明显(P<0.01),HDL-C明显升高(P<0.01)。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双侧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个月后,治疗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显著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长期治疗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TC、LDL-C、TG的水平,升高HDL-C,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退。

  • 脑梗死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邵建锋

    目的:分析脑梗死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21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6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研究组的BI指数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显著,可显著缩小颈动脉斑块内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燕萍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患者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结构、血流受阻程度,对其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08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102例,检出率达94.44%.检出患者斑块442处,伴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斑块多发于颈动脉分叉部位.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及时、有效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形成,并对病变程度进行评价,对早期发现、诊治心脑血管疾病,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作者:丛向阳;尹丽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脑血栓患者治疗中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2例脑血栓患者按照系统抽样法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讨组,每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给予研讨组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经观察分析发现,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低于研讨组(78.26%<93.4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P<0.05).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高于研讨组[(17.13±4.02)分>(11.08±3.6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大于研讨组[(1.71±0.50)cm2>1.12±0.46)c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结论 在脑血栓患者治疗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疗效良好,降低了对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的伤害,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有显著良好的影响.

  • 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刘昆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关系。方法: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859例,作为观察组,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及窦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观察斑块大小形态,对颈内动脉血液动力学进行测量。结果:795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中检出颈动脉斑块689例(86.7%)。结论:超声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情况有重要价值,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提供依据。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瑞丽;李丹丹;杨扬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患者38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80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80.5%,其中脑梗死1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173例,发病率91%;高血压93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69例,发病率74%;糖尿病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51例,发病率78%;长期大量吸烟病史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27例,发病率84%。结论:高危人群定期检查颈动脉超声,可早期发现和治疗,以稳定斑块,延缓斑块进展,防止血栓形成,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 辛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

    作者:顾建英;鞠振华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颈动脉斑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辛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显著。

  •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作者:仲豪杰;罗文利;徐锦秀;向亚贞;杨燕;童玉婷

    目的 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 该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50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以颈动脉斑块厚度作为颈动脉硬化指标,用CKD-EPI方法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eGFR将肾功能分为是否慢性肾功能不全,比较不同eGFR等级、双侧颈动脉斑块厚度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250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eGFR百分位数[单位:mL/(min·1.73m2];P5=49.16、P25=71.18、P50=80.32、P75=90.59、P95=114.5].无肾功能不全的人数222人,有肾功能不全的人数28例;将双侧颈动脉平均厚度作为因变量,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正性支持的有:白蛋白(β=0.658)>胱抑素C(β=0.168)>脂蛋白a(β=0.114)>甘油三酯(β=0.105),负性支持的有:eGFR (β=-0.351)>年龄(β=-0.1 00);以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为因变量,先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再行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平均颈动脉板块厚度(OR5.268E11)、血红蛋白(OR 0.941)、胱抑素C(OR 19.413)、性别(OR 0.113)为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eGFR与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呈弱相关(p=-0.397,P<0.05).结论 在老老年高血压人群中,eGFR对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呈负性支持;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为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eGFR与双侧颈动脉斑块平均厚度呈弱相关性.

  • 颈动脉斑块检查标准化流程

    作者:勇强;张蕾;田菊;王丽娟;李亮;张依然;王明月;王明雪;王瑶

    近年来,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成为热点。颈动脉超声检查已成为颈动脉斑块筛查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颈动脉超声检查存在明显的个体依赖性,尤其在如何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准确的分类、颈动脉斑块大小的准确测量以及颈动脉斑块位置和斑块内部回声的正确描述等方面尤为突出,规范化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越来越受到超声医生及临床医生的关注。

  • 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瑶;勇强

    斑块内新生血管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颈动脉斑块、冠状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与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发生、发展机制的阐述,讨论斑块内不成熟的新生血管是否存在某种机制,可以使其转化为成熟的新生血管;探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成熟度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某种新的发病机制,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 “鹰眼”技术判断颈动脉斑块软硬度的应用前景

    作者:田菊;勇强

    脑卒中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一类疾病,早期预防与诊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分析及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及软硬度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可以通过测量剪切波在组织中传播速度直接反应组织的软硬程度。

  • 超声诊断颈动脉活动性斑块1例报告

    作者:张应子;陈宝军;勇强

    患者,男性,62岁,因头晕就诊,既往有脑卒中史,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遂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右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壁可见一个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大小为0.5 cm×1.5 cm,斑块顶部纤维帽未见明显不连续,但可见斑块顶部纤维帽呈水母样蠕动(图1),超声诊断为颈动脉活动性斑块(易损斑块)。

  • 右侧颈内动脉高度狭窄近闭塞的超声造影诊断1例

    作者:高锐

    患者,女性,60岁。因头晕、头痛,左侧肢体麻木、活动受限1年到本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为36.8℃,心律齐,心率为78次/min,心、肺未闻及异常杂音,血压为128/85 mm Hg,血脂高。否认高血压和心脏病病史。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从左侧颈内动脉开始管腔内可见不均质低回声充填。超微血流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管腔内可见少量断续的血流信号。常规超声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管腔内可见细线样血流灌注,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高度狭窄近闭塞(图1、2)。

  • SMI与CEUS在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尚建军;杨敬英;王淑敏;王金锐

    目的:比较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技术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能力,探讨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诊断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SMI及CEUS检查,比较3种方法显示斑块内微血流的敏感度。结果 SMI与CEUS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敏感度接近,具有极强的一致性。结论 SMI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便捷、有效的技术,对评估颈动脉斑块具有重要价值。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炎性机制研究

    作者:喻明;聂本刚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350例,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不稳定斑块组121例、稳定斑块组109例、无斑块组120例;选择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及IL-6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无斑块组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IL-6水平分别与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不稳定斑块组hs-CRP及IL-6水平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结论: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讨

    作者:梁世林;赵耀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27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占79.4%.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和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颈动脉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减轻基层医疗经济负担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作者:赵小萍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使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40mg/日,20mg/日),观察对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90例ACS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5例,每晚服用40mg辛伐他汀;对照组45例,每晚服用20mg辛伐他汀.随访12个月,观察血浆hs-CRP、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2个月,均能显著降低hs-CRP(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能降低双侧IMT和斑块积分(P<0.01).结论:ACS应用40mg/日辛伐他汀治疗,明显抑制hs-CRP,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减少心脏事件发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动态血压负荷的关系

    作者:陈陵霞;苗懿德

    目的:研究治疗后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动态血压负荷的关系.方法:对131例经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按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0级组、1级组、2级组及3级组,运用方差分析比较其动态血压负荷指标的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和偏相关了解颈动脉硬化与动态血压负荷的关系.结果:(1)日间收缩压负荷dSBPLO由0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逐渐升高(14.2±13.3 vs17.4±23.5 vs 23.1±25.7 vs 35.1±28.4),其中2级组及3级组与0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晚间收缩压负荷nSBPLO由0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逐渐升高(32.6±30.5vs 41.1±36.0 vs 66.8±29.7 vs 70.7±29.1),其中2级组及3级组分别与0级组、1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dSBPLO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r=0.266,P=0.028),调整年龄因素后,此相关性仍然存在(r=0.231,P=0.046).nSBPLO与颈动脉硬化程度亦呈正相关(r=0.354,P=0.003),调整年龄因素后,此相关性仍然存在(r=0.315,P=0.009).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日间及晚间收缩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 超声造影成像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其与血脂指标的关系

    作者:刘智惠;康俊玲;张晓磊

    目的:讨论超声造影成像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及其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现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非脑梗死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造影评价与新生血管和血脂的关系进行对比和分析.结论:超声造影增强后,实验组中以Ⅲ、Ⅳ型新生血管为主,对照组中以Ⅰ、Ⅱ型新生血管为主(P<0.05);实验组有增强病例TG、LDL高于无增强病例(P<0.05) ,但是HDL和TC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有效的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通过其与血脂的关系对脑梗死做出客观的评价和预测.

1170 条记录 2/59 页 « 12345678...58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