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声像特征的观察

    作者:游节委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声像特征.方法 对19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斑块进行分类.结果 190例患者均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其中154例为不稳定斑块,36例为稳定性斑块.CT检查的脑梗死灶与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基本一致.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

  • 微血管成像对造成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研究

    作者:黄蓓;王义成;杜璐颖;马力丰;翟秀珍;张力维;刘宏强

    目的 通过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造成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研究,分析造成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异同,并与超声造影(CEUS)技术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SMI技术的可靠性.方法 筛选74个低回声斑块及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斑块处的颈动脉直径狭窄率)分为轻度狭窄斑块组、中度狭窄斑块组、重度狭窄(包括闭塞)斑块组,三组均进行SMI、CEUS检查,记录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MI及CEUS检测结果均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s(SMI) =0.576,rs(CEUS)=0.673.SMI与CEUS检测结果相比较:Kappa=0.735,P<0.05.结论 低回声斑块及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SMI技术用于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具有可靠性.

  • 北京社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征及超声检查方法学标准化探讨

    作者:张红菊;王浩;郭忆;孙欣;徐楠;吴伟春

    目的 分析北京社区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并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标准化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地区首钢和石景山2个社区自然人群共1 269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同时注意观察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性质等.结果 总体人群中男性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47.4%和28.2%,P<0.001),36~45岁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没有性别间差异,46~55岁组男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均较女性为高(P<0.001),而≥56岁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总积分没有性别间差异.同性别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和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P<0.001).颈动脉不光滑和粥样硬化形成者中,颈总动脉近端、远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IMT值分别与颈总动脉分叉处IMT值有显著性差异.扁平斑块者的IMT值均显著低于同时具有其他性质的斑块者,颈动脉斑块总积分与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壁IMT值显著相关.结论 北京社区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存在性别和年龄间的显著差异,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准确评价人群中的颈动脉斑块分布特征及规律,可以推断人群中的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从而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 SMI和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比较分析

    作者:魏小雨;杨力;王雪;朱家安;李建国

    目的 比较超微血流成像及超声造影两种方法在检测不同厚度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评估SMI在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诊断的16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计270个颈动脉斑块.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按斑块厚度分为三组,即≥3.5 mm、2.5~3.5 mm、1.6~2.5 mm组.每组斑块均行SMI及超声造影检查,比较SMI和超声造影两种方法检测不同厚度斑块内微细血流的一致性.结果 在≥3.5 mm组及2.5~3.5 mm组的斑块中两种检测方法一致性较好,但是在1.6~2.5 mm组中两种检测方法具有一致性,但是一致性差.结论 SMI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超声造影检查.

  • 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研究

    作者:刘亦伦;王燕;李艺;臧雪丹;吴琼;胡兵

    目的 探讨微血管成像技术探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并与超声造影及动态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方法 选取低回声斑块共94个,分别进行微血管成像及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8个行动态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的结果呈现可靠的一致性,Kappa值=0.783.动态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与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结果Kappa值=0.538.结论 微血管成像可探测斑块内新生血管以判断斑块的易损性,与超声造影及动态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血清Lp-PLA2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亮;张蕾;王立娟;包晶晶;王言憬;勇强

    目的 研究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91例在我院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的血清Lp-PLA2水平,并按其超声造影结果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密度分级分为三组,Ⅰ~Ⅱ级为组1(28例),Ⅲ级为组2(82例),Ⅳ级为组3(181例),比较各组间血清Lp-PLA2水平.结果 三组患者的血清Lp-PLA2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数据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密度越高,患者血清Lp-PLA2水平越高,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血清Lp-PLA2测定与颈动脉超声造影联合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可以更好地为临床筛查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出血并表面活动性血栓形成1例

    作者:侯海军;李春伶;刘卫星

    患者男,73岁.主因间断头晕、头痛2月余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05/60 mm Hg(1 mm Hg=0.133 kPa),各瓣膜未闻及明显杂音.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征阴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20余年,高血压208/80 mm Hg,入院前血压波动明显,低血压为90/50 mm Hg.糖尿病18年,冠心病16年.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内膜弥漫性增厚,不光滑,内可见多发强回声斑块,左侧较大斑块位于颈总动脉中部,长约18.4 mm,厚约2.8mm,右侧较大的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长约11.4 mm,厚约3.9 mm,该处斑块表面不规则,部分向内凹陷,呈火山口样,内部可见4.1 mm×3.2mm低回声区,斑块表面可见大小2.1mm×2.4 mm偏强回声团附着,团块随着血流摆动明显,CDFI显示上述斑块处血流充盈缺损,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凹陷部分可见红蓝色血流填充,斑块内部可见明显的血流信号,PW显示颈动脉血流频谱基本正常.

  • 彩超诊断颈动脉斑块并颈动静脉瘘1例

    作者:邹娅芳;唐颖;盛振华

    患者女,92岁,因劳力性胸闷,心悸半月,头痛伴恶心,呕吐,来我院治疗.既往有高血压史,无颈部外伤史.查体,BP220/80mmHg,颈软,右颈静脉怒张,右颈部(右下颌角下方)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心界向左扩大,余阴性.彩超示: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显示清晰,颈总动脉中内膜层厚均为0.8mm,表面尚光整.

  • 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发展至颈动脉大范围闭塞1例

    作者:赵斌

    患者,男性,72岁.1991年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时发现右颈内动脉入口处有7mm×5mm×2mm硬斑块.左颈总动脉分支膨大处5mm×3mm×1mm硬斑块.

  • 老年女性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张伟伟;朱雅琴;宋晓萍;张如意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干部病房96例60岁以上老年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依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再分为有无斑块两个亚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之后进行对比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危险因素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偏低是老年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春海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并加以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治疗的71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检测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同时选取同期的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比较,后进行研究分析,后将伴颈动脉斑块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经比较发现,观察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颈动脉斑块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于其诊断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其可进一步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因此,其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刘秀丽;王艳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关系。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1102例分为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和高血压组。分别测量3组患者的血压和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4.6%,37.3%,60.9%。结论:高血压的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机率较高。

  •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

    作者:张丽莉

    目的::观察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98例冠心病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行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行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指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较对照组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PA)值均较对照组小,颈动脉内径(CAD)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对缩小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效果优于常规阿托伐他汀。

  • 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干预的作用

    作者:纪宇鸿;史海中;王思露

    目的:观察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干预的作用.方法:将130例门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脑心通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脑心通1.6g,3次/d;阿伐他汀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阿伐他汀20mg,1次/晚;联合治疗组(44例)应用脑心通1.6g,3次/d,阿伐他汀20mg,1次/晚,均连用6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各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自身对照,颈动脉粥样斑块明显减轻(P<0.05);用药前后单一用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较单一用药组明显减轻(P<0.05);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脑心通和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效果更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及其它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培光

    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为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近年来,颈动脉斑块成为脑栓塞源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一直是临床神经科医生关注的热点.我们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5例正常体检者进行颈动脉斑块及其他危险因素分析,为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客观资料.

  • 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廖魏魏;单年春;谭英;周薇;唐四元;周艳平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6年7月1日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时,检出颈动脉斑块者188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年龄±3岁以内、性别相同的原则进行1∶2匹配,颈动脉超声结果正常者37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健康自测问卷询问受检者既往吸烟、饮酒、锻炼情况,并收集研究对象2012年体检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高,OR(95%CI)分别为1.680(1.152~2.450)、1.647(1.143~2.374)、1.950(1.313~2.897)、1.642(1.101~2.449).结论 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吸烟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赖宝瑜;梁国华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以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10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所有患者服药6个月,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TC、TG、LDL及HDL,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6个月后,发现两组患者均有所好转,同时观察组患者的ESR值为(18.32±4.05) mm/h,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ESR值(22.44±3.89)mm/h.观察组患者的Fb值为(320.56±20.74) g/L,对照组患者的Fb值为(382.62±35.51) g/L,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bl值为(7.64±1.03) mPa·s,对照组患者的nbl值为(10.85±2.68) mPa·s,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bh值为(5.04±0.74) mPa·s,对照组患者的nbh值为(6.89±1.32) mPa·s,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p值为(1.42±0.06)mPa·s,对照组患者的np值为(2.54±0.32) mPa·s,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对动脉斑块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会改变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 阿托伐他汀用于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邹斌

    目的 探讨针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13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A1组(观察组65例)与A2组(对照组65例).A1组: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进行治疗;A2组:采用阿托伐他汀(10 mg/d)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完成治疗后,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方面,A1组患者降低程度较为明显(P<0.05).在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面积缩小的程度两个方面,A1组与A2组患者相比更为明显(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进行治疗,临床获得的治疗效果极其显著,患者的血脂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功缩小,并且能够有效确保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身安全,成功凸显药物的应用价值.

  • 颈动脉壁易损斑块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间隔时间关系的磁共振研究

    作者:林凯;张兆琪;吕飚

    目的探讨MR定义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有明显症状的再发脑卒中患者在再次发病7天内进行检查.使用的西门子Sonata 1.5T 扫描仪与四通道专用颈动脉线圈.先进行2D-TOF扫描对颈动脉分叉处进行定位,然后分别对分叉上下各2 cm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进行垂直于血管走行的连续轴位扫描.任意连续两个层面发现易损斑块特征即可诊断.比较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的脑卒中间隔时间,以及1年以内再发脑梗死与1年以上再发脑梗死患者之间的易损斑块检出率.以血压、血糖、血脂等作为协变量构建Cox生存分析模型研究斑块对再发脑卒中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有MRI表现易损斑块的病人再发脑卒中的时间明显短于无易损斑块患者(296.2 vs 1623.8,P<0.001).在1年以内再发脑梗死的病人中,易损斑块的检出率高于1年以上再发脑梗死的病人(80% vs 13.3%,P<0.001).经过血压、血糖、血脂的校正,发现易损斑块是迅速再发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R=5.596,P<0.001,95%CI 2.766~11.326).结论颈动脉存在易损斑块与快速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相关.MRI 作为一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检查证明了它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潜在价值,为将来使用MRI前瞻性评价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老年高血压病颈动脉血管改变及并发症的超声研究

    作者:LIU Li;宋秀珍;CHENG Xiao-song

    目的 探讨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症早期诊断与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54例老年非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血流动力学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颈动脉超声改变与老年高血压病主要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病组,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多支血管病变(即两条以上)检出率高血压病组亦高于非高血压病组.高血压病组具有两组以上心、脑血管并发症者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组;在合并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血症方面,高血压病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结论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较准确地定性评价颈动脉血管壁及管径的变化;对预测心、脑血管并发症及其在预后评估等方面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1170 条记录 6/59 页 « 12345678...58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