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除风益损汤治疗视网膜劈裂临床观察

    作者:许家骏;梅冰逸

    目的:观察除风益损汤治疗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拟行白内障手术且合并视网膜劈裂的5例患者,手术前2周至术后2周予除风益损汤加减煎服1个月.结果:5例患者白内障术后2周复查,视网膜劈裂腔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除风益损汤治疗视网膜劈裂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 变性性视网膜劈裂

    作者:邹红;黎蕾

    变性性视网膜劈裂(degenerative retinoschisis)是视网膜劈裂中多见的一种.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检查手段的更新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对变性性视网膜劈裂的诊断及处理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和方法.本文就这些方面作一综述.

  • 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仁春;朱晓波

    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的认识逐渐加深,本文对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分类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X-性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

    作者:祝丽娜

    X-性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XLRS)为一X染色体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目前人们认为RS基因位于Xp22.1-p22.2区段,病理学证明其发病主要是由于Müller细胞缺陷所致。由于是遗传性眼病,患者可在婴儿期发生视力下降,为一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疾。本文就XLR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进展做一综述。

  • 高度近视不同部位视网膜劈裂的OCT图像特征

    作者:郭歆星;黄晶晶;肖辉;钟毅敏;郑小萍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发生的部位与活体病理形态学改变特点.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高度近视患者71例(95眼),平均年龄(52.99±11.13)岁;男25例(32眼),女46例(63眼).平均屈光度(-12.2±3.18)D,平均矫正视力0.24±0.28.方法 用Stratus OCT或Cirrus OCT对高度近视患眼进行黄斑区、后极部和视乳头进行水平和乖直线性扫描,观察视网膜劈裂发生的部位和形态学改变.结果 高度近视95眼中,发生后极部视刚膜劈裂75眼(78.9%),其中发生4个象限、2个象限和1个象限视网膜劈裂分别是32眼(42.7%)、5眼(6.7%)和38眼(50.7%).55眼(60.4%)发生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劈裂,35眼(63.6%)同时有后极部视网膜劈裂.75眼后极部视网膜劈裂中,5眼(6.7%)为内层劈裂,27眼(36.0%)为外层劈裂;32眼(42.7%)为全层劈裂;12眼(16.0%)为微皱褶改变;12眼同时合并黄斑区视网膜劈裂;55眼(57.9%)黄斑区出现其他病理形态改变.结论 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可发生于黄斑区、后极部和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可发生在视网膜内层、外层和全层;可以是弥散性的也可以是局限性的.

  • 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黄欣;赵培泉;王文吉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高度近视眼玻璃体、黄斑及后巩膜葡萄肿三者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9例(38眼)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B超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黄斑中心凹脱离及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及其与玻璃体以及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其中10眼行玻璃体手术.主要指标形态学特征.结果裂隙灯前置镜、三面镜检查见视网膜成微囊样改变并浅脱离,未见黄斑裂孔.B超显示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或浅脱离0.5~2.0mm.所有38眼的OCT扫描均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未显示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劈裂,表现为内层劈裂、外层劈裂和双层劈裂,劈裂的内外层视网膜之间可见桥柱样连接;3眼黄斑区未见劈裂,扫描至后巩膜葡萄肿边缘附近见视网膜劈裂;视网膜前存在低反射细光带(玻璃体后皮质),且与视网膜间存在点、线及片状粘连,相应粘连处视网膜被牵引.10眼玻璃体手术中见玻璃体液化、不完全后脱离,后极部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粘连紧密,尽量剥除后皮质,术后视网膜均复位.结论OCT可清晰显示高度近视眼中心凹脱离伴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来自玻璃体皮质的牵引及后巩膜葡萄肿因素是导致视网膜劈裂的主要原因.

  • 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

    作者:李秀娟;葛自鹏;张金嵩;吕晓贝;贾恒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41例(41只眼)行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观察术前及术后的佳矫正视力、屈光度、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术前平均佳矫正视力为0.92±0.39 (log MAR),随访期末,平均为0.49±0.23(log MAR),较术前明显提高(t=7.781,P=0.004).其中,视力提高者34只眼(82.93%),视力不变者7只眼(17.07%).术后12个月屈光状态为(-15.56±2.71)D,较术前的(-17.89±5.13)D明显降低(t=-5.616,P=0.011).OCT显示黄斑视网膜劈裂消失38只眼(92.68%),范围缩小3只眼(7.32%).随访期末黄斑中心区厚度为(198.52±35.64)μm,较术前的(391.42±80.11) μm明显降低(t=88.697,P=0.000).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后巩膜加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安全有效的方法.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研究

    作者:费萍;赵培泉;王文吉

    视网膜劈裂是指由视杯内层发育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本身的层问裂开,可分为先天性、退变性和继发性三种[1].前者劈裂发生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后两者劈裂部位为邻近内核层的外丛状层[2].

  • 双眼遗传性视网膜劈裂1例

    作者:陈伟丽;刘孝书

    患者男,7岁.家长代诉发现患儿双眼视力差1年,于2004年6月25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双眼先天性黄斑劈裂、左眼并发白内障"收入院.家长代诉家族中无同样病史者.

    关键词: 视网膜劈裂
  • 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合并劈裂六例

    作者:王光璐;王明扬;熊颖

    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劈裂在既往的文献中较少论及.近年来,由于相干光断层成像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此病变较易确诊.笔者曾于2000年8月至2004年7月收治6例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 视网膜劈裂合并色素上皮脱离

    作者:吕刚;王楠;于洋;赵琦

    患者男性,68岁.因左眼视物不清、变形2个月,于2008年9月10日来长春一诺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8,左眼为O.15;双眼前节正常;右眼眼底正常;左眼黄斑区可见圆形隆起病灶.相干光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临床诊断:左眼视网膜劈裂合并色素上皮脱离.

  • 北京市50岁以上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调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游启生;徐亮;彭晓燕;陈长喜

    目的:调查北京市50岁以上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人群为基础进行横断面研究。整群抽取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3个社区和大兴区4个自然村的50岁以上人群346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全身检查及眼科检查。以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SD-OCT)的检查结果为依据,诊断高度近视眼患者是否出现视网膜劈裂,并计算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人群的平均年龄、平均眼轴长度、平均屈光度及佳矫正视力( BCVA)均以均数±标准差( x珋±s)表示。对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和无劈裂患者的BCVA、平均年龄、平均近视屈光度数、平均眼轴长度、中心凹下脉络膜的平均厚度及后巩膜葡萄肿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进一步以是否发生视网膜劈裂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的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视网膜劈裂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3468例参与者中,共获得了3278例(6530只眼)参与者的清晰可评估的SD-OCT图像。其中,有101例(164只眼)为高度近视眼患者。高度近视眼患者中有54只眼出现视网膜劈裂,包括视网膜血管旁劈裂37只眼(22.56%),黄斑中心凹劈裂6只眼(3.66%)及黄斑中心凹劈裂合并血管旁劈裂11只眼(6.71%)。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眼数占高度近视眼的32.92%。北京市5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的患病率为0.83%。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的BCVA(0.5±0.7)低于无劈裂者的(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视网膜劈裂相关的系统性因素包括高龄( t=2.56,P<0.05)、近视眼屈光度较大( t=2.11, P<0.05)、眼轴较长( t=2.84,P<0.05)、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薄( t=2.35,P<0.05)及后巩膜葡萄肿( t=6.21,P<0.05)等。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后,后巩膜葡萄肿是视网膜劈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4.40, P<0.05)。结论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眼常见的眼底病变之一,其发生与后巩膜葡萄肿密切相关。高度近视眼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的视力显著降低。建议医师应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行常规OCT检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出现视网膜劈裂。

  • 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

    作者:郭浩轶;郭希让;田清芬;赵朝霞;黄爱国

    目的:探讨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对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10例20只眼进行常规检眼镜眼底及Goldmann三面镜联合巩膜压陷检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激光光凝,或巩膜冷凝外加压手术治疗,并随访1~5年.结果:共10例,年龄17~32岁,8例为双眼患病,病变位于颞下,双侧对称.11眼同时患有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3眼患有前部视网膜劈裂及锯齿缘断离,1眼仅有前部视网膜劈裂,3眼仅有锯齿缘断离其中2眼合并视网膜脱离.13眼合并视网膜脱离者采用巩膜冷凝外加压术,全部一次治愈,5眼行激光封闭锯齿缘断离及劈裂区.随访期间未见视网膜脱离,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青年性前部视网膜劈裂锯齿缘断离及视网膜脱离有典型的临床特点,尽早发现、适宜治疗,预后良好.

  • 过氟化碳液体残留的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单海冬;赵培泉

    过氟化碳液体(Perfluorocarbon liquids,简称PFCL或重水),以其独特的理化特性,作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术)的"液体操作工具",自8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于复杂型视网膜脱离[1](包括PVR、PDR),视网膜巨大裂孔[2],晶状体或人工晶体(IOL)后脱位[3],视网膜劈裂[4],黄斑下出血[5],脉络膜上腔出血[6]等眼科手术治疗中.

  • 试题与答案

    作者:方艳文;江睿;褚仁远

    1.下列关于视网膜电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波起源于光感受器内段;B.b波起源于Müller细胞或双极细胞;C.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振荡电位降低;D.性连锁视网膜劈裂征呈现降低的a波和b波.2.下列关于角膜营养不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格子样角膜营养不良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早,10岁前即已发病;B.斑状角膜营养不良,用PAS、刚果红、Masson 3种方法染色时,3项皆呈阳性反应;C.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周边部2~3 mm始终保持透明;D.大多数为双眼对称性,好发于角膜中央.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38眼病理性近视中黄斑视网膜劈裂

    作者:姜春晖;王文吉;徐格致;王玲

    目的 为了解病理性近视中黄斑劈裂的发生情况及其特征.方法 对2002年6月-2003年12月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为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病理性近视眼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包括佳校正视力、超声波了解后巩膜葡萄肿和眼轴.结果 OCT确诊有36名病理性近视患者的38眼中存在黄斑部的视网膜劈裂,所有眼都完成了进一步的检查.38眼都视力低下,超声波检查都发现了后巩膜葡萄肿,平均屈光度数-10.5 D,平均眼轴为29.6 mm.OCT中视网膜劈裂的形态和范围差异较大,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外层劈裂和内层劈裂;外层劈裂较常见,内层劈裂通常与外层劈裂相伴,同时常位于黄斑的周边区域;两种形式的劈裂可分别也可共同存在;劈裂常伴有局限性的视网膜脱离和其他黄斑病变.结论 黄斑劈裂在临床病理性近视眼中并不罕见,且常与其他黄斑病变相伴,OCT在其诊断和观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 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患者后极部视网膜劈裂分析

    作者:周黎纹;吴星伟

    目的:应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仪( OCT)观察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劈裂的特征,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非干预性的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所观察患者126例﹙212只眼﹚进行了裂隙灯、眼底、OCT以及A、B型超声等检查,对其中发生视网膜劈裂的进行OCT图像分析。结果126例﹙212只眼﹚中22例﹙37只眼﹚发生后极部视网膜劈裂,并伴有眼底改变。视网膜劈裂发生部位都与后巩膜葡萄肿位置相应。37只眼视网膜劈裂均有外层劈裂,合并内层和(或)中层劈裂26只眼。29只眼可见玻璃体牵引视网膜征象,其中22只眼玻璃体后界膜的附着点与视网膜劈裂或并发视网膜脱离的高点相应。4只眼合并黄斑裂孔,其中全层与板层裂孔各半。未发生视网膜劈裂的175只眼的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呈负相关。结论高度近视眼伴后巩膜葡萄肿的玻璃体、内界膜的牵引力,后极部巩膜葡萄肿的拉伸力在视网膜劈裂中发生作用,脉络膜的萎缩削弱了视网膜各层间的紧密性,使视网膜劈裂更易发生。定期OCT监测有助于视网膜劈裂和(或)脱离的早期发现与明确诊断。

  • 相干光断层成像检查对视盘小凹的临床意义

    作者:陶绍武;多丽荣;李蕙

    目的 探讨相干光断层成像(OCT)检查对视盘小凹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例(6只眼)视盘小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病例均采用OCT进行扫描,详细分析患者视盘、乳头黄斑束区及黄斑区的结构改变.结果 OCT显示全部6例患者视盘表现为颞侧筛板组织缺失,呈无组织反射的暗区,5例视盘小凹与视网膜劈裂腔之间有光学空腔相连,伴有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2例有脉络膜缺损.结论 由于OCT是横截面成像,能在活体上观察视盘小凹患者的视盘、乳头黄斑束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次的改变;因而OCT在视盘小凹的发病机制、诊断、随访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误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作者:刘娜;张春侠;于广委;郑秀云

    患者男性,51岁。2014年3月16日就诊。患者2个月前右眼无明显诱因视物不清,20多天来加重并伴有视物遮挡,右眼视力:光感。 OCT示:黄斑囊样水肿(右),视网膜劈裂(右);FFA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右Ⅵ期);眼科B型超声示:右眼玻璃体混浊、出血伴机化增生;眼压:14 mmHg。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0余年,血糖控制不佳。查体一般情况好。入院诊断: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右)、白内障(双)。在空腹血糖控制稳定的前提下,患者于球内注射抗VEGF治疗,8 d后采用23 G玻璃体切除系统,切除全部玻璃体、视网膜前大面积增生膜,眼内镊撕除增生膜,气液交换,视网膜复位后注入硅油,全视网膜光凝,术闭。术后视力光感,眼压正常,角膜透明,前房适中,房水闪辉,瞳孔药物性散大,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腔硅油透明,眼底视盘界清,色红润,动静脉细,部分血管呈白线,视网膜在位,大量激光斑,术后第5天出院。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见表1。

  •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研究进展

    作者:闵祥荣;赵秉水;韩泉洪

    黄斑区视网膜劈裂是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常见并发症之一,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技术能直观的显示其特征.近年来随着OCT技术的广泛应用,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也备受关注,本文主要就其发生机制和目前治疗方法进展作一综述.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