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第六届全国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述要
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六届全国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3日-27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162篇,与会代表142人,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9所医学院校及各级医疗单位,并邀请到了日本春光苑汉方研修会代表20余人,香港代表1人,会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研究论文涉及仲景学说理论探讨、临床应用、医史文献、实验研究、教学探索等方面,反映了近20年来国内外仲景学说研究新动态、新进展、新水平.
-
《脉法赞》文本性质与学术思想初探
《脉法赞》为关于诊脉法的短篇韵文,收录于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进行中医脉学史整理、研究独诊寸口法的重要早期文本.故从文体风格、思想内容等角度时《脉法赞》的撰作年代、文本性质、学术源流各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认为其系汉末魏晋之际所撰对“脉法”文书进行总结的文字,内容或与涪翁《诊脉法》相关;其时中医寸口诊脉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寸口分部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其学术思想与扁鹊学派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
《脉法赞》脉学用语刍议
《脉法赞》收录于王叔和《脉经》,是早期有关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故结合历代学者论述,对文中一些存在争议性的内容(“官”“府”“关前一寸”“人迎”“气口”)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官”指左手脉所主与血关系密切之脏,“府”指右手脉所主与气关系密切之脏;“关前一分”位属寸部,为关部入寸之分界,又可代指寸脉;“人迎”“气口”在早期对比诊法发展为寸口诊法的进程中,经由“阳明-心”及“太阴-肺”的中介,所指由颈、腕部脉搏动处变为左寸心之部与右寸肺之部,这属于脉学用语的“概念移植”现象.
-
固本与筑梦——中医经典文献的医史观新论
医史可涵述中医经典文献延展的轴心轨迹,亦是中医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基石.中医经典文献兼备多重特性且互为结构,是“神、心、体、技、觉”合一的学问.故以医者视角分析“固本”“筑梦”在中医经典文献中的内涵,通过解析医史语境下的问题进路、史家固本与医者筑梦的耦合之道以及中医经典文献的医史和合之境三个面向来彰显中医经典文献的医史观,在固本与筑梦两者之间,史家赋予医学史完整无缺的躯体,医家则为其注入完满圆融的生命.
-
论医史文献的内在关系及其学术价值
医史文献是晋升中医境界的入门学问,其研究范畴主要是古籍.医史侧重于从时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纵向传承,演变脉络与规律,文献则注重从空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横向时代价值.欲求古籍内容的科学诠释,应当从医史与文献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医史文献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承前启后的载道作用:从研习中医的角度而言,医史文献学也始终具有登堂入室的传道作用.
-
李经纬学术背景探究
李经纬是当代著名医史学家,长期致力于医史学研究及医史文献学科建设,促进了医史文献学科的大发展.为更好传承其医史学术,探究了其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西医学习对疾病史研究的影响;外科工作经历启动专科史研究;亲历中医疗效,立志挖掘中国医学之辉煌;拜师陈邦贤,启发全面医学史研究.
-
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2)
余瀛鳌(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经方的临床应用在现代有个趋势,即相对来讲比例是有所下降.但我们临证施治,无论是经方还是时方,其药物使用剂量早的参考依据就是<伤寒杂病论>.当前中药处方的剂量就是张仲景著作中的剂量根据现代的换算方法及文献根据换算出来的,在临床应用中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
浅谈中国医学伦理原则的发展概况
通过查阅中医医学伦理史,文献来了解医学伦理原则在各个区域的起源,发展,壮大过程,为现代中国医学伦理原则的探讨,确立提供方向。
-
李经纬先生对医史文献人才培养的贡献
医史文献学科虽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但专业研究队伍至今仍较弱小,而且研究经费不足,安贫乐道的优秀研究人员缺乏,严重影响了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因此,精心培养青年学者,成为医史文献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1. 充分认识培养医史文献人才的重要性1919年,陈邦贤先生的《中国医学史》作为第一部中国医学通史著作问世;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医学史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医史学科发展的里程碑.1934年,陈邦贤受聘出任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医史、疾病史教授,1946年,李涛教授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设立医史学科,从此中国有了专门的医学史教研机构;1956年,新创办的中医院校将医学史列为必修课,并相继设立医史教研室.为满足医史学教研工作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委托中医研究院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医学史教师.
-
中国医史博物馆筹建过程
笔者在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医史博物馆工作了30多年,历经了一段中国医史博物馆的筹建过程,对医史博物馆一点一滴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情感.近拜访92岁高龄的原卫生部科技教育司陈海峰司长,请教了曾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医史博物馆馆长的李经纬老师,并通过电话倾听了中国医史博物馆专门从事医学文物研究的副研究员丁鉴塘老师的回忆,查阅了相关资料,撰写了这篇回顾中国医史博物馆筹建过程的文章,以表达对中国医史博物馆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和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崇敬之意.
-
中国医史文献所研究生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
"中日韩传统医学文献交流学术研讨会"纪要
2011年1月19至20日,"中日韩传统医学文献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东方花园饭店召开.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立项的"中日韩医学文献交流研究"课题组主办,旨在增进各国学者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合作,推进各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共同发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50余位学者、嘉宾参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司副司长王笑频、局办赵明副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麻颖副书记等出席了会议.
-
《近代中医界重大创新之研究》出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研究员主编的<近代中医界重大创新之研究>于2009年4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近32万字.
-
《中华医史杂志》稿约
本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办的全国唯一的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是医史研究的交流园地和向导,是中国统医学的载体,是中国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史册.
-
日本小曾户洋教授来北京进行学术交流
根据教育部2006年直属高校聘请外国专家计划,应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及基础医学院的邀请,日本国著名医史文献专家、日本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史学研究部部长、医学博士小曾户洋教授于2006年10月24~27日,前来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于2006年10月25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西校区逸夫科学馆报告厅,以<马王堆医学帛书研究的新发现>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
张志斌《中国古代疾病流行年表》评介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张志斌<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是医史文献及中医临床流行病学方面有经典价值的佳作.20世纪9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威廉·H.迈克尔尼(william H.McNeill)在所著<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一书中,认为疫病史的研究一直是"史学家的漏网之鱼",并以此语为章节的标题.他在书中指出:"传染病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将会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会和以前一样,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基本参数以及决定因子","流行病传染病模式的变迁,过去和现在一直都是人类生态的基本地标,值得更多地关注".
-
拔罐的起源及发展
先秦时期——称为角法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的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6~2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
《汉书·艺文志》医史文献目录学价值探微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古老的一部目录学文献,也是研究中华传统医学文献的宝贵资料.<汉书·艺文志>的医史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医史文献著录法,其体现的医学资料价值和反映的医学思想理念以及对后世医史文献著录的影响等方面.
-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医史文献栏目征稿启事
-
《史记》医史文献价值管窥
<史记>从多层面、多视角对中国早期医学渊源、学术思想、医学实践、医德伦理等进行详细著述,真实反映了西汉及汉以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和成就,为医史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文献资料.本文试从医史文献著述法、医史文献内容、医史观及医学思想等方面对<史记>的医史文献价值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