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侯丹丹;孙学明;王伟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80例脑梗死患者与1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两组的血浆Hcy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中Hcy浓度(25.1±4.9)μmol/L明显高于而对照组(14.8±4.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6.1%,高于对照组的26.1%(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硬化的患者其血浆Hcy浓度为(31.3±4.8)μmol/L,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浆Hcy浓度(18.2±5.9)μmol/L(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为脑梗死危险因素.

  • 银杏叶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贾道莉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用银杏叶片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给78例患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银杏叶片8周,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各血管的血流变化.并与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组各血管流平均速度(Vm)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多数血管搏动指数(PI)升高(P<0.05);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管的Vm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且PI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银杏叶片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供血,是治疗和预防脑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 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探讨临床研究

    作者:邓芬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血管的彩超检查,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28.33%,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90.83%,观察组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尽早发现并预防脑梗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作者:程小群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目、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项指标,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显示血清TC、LDL-C、TG、IMT值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陈小节;鞠传静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证实,动态血压监测比随测血压值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更明显,而其中血压昼夜节律更是一个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1].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检测眼缺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展天寅;王艳玲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高达10%[1].颈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它部位的主要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为脑组织提供血和氧,颈外动脉为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给血和氧.颈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在颈动脉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使得血液流通不畅,进而造成脑组织和眼的缺血、缺氧.临床上可表现为一过性黑曚、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眼缺血综合征等.由于颈动脉狭窄引发的眼病可归为缺血性眼病.

  • T2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mRNA表达与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谢海龙;李俊立;万靖;李承彬

    目的:研究炎性小体中含热蛋白结构域3的NOD样受体(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 NLRP3)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107例、单纯CAS患者35例和健康体检者35例;其中T2DM患者根据CAS斑块情况分为单纯T2DM组26例、T2DM轻度斑块组32例、T2DM中度斑块组38例、T2DM重度斑块组11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患者PBMCs中NLRP3-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单纯T2DM组、T2DM合并CAS组、单纯CAS组中NLRP3-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T2DM组、T2DM合并CAS组、单纯CAS组中NLRP3-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DM合并CAS组中NLRP3-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单纯T2DM组和单纯CAS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T2DM合并CAS各组中NLRP3-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T2DM中度和重度斑块组中NLRP3-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T2DM轻度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T2DM合并CAS组中NLRP3-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斑块成熟程度呈负相关(r=-0.70, P<0.01)。结论 NLRP3-mRNA与T2DM合并CAS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琦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的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中Hp阳性患者90例(Hp阳性组),Hp阴性患者90例(Hp阴性组)。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颈动脉超声诊断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63例、稳定性斑块组64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53例。对所有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 Hp阳性组血清Hcy水平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均明显高于Hp阴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的Hp阳性患者均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Hp感染会引发Hcy水平升高,以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以及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出现,终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

  • 声学密度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海燕;王娟;刘洋;徐晶

    目的:应用背向散射积分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分析不同超声特征斑块的IBS值和IBS标化值(IBS%),反映其病理成分.方法:应用背向散射积分检测91例患者172块颈动脉斑块的IBS值和与外膜IBS值的百分比,作为标化值IBS%.结果:硬斑,扁平斑,软斑,溃疡斑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能够反映斑块的不同病理成分,为临床提供一个客观标准.

  •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作者:赵新民;江凤荣;刘永杰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 1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直径、内-中膜的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120例,检出率达85.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软斑形成17例,检出率为17.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 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

    作者:曹云峰;张计华;白林;张丽;刘伟;杜冬妮;马虹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也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主要累及颅内小血管[1]。我们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之进行了研究。 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97例,男性63例,女性34例,年龄43~74岁。并以84例非糖尿病患者作对照。应用ATL 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5~12MHz变频探头。患者取平卧头仰位,分别检测左右颈总动脉全程及颈内动脉起始2cm内,二维超声检测内容包括内膜厚度、血管腔内情况、血管内径和狭窄程度。CDFI观测血流状态,脉冲多普勒检测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计算颈内动脉(ICA)与颈总动脉(C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值(ICA/CCA),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邢淑玲;孔金金;谢伟;刘青兰;韩玉平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178例患者的颈动脉,测量管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收缩期大流速及计算管径狭窄度,观察内中膜厚度、斑块及管腔的狭窄、闭塞与年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1.随着年龄增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显著增高;2.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中2种以上疾病者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和闭塞发生率显著增高;3.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颈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相关因素.

  •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张芹;原新朋;张静;孙敬敏;吕洋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监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使用高频超声探头对10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查60例无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08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者60例,检出率55.6%;对照组中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形成15例,检出率18.8%,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在高血压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张荣华;康静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与各种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将各种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与颈动脉彩超显示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急、慢性脑栓塞的患者均发现有各种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一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结论颈动脉彩超可以直接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斑块的性质,对于各种脑血管疾病均提供较高的诊断及参考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长期吸烟者颈动脉的检测

    作者:张玲莉

    目的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长期吸烟者颈动脉内膜的状况,探讨长期吸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对38例年龄≥50岁的长期吸烟者和35例同龄健康不吸烟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主要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和类型.结果 长期吸烟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粥样斑块的检出率及斑块的数量均高于不吸烟组,且与吸烟年限及吸烟量成正相关.结论 长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观察颈动脉内膜状况,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数目,了解管腔有无狭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斑块数目可反映动脉硬化的病变程度,不仅对脑梗死患者提供诊断指标,而且对那些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能作出较早预报,在及早治疗和有效的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 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作者:李晨;杨德民;苟志平;王勇;杨浣宜

    目的:运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旨在评价其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超声检测健康人组(Ⅰ组)、单纯高血压组(Ⅱ组)和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组(Ⅲ组)的颈动脉的内径,大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的部位、分类,血流参数及频谱形态.结果:Ⅱ、Ⅲ组患者IMT显著高于Ⅰ组,P<0.01;斑块发生率: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Ⅱ、Ⅲ组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减低,RI和PI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不仅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和监测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病变的转归、预防及疗效的评价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Sono CT技术检测心梗病人的颈动脉

    作者:郭玲;赵含森;曲志萍;李鸿

    目的:以颈动脉做为体表窗口,观察心肌梗塞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程度,以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Sono CT技术检测49例心梗病人的双侧颈动脉,并与21例有可比性的健康查体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9例心梗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100%,其中软斑、硬斑、混合斑的检出率分别为30%、32%、19%,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为心梗的潜在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及Sono CT技术可较敏感地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路明;邢恒国;王燕;刘兰燕

    目的:初步研究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60例脑梗塞住院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较正常组年龄偏大.病变组中,血管病变范围60岁以上者较大,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病变部位,颈总动脉较颈内动脉发生率高(72.2%∶27.8%),颈总动脉分叉处与颈总动脉无明显差异(40.3%∶37.1%),而左右颈动脉也无明显差异(46.3%∶53.7%).结论:颈动脉超声对脑梗塞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但年龄因素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是个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发病年龄、病程关系的超声分析

    作者:余虹;石欣;万青;刘传真;关树英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发病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本文对10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回顾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根据其回声表现分为扁平斑块、软斑软,混合斑块、硬斑块.结果:40~49岁年龄组均为扁平斑块或软斑块;50~59岁组检出混合斑块;60~69岁组检出硬斑块;70岁以上组则以混合斑块、硬斑块多见.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发病年龄、病程呈正相关.(1)动脉管壁随发病年龄的增长而呈渐近性增厚;(2)斑块的性质随发病年龄、病程的递增而由扁平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演变.单纯内膜-中层增厚及扁平软斑块可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而混合斑块、硬斑块则为中、晚期表现.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颈动脉硬化的研究

    作者:倪秋杰;王国芳;朱昆生;张建立

    目的: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颈动脉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Acuson-128XP10超声仪检测147例老年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及各项血流参数值.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并随年龄增大其发生率增高;加之高血脂、高血压、脑梗塞等影响,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结论:超声显像可对老年人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作出诊断,对临床有较大帮助,老年人颈动脉检查应进一步得到重视.

2898 条记录 11/145 页 « 12...891011121314...1441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