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蛋白酶原与胃疾病

    作者:徐彬

    胃部病变的自然病程从浅表性胃炎到胃黏膜糜烂溃疡,再到萎缩性胃炎,后到胃癌,这就使得从胃黏膜糜烂溃疡和萎缩性胃炎的鉴别诊断更为重要[1]。所以提供一种简单易行、价格便宜、容易接受、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的方法成为必须。近年来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测定具有简便、快速的优势,避免了X-射线对人体的侵害和胃镜的不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2,3]。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疾病
  • Hp感染胃疾病与Treg细胞及褪黑素的关系

    作者:宫喜;周瑞祥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定植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反应,是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全球约一半人口感染Hp,我国Hp感染率更高达50%-80%,其中约10%-20%的感染者将发展为胃溃疡或胃癌.新近研究发现Hp感染患者机体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 cell,Treg细胞)增多,后者能抑制机体对Hp的过度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在介导免疫耐受形成和炎症慢性化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可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褪黑素( Melatonin,MLT)对胸腺Treg细胞的产生有显著调控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相关研究资料表明,MLT与Treg细胞、与Hp、与胃癌之间存在一定的功能联系.但目前国内外有关MLT-Hp感染所致胃疾病直接联系的研究较少,本文就Hp感染-Treg细胞-褪黑素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 腹部超声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与胃镜及X线对照研究

    作者:王爱英;段丽萍;林三仁

    目的:将116例经腹部胃超声检查的患者与内镜及X线检查进行对照,以探讨超声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16例患者中,男77例,女39例,平均年龄5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使用ACUSON X128型超声仪,患者检查前饮水600~1000ml,对胃进行扫查.结果:胃癌30例,超声显示病变28例,漏诊的2例均为早期癌.胃淋巴瘤4例,超声显示病变4例.胃粘膜下肿瘤23例,超声显示病变20例.胃炎23例,超声6例显示胃壁弥漫性增厚,7例局部胃壁增厚,10例正常.胃溃疡18例,10例超声显示局部胃壁增厚,其中2例显示溃疡.胃息肉4例,超声显示病变3例.X线及内镜诊断胃外压性改变14例,6例超声显示有肝左叶囊肿、血管瘤、左叶增大,胆囊增大,脾大,8例正常.结论:超声对胃壁弥漫浸润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对粘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性较高,有助于与胃外压性改变的鉴别,对胃溃疡及早期胃癌的诊断有一定限度.

  • B超诊断胃重复畸形1例

    作者:李瑛琪;畅萍

    病例女,34岁,车祸致腰部疼痛1h来我院就诊,来时血压平稳,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急腹症体症,叩诊无移动性浊音.B超显示:左上腹季肋区可探及一大小约13.6cm×9.5cm椭圆形囊性包块,被膜光滑,后方有轻度回声增强,提高增益后包块内可见大量细密点状回声,并可显示厚薄不均的囊壁结构(图1),包块随呼吸可有轻微运动,未造成脾肾分离,肝胆脾胰双肾均未见异常,腹腔无游离性积液.

  • 少年Menetrier病1例

    作者:钟平;郑志刚;陈彩梅;田峰;许寿良;张学敏

    Menetrier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疾病.我们近期发现1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X线影像资料,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胃疾病 放射摄影术
  • 胃部异位胰腺1例

    作者:路利军;李鹏;雷小艳

    病例 男,57岁.发现胃部肿块3年,上腹部不适3个月.3年前,体检发现胃体部隆起性病变,未作特殊处理,之后多次复查电子胃镜提示病变无明显增大,近3月来出现上腹饱胀,反酸、呃逆、易呕,上腹部阵发性胀痛、食欲减退等.

  •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MDCT表现1例

    作者:蔡二朋;黄国权;汪健文;赵剑

    病例 女,53岁,上腹不适2月余.自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不适,伴有嗳气、反酸,病程中无腹痛及恶心呕吐.门诊胃镜发现胃窦巨大隆起性病变伴溃疡.为进一步明确诊治,遂就诊于我院.胃镜检查:胃窦前壁见一大小约4 cm×6 cm溃疡型新生物,根部呈短宽基底,可见黏膜桥.ME-NBI(放大内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术)示:溃疡边缘微腺体排列欠规则,未见异常微血管.超声内镜提示:新生物来源于胃壁第1和第2层,约3.0 cm×4.6 cm大小,凸向腔内.

  • 无典型临床表现胃肠穿孔的 CT诊断

    作者:郎兆会;李伟;刘君凤;苗清华

    典型胃、肠道穿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放射线检查即可确诊,一般不必作CT检查,但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诊断较难,此时CT可以协助诊断.由于胃肠道穿孔CT诊断国内文献很少,CT专著亦均未涉及,多数影像科医生对其CT表现缺乏认识,加之我们遇到的常为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胃、肠穿孔,因而易误诊为腹部其它炎性疾病或肿瘤.有鉴于此,笔者回顾性分析8例无典型临床表现的胃、肠穿孔病例,探讨其CT诊断价值.

  • 胃肠道穿孔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陈云涛;袁登翔;宋丽华;彭涛

    胃肠道穿孔是需要立即做出诊断并手术治疗的外科急症.传统放射学检查通常利用多种体位的腹部平片进行诊断,气腹是主要诊断依据.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多层螺旋CT(MSCT)由于具有优秀的密度分辨率并可以进行快速的大范围扫描,容积扫描的CT图像进行多平面的重建具有良好空间分辨能力,使其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急腹症的影像诊断[1-4].本文回顾分析28例胃肠道穿孔患者的CT表现,探讨胃肠道穿孔的多层螺旋CT征象及诊断价值.

  • 胃肠穿孔的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的对照分析

    作者:康锡宏;王海贞;李海兰;吴劲松;蔡树雄

    胃肠穿孔是常见急腹症之一,由于本病发病急,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由于腹膜炎而危及生命,故临床对影像检查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将我院1992年来经手术证实的52例胃肠穿孔的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讨论,旨在证实超声检查代替X线检查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端粒酶活性检测和分析

    作者:高华;戴文颖;王兰;董明;袁媛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疾病、端粒酶活性与胃癌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RAP-ELISA方法,检测94例胃粘膜活检标本,其中正常胃粘膜10例,浅表性胃炎21例,萎缩性胃炎33例,不典型增生7例,胃癌23例.胃粘膜病变中HP阳性41例,HP阴性20例.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与正常胃粘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强;HP阳性胃粘膜病变组与HP阴性胃粘膜病变组比较有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感染可使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强,促进细胞增殖.HP相关性胃疾病增殖特性与胃癌的增殖特性相似.

  • 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对大蒜素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与胃疾病的相关性

    作者:王莹;刘博;宫月华;袁媛

    目的 探讨不同幽门螺杆菌(H.pylori)菌株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与胃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胃黏膜标本接种、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分离、鉴定H.pylori;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鉴定H.pylori菌株基因亚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半数抑菌浓度(MIC50).结果 33例不同胃疾病中感染的H.pylori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浅表性胃炎(GS)中的H.pylori菌株较萎缩性胃炎(GA)中的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敏感;GS中的H.pylori菌株较胃癌(GC)中的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敏感;GA中的H.pylori菌株较GC中的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敏感.各种疾病中不同基因亚型H.pylori菌株感染与对药物敏感性不同:GA中vacAs1+H.pylori菌株较vacAs1-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敏感;GC中vacAm1b+H.pylori菌株较vacAm1b-H.pylori菌株对大蒜素敏感.结论 GA、GC与H.pylori菌株vacAs1、vacA m1b基因亚型存在相关性.

  • 含五倍子复方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伴出血1例

    作者:吕海丽;钦丹萍

    患者,男性,45岁,住院天数25d.因"反复黑便10年,再发10d"入院.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AS)30余年,近20年服用消炎痛1~3片/d,症状控制欠佳.患者10年来反复出现柏油样黑便,每次均至当地医院予"止血"治疗,每次治疗5~7d后黑便消失,但症状仍反复.1年前上述症状再发,遂至当地医院首次行胃镜检查,示"胃溃疡",在当地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毕氏Ⅰ式)",术后患者仍出现黑便或大便OB(+),长期口服洛赛克及"止血"治疗,出血仍反复,曾予输血治疗.10d前症状再发,查Hb29g/L,OB(++),为进一步诊治故来本院就诊.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生化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白小彬

    目的 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生化指标、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治疗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化疗治疗.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生化指标、肿瘤标记物和免疫功能的变化,采用SF-36量表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较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2组S100A4、MMP-2、TNF-α 和VEGF等血生化指标水平,CEA、CA724和CA199等肿瘤标记物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2组CD3+、CD4+、NK细胞比例和CD4+/CD8+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SF-36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 白细胞介素-17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亚普;张艳

    幽门螺杆菌(Hp)是导致人类发生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原菌,并且与胃腺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Hp诱导产生的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第二信使招致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是引起胃部炎症反应以及进一步病理损害的重要调节因子.在Hp感染性胃疾病中,胃粘膜中的IL-17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 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附46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莉;李颉

    目的:探讨含质子泵抑制剂的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奥硝唑三联)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13C-尿素呼吸试验(13C-UBT),证实为HP感染,反复腹痛儿童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予以奥美拉唑0.8 mg/(kg·d)1次/d,阿莫西林40 mg/(kg·d)分3次口服,奥硝唑10 mg/(kg·次),2次/d,三联治疗;对照组22例,予以雷尼替丁4 mg/(kg·次),2次/d.其余抗生素与治疗组相同,疗程10 d.停药后4周门诊复查13C-UBT.结果:两组儿童腹痛均有缓解,缓解率100%;治疗组HP转阴45例,根除率97.8%;对照组转阴18例,根除率81.8%,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奥硝唑三联治疗儿童HP感染临床疗效好,HP根除率高,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超声波在胃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孙世红

    目的 探讨超声在检查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并与胃内窥镜检查比较其准确性.方法 采用空腹饮水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与胃镜检查及病理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检查胃炎符合率75.0%,胃癌符合率71.1%,胃溃疡符合率32.25%.结论 超声能准确的测量胃壁厚度,客观的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范围,判断肿瘤漫润的深度,区别内生性或外生性肿瘤,并能同时检查肝、胰、腹腔等,判断有无其它脏器转移,是诊断胃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 胃疾病 超声波检查
  • 吴深涛辨治脾胃疾病临证经验

    作者:韩一益

    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病,发病率高,症状多样,病因病机复杂,病程长,愈后易复发,中医药治疗本病取效较好.吴深涛教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吴师深谙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从事中医药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多年,经验颇丰.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益良多.现将其临床辨治胃部常见疾患之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中FOXA1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楼晓军;陈洁;刘军;姚飞

    背景:幽门螺杆菌( Hp)为Ⅰ类致癌因子。转录因子FOX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渐凸显, FOXA1是一些microRNAs( miRNAs )作用的关键靶向转录因子。目的:探讨 Hp 感染与胃黏膜组织中转录因子FOXA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9月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80例,采用14 C-尿素呼气试验(14 C-UBT)、胃黏膜组织学检查(改良Giemsa染色)、细菌培养检测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OXA1表达。结果:Hp阳性组FOXA1阳性表达率为73.8%(31/42),Hp阴性组为47.4%(18/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结论:FOXA1在胃黏膜组织中的高表达提示miRNAs途径可能是Hp感染致胃上皮内瘤变乃至癌变的分子机制之一。

  • 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特性分析及嗜酸乳杆菌对耐药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

    作者:斯庆图娜拉;李岩;季尚玮;张永贵;亓文骞;王江滨

    目的 对84株临床分离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菌株进行耐药特性分析,并同时观察抗Hp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4和La6对不同抗生素耐药Hp的抑制效应.方法 从84例不同胃病(慢性胃炎25例,胃溃疡24例,十二指肠溃疡19例,胃癌16例)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培养Hp菌株,采用E-test法测定甲硝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3种常用抗生素对临床Hp菌株的小抑菌浓度(MIC值),了解临床Hp菌株对3种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以标准La作对照,将抗Hp La4和La6上清液加入含不同Hp菌株培养板的孔中,固体培养72 h,记录抑菌环;抗Hp La菌液加入含不同Hp 菌株的培养液中,液体培养,于不同时间点(4、8、12、24和48 h)分别取培养液,计算菌落形成单位和测定尿素酶活性.结果 84株临床分离Hp菌株中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67.9%、17.9%和1.2%.其中11株为混合耐药,包括 10株甲硝唑和克拉霉素混合耐药和1株甲硝唑和阿莫西林混合耐药.在固体培养条件下抗Hp La4和La6上清液对抗生素耐药和非耐药Hp菌株均产生明显的抑菌效应.液体培养条件下抗Hp La4和La6菌液能抑制抗生素耐药和非耐药Hp菌株的增殖,其拮抗Hp的作用明显强于标准La菌株(P<0.01).抗Hp La4和La6在混合培养4 h就能抑制抗生素耐药Hp菌株尿素酶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Hp尿素酶活性逐渐降低,其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标准La组(P<0.05).结论 84株临床分离Hp菌株中甲硝唑耐药株为常见,其次为克拉霉素耐药和甲硝唑克拉霉素混合耐药株.抗Hp La4和La6在体外对抗生素耐药和非耐药Hp菌株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86 条记录 7/15 页 « 12...45678910...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