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川芎嗪联用异丙酚对实验性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能量代谢的干预

    作者:王万铁;邱晓晓;潘雪蓉;王卫;金可可;陈锡文;徐正衸;王青;李东

    目的探讨川芎嗪(LGT)、异丙酚(PRO)联合使用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时肝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兔40只,随机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A组)和肝缺血-再灌注+LGT治疗组(B组)、肝缺血-再灌注+PRO治疗组(C组)和肝缺血-再灌注+LGT+PRO治疗组(D组).在再灌注45 min时,分别检测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及总腺苷酸量(TAN)、能荷(EC)、丙二醛浓度(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2-/NO3-)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C、D组肝组织内ATP、EC、NO2-/NO3-及SOD活性均明显增高(P<0.05和P<0.01),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LGT联用PRO可通过降低体内氧自由基水平、提高一氧化氮(NO)水平,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能量代谢.

  • 三七总皂苷对白细胞黏附效应与黏附分子表达调控的研究

    作者:

    目的:通过观察注射用血栓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对各种刺激处理因素下白细胞黏附能力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血栓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分离纯化大鼠白细胞与肺部血管内皮细胞,建立体外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试验体系,在施加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与缺氧等刺激处理因素之前,采用血栓通(三七总皂苷剂量分别为5,50,100 mg·L~(-1))进行分组干预,并检测白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率,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黏附分子LFA-1,VLA-4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在内毒素作用条件下,血栓通对大鼠白细胞黏附率无显著改变,而在TNF-α与IL-8活化因素以及缺氧条件下,50,100 mg·L~(-1)血栓通可明显减少大鼠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率;在缺氧、TNF-α等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VCAM-1与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100 mg·L~(-1)血栓通的干预作用下,VCAM-1与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血栓通可抑制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VCAM-1与:ICAM-1的表达而降低白细胞的黏附能力,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血栓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川芎嗪联用异丙酚对围手术期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万铁;林丽娜;吴进泽;胡正扬;谢克俭

    目的探讨川芎嗪、异丙酚联合使用对围手术期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36例肝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川芎嗪组、异丙酚组和川芎嗪加异丙酚组.动态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LPO)浓度、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比值、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及肝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川芎嗪组、异丙酚组、川芎嗪加异丙酚组血浆SOD活性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LPO浓度、TXB2/6-keto-PGF1α比值及ALT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明显减轻.结论川芎嗪联用异丙酚可通过降低体内氧自由基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纠正血栓素A2与前列环素失衡,对围手术期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发挥较明显的保护作用.

  • 外源性H2S恢复老龄大鼠心肌缺血后适应对I/R损伤的缓解作用

    作者:李丽娜;孙伟铭;高君;王跃虹;魏璨;徐长庆;李鸿珠

    目的 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恢复缺血后适应(PC)对老龄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青年和老龄大鼠随机分别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L/R)组和PC组,老龄大鼠另加NaHS干预组.用Langendorff离体灌流装置,复制大鼠心肌I/R损伤和PC模型.比色法测定冠脉流出液LDH、CK活性和心肌组织匀浆SOD活性、MDA含量及H2S产率;透射电镜检测心肌超微结构;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9、Bcl-2及胱硫醚-γ-裂解酶(CSE)的表达.结果 无论青年还是老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I/R降低H2S产率、SOD活性和CSE表达,增加LDH和CK活性、MDA含量、心肌损伤、细胞凋亡、心肌梗死面积、caspase-3、caspase-9及Bcl-2的表达(P<0.01);与I/R组比较,青年大鼠的PC减轻I/R损伤及细胞凋亡(P<0.01),而老龄大鼠的PC丧失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外源性H2S恢复了老龄大鼠的PC对L/R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外源性H2S能够恢复老龄大鼠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多不饱和脂肪酸改善小鼠心肌脂质成分及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

    作者:张晓霞;赵子健;戴一凡;李斌;米树华

    目的 探讨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例对心脏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比值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缺血区炎症状态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及植物油脂组(n=40).喂养1个月后,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气相色谱法检测心脏ω-3及ω-6 PUFAs含量.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差速离心法分离心肌线粒体,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实时定量PCR检测缺血区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心肌TNF-α及白细胞介素-1(IL-1)蛋白含量.结果 与普通饮食组相比,植物油脂组小鼠心脏ω-6/ω-3 PUFAs比值显著减低(P<0.05),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1),缺血区心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显著改善(P<0.05),TNF-αmRNA表达、TNF-α及IL-1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不饱和脂肪酸改善小鼠心肌脂质成分及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

  • 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万铁;许涛;徐正祄;金可可;潘雪蓉;李东;方周奚

    为了探讨川芎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本实验选用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川芎嗪治疗组(C组).复制MIRI模型,分别观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Ca2+浓度([Ca2+]m)、丙二醛浓度(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SOD)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和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 含量、总腺苷酸量(TAN)、能荷(EC)的变化.结果发现,C组与B组比较,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Ⅲ态呼吸速率(ST3)、SOD、面密度(Sv)、比表面(δ)明显升高,Ⅳ态呼吸速率(ST4)、[Ca2+]m 、MDA、体密度(Vv)、横径(Hd)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TP、ADP、TNA及EC均明显增高;且与A组比较,ST3、ST4、SOD、Vv、Sv、δ、数密度(Nv)、纵径(Vd)及ADP、AMP、TNA无明显差异.可见,川芎嗪可通过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和减轻钙超载,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线粒体功能及结构.

  • TLR4及内源性配体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陈雪峰;何桂珍;董良广

    Toll样受体4(TLR4)在内源性配体参与下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两者的结合对组织损伤和固有免疫应答起重要作用.肝、肾、肺、脑等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细胞释放各种内源性配体,被TLR4识别并结合.Toll样受体4与内源性配体(如HMGB1)的结合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主要的炎症应答的触发器,并引起一系列导致炎症和免疫应答的级联反应.阻断两者的结合可能对各种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 HMGB1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培志;吴传新;龚建平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是一类核内非组蛋白,人HMGB1含有215个氨基酸残基,定位于人染色体13q12,它在核内主要参与维持核小体的结构、识别和结合DNA、调控DNA的复制转录等.HMGB1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释放到细胞外,与Toll样受体、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等受体相互作用激活核因子κB、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信号通路,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对HMGB1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的深入研究,将提供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靶点.

  • 缺氧/复氧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表型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作者:陈家军;吴宏妍;孙宗全;胡桂清;吴平;肖跃勤;张合玲

    目的 探讨缺氧/复氧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培养小鼠骨髓源性DC,分为对照组及缺氧/复氧组,对照组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缺氧/复氧组给予缺氧气体培养4 h,然后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1 d.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80、CD86、MHC Ⅱ分子的变化,ELISA法检测DC分泌TNF-α、IFN-γ和IL-12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细胞化学检测Dc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缺氧/复氧可促进DC高表达CD80、CD86、MHC Ⅱ分子,促进Th1型细胞因子释放、NF-κB高表达及核移位,并诱导T细胞增殖.结论 缺氧/复氧可刺激DC高表达表面分子,具有明显的免疫刺激活性.

  • 右美托咪定联合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郭友祥;邱坤华;张磊;李勇;张加坤;王庭强;欧阳军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60只健康雄性 SD 大鼠,体质量(251±18)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n =12):假手术组(S 组:不阻断入肝血流)、缺血-再灌注组(IR 组: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Dex 组:右美托咪定25μg/kg 于手术30 min 前腹腔注射)、缺血预处理组(IP 组:肝脏续缺血前给予10 min 缺血和10 min 再灌注的预处理)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缺血预处理组(Dex +IP组:右美托咪啶25μg/kg 于手术30 min 前腹腔注射,且肝脏持续缺血前给予10 min 缺血和10 min再灌注的预处理)。采用 Pringle 法分别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肝脏缺血30 min 再灌注6 h 后血清中 ALT、AST、LDH 的浓度。取左侧肝叶组织,通过 HE 染色观察其病理学改变, TUNEL 检测肝脏组织中细胞凋亡数量,免疫组化及 Westeren blot 测定肝脏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肝脏组织 H2 O2、GSH 表达。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q 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 S 组相比,其余各组血清中 ALT、AST、LDH 浓度明显增高(P =0.000);与 IR 组相比,Dex 组、IP 组及 Dex +IP 组明显降低(P =0.000);Dex +IP 组明显低于 Dex 组及 IP 组(P =0.000);ALT 及 AST 浓度在Dex 组与 IP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0,0.771),LDH 浓度在 Dex 组明显低于 IP 组(P=0.000)。肝组织病理学评分及细胞凋亡指数 S 组低,IR 组高,Dex 组及 IP 组明显低于 IR 组(P =0.000),Dex +IP 组明显低于 Dex 组及 IP 组(P =0.000),Dex 组与 IP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04,0.661)。肝组织中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 S 组低,Dex +IP 组高,Dex 组及 IP 组低于 Dex +IP 组(P =0.000,0.002),IR 组低于 Dex 组及 IP 组(P =0.000),Dex 组及 IP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9)。与 S 组相比,IR 组、Dex 组、IP 组及 Dex +IP 组肝脏组织 H2 O2活性明显增高(P =0.000,0.000,0.000,0.001),GSH 活性明显降低(P =0.000);与 IR 组相比,Dex 组及 IP 组 H2 O2活性明显降低,GSH 活性明显增高(P =0.000);与 Dex 组及 IP 组相比, Dex +IP 组 H2 O2活性明显降低,GSH 活性明显增高(P =0.000);Dex 组与 IP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80,0.667)。结论右美托咪定及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其作用可能均与诱导 HO-1的表达有一定关系。

  • 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内质网过度应激减轻肺缺血-再灌注小鼠脑损伤

    作者:项冰倩;颜王鑫;高慧;楼国强;郝卯林;戴雍月;王万铁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通过抑制过度内质网应激反应(ERS)减轻小鼠肺缺血-再灌注(I/R)诱发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实验于温州医科大学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所进行.雄性健康SPF级C57BL/6J小鼠50只,体质量20 ~24 g,8~ 10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阿替美唑组(atipamezole,Atip 组)、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组)、右美托咪定+阿替美唑(DA组).采用小鼠在体左侧肺门夹闭30 min再灌注180 min方法制备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模型.Atip组、DEX组、DA组分别在肺门阻断前30 min腹腔注射阿替美唑(250 μg/kg)、右美托咪定(20 μg/kg)、右美托咪定20 μg/kg+阿替美唑250 μg/kg,其余处理同I/R组.再灌注结束后取脑组织,光镜下观察脑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检测脑组织Caspase3酶活性,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RT-PCR检测脑组织p-JNK、Caspase 12、CHOP、GRP78蛋白及mRNA水平.采用SPSS 19.0软件行计量资料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Sham比较,其余组光镜下脑组织有明显损伤,Caspase3酶活性、脑细胞凋亡指数、p-JNK、Caspase12、CHOP、GRP78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I/R、Atip组和DA组比较,DEX组光镜下脑细胞损伤减轻,Caspase3酶活性、脑细胞凋亡指数、p-JNK、Caspase12、CHOP表达均有明显下降,GRP78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Atip组和DA组两两相互比较,光镜下脑组织损伤程度相似,Caspase3酶活性、脑细胞凋亡指数、p-JNK、Caspase12、CHOP蛋白及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P78水平DA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预先给药可减轻小鼠肺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是激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内质网过度应激,减少脑细胞凋亡.

  • 前列腺素E1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林洁;李建英;韦立新;黄月红;陈治新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l脂微球制剂(Lipo-PGEl)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n=8),A:假手术组;B:休克组,休克90 min后处死;c:失血性休克复苏组,大鼠麻醉后,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放血,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35±5)mmHg,维持90 min,回输自体血液复苏,维持MAP 80-100 mmHg,制作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D:失血性休克复苏+Lipo-PGEl预处理组,Lipo-PGEl按10 μg/kg溶于0.5mL生理盐水从股静脉注射,1h后制作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C组和D组于复苏后6 h取血测肝功及NO、ET-1,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iNOS和ET-1的表达.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失血性休克复苏组肝脏发生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ALT,AST,LDH及NO,ET-1较休克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肝组织iNOS和ET-1的表达显著高于休克组[(0.225±0.080)vs.(0.082±0.021),(0.292±0.047)vs.(0.082±0.035),P<0.05];预先给药组肝脏病理损伤较模型组轻,ALT,AST,LDH及NO,ET-1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干预局部氧分压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翔;杨帆;解杰;陈驾君;李占飞;白祥军

    目的 研究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干预下局部氧分压(oxygen partial pressure,PtO2)的变化,并探讨VSD减轻兔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的可能机制.方法 于同济医院急诊创伤外科实验室,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假手术)组、I/R组和I/R+VSD组,每组10只.通过阻断左后肢股动静脉(4 h)和恢复再灌注(6 h)的方法建立兔I/R模型,根据远端是否存在动脉搏动作为判断建模成功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使用VSD技术进行再灌注时的干预,分别于建模前、再灌注前、再灌注后3 h或实验结束后等数个时间点,在损伤肌肉区域测量、取样及耳缘静脉抽血,对各组PtO2、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mRNA和蛋白、以及乳酸(lactic acid,LA)的含量进行检测.所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LSD-t法或Tamhane's T2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PtO2:建模后,I/R组和I/R+VSD组PtO2均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2,P=0.296);恢复再灌注后两组PtO2显著上升,但仍低于对照组(F=8.334,P=0.006),且在此期间I/R+VSD组持续低于I/R组直至实验结束(t=2.015,P=0.046);(2)HIF-1αmRNA: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I/R+VSD组HIF-1αmRNA在建模后2 h和4 h时均显著升高(F=10.120,P=0.002和F=36.480,P<0.01);恢复再灌注后,I/R组和I/R+VSD组虽较前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F=6.960,P=0.015和F=4.470,P=0.035);且I/R+VSD组显著高于I/R组(t=1.799,P=0.048和t=5.911,P=0.019);(3)HIF-1α 蛋白:与对照组比较,I/R组HIF-1α 蛋白表达在再灌注前和再灌注后3 h显著升高(t=15.567,P<0.01和t=2.768,P=0.031);I/R+VSD组HIF-1α 蛋白表达在再灌注前、再灌注后3 h和6 h均显著升高(t=13.438,P<0.01;t=7.854,P=0.009;t=6.442,P=0.011);且I/R+VSD组在再灌注后均高于I/R组(t=1.878,P=0.046和t=2.609,P=0.030);(4)LA: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I/R+VSD组外周静脉血和骨骼肌中LA的含量在实验结束后均显著升高(F=9.540,P=0.002和F=13.750,P<0.01),且I/R+VSD组均显著低于I/R组(t=2.263,P=0.040和t=3.617,P=0.027).结论 VSD技术可通过降低局部PtO2,上调HIF-1αmRNA的表达和减少HIF-1α 蛋白的降解,使HIF-1α 蛋白积聚和合成增加,并可能通过改善组织无氧代谢,减轻乳酸堆积,对兔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向缺血-再灌注肾脏归巢并促进肾脏修复的研究

    作者:谢晓强;吕碧锋;章振保;孔德领;李宗金;徐勇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否可以有效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并向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归巢,提高肾脏修复的效能.方法 6周龄全身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C57BL/6J转基因小鼠提供骨髓,6~8周龄同种无荧光标记的C57BL/6J小鼠20只作为骨髓受体.骨髓移植前,受体小鼠接受致死剂量的γ放射线137Cs照射,骨髓重建情况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确认.骨髓重建完毕后所有小鼠均接受单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分组:(1)对照组(n=10),术前3d至术后4d,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 ml/d.(2)动员组(n=10),术前3d至术后4d,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μg/(kg·d).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向肾脏归巢情况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损伤1周后取肾脏标本行HE染色,评估肾小管损伤程度.损伤4周后通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计数血管内皮细胞数.实验数据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G-CSF动员后,分别为Sca-1、c-Kit、CD29、CD34阳性的四群干细胞占外周血非红系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1周后,G-CSF动员组的缺血侧肾脏中,骨髓来源并且分别表达Sca-1、c-Kit、CD34的干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损伤4周后动员组的肾脏中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G-CSF可以有效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并向缺血肾脏归巢;(2) G-CSF动员可以提高肾脏修复的效能,减轻肾脏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

  • 贝科能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低氧诱导因子-1_α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浙;杨兴易;单怡

    目的 研究贝科能(复合辅酶)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_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_α,HIF-1_α)蛋白表达影响及其对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急救科实验室完成.SD大鼠72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复苏组(包括0.5,2,4,6 h组)和贝科能治疗组(0.5,2,4,6 h组).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0.5 mol/L)停跳液致大鼠心跳骤停5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的动物模型,贝科能治疗组于心跳恢复时给予贝科能(按1支/10 kg)生理盐水稀释至0.3 mL后腹腔注入.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_α蛋白的表达;采用比色法测定心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活力.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常规复苏组各时间点HIF-1_α蛋白的表达均有增强(P<0.05),2 h高(空白对照组0.15±0.02,常规复苏组组0.57±0.06),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SOD及Na~+-K~+-ATPase活力显著降低(P<0.05).与常规复苏组相比,贝科能组各时间点心肌细胞HIF-1_α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其中2 h组差异为显著[贝科能组(0.29±0.03),常规复苏组(0.57±0.06)];心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及Na~+-K~+-ATP酶活力明显升高(P<0.05).结论 HIF-1_α蛋白在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细胞的表达增强;贝科能在提高Na~+-K~+-ATP酶活性的同时,下调HIF-1_α蛋白在心肌细胞的表达.贝科能可能是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CPR后大鼠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的.

  • 丹参酮Ⅱ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美齐;翟昌林;涂建锋;杨向红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TSN)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I)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n=8),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TaLD组)与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TaHD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0)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Tunnel法检测大脑皮质区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HMGB1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HMGB1水平,并测定大脑皮质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TaLD组与TaHD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大,凋亡细胞增多,CaM活性显著增强,MDA含量升高,脑组织及血清HMGBI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TaLD、TaHD组脑梗死体积缩小、凋亡细胞减少,CaM活性显著减弱,MDA含量降低,脑组织及血清HMGB1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TaLD组与TaHD组之间上述各指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参酮ⅡA能够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阶段HMGB1介导的晚期炎症反应有关.

  • 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开腹手术中心搏骤停兔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顾彩虹;王立祥;许铁;刘克喜;王言理

    目的 观察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under the diaphragmatic muscle,D-CPR)和常规胸外心脏按压法(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CPR)对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兔CA至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时间、血流动力学、ROSC率、6h生存率、心肌细胞caspase3的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D-CPR的复苏机制,为开腹手术中发生的CA选择更合适的复苏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32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D-CPR组、S-CPR组,每组16只.腹腔注射氯氨酮、速眠新合剂,气管切开后插入气管导管,分离右颈内静脉、左侧颈总动脉,于左侧颈总动脉插入静脉留置针,监测动脉压,右侧颈内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通过体表监测并记录Ⅱ导联心电图;模拟开腹手术操作,待动物生命体征平稳5min后,于呼气末夹闭气管导管,持续8min,制作窒息性CA模型.心电图示无脉性电活动或心室停搏后,不作干预,2 min后采用D-CPR或S-CPR进行心肺复苏,观察两种复苏方法的复苏效果,对比两组动物CA至ROSC的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ROSC率及6h生存率的不同,检测复苏成功6 h后兔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和心肌细胞caspase3的表达,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结果 ①CA至ROSC时间:D-CPR组显著低于S-CPR组;②CPR 15 min内冠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C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变化:D-CPR组CPP、MAP明显高于S-CPR组(P<0.05).③ROSC后SBP、DBP变化:D-CPR组明显高于S-CPR组(P<0.05).④ROSC率:D-CPR组的ROSC率显著高于S-CPR组,81% vs.43%,P<0.05.⑤6h存活率:D-CPR组6h存活率明显高于S-CPR组,75% vs.25%,P<0.05.⑥HE染色:D-CPR组心肌损伤较轻,心肌细胞水肿较轻,细胞界限清楚,S-CPR组心肌损伤较重,心肌细胞水肿,细胞界限不清,片状坏死,伴少许炎细胞浸润.⑦心肌细胞caspase3表达:D-CPR组心肌caspase3阳性细胞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明显低于S-CPR组(P<0.05).⑧心肌细胞AI检测:D-CPR组心肌细胞AI明显低于S-CPR组(P<0.05).结论 ①D-CPR较S-CPR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提高CPP、MAP,提高ROSC率及6h生存率,提示在开腹手术中发生CA采用D-CPR可能比S-CPR更为有效.②D-CPR具有较高的ROSC率及6h生存率,可能与其缩短CA至ROSC的时间,减少心肌细胞caspase3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

  • 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任愿;唐建中;李春盛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A组,假手术对照组(n=8);B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n=8);C组,长托宁预处理组(n=8).分别于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后12 h处死动物,留标本,以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分析不同组肿瘤坏死因子-a(TNF-a)mRNA的表达,检测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血浆丙氨酸转移酶(ALT)、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TNF-a mRNA的表达、血浆ALT和肝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升高.C组TNF-a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ALT及肝组织中MDA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为(91.30±9.75)U/L、(8.3±0.6)nmol/g,肝组织病理学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长托宁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及氧自由基的生成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对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裴红红;黎一鸣;张正良;刘敏龙;柏玲;缪菲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gamma,PPAR-γ)及配体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对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4),I/R组(n=14)和I/R+Ros组(n=14).通过制作人鼠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信号通路发现者基因芯片和大鼠细胞冈予抗体芯片检测技术,榆测胆道组织炎症反应发生的信号通路和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并采用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和部分器官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以观察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和部分器官牛化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中测得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I/R组中NF-кB样本基因表达水平均比假于术组和I/R+Ros组丌高两倍以上.使用大鼠细胞因子抗体芯片发现,I/R组中IL-Iα,IL-β以及TNF-α样本蛋白表达水平均比假手术组和I/R+Ros组升高两倍以上.与I/R组相比,I/R+Ros组巾病理学评分明显下降(P<0.05);部分器官生化指标含量测定明显下降(P<0.01).结论 PPAR-γ及配体罗格列嗣对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通过拮抗核因子-кB(NF-кB),抑制NF-кB表达,减少下游IL-Iα,IL-1β以及TNFα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庆大霉素致大鼠急性肾衰竭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宏宝;赵峰;陈威;王汉民;张鹏;许国双;刘晓渭;于艳;陈光磊;张丰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庆大霉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取雄性SD大鼠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DAPI标记.60只雌性SD大鼠建立中毒性ARF动物模型(颈部皮下注射庆大霉素150 mg·kg-1·d-1,连续5 d)随机分为2组:(1)MSCs组(M组,n=30):每次给予庆大霉素的同时经尾静脉静注MSCs细胞悬液0.5 ml(5×106 /只);(2)DMEM-F12组(D组,n=30):方法同上,注入无血清DMEM-F12 0.5 ml.分别在实验第6、8和12天各取10只处死动物取得血液和肾脏标本,测定血BUN和Scr,进行肾脏组织学评分(HSK),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TUNEL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和Bax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DAPI标记的MSCs在受体大鼠肾脏的分布情况.另取10只雌性大鼠作为对照(C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 Way ANOVA)和Dunnett-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各观察时间点,M组的BUN、Scr和HSK评分均明显低于D组;肾组织内PCNA+细胞数在实验第6天高于D组,在实验第8天和第12天则低于D组;M组各时间点Bcl-2表达均高于D组,Bax表达、Bax/Bcl-2比值和细胞凋亡指数均低于D组.整个实验期间未发现MSCs定位于肾组织中.结论 外源性MSCs可以促进ARF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减少细胞凋亡,增加Bcl-2和抑制Bax表达,从而有利于肾小管损伤的早期恢复.

663 条记录 1/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