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响社区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郁东明

    目的 评价社区老年患者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并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老年患者354例,按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为IMT异常组(IMT≥1.0 mm)219例,IMT正常组(IMT≤0.9 mm)135例.对其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运动量、疾病病史、颈动脉超声结果、实验室检查等项目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 IMT异常组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均高于IMT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LDL-C是IM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对IMT进展分析,发现IMT进展组吸烟、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糖尿病、LDL-C、FB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LDL-C是IMT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则能进一步控制IMT的发展.结论 对于社区老年患者,年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LDL-C、FBG是IMT异常的危险因素,而年龄、高血压、LDL-C是IM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则能延缓IMT的进展.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Obestatin水平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作者:管绍羊;杨帆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探讨两者相关性.方法 选取60例T2DM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3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等临床指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血浆obestatin水平,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IMT.结果 观察组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甘油三酯(TG)、FINS、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M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obestat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obestatin水平与WHR、BMI、TG、HOMA-IR、FINS和IMT呈负相关(P均<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SBP均为IMT增厚的危险因素,obestatin、HDL-C为保护因素.结论 T2DM患者血浆obestatin水平降低,obestatin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补体C3水平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研究

    作者:王泰蓉;李燕;汤宜婷;杨春华;郭淑杰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补体C3水平并分析其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就诊的未经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例,按照血清补体C3水平、分为高C3组27例,低C3组19例.测定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IMTmean )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cfPWV).结果 与低C3组比较,高C3组患者年龄较大,收缩压(SBP)、三酰甘油(TG)和载脂蛋白B(APO-B)较高(P<0.05).高C3组cfPWV和IMTmean高于低C3组(P<0.0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谱、血糖后进行偏相关分析,补体C3与cfPWV仍呈显著正相关(r=0.367,P=0.025),与SBP亦显著相关(r=0.251,P=0.005),与IMTmean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179,P=0.269).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补体C3水平与PWV相关,可作为PWV的独立预测因子.补体C3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病理过程.

  •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作者:李建卫;林宁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探讨其血管内皮功能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糖尿病患者,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并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IMT(1.03±0.04mm)较正常对照组(0.77±0.03mm)明显增厚(P<0.001).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为(2.92±2.6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r=-0.525,P<0.001,r=-0 .41,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伤. 内皮功能的紊乱引起血管壁重构、肥厚、斑块形成.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内皮功能损伤促进了功能粥样硬化的产生并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 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

    作者:王彦;张葵;魏红霞;徐志晔;顾光煜;王丽;张正芳;谭婷婷

    目的 探讨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南京市鼓楼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确诊的159例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HbA1c数值分为A组(HbA1c≤7.0%,n=44),B组(7.0%<HbA1c≤9.0%,n =58)和C组(HbA1c>9.0%,n=57).检测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对HbA1c与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三组间的临床资料.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组右CIMT、左CIMT、平均CIMT和大CIMT水平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HbA1c是大CIMT的危险因素[年龄,风险比(OR)=1.103,95%置信区间(CI)=1.038 ~1.173,P<0.05;HbA1c,OR =2.531,95% CI=1.558~4.111,P<0.05].结论 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HbA1c水平与CIMT显著相关,HbA1c是大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c水平升高与大CIMT增厚显著相关.

  • 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及药物干预

    作者:王正斌;黄振文;张菲斐;任亚萍;付新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及不同时间服用长效钙拮抗荆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n=21)和非杓型组(n=47),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总动脉IMT,分析两组间颈总动脉IMT的差异,将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47例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4)和晚上服药组(n=23),2.5 mg/d,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IMT增厚(P<0.05);②晚上服药比晨起服药更能纠正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晨起服药组20.83%比晚上服药组52.17%,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引起颈动脉IMT增厚,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作者:陈明;徐岩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同时检测患者血压、血脂、血糖、身高、体质量、腰围及C反应蛋白(CRP).按照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并对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CRP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结果 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比较,随血压、血糖、LDL-C、CRP水平升高,颈动脉IMT加重(P<0.05);并随颈动脉IMT增厚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LDL-C血症检出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的相关性.

  • 阿托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hs-CRP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

    作者:陈景生;李波;龙伟东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浆Hcy、hs-CRP、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9月~2016年5月于我院确诊为H型高血压的82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回顾分析,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42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为一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前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Hcy、hs-CRP、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降低,但观察组幅度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血压,降低血浆Hcy、hs-CRP等指标,并可更小程度减少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值得推广.

  • 850例吸烟人群动脉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研究

    作者:王君芳;李永珲;高鹏;谢鑫;王欣

    目前,全世界吸烟人数约有13亿,每年有49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中国是世界大的烟草生产消费国,现有烟民约3.5亿,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为100万,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在第一届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国疾病控制研究中吸烟占危险因素的36%,且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与吸烟数量呈线性关系[1]。吸烟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影响多处血管床的系统性疾病,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以及测算脉压差(PP),分析其在吸烟人群中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吸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早期识别吸烟人群无症状动脉硬化提供简便、可行的方法。

  • 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血压参数、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潘有龙;胡金萍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早期通过各种指标的监测与分析,可以有效地预防与治疗高血压,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3].近年来,静息心率(RHR)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备受人们关注.研究表明,随着RHR的增快,高血压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增加,RHR可能是预测高血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

  •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西格列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

    作者:郭云飞;卢清玉;韩萍;张伶;徐冬梅;杨静文;张福春

    目的:探讨口服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172例,分为西格列汀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8例,通过颈动脉超声评价治疗后12个月平均IMT变化。结果随访12个月后,西格列汀组 IMT较基线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西格列汀组 IMT 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同时,西格列汀组降糖效应优于对照组(P <0.05),而且低血糖和体质量增加等不良事件未见增多。结论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治疗降低血糖同时可抑制颈动脉 IMT进展。

  • 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测量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季玉亮;王友强;崔艳玲;孙静静;刘燕

    目的:探讨双能 X 线吸收技术(DEXA)在体脂测量方面的应用价值以及体脂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 DEXA 测量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9例正常健康人的体脂分布。与腰围诊断标准进行一致性检验。用 B 型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窦部内膜中层厚度,并测量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窦部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计算斑块积分。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积分在糖尿病中心性肥胖组与糖尿病非中心性肥胖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 DEXA 方法测量体脂分布与腰围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判断中心性肥胖躯干脂肪比例切点为38.46%。结论评价中心性肥胖可以用 DEXA 测定体脂分布;体脂分布和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密切。

  • 正常血压高值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马丽;史冉庚;刘永

    目的:探讨正常血压高值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与肥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1月健康体检者中正常血压高值者330例,根据颈动脉IMT值分为A组(IMT<0.6 mm)103例、B组(IMT 0.6~0.8 mm)177例及C组(IMT≥0.8 mm)50例;选择同期体检血压正常者170例作为对照组。均测定身高、体重、腰围( WC)、体重指数( BMI)、体脂量( BFM)、净体重( LW)及脂肪重量( FW)等肥胖指标,统计分析颈动脉IMT与不同肥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C组IMT及BMI、WC、BFM、FW均显著高于A、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控制混杂因素后,颈动脉IMT与BMI、BFM、WC、LW、FW及收缩压(SBP)存在正相关性(P均<0.05),与舒张压不存在相关性(P>0.05)。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BMI、BFM、WC、LW、FW及SBP为自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WC、FW进入了回归方程(P均<0.05)。结论正常血压高值者SBP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BMI、WC及FW与颈动脉IMT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志红;金延;周峻;莫宗洋;陈晓俊;卢群

    目的 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上海电力医院心内科确诊的EH患者492例,根据cIMT分为正常组200例、增厚组223例和斑块组69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空腹血糖、血脂指标及血浆Hcy、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血浆Hcy、D-二聚体水平与EH患者cIMT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性别和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和斑块组患者血浆Hcy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组,斑块组患者血浆Hcy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增厚组(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病程、TC、TG、D-二聚体后,血浆Hcy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r=0.58,P<0.05);校正年龄、病程、TC、TG、Hcy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r=0.29,P<0.05).结论 血浆Hcy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与EH患者cIMT增厚呈正相关.

  •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僵硬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曹文钦;唐菲

    目的 分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颈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湖北省大冶市中医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UACR分为正常组(UACR<30 mg/g)41例和升高组(30 mg/g≤UACR≤300 mg/g)5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压、血脂指标、血糖指标、CIMT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UACR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舒张压(DBP)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组患者年龄和CIMT大于正常组,收缩压(SBP)、脉压(PP)、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正常组,PWV快于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ACR与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r=3.29)、SBP(r=2.81)、PP(r=1.48)、LDL-C(r=2.66)、FPG(r=4.29)、HbA1c(r=3.32)、CIMT(r=2.98)、PWV(r=3.56)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β=1.18)、HbA1c(β=1.01)、CIMT(β=2.47)、PWV(β=2.82)与2型糖尿病患者UACR独立相关(P<0.05);校正PP后,HbA1c(β=1.26)、CIMT(β=2.51)、PWV(β=2.17)仍与2型糖尿病患者UACR独立相关(P<0.05).结论 UACR与2型糖尿病患者CIMT及颈动脉僵硬度独立相关.

  • 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研究

    作者:高峰利;韩涛;张维;王梦珠;杨琼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95例,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Hcy<10 mmol/L,n=44)与观察组(Hcy≥10 mmol/L,n=51).比较两组患者24 h血压、24 h血压变异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NIHSS评分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为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与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4、0.256,P<0.05);观察组患者24 h舒张压变异性与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03、0.198,P>0.05).结论 24 h收缩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关.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建萍;王何刚;何旺;王红民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2014年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的60例 COPD 患者作为 COPD 组,另选取同期在西安市第一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无 COPD 病史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在入组时记录人口学信息及既往病史,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水平;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仪检查颈动脉 IMT;对颈动脉 IMT 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COPD 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为51.7%,高于对照组的30.0%(P <0.05);COPD 组患者颈动脉 IMT 为(1.07±0.25)mm,高于对照组的(0.86±0.18)mm (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PD 发生率(β=0.24,P =0.00)、年龄(β=0.18,P =0.01)及 BMI (β=0.18,P =0.03)与颈动脉 IMT 呈线性相关,而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与颈动脉 IMT 无直线相关性(β=0.10,P =0.26)。结论 COPD 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及颈动脉 IMT 明显增高,但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 IMT 无直线相关性。

  • 心-踝血管指数联合颈动脉内膜厚度对动脉粥样硬化评估

    作者:王高临;孙博;王新强;李斌

    目的:探究心—踝血管指数(CAVI)联合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行CAVI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936例,将其按照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患病情况分为A组(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112例、B组(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526例和C组(经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已发生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终末事件)298例,B组按照不同危险因素分为B1组(高血压)267例、B2组(糖尿病)128例和B3组(高脂血症)131例共3个亚组;C组分为C1组(无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终末事件)187例、C2组(心肌梗死)62例和C3组(脑梗死)49例共3个亚组,比较各组CAVI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差异,并探究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与上述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三组C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和A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和A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AVI相比,其表现出的差异明显减弱变小。B2组CAVI和IMT值与C1,C2和C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VI均值比较的P值均小于相应IMT均值比较的P值,甚至B2组的IMT值高于C2和C3组。糖尿病病程与CAVI的相关性高于(r=0.498,P=0.00087)其与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r=0.194,P=0.036)数据。结论CAVI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均有一定相关性,前者倾向于评价整体而非局部的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更加吻合,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度。

  •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齐秀彦;吕燕;狄钊;朱荣彦;侯永革

    目的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 92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6 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疗程 1 4 d;比较 2 组治疗效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神经功能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治疗前,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2 组 NIHSS评分、BI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改良 Rankin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可显著降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其神经功能,安全性较好.

  • 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血管反应性分析

    作者:王桂英;李晓静;李学军

    目的:探讨早发型与晚发型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患者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特征。方法选取 PE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早发型 PE(妊娠<34周)组40例,晚发型 PE(妊娠≥34周)组40例;对照组为匹配相同年龄和妊娠时间的健康孕妇80例。通过 B 超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动脉扩张性、血管壁周向应力、下腔静脉塌陷指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早发型 PE 孕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血压、子宫动脉平均搏动指数、剖宫产率、收缩期和舒张期颈动脉内径、血管壁周向应力、平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均 P <0.05),而胎儿脑-胎盘率、分娩时胎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下腔静脉塌陷面积及塌陷指数、脐动脉血 pH值低于对照组(均 P <0.05)。结论早发型 PE 与晚发型 PE 患者血管具有明显不同的血管适应性,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98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