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苦参碱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浩;仇毓东;毛谅;朱新华;丁义涛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SD大鼠32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小体积肝移植对照组和高、低剂量苦参碱治疗组(60、40 mg/kg). 观察术后1 wk生存率, 检测移植术2h、4 h、1 d、2 d、3d、7 d后ALT、AST及LDH值. 光镜及电镜下评估移植肝病理形态学改变, ELISA法检测肝脏IL-6, TNF-α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苦参碱高、低剂量治疗组术后1 wk生存率显著增加(80%, 70% vs 50%, 均P<0.05), 术后2h、4h、1d ALT、AST及LDH明显降低(P<0.01). 苦参碱治疗组中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形态明显改善, 苦参碱治疗组术后2 h、4 h、1 d肝脏组织中IL-6, 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苦参碱可减轻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 改善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苦参碱抑制肝移植术后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 血红素氧合酶-1在器官移植中的保护作用

    作者:宿华威;崔云甫;吴德全;韩德恩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是体内唯一一种催化血红素分解代谢的限速酶,他可以氧化降解血红素,将其分解为一氧化碳、自由铁和胆绿素.血红素氧合酶-1(HO-1)是唯一可以被诱导的血红素氧合酶,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HO-1具有抗炎、抗凋亡、抗增生反应等多种保护作用.HO-1不仅可以在机体生理状态下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在机体非正常状态包括应激状态下被诱导,被认为是在细胞受损时维持其氧化和抗氧化动态平衡的

  • 预处理防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林熹;曾仲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I/R)是困扰肝脏外科发展的一大重症,如何防治I/R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预处理通过诱导细胞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对肝脏I/R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本文就各种预处理对抗肝脏I/R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探讨各种预处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 腺苷A2受体激动剂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宋少伟;刘永锋

    目的:研究腺苷A2受体激动剂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氧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成3组(n=18),即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脾下动脉钳夹30 min,假手术组不进行缺血处理;三组再灌注前经阴茎背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2mL/kg)或A2受体激动剂CGS21680(300μg/kg);再灌注15 min、30 min和60 min分别检测胰腺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lipoperoxides,LPO)、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观察胰腺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再灌注15、30和60 min后,对照组胰腺组织中LPO和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假手术组(LPO:8.25±1.15 vs 1.63±0.46,10.67±2.04 vs 1.85±0.62,15.31±3.02vs2.02±0.86,均P<0.05:细胞凋亡:0.55±0.08vs0.18±0.04,1.21±0.15 vs 0.20±0.06.2.63±0.52 vs 0.23±0.06,均P<0.05或0.01)和实验组(LPO:8.25±1.15 vs 6.51±1.38.10.67±2.04 vs 6.84±1.74.15.31±3.02 vs 10.22±2.91.均P<0.05:细胞凋亡:0.55±0.08 vs 0.32±0.16,P<0.05;1.21±0.15 vs 0.44±0.20,2.63±0.52 vs 0.50±0.43,均P<0.05或0.01);.对照组中,再灌注30 min和60 min同15 min相比,前两者LPO、细胞凋亡增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假手术组和实验组胰腺组织损伤不明显,而对照组胰腺组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损伤加重.结论:腺苷A2受体激动剂可减轻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

  • 链激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宋少伟;刘永锋;梁健;何三光

    目的:研究链激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对照组大鼠肝脏经门脉10 mL乳酸林格液灌洗后,低温4℃UW液中保存24h.实验组大鼠肝脏经含链激酶7500 IU乳酸林格灌洗后,分别低温或低温静脉持续氧气灌注保存24 h后.离体常温再灌注45 min,观察灌洗液谷氨酰胺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酸乳酸脱氢酶(glutamate-lactate dehydrogenase,GLDH)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活性及肝脏胆汁分泌量、肝组织5'核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再灌注过程中灌洗液ALT、GLDH和PNP活性均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胆汁分泌量增加[3.7±0.7μL/(g·45 min),9.1±0.μL/(g·45 min)vs1.1±0.9μL/(g·45 min),P<0.05,P<0.01);5'核苷酸酶活性染色明显增强.结论:链激酶改善低温保存肝脏的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 药物后处理对心脏术后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

    作者:王昀璐;卢家凯;程卫平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大血管疾病,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可导致脏器缺血,其中脑和脊髓缺血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故术中脏器保护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保护被广为关注.神经系统的保护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药物后处理具有可操作性强、处理时机易于控制等优点.故本文将就药物后处理神经系统保护的机制作一综述.

  • 氙气对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田蕾;卢家凯;程卫平

    氙气被认为是一种性能稳定的麻醉气体[1],具有诱导迅速、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苏醒快等优点[2-4].根据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氙气还具有显著的器官保护作用,尤其体现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5].神经系统损伤是心血管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6],因此氙气对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值得关注.

  • Toll样受体4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进展

    作者:高雅芬;马骏

    近来有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I/R)中起到有害作用.其一旦被激活,配体信号可以通过分别导致NF-κB和IRF-3/7活化的MyD88依赖和MyD88非依赖途径发生转导,并且随后刺激前炎症和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细胞因子释放有助于中性粒细胞激活、募集、粘附和渗透到心脏损伤部位,进一步延续炎症过程和细胞凋亡.本文针对TLR4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肌保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Akt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作者:侯思雨;杨彦伟;金沐;程卫平

    目的:观察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RK、Akt的表达规律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胸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25分)/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成年SD大鼠118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①脊髓缺血再灌注组96只,每个时间点12只;②假手术对照组12只大鼠,只置入球囊而不阻断.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0,1,2,4,12,24,48和72小时检测缺血段脊髓组织中细胞凋亡以及P-ERK、P-Akt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TUNEL染色结果显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小时凋亡细胞明显增加,48小时达高峰.损伤后4小时细胞的P-ERK表达水平达高峰,损伤后12小时表达至低谷.损伤后2小时细胞的P-Akt表达水平至高峰,损伤后12小时表达至低谷.假手术组:P-ERK、P-Akt少有表达,少见TUNEL阳性细胞.结论:P-ERK、P-Akt均参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ERK、Akt信号通路被调控的有效时间窗可能在再灌注后12小时内.

  • 螺内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夏勇;丁汝跃;李东野;陈清枝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制备I/R模型前应用螺内酯组(SPI).测量左心室功能、光镜及电镜观察标本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观察Bcl-2和Bax表达,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程度.结果:1.I/R组心功能较SHAM组明显下降,SPI组较I/R组改善;2.SHAM组心肌结构完整,I/R组心肌结构损害严重,SPI组心肌结构损害较轻;3.SPI组Bcl-2表达阳性率高于SHAM组与I/R组,I/R组Bax阳性表达率高于SHAM与SPI组;4.TUNEL结果显示,I/R组细胞凋亡程度高于SHAM与SPI组.结论:螺内酯减轻I/R中心肌细胞凋亡程度.

  • 心肌张力蛋白同源物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

    作者:彭涛;汪俊军;刘金良

    目的:探索糖尿病心肌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在糖尿病心肌缺血后处理(IPo)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130只,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 =90)和非糖尿病组(n=40).对照组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将糖尿病大鼠和非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IPo).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心肌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TrTC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IPo明显降低了非糖尿病鼠心肌细胞中PTEN的表达,增加了PI-3K和p-Akt的表达,与N+S组相比,N+IR及N+IPo组的凋亡指数明显增高(t=5.102,P=0.029).但是经后处理干预后N+IPo组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N+IR组(t=3.997,P=0.041).与DM+S组相比DM+ IR及DM+ IPo组的凋亡指数明显增高(t=4.592,P=0.033),但后处理并没有减少糖尿病心肌的凋亡指数.与N+IR相比,N+IPo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t=5.599,P=0.024).BPV干预各组的心肌PI-3K及P-Akt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干预各组.与未经BPV干预的各组相比,被干预各组的心肌凋亡细胞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比较BPV干预的各组心肌梗死明显减少.结论:高血糖导致心肌PTEN高表达是造成PI-3K/Akt信号通路的失活,导致IPo对心肌IRI保护作用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 神经调节蛋白-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方珊娟;吴学思;王春梅;聂绍平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蛋白-1(NRG-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三组:假手术组(n=8)、心肌(I/R)组(n=8)和NRG-1+ I/R组(n=9).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5 min,再灌注3h建立在体大鼠心肌I/R模型.用伊文氏蓝/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荧光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转位、凋亡相关因子Bcl-2和Bax的表达;caspase 3试剂盒检测caspase 3活性;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23.2±3.8)vs(3.0±1.3)%,P<0.01],心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209.1±13.6)vs.(336.8±10.3)mV,P<0.05],细胞色素c向胞浆发生转位,caspase 3活性显著升高[(20.1±3.6)vs(8,3士1.5),P<0.01].与单纯I/R组比较,NRG-1给药显著降低I/R大鼠心肌的梗死面积/危险区面积[(28.6±9.2)vs.(51.7±7.8)%,P<0.01],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指数[(11.9±3.5)vs.(23.2±3.8)%,P<0.01],升高Bcl-2/Bax蛋白表达比值[(1.647±0.172)vs.(0.490±0.080),P<0.01],升高线粒体膜电位[(327.2±15.4)vs.(209.1±13.6)mV,P<0.05],抑制细胞色素c向胞浆的转位[(0.207±0.055)vs.(0.483±0.075),P<0.01],降低心肌caspase 3活性[(9.3±2.6)vs.(20.1±3.6),P<0.01],改善线粒体超微结构.结论:NRG-1具有抗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部分通过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途径实现.

  • 50%氙气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运动功能保护作用及时间窗效应研究

    作者:田蕾;王昀璐;金沐;董秀华;王嵘;王岳峰;马月华;程卫平;卢家凯

    目的:研究50%氙气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时间窗效应.方法:54只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法分为9组,每组6只.首先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然后,根据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氙气后处理分为:(1)I/R空白组;(2)即刻氙气后处理组(T0h);(3)延迟1h氙气后处理组(T1h);(4)延迟2h氙气后处理组(T2h);(5)延迟3h氙气后处理组(T3h);(6)延迟7h氙气后处理组(T7h组);(7)延迟23h氙气后处理组(T23h);(8)延迟47h氙气后处理组(T47h);(9)假手术组(Sham).各实验组动物均于再灌注后不同时刻经吸气装置吸入50%氮气+50%氧气混合气,持续1h,期间持续监测氧气及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4h、8h、24h、48h和72h观察记录兔后肢运动功能.于缺血再灌注后72h取脊髓组织行HE染色、TUNEL染色检测正常脊髓前角神经元和凋亡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及各实验组运动评分随时间逐渐下降(P <0.001).T2h和T3h组在各时间点运动评分均大于I/R组(P<0.05);在缺血再灌注损伤24,48和72h,T2h组和T3h组运动评分大于I/R组和T47h组(P<0.05);在缺血再灌注损伤48h,T2h组和T3h组运动评分高于T0h和T1h组(P<0.05).与Sham组相比,I/R组、T0h组、T1h、T7h组、T23h组和T47h组正常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减少(P<0.05);与I/R组相比,T2h组和T3h组的正常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多(P<0.05).与Sham组相比,I/R组及各T组均出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与I/R组相比,T0h组、T1h组凋亡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少(P<0.05).结论:氙气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保护作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2~3h行氙气后处理的脊髓保护效果佳.

  •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艳霞;顾云;辛毅;吴永涛;罗毅;黄益民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关系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情况.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2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缺血组(n=12),缺血再灌注组(n=9),分别取上述大鼠心肌组织.(1)观察心肌组织及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并进行体视学分析.(2)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凋亡细胞.(3)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心肌细胞Bcl-2、Bax表达.结果:(1)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细胞间质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细胞核膜完整,缺血组及缺血再灌注组可见心肌嗜酸性变、空泡变性、心肌纤维紊乱及收缩带形成,心肌纤维间出血及灶性心肌坏死.心肌细胞线粒体体视学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组形状因子显著降低(P<0.05),面密度显著增加(P<0.05),缺血再灌注组形状因子显著降低(P<0.01),面密度及周密度均显著增加(均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01),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01).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01).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组比较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在导致细胞形态、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的同时,诱导心肌细胞的凋亡,Bcl-2、Bax蛋白表达在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加重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 白细胞介素-12基因缺陷促进内皮祖细胞浸润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研究

    作者:李玉琳;张言真子;陈博雅;杜杰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 (IL-12)调控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小鼠心肌IRI模型,分成四组:野生型(WT)假手术组;白细胞介素-12p35亚基(IL-12p35)基因缺陷假手术组;WT手术组;IL-12p35基因缺陷手术组.超声检测心脏结构及功能;采用Masson三色特殊染色法检测组织内胶原沉积;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及qRT-PCR检测内皮祖细胞(EPC)招募相关的趋化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表达以及EPC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IRI后梗死部位EPC数量.结果:缺血再灌注术后14d,与对照组相比,IL-12p35基因缺陷小鼠的心脏射血分数明显升高[WTvs.IL-12p35基因缺陷:(48.7±5.9)vs.(55.2±6.7)%,P<0.05],心功能显著改善;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5);术后1d,IL-12p35缺陷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数量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IL-12p35基因缺陷小鼠心脏中趋化因子GM-CSF、EPC细胞表面受体CXCR4和VEGFR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干扰素-γ(IFN-γ)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IRI后梗死部位EPC数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IL-12基因缺陷表现出明显的抗心肌IRI的作用,其机制是GM-CSF表达增加促进内皮祖细胞(EPC)浸润,从而促进了血管生成和抑制心力衰竭.

  • 18F-FDG PET/CT显像评价二甲双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苏航;田毅;朱紫薇;李珺奇;杨子鹤;常智;李全;牟甜甜;李翔;张晓丽

    目的:采用18F-FDG microPET/CT显像,探讨二甲双胍(MF)干预治疗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12只,于左心耳下靠肺动脉圆锥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MF干预组(n=6)及正常对照组(n=6),其中MF干预组给予50mg·kg-1·12h-1剂量MF灌胃,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分别于再灌注后1d、7d、14d、30d行18F-FDG micro PET/CT门控心肌代谢显像.于大鼠心肌缺血中心区、边缘区、远端区勾画容积感兴趣区(VOI),计算不同部位18F-FDG的标准摄取大值(SUVmax),计算TBR值=缺血中心区SUVmax/远端区SUVmax.分别勾画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mm3)及收缩末期容积(ESV,mm3),计算LVEF.结果:对照组,TBR值从再灌注后1~30d逐渐减低,EDV逐渐增大,两者呈负相关关系(r=-0.732,P=0.000);在MF干预组中,TBR值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趋势.再灌注第30d,TBR值,MF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81±0.06)vs.(0.65±0.09),P<0.05],MF干预组的LVEDV明显低于对照组[(358.21±22.62)vs.(457.53±29.91),P<0.05].LVEF在再灌注不同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以动态评估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随时间变化的规律.MF干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以延缓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和发展.

  •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膜蛋白的变化特点

    作者:尤宏钊;李玉琳;乔博康;王绿娅;陈博雅;智莹;杜杰

    目的:应用相对和绝对定量的同位素标记(iTRAQ)结合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对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组织膜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方法:选取C57小鼠,15只,分为正常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I/R组结扎前降支30min,分别于1d和3d后处死,收取正常组及再灌注损伤组小鼠的心脏组织.采用梯度离心纯化膜蛋白,并免疫印迹膜蛋白检测纯度.利用iTRAQ技术检测I/R后1d、3d及正常对照心脏组织中的膜蛋白质,鉴定出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差异倍数>1.5或者<0.67,P<0.05)并结合公共数据信息,探讨差异蛋白的生物学信息及信号通路.结果:共检测出2 224种蛋白质,具有跨膜结构共有901个.与正常心脏组织相比,I/R后1d共有211个膜蛋白显著升高,有217个蛋白显著降低,均为P <0.05;与I/R后1d相比,I/R后3d组有205个膜蛋白显著升高,222个膜蛋白显著降低,均为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发现,I/R早期(1d和3d),膜蛋白所涉及的生物进程主要是能量代谢和氧化磷酸化,主要涉及的通路是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和心肌收缩.结论:iTRAQ技术可有效地用于组织蛋白鉴定和定量,利于发现膜蛋白与I/R早期病理变化的关系,为I/R的干预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 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TC染色方法的改进及蛋白酶体作用机制的探讨

    作者:田翠;来松;徐多娇;侯翠柳;刘洋;王红霞;杨慧

    目的:探讨改进的主动脉逆行灌注TTC-Evans blue双染法对小鼠心肌梗死面积的显示效果,并探讨蛋白酶体参与缺血/再灌注(I/R)的作用.方法:16只8周龄,C57BL/6J野生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及I/R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5min,复灌2h,复制小鼠心脏I/R损伤模型.用改进主动脉逆行灌注法,分别灌注TTC和Evans blue染料,垂直于心脏长轴切片,计算梗死面积;Western-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蛋白酶体各亚基表达;TUNEL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蛋白酶体活性及Caspase-3活性.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危险区面积比值增加32.6% (n=8,P<0.01),心肌组织中Caspase-3活性升高2.82倍(n=8,P<0.01),而蛋白酶体糜蛋白酶样活性降低32% (n =8,P<0.01),免疫蛋白酶体亚基β1i、β2i、β5i蛋白表达分别降低49%、48%和54%(n=8,均P<0.05).结论:改进的TTC-Evans blue双染色方法操作性强,成功率高,能够更好地为心肌I/R损伤研究提供可靠的形态学支持,心肌I/R损伤导致小鼠心肌组织蛋白酶体功能被抑制及心肌梗死面积、凋亡和Caspase-3活性增加.

  • 谷氨酰胺预处理上调热休克因子1活性影响热休克蛋白表达

    作者:龚俊松;汪雍媛;黄健;周程辉;王越夫

    目的 研究热休克因子1在谷氨酰胺诱导热休克蛋白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对照组(C组,正常灌注90 min);(2)缺血再灌注组(I/R组,全心缺血30 min,复灌60 min);(3)谷氨酰胺组(G组,静脉注射谷氨酰胺0.75 g/kg,3小时后同I/R组行缺血再灌注处理).记录各组冠脉流出液肌钙蛋白Ⅰ水平,测定复灌后心肌热休克蛋白70水平、热休克因子1蛋白表达水平及转录活性.结果 与I/R组相比,G组肌钙蛋白Ⅰ水平降低(P<0.05),热休克蛋白70水平增高(P<0.05),热休克因子1蛋白表达未见显著影响(P>0.05),热休克因子1转录活性增高(P<0.05).结论 谷氨酰胺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酶释放水平,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上调热休克因子1转录活性相关.

  • 右美托咪定的心脏保护作用

    作者:杜英杰

    右美托咪定为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等作用,现作为麻醉辅助药用于手术和ICU镇静.近期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如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心律失常,从而总体上降低术后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其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一方面可能与抑制中枢的交感活性,降低心率、增加氧供、降低氧耗相关,另一方面可通过缺血预处理机制,激活相关促存活信号通路抗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使用该药后儿茶酚胺释放减少,迷走神经相对兴奋,可降低手术及麻醉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并可与咪唑啉受体结合,使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总体而言,其保护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故将来需深入分子及基因水平进行机制研究.

3096 条记录 9/155 页 « 12...6789101112...15415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