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少年犯罪危险因素、保护因素及其社会生态学预防模式的探讨

    作者:杨放如;郝伟;魏宏萍;李飞;罗文凤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是目前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多项研究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保护因素则可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有关青少年犯罪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从减少危险因素和强化保护因素的角度出发,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生态学预防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 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金灿灿;邹泓

    目的:分析和评估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方法:采用社会问题解决技能问卷、亲子冲突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友谊质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核查表和问题行为问卷对来自上海和昆明的549名犯罪青少年和555名普通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问题行为、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日常生活事件次数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犯罪的概率,预测力依次降低.结论:干预青少年犯罪需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同时入手.

  • 长沙、成都男性犯罪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

    作者:周建松;陈琛;王红;张四美;罗宇鹏;邱昌建;蔡伟雄;王小平

    目的:比较长沙、成都两地男性青少年犯罪者及不同犯罪类型间精神障碍患病率差异.方法:抽取长沙某未成年管教所100例暴力犯罪青少年、65例非暴力犯罪青少年,成都某未成年管教所90例暴力犯罪青少年,抽取长沙某中学40名、成都某中学50名高中学生为对照.以儿童少年精神障碍调查表及半定式诊断检查表,调查精神障碍的患病状况.结果:长沙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CD)(86.6%)、物质滥用(17.6%)和物质依赖(9.9%)的患病率,长沙非暴力犯罪组CD (75.0%)和物质滥用(11.7%)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长沙对照组;成都暴力犯罪组注意缺陷障碍(17.3%)、对抗性障碍(18.5%)、CD(69.1%)和物质滥用(22.2%)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成都对照组.长沙暴力组与成都暴力组的注意缺陷患病率(5.0%vs.20.8%)与CD患病率(90.0% vs 73.6%)差异显著.结论:青少年犯罪者精神健康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针对青少年犯罪精神状况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

  •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慧民;王莉;王黎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威胁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极其复杂,其中心理学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证实,犯罪青少年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1,2],其人格具有偏离正常的倾向[3-5].

  • 47例男性服刑罪犯MMPI测试结果分析

    作者:褚水妹

    犯罪和个性的关系问题,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世界上具有影响的研究者之一-Eysenck采用自己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研究结果认为,造成青少年犯罪诸因素中,主要与冲动性相联系的心理变态倾向关系密切[1].Hathaway 和Monachesi合作,开创了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先例[2].本研究将已标准化的中国版本MMPI问卷应用于我市某监狱服刑罪犯,目的在于了解罪犯的人格特征,为犯罪行为的预防与矫正提供心理学依据.

  • 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邓芸菁;窦刚;张锋

    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少年犯罪人数急剧上升,犯罪性质越来越恶劣,犯罪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一般地说,少年犯罪不单纯是偶然因素导致犯罪,除了有社会环境引诱的原因外,也应重视引发少年犯罪的内在的人格因素.我国已有不少有关罪犯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2-8],但结果不一致,研究样本的年龄多限于16岁以上.而实际上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倾向,少管所关押着一些12~15岁的少年犯.对于这一部分犯罪孩子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本研究将在这方面提供一些调查资料,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 男性服刑罪犯的个性特征研究

    作者:袁玉华;杨小玲;潘涌;肖琳琳;姚家斌;李照敏

    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日趋增加,并已成为当今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犯罪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可能与罪犯自身的个性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国内学者对该问题作过一些调查研究[1-5],他们主要采用EPQ、MMPI、SCL-90等人格调查表,证明犯罪与人格特征有一定关系.CPI可用于对学业成就、创造性潜能、管理潜能、工作绩效、A型行为、违法及社会偏离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和预测.为进一步证实以往研究的结论,本研究采用杨坚、龚耀先等修订的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简称CPI-RC)[6],对某监狱342例成年男性罪犯作了测查,以了解罪犯的个性特征,为预防犯罪和罪犯的改造提供参考.

  • 湖南、四川部分男性青少年犯罪者精神障碍患病情况调查

    作者:周建松;蔡伟雄;陈琛;王红;张四美;罗宇鹏;邱昌建;王小平

    目的:调查湖南、四川两省男性青少年暴力犯罪者的精神健康状况,比较湖南省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青少年间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差异.方法:在湖南某未成年管教所随机抽取100例(实际完成91例)暴力犯罪青少年、65例(实际完成64例)非暴力犯罪青少年;在四川某未成年管教所随机抽取90例(实际完成81例)暴力犯罪青少年;在湖南某中学抽取40例(实际完成39例)高中学生、四川某中学抽取50例(实际完成49例)高中学生作为对照.以儿童少年精神障碍调查筛查表及半定式诊断检查表,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Ⅳ为诊断标准调查上述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状况.结果:湖南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86.6%)、物质滥用(17.6%)和物质依赖(9.9%)的患病率,湖南非暴力犯罪组品行障碍(75.0%)和物质滥用(11.7%)的患病率均高于湖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川暴力犯罪组注意缺陷障碍(17.3%)、对抗性障碍(18.5%)、品行障碍(69.1%)和物质滥用(22.2%)的患病率均高于四川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湖南暴力犯罪组中63.7%、四川暴力犯罪组中55.6%、湖南非暴力犯罪组中45.0%的青少年犯罪者有犯罪前科.结论:青少年犯罪者精神健康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针对青少年犯罪精神状况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 男性青少年违法犯罪者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作者:张旭;章皎洁;杨曦;王飞燕;胡泽卿;李焱

    目的 研究男性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应激事件、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为预防和矫正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300名随机抽取的男性青少年违法犯罪者进行测试.结果 青少年违法犯罪者SCL总分为(196.10±53.51), SCL总症状指数为(2.18±0.59),所有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定人所前1年内的ASLEC总分为(55.70±14.42),在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和受惩罚因子上有较高得分,分别为(10.56±3.63)、(10.65±3.42)和(14.49±4.93).SCL和ASLEC各因子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男性青少年违法犯罪者心理健康差于常模并与1年内的应激水平相关,减少应激可能预防其违法行为的发生.

  • 独生子犯罪者心理状况对照研究

    作者:黄胜;吴传东;杨庆雄;黄进弟;陈少仕;罗海东;李素花;林萍

    目的探讨独生子犯罪者心理状况.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评289例独生子犯罪少年(研究组)及263例正常在校中学生(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SCL-90评分总分及因子均分较高,研究组至少有一个因子分>2者占74.4%,至少有一个因子分>3者占39.8%.结论独生子犯罪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

  • 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情绪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邹志礼;蒙华庆;胡华;王慧;李明高;卢军;梁华平;杜莲;傅一笑;罗庆华;邱海棠;邱田;屈远;雍那;程雪;刘海霞;赵雯婧

    目的 调查重庆市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制定符合青少年罪犯心理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909名青少年罪犯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研究.结果 青少年罪犯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40.4%、51.2%,明显高于常模(P<0.01),共患焦虑、抑郁占31.3%.家庭经济状况好、学历高是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童年期受虐是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好是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童年期受虐、非独生子女是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其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172,r=-0.208,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19,r=0.390,P<0.01).结论 青少年罪犯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帮助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助于降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

    作者:潘小莉

    目前青少年犯罪人数正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收集资料.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以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对策.

  • 冷酷无情特质:一种易于暴力犯罪的人格倾向

    作者:肖玉琴;张卓;宋平;杨波

    冷酷无情特质(callous unemotional trait,CU)是指对他人冷漠、缺乏罪责感、低共情的一种人格倾向,伴随有高频率和高破坏性的反社会行为甚至暴力犯罪.CU特质者在情感上表现为对负性情绪加工不敏感,缺乏共情;在认知上表现出追求奖赏、忽视惩罚;在生物学方面,CU特质者生理唤醒水平低、皮质醇水平低、杏仁核和腹内侧前额叶活动异常.未来研究的方向是修订发展本土化CU特质量表、探析CU特质者的性别差异、梳理CU与品行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的关系、为暴力犯循证矫正的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作者:臧刚顺

    同伴交往和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与越轨同伴交往会促进青少年犯罪的观点.这种促进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犯罪路径的青少年犯罪,也适用于众多类型的青少年犯罪团体干预项目中的同伴交往.为深化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未来研究需更多采用纵向研究、对比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以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青少年为对象,深入考察这种影响的群体差异、内部机制以及干预措施.

  • 青少年犯罪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红;王小平;朱峰

    青少年犯罪是困扰全社会的国际性问题,有多种方法技术对青少年罪犯进行干预治疗,本文就干预治疗方法做如下综述.

  • 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研究

    作者:訾文蕾

    为了研究残缺家庭环境是否对青少年犯罪有影响,本文通过随机抽取的邯郸市少管所100名12到16岁服刑人员和邯郸市新世纪广场附近随机抽取的100名12到16岁普通青少年,对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生活在不健全家庭中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并且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影响的性质,原因,提出对预防残缺家庭青少年犯罪的几点策略。

  •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及心理分析与矫治对策研究

    作者:王东;杨年富

    青少年犯罪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及复杂的心理动因.社会转型期异质文化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的社会化,进而使其产生异变的心理背景.对青少年犯罪处理应以矫治为主,刑罚为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非刑罚处理制度.

57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