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

    作者:吕忠民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 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12例,对其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6%;股静脉感染率为21.9%,稍高于颈内静脉的17.1%及锁骨下静脉的15.4%,然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10 d患者的感染率为11.5%,低于置管10~20、>20 d患者的17.4%及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为31.6%,显著高于其他基础疾病(P<0.05);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通畅患者感染率为17.9%,血流不通畅感染率为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减少感染发生,首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 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

    作者:冷维春;GUO Li-juan;冷馨;HE Gui-juan;冷云鹏

    目的 开展超声监测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与感染的预防.方法 将224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肉眼观察血管,经验性操作;观察组:将超声技术应用于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记录两组静脉炎、血栓发生率及1次置管成功率.结果 两组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观察组静脉炎及血栓发生率低,1次置管成功率高,静脉炎由18.4%降至0.8%,血栓由5.1%降至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超声监测下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1次置管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血栓的发生.

  • 肿瘤住院患者菌血症暴发流行的调查

    作者:叶志军;张小娟;王文秋

    目的 了解肿瘤住院患者并发菌血症暴发流行的情况,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肿瘤内科10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在一个多月内先后出现寒颤、高热进行分析,并对中心静脉导管做细菌培养.结果 血培养结果均分离出病原微生物.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感染症状,要考虑导管本身污染的可能性,进行及时对症处理.

  • 机械通气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王伟华;郑逸华;徐利萍;林雪梅;林建青;徐文芳;徐林燕;李振华;王栩轶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集2014年医院机械通气并行中心静脉置管可疑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总结其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征。结果50例机械通气CRBSI患者送检标本共检出革兰阳性球菌58株,前3位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分别占58.6%、24.1%、13.8%;检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64.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5.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敏感率均为100.0%。结论机械通气患者CRBSI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利福平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需加强病原学及耐药性监测。

  • 儿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智英;罗学群;余慕雪

    目的:分析儿童中心静脉置管(PICC )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防治奠定基础。方法调查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72例,分析血流感染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鉴定98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48株占48.98%,革兰阴性菌37株占37.75%和真菌13株占13.27%;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和氨苄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为61.11%~100.0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高度耐药,耐药率为58.30%~88.89%;真菌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氟胞嘧啶均较敏感,耐药率<20.00%;PICC留置<7 d占6.9%,而>21 d占50.0%,随着留置时间的增加,血流感染比例逐渐增加。结论加强P IC 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监测,有利于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动态变化,掌握病原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与护理管理分析

    作者:石小燕;谭丽萍;杨文红;陈韵;李向各

    目的 分析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干预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诊治的肿瘤化疗患者152例,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6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医院感染率变化,并使用条件分析法对引起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0.5%和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2例患者护理干预前共有17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对置管分泌物器皿进行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15株;年龄 、置管时间 、化疗时间 、基础疾病 、静脉高营养以及激素的使用是导致肿瘤化疗患者现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年龄 、置管时间 、化疗时间是导致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较多,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感染率.

  • 质量控制小组对血液透析后中心静脉置管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丽君;沈雪云;褚志强;姚霞;李佳茵

    目的 探究质量控制小组对血液透析后中心静脉置管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612例,将6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6例,对照组306例患者在中心静脉置管透析过程中行常规干预,试验组患者采用质量控制小组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平均住院天数、治疗满意度及血流感染率.结果 经过不同模式干预后,试验组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天数(17.21 ± 3.96)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26.93 ± 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血流感染率为2. 00%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质量控制小组能够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有效减少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血流感染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和患者心理状况,促进改善医护关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作者:张红瑾;安爱军;金文波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旨在降低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医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21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导管的通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置管部位在股静脉的感染率为22.22%,高于颈内静脉的14.3%和锁骨下静脉的11.76%,但各组之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时间<10 d的感染率为8.89%、10~20 d的感染率为17.58%、>20 d的感染率为28.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通畅感染率为15.79%,导管不通畅感染率为27.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 中心静脉置管带管出院患者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作者:童小凤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 月-2012年7月医院92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 大专及以上和高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和2.63%,均低于其他患者,预防意识较高率分别为87.50%和86.84%,均高于对照组,预防知识掌握较佳率为81.25%和81.58%,均高于对照组,经针对性健康教育后,所有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均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预防意识及预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是影响PICC带管出院患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对于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程度较低者应给予重点健康教育.

  • 内科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孙明月

    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120例医院内科系统的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相关信息,根据病情所有患者均给予PICC,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PICC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6.7%;其中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0例,8株分离菌中4株为革兰阳性菌、3株为革兰阴性菌、1株为真菌;2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局部定植16例,局部感染3例,菌血症1例;PICC发生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管径≥16G、导管多腔、有糖尿病史、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10.0±1.2)d、70.0%、70.0%、75.0%、70.0%,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6.2±1.3)d、45.0%、45.0%、50.0%、45.0%,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29.0±3.2)g/L明显低于未感染组患者的(36.9±4.2)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科住院患者PICC发生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管腔的增加、合并糖尿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低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对上述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 重症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相关性感染的调查

    作者:李东峰;马进显;郭春燕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118例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PICC,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8例行PICC患者中有3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0.5%;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有糖尿病史29例占80.6%,使用抗菌药物27例占75.0%,导管留置时间(10.2±1.2)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与糖尿病史、导管的留置时间的延长、穿刺局部感染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前瞻性调查分析

    作者:钟晓祝;杨艳;李春梅;谭细兰

    目的 了解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CVC-RD发生情况,分析CVC-RI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探讨预防控制感染措施.方法 对2006-2008年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CVC-RI的前瞻性调查.结果 305例患者中,总置管日为7954 d,感染40例,其中28例血流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5.03‰置管日,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3.52‰置管日;留置时间≤2周的感染率为6.87%,留置时间>2周的感染率为1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年龄组感染率为11.07%,≥80岁年龄组感染率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原学培养前5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和肠杆菌科.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及留置时间相关,年龄越大、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避免中心静脉相关感染的有效措施是尽可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老年患者应作为感染监控的重点.

  • 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作者:龚光明;周红芳;倪杰;邵火芳;刘继斌;吴晓燕;谭清和

    目的 探讨影响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CVC-RI)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 ,从置管、维护、临床观察、监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446例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患者,相关性感染10例,感染率2.24%;感染主要与年龄、置管天数、化疗周期、静脉高营养、病情与合并症、应用激素等有关.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VC-RI难以完全避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持导管通畅、缩短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加强导管护理依从性的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分析与预防

    作者:王国权;范静;翟红岩;吴琼

    目的 为了降低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方法 对置管的相关冈素进行分析.结果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导管的优劣、插管操作是否正规、置管后护理和患者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选择优良材质的导管;置管操作要规范、熟练;规范化置管后护理和提高置管患者自我护理意识是预防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重要措施.

  • 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调查研究

    作者:师兰香;王栩轶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在肠外营养支持中感染的发生率,为选择不同途径置管及留置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颈内静脉置管(1组)、锁骨下静脉置管(2组)、周围静脉置管(3组);观察3组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方法、脱管、留置时间、发生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及菌血症的发生率及相关性进行观察.结果 1、2、3组发生感染率分别为25.0%、16.3%、6.0%,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为11.3、12.5、50.2 d;1、2组相比局部感染、导管源性菌血症发生率及留置时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局部感染、导管源性菌血症发生率均较1、2组低(P<0.01),而导管的留置时间长(P<0.01).结论 经周围静脉置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便于固定,导管留置时间长、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率比较及预防对策

    作者:余威英;魏凌云;徐小娟;朱太平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CVC)的患者发生感染率比较,从而选择更好的静脉置管方式,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手术室2012年行颈内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及股静脉置管的1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并给予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结果颈内静脉置管患者80例,感染4例,感染率为5.0%;颈外静脉置管患者26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7.7%;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54例,感染2例,感染率为3.7%;股静脉置管患者20例,感染10例,感染率为50.0%;置管期间出现感染早是股静脉置管,且置管时间越长,置管感染率越高。结论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发生感染率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率低,其次是颈内静脉置管,故而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及颈内静脉置管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 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涛;陆卉;任宁

    目的:探讨IC 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临床易感因素和真菌耐药性,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65例IC 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出现真菌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和病原菌耐药性分析。结果 IC 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13例,感染率为35.38%;共分离出真菌39株,其中热带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占33.33%;热带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69%和11.11%,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耐药率较低,为10.0%,光滑假丝酵母菌对酮康唑耐药率为0;中心静脉插管时间长(>14 d )、低蛋白血症、多个静脉导管接头(>3个)、多根留置体腔内引流(>4根)、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长(>7 d)、伴有其他部位感染、肠外营养时间长(>7 d)、病情严重(评分为4~5分)是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与置管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加大干预后可降低感染的发生。

  • ICU中心静脉置管血流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杨俊杰;黄芸菲;裘晓慧;金雨虹;石林惠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CVC-RBF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 U中发生导管相关性真菌血流感染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CVC-RBFI临床特点和主要生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CVC-RBFI患者基础疾病前4位分别为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腹部疾病,分别占34.9%、19.0%、14.3%、14.3%;诱发因素主要有广谱抗菌药物使用>5 d、静脉营养≥10 d、中心静脉导管留置>5 d等,其分别占96.8%、95.2%、93.7%;共检出真菌63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占41.27%,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8.7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细菌菌血症、APACH EⅡ评分>18分是CVC-RBF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 CVC-RBFI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病死率高,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及真菌药敏监测、及早撤除医源性侵入因素,可以改善CVC-RBFI患者的预后。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预防

    作者:王虹;叶桦;熊杰林

    目的:研究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以后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措施,为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调查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医院治疗的150例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将感染发生情况根据发病原因、置管部位、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的通畅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比,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150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感染共44例,总感染率为29.33%,试验组患者发生感染15例,感染率为20.0%;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29例,感染率为38.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80,P<0.05)。结论确定导管感染发生原因,加强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以及规范血液透析管理,并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延长中心静脉置管使用期限的关键就是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和阻塞。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置管感染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姜敏;张帆;李红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与超声引导下置管对早期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乳腺癌术后进行化疗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接受内置管化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 ,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及总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早期感染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74.0%、总成功率91.0%,对照组分别为43.0%和69.0%,观察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3周创口感染率为1.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应用超声引导下置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及早期感染率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1284 条记录 9/65 页 « 12...6789101112...646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