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妈妈的初恋

    作者:绿意满菩提

    妈妈在嫁给爸爸之前,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心上人也是"农二代",和妈妈是一个村子里的青梅竹马.在妈妈幸福的回忆里,痴情的男一号,对她总是那样的好.家里做了好吃的,偷偷带给她;知道她喜欢吃榆钱,差不多撸光了村里的榆树;帮她干农活,割麦、插秧,样样在行;还有呢,插秧时蚂蟥叮了妈妈一腿,那个人先不管自己,先帮妈妈把蚂蟥弄出来……情比金坚.

  • 蚂蟥酶解物不同部位的抗凝活性研究

    作者:丁月珠;袁瑞娟;孙雪;王雄飞;单宇;段天璇

    目的:研究蚂蟥酶解物不同部位的抗凝活性.方法:分别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法、超滤法以及C18反相色谱法将蚂蟥酶解物分为不同有机溶剂沉淀部位、大分子和小分子部位、强极性和弱极性部位,以凝血酶时间为抗凝活性指标测定各部位的抗凝活性;同时采用外翻肠囊模型,研究不同部位经大鼠肠吸收后的抗凝活性差异.结果:利用有机溶剂沉淀法所得各部位的中、高剂量组均有抗凝活性(P<0.05);分级超滤所得分子量>10KD的部位具有显著抗凝活性(P<0.01),却不易被肠吸收,分子量<10KD的部位虽然抗凝活性较低(P<0.05),但较易通过肠黏膜;强极性部位和弱极性部位均有抗凝活性(P<0.05,P<0.01),但强极性部位活性更显著,更易透过肠黏膜.结论:蚂蟥酶解物活性分散,成分复杂,其发挥抗凝作用的成分可能为一些小分子大极性多肽类成分.

  • 温度和体重对蚂蟥人工繁殖影响的研究

    作者:史红专;刘飞;郭巧生

    目的:确定蚂蟥的佳产卵温度、体重以及孵化的适温度.方法:在不同温度、体重条件下观察蚂蟥产卵和孵化.结果与结论:蚂蟥产卵和孵化的适温度是25 ℃,产卵的佳体重为20 g左右;温度能影响蚂蟥产卵前后的体重,而体重对其的影响不明显;当卵重在0.1~2.0 g时与孵出量成正比,当卵重大于2.0 g时孵出量反而有所下降.

  • 不同月龄蚂蟥内在品质及佳采收期研究

    作者:史红专;郭巧生;陆树松;李辉

    目的:比较不同月龄蚂蟥内在品质及生长的差异,为其药材质量控制及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分、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抗凝血酶活性测定都参考20HD5年版<中国药典>;结果:各月龄采集的蚂蟥其品质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其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以9月龄蚂蟥高,6月龄的其次,而且9月龄蚂蟥与4月龄、7月龄、11月龄的蚂蟥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凝血酶活性含量以6月龄蚂蟥高,10月龄其次,而且6月龄与4月龄、5月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月龄无显著性差异;6月龄的蚂蟥干重高,与其他月份采集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江浙一带人工养殖的蚂蟥佳采收期为11月份(即6月龄).

  • 蚂蟥内脏器官和皮肤的组织结构观察

    作者:刘飞;史红专;郭巧生;许刚

    目的:通过解剖观察蚂蟥主要内脏器官组织和皮肤结构,为蚂蟥类品种鉴别及其生理功能等方面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和显微摄影的方法,对蚂蟥内脏器官,包括口、咽、食管、嗉囊、肠、直肠、侧盲囊、精巢、储精囊、输精管、射精球、前列腺、皮肤等进行解剖观察分析.结果和结论:明确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器官和皮肤的组织结构和作用以及皮肤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为进一步研究蚂蟥的生活习性、繁殖习性和人工养殖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 水蛭抗凝血活性成分的研究

    作者:钟山;杨得坡;崔征

    目的:研究水蛭的抗凝血成分.方法:以血浆复钙时间为指标,应用Sephadex DEAE A-50阴离子交换树脂色谱、Sephadex G-25和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色谱及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结果:得到3个抗凝血活性多肽,其中化合物1,2在自然条件下互相转化,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 100和5 531;采用HPLC及SDS-PAGE鉴定了化合物3的纯度,采用MALDI-TOF-MS法测定出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 608,并测定了其氨基酸组成.结论:推测化合物3为首次分离得到的抗凝血多肽,命名为蚂蟥多肽(whitmanin).

  • 水蛭及其养殖基地农药与重金属残留分析

    作者:郭巧生;刘飞;史红专

    目的:通过对水蛭药材、养殖基地土壤、养殖用水的重金属与农药残留的比较研究,为水蛭的安全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和实践.方法: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气相色谱仪对水蛭、基地土壤和养殖用水的重金属与农药残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除水蛭药材中铅超出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外,水蛭药材,养殖基地土壤和养殖用水的六六六、DDT和重金属残留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建议今后在制订国家有关标准时将类似水蛭类等动物的安全限量单独列出.

  • 不同产地野生和人工养殖蚂蟥内在质量比较研究

    作者:刘飞;史红专;郭巧生;王恬;陆树松

    目的:探讨不同产地蚂蟥的内在质量差异性,为新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测定不同产地水蛭药材的水分、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抗凝血酶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黄嘌呤,次黄嘌呤含量.结果:江宁试验基地人工养殖品种在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抗凝血酶活性、黄嘌呤、次黄嘌呤等含量上均相对高于其他种群,浙江桐乡基地大面积养殖品种多项指标高于野生品种.结论:经过人工育苗、养殖的蚂蟥品质优良,建议大面积推广养殖.

  • 不同养殖密度和换水频率对蚂蟥生长和内在品质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蒙蒙;郭巧生;史红专;王嘉;戴道新;闫士猛;齐恒基;芦鑫;刘立涛

    采用生物量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棕榈酸硝基苯酯(ρ-NPP)比色法、福林-酚法等方法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和换水频率对蚂蟥生长、消化酶活性、生化指标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蚂蟥的终质量,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活力,SOD,CAT,ALP酶活性与密度呈反比,与换水频率呈正比(P<0.05);换水频率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呈负相关,与溶氧量呈正相关;养殖密度和换水频率对蚂蟥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pH和抗凝血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因此,每亩50万条为较适宜的养殖密度,每72h1次为较适宜的换水频率.

  • 蚂蟥不同月龄口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刘宏;郭巧生;史红专;王嘉;李燕娴

    利用石蜡切片、HE及AB-PAS染色法研究不同月龄蚂蟥口器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3月龄口径与口宽增加幅度较小,分别为0.6,0.3 mm;3~4月龄增幅大,为1.2 mm;4~6月龄口径、口宽达到大值,基本不再增加.口唇位于口部前端的外缘,外被薄的保护膜,随着生长口膜上皮细胞由立方上皮细胞到柱状细胞再到长柱状细胞.口腔深处共有3个颚,较大1个居背面,另外2个较小的分居左右腹侧,与肌肉质的咽相连,颚从外到内由角质层、上皮细胞层、肌层、颚腔组成,颚上均存在具有分泌酸性颗粒的乳突,从2月龄开始存在大量酸性颗粒状物质;口腔由内向外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组成,周围有着丰富的围口神经.咽由内向外由黏膜层、肌层、浆膜层构成,黏膜褶皱随生长增高增厚,黏膜上皮由复扁平上皮变为柱状上皮,肌层发达且随着生长逐渐增厚,4月龄厚度大.蚂蟥黏液细胞主要由管状、梨状2种形态4种着色类型构成,不同时期AB-PAS染色变化不大,口唇1月龄黏液细胞少,2,3月龄黏液细胞增多且主要为Ⅱ型黏液细胞,口腔中含有较多Ⅰ型黏液腺细胞,咽部肌层下的结缔组织层分布着较少的Ⅱ型黏液细胞.

  • 不同月龄蚂蟥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作者:史红专;刘宏;郭巧生;王嘉;刘飞;李蒙蒙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棕榈酸硝基苯酯(p-NPP)比色法、福林-酚法探究0~6月龄蚂蟥消化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蛋白酶比活力1.5月龄前维持在较低水平,2月龄活性高,碱性蛋白酶4月龄呈现一小峰值后快速下降;淀粉酶出生时活力较低,之后逐渐升高,2.5月龄活性大;脂肪酶刚出生时便有较强活力,1月龄低,2月龄达到峰值,4月龄又出现一小峰值.综上所述,蚂蟥出生时仅脂肪酶呈现较强活力,脂肪酶在消化道发育过程中比活力强,蛋白酶、脂肪酶以及淀粉酶在2~3月龄时活力均强,4月龄后均呈下降趋势.

  • 蚂蟥与螺蛳耗氧率、窒息点相关性及适投喂方式的研究

    作者:李蒙蒙;史红专;郭巧生;王嘉;戴道新

    采用静水呼吸室法测定不同质量蚂蟥和螺蛳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生物量测定法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蚂蟥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5℃条件下,蚂蟥和螺蛳耗氧量与质量呈正相关(P<0.05),窒息点随质量增大而增大(P<0.05).蚂蟥耗氧率与质量呈负相关,螺蛳耗氧率随质量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投喂方式对蚂蟥终末质量、SGR,WGR和死亡率影响不显著,对进食比例影响显著(P<0.05).蚂蟥适投喂频率为3d投喂1次,应根据蚂蟥和螺蛳各阶段耗氧量及窒息点,结合养殖密度、水体面积以及换水频率,科学合理计算出螺蛳的投喂量.

  • 蚂蟥与梨形环棱螺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孟凡国;史红专;王嘉;刘宏;郭巧生;龚飞龙

    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ICP-AE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蚂蟥、梨形环棱螺体液和全肉中总蛋白、粗脂肪、总糖、无机元素、氨基酸的含量,比较和分析蚂蟥与梨形环棱螺体液和全肉中的营养成分,为蚂蟥人工饲料的研究以及资源开发提供基础.结果表明,蚂蟥、螺蛳体液、螺蛳全肉中总蛋白量分别为65.01%,32.12%,43.31%,粗脂肪的量分别为5.317%,8.828%,4.896%,蚂蟥总蛋白、粗脂肪、总糖的量与螺蛳体液和全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蚂蟥、螺蛳体液和全肉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氨基酸和无机元素,三者中人体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32.6,221.59,40.78 mg·g-1,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7.51,14.5,32.03 mg·g-1,抗氧化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8.81,5.91,9.73 mg·g-1;蚂蟥、螺蛳体液和全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前3位均为Glu(谷氨酸)、Asp(天冬氨酸)、Leu(亮氨酸),钙(Ca)、磷(P)、镁(Mg)等大量元素的含量均较高,微量元素锌(Zn)、硅(Si)、铁(Fe)的含量排列很相似.实验结果提示可以考虑将蚂蟥作为新资源食品进行开发,同时可为其人工饲料的开发提供依据.

  • 蚂蟥和水蛭种间遗传变异和系统关系的ITS序列分析

    作者:刘飞;郭巧生;史红专;王恬;陆树松

    目的:为了阐明蚂蟥Whitmania pigra,水蛭Hirudo nipponia种间遗传分化系统关系.方法:运用TTS测序分析我国不同地区蚂蟥W.pigra、水蛭H.nipponia核糖体TTS碱基序列差异,用MEGA4.0软件中的MP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结果:蚂蟥和水蛭平均总TTS序列长度在857.2~861.2 bp,其碱基A,T,G,C的平均分别为25.12%,28.28%,17.34%,29.29%.GC含量明显高于AT含量.通过对蚂蟥、水蛭TTS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其种内变异很小,在14个群体中有45个位点发生转换.MP系统树将14个种群蚂蟥和水蛭分为两大类群.结论:蚂蟥和水蛭的变异类型可能为种内变异为主.同时发现,基于DNA序列的蚂蟥及水蛭的系统分类结果与分类学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可能是由TTS序列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少量位点的变异,如碱基之间的转换、颠换和缺失等造成的.

  • 不同光质对蚂蟥生长和内在品质影响的研究

    作者:戴道新;郭巧生;史红专;王嘉;卢鑫

    50 d实验期内,比较红光(610±10)nm、蓝光(450±10)nm、白光(全光谱)和自然光(full spectrum)对30日龄蚂蟥生长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0 ~40日龄期间,蓝光对蚂蟥的促生长作用强,红光组和白光组在50 d后表现出明显的促进蚂蟥生长的优势,红光和白光终质量显著高于蓝光和自然光(P<0.05);红光下蚂蟥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消化酶活力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白光下蚂蟥SOD,CAT,ALP酶活性高,与其他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光质对蚂蟥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pH和抗凝血酶活性影响不显著.蚂蟥50日龄后,红光下消化酶活性高且生长快,白光下抗逆酶活性高,光质对蚂蟥内在品质无显著影响.

  • 蚂蟥冬眠临界温度的研究

    作者:闫士猛;史红专;郭巧生;王嘉;吴斌;施国伟;李蒙蒙;戴道新;吴曼郡

    采用生物学观测法、静水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棕榈酸硝基苯酯(ρ-NPP)比色法、福林-酚法观测和测定不同温度下蚂蟥生物学特征、耗氧量、耗氧率、消化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蚂蟥活动减弱、进食减少,4℃后不食不动,头部和尾部弯曲呈“弯月”状;耗氧量、耗氧率以及消化道酶活性随温度下降逐渐下降,10℃后下降趋势减缓,4℃后趋于稳定,不随温度降低而变化;在4℃状态40 d过程中,淀粉酶变化不显著,脂肪酶、蛋白酶活性在20d时有所降低,其中脂肪酶下降后又轻微上升后保持较低水平.结论,4℃为蚂蟥冬眠的临界温度,“弯月”状可作为其冬眠状态的标志.

  • 蚂蟥性腺及生殖细胞周年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史红专;刘宏;郭巧生;王嘉;刘飞

    采用组织切片和电镜技术,对蚂蟥生殖系统及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蚂蟥具有完全独立的雌雄生殖系统,11个月为1个生殖周期;精巢先于卵巢发育,当卵细胞仅为原始生殖细胞团时,精子已经初步具备了完整的形态,精细胞和卵细胞有序发育同步成熟;根据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发育情况,将精巢发育分为增殖期(1~3月龄)、生长期(4~5月龄)、休眠期(6~8月龄)、成熟期(9月龄)、排放期(10月龄)和退化期(11月龄)共6个时期,将卵巢的发育分为形成期(1~2月龄)、增殖期(3~4月龄)、生长期(5~8月龄)、成熟期(9月龄)、排放期(10月龄)、休止期(11月龄)共6个时期.结论:蚂蟥是“同步性雌雄同体”动物,精卵巢发育各有6个分期,精卵细胞有序发育同步成熟.

  • 精氨酸对蚂蟥诱食效应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嘉;郭巧生;史红专;刘宏;钱伟伦;段舒予;耿天华

    以蚂蟥Whitmania pigra为试验动物,在排除振动、底物影响的前提下,以黄原胶作为饲料底物,观察不同浓度精氨酸对蚂蟥的诱食效应.结果表明,0.3%精氨酸对蚂蟥有明显的诱食作用,与蚂蟥天然饲料螺蛳体液中精氨酸质量分数2.97 mg·g-1相接近.

    关键词: 蚂蟥 精氨酸 诱食
  • 高温环境下蚂蟥病害病原初探

    作者:魏伟威;史红专;郭巧生;刘飞;王嘉;闫士猛;丁安东;施国伟;吴斌

    该文以健康蚂蟥为对照利用高通量测序对高温环境下患病蚂蟥病变肌肉、肠道、发病蚂蟥养殖水体环境与沉积物的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细菌多样性,分析高温环境下患病蚂蟥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各处理原始序列达83 000以上,并且有效序列占比在87%以上,GC量在52%~54%,细菌多样性丰富.细菌相对丰度分析表明各处理中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细菌含量为丰富.与健康蚂蟥肌肉、肠道相比,发病蚂蟥肌肉、肠道中拟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脱硫弧菌属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且在发病蚂蟥养殖水体和沉积物中具有丰富的含量,推测诱发蚂蟥夏季高温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为拟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脱硫弧菌属细菌.

  • Cu2+富集与释放对蚂蟥生长、内在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施国伟;郭巧生;史红专;吴斌;吴曼郡;闫士猛;王帅;芦鑫;严晓芦;陈盼盼

    该研究旨在探究Cu2+富集与释放对蚂蟥生长和内在品质影响,以及蚂蟥不同组织对Cu2+富集与释放规律.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在蚂蟥日常养殖中添加适宜浓度Cu2+,养殖50 d后停止添加Cu2+继续养殖50 d,测定不同时期蚂蟥生长指标、不同组织Cu2+含量、以及内在品质变化.结果表明,0.014 mg·L-1Cu2+能显著促进蚂蟥生长(P<0.05),降低死亡率;在Cu2+富集初期40 d内蚂蟥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性、生长与消化酶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释放期无明显差异;Cu2+组蚂蟥免疫酶活性、免疫酶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蚂蟥不同组织对Cu2+富集能力为消化道>肌肉>皮肤,释放能力为肌肉>消化道>皮肤;Cu2+组蚂蟥内在品质、水蛭素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上,Cu2+能提高蚂蟥消化酶、抗逆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蚂蟥生长、提高免疫能力,但并不影响药材水蛭内在品质,蚂蟥至少需要30 d才能完全释放体内富集的Cu2+.

    关键词: Cu2+ 蚂蟥 生长 富集 释放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