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作者:韩晓燕;汪伟民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体外培养以及其不同浓度对大鼠血液指标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 hUC-MSCs,将 SPF 级 SD 雌性大鼠45只,平均体质量为(200±10)g,随机均分为5组:低、中、高浓度细胞移植组,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组,其中,低浓度为(0.5×106/ mL)、中浓度为(1×106/ mL)、高浓度为(2×106/ mL)、生理盐水组(0.9% NS)。将培养成功的 hUC-MSCs 配比成相应的浓度,各取1 mL 经过大鼠尾静脉输注到大鼠体循环内,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按注射后1 d,5 d,10 d 时间顺序,每次分别随机抽取5组中1个亚组的大鼠处死以收集腹主动脉内血液,检测其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了解 hUC-MSCs 对大鼠血常规、生化指标是否存在影响。结果本实验通过收集胎儿脐带成功在体外培养出 hUC-MSCs。另将不同浓度的 hUC-MSC 经大鼠尾静脉输注大鼠体循环内,血液数值上得到:①大鼠白细胞随 hUC-MSCs 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数值随时间的改变没有降低;②大鼠总胆红素在1 d 后出现增高,低浓度组表现显著,随时间推移恢复正常。结论 hUC-MSCs 可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经大鼠尾静脉输注大鼠体循环内,可引起白细胞的升高和总胆红素的一过性升高。

  • 实验大鼠固定装置的设计及尾静脉注射的方法研究

    作者:嵇承栋;熊源长;郭旋;钱淑雯;秦海庆;许畅

    目的 为实验大鼠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并介绍在该固定装置下实施大鼠尾静脉注射的方法.方法 将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只,A组使用实验大鼠固定装置固定大鼠,B组使用普通塑料饮料瓶固定大鼠,分别进行尾静脉注射实验.结果 当由1人完成实验时,从捕捉大鼠到固定结束的时间,A组的平均值为31..2 s,方差为6.44,B组的平均值为33.1 s,方差为10.29.从捕捉到注射结束的时间,A组的平均值为68.4 s,方差为8.25,而B组由1人很难完成实验.当由2人共同完成时,从捕捉大鼠到固定结束的时间,A组的平均值为25.4 s,方差为5.38,B组的平均值为25.8 s,方差为8.72.从捕捉到注射结束的时间,A组的平均值为63.7 s,方差为7.91,而B组的平均值达到了85.6 s,方差为78.57.结论 采用实验大鼠固定装置可提高尾静脉注射的成功率,缩短注射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膜性肾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作者:彭素英;王玉洁;何宇;陶友丽;刘文佳;李婷;曹灵

    目的 建立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膜性肾病(MN)大鼠模型.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33只,分为对照组5只,尾静脉低、中、高剂量组各7只,腹腔组7只.尾静脉低、中、高剂量组及腹腔组均皮下注射0.5 mgCBSA和等体积不完全弗氏佐剂(ICFA)预先免疫1周,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和ICFA;1周后正式免疫:尾静脉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隔日尾静脉注射20、40、60 mg/kg C-BSA,腹腔组隔日腹腔注射60 mg/kg C-BSA,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正式免疫4周,采用生化指标(TC、TG、血清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24 h UTP)、PASM染色、Masson染色、免疫荧光及电镜观察鉴定模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尾静脉低、中、高剂量组TC、TG及24 h UTP均升高,血清白蛋白均降低,腹腔组24 h UTP升高(P均<0.05).尾静脉低、中、高剂量组PASM染色示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性增厚、钉突改变;Masson染色示肾小球上皮下嗜复红复合物沉积;免疫荧光显示IgG沿GBM呈细小颗粒状沉积;电镜下见GBM弥漫性增厚;病理改变呈剂量依赖性加重.腹腔组光镜及电镜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 成功采用尾静脉注射C-BSA建立大鼠MN模型,临床及病理鉴定符合MN的特征.

  • 新型八核铜配合物乳剂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作者:葛蓓蕾;陈小让

    目的 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八核铜配合物乳剂对实验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为研究其药效学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健康SPF级KM小鼠,设空白对照组及八核铜配合物乳剂不同剂量组,观察八核铜配合物乳剂对小鼠的不良反应.结果 用药后各剂量组小鼠均无明显急性中毒症状,无动物死亡,未测出该配合物的LD50,大耐受量(MTD)为60 mg·kg-1.结论 八核铜配合物乳剂安全性好,毒性较小.

  • 尾静脉注射预处理对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何美美;闵得金;施敏敏;姜松耀;李建芳;陈皓;陈尔真

    目的 观察小鼠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预处理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2)热缺血-再灌注组;(3)快速尾静脉注射+热缺血-再灌注组:术前72 h快速尾静脉(5~7s)注射生理盐水2.5ml;(4)常规尾静脉注射+热缺血-再灌注组:术前72 h常规(>30 s)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5 ml.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肝门阻断45 min,再灌注6h.再灌注后,取小鼠外周血及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变化,并观察肝组织病理表现.结果 快速尾静脉注射组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MDA水平分别为(641.60 ±225.00) U/L、(1180.80±212.54) U/L、(11.00±1.06) mmol/L,较常规尾静脉注射组[(1716.2Q±283.50) U/L、(1994.60±303.80) U/L、(17.22±1.22) mmol/L]和对照组[(1661.20±306.38) U/L、(2046.60±719.21) U/L、(17.20 ±2.09) mmol/L]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亦显示快速尾静脉注射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较常规尾静脉注射组和对照组显著减轻(P<0.01).结论 快速大容量尾静脉注射预处理可以显著减轻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 地塞米松加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大鼠脂肪栓塞综合征

    作者:蔡贤华;吴璐锋;刘曦明;陈庄洪;徐峰;黄卫兵;汪国栋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创伤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2]。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地塞米松联用预防FES作用强于单独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地塞米松[3],但尚无实验证实。我们以油酸静脉注射法建立FES动物模型[4],观察两药联用对FES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方法:雄性Wistar健康大鼠(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300~32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经尾静脉注射油酸(国药集团,0.2 ml/kg)加相应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武汉滨湖双鹤药业)20 ml/kg组(A组),地塞米松(湖北天药药业)35 mg/kg组(B组),地塞米松25 mg/kg及低分子右旋糖酐20 ml/kg联用组(C组),空白组(D组)。

  • 大鼠尾静脉注射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晏子俊;李万玉;孙立力;邓雪;万坤;张景勍

    目的:研究SD大鼠尾静脉注射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后的药动学情况.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和游离药姜黄素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浆,HPLC测定血浆中姜黄素的含量,得其药时曲线,并以DAS软件分析处理药动学数据.结果: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和游离药姜黄素的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A UC0-t为(173.09 ±44.81) μg·h/L和(114.83±13.19)μg·h/L,AUC0.∞为(196.56±35.25) μg·h/L和(120.66±13.95)μg·h/L,t1/2为(5.95 ±2.05)h和(1.46±0.03)h,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AUC0-t、AUC0-∞和t1/2分别提高了1.50、1.63、4.08倍.结论: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大鼠体内消除慢,能明显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

  • 小鼠尾静脉与内眦静脉丛回输血小板方法的比较

    作者:李孝东;周康熙;刘艳彩;孟星君;赵丽丽;崔庆亚;胡仁萍;闫荣;戴克胜

    目的 比较小鼠尾静脉与内眦静脉丛回输血小板的操作难度及回输效果.方法 体外分离血小板(10×108/mL),分别采用尾静脉和内眦静脉丛注射法将等量的calcein标记的血小板回输到8周C57 BL/6小鼠体内,比较两种方法的操作时间和成功率;对注射血小板的小鼠立即从眼眶采血,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回输到小鼠体内的血小板数;对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成功回输等量血小板的小鼠24h采血一次,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回输到小鼠体内的血小板的生存周期.结果 经尾静脉和内眦静脉丛回输等量血小板:①平均用时分别为94 s和45.3s,成功率分别为40%和100% (P <0.05);②在0h,被标记的血小板数占总血小板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2.38%和12.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48 h、96 h,回输进体内的血小板分别下降44%、64%和88%、8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注射法回输到小鼠体内的血小板数没有差异,且不影响血小板的生存周期.小鼠眼内眦静脉丛回输血小板,操作更简单,成功率更高.

  • 建立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联合尾静脉注射的实践体会(附视频)

    作者:鲍志野;朱嘉亿;蹇骞;潘崎;刘博千;张景旭;赵柯艺;易才彧;刘浩

    目的 总结建立稳定的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联合尾静脉注射的实践体会.方法 实验练习包括50对供、受体为昆明小鼠的同系移植,40对供、受体为C57BL/6J小鼠的同系移植;正式实验包括10对供、受体为C57BL/6J小鼠的同系移植,30对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6J小鼠为受体的同种异系移植.记录手术过程中每个步骤的时间(包括供体心脏摘取和修整时间、受体血管吻合等).术后每日观察移植心脏搏动持续时间及受体存活时间,同时记录移植小鼠的尾静脉注射所需时间.同系移植术后30 d、同种异系移植术后7 d行移植心脏病理学检查(各5只).结果 正式实验心脏移植成功率为90%.供体心脏摘取和修整时间为(13.9±0.6)min,受体冷缺血时间为(14.2±1.2)min,血管吻合时间为(34.2±3.1)min,总手术时间为(86.6±5.4)min,术后同系移植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达到100 d以上,术后30 d病理学检查显示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同种异系移植小鼠因发生排斥反应,存活时间为(7.2±0.5)d.术后7 d病理学检查示心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呈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表现.尾静脉注射超过200次后,成功率达90%.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小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同时进行尾静脉注射可有效地利用预实验的小鼠.

  • 尾静脉注射法建立胰腺癌血行转移小鼠动物模型

    作者:卢东诚;覃沁怡;雷荣娥;胡榜利;姜海行;覃山羽

    目的 通过尾静脉注射法建立胰腺癌血行转移小鼠动物模型.方法 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A组(10只)、实验B组(10只)和实验C组(10只).实验组采用尾静脉注射法注射小鼠Panc02胰腺癌细胞悬液0.1 mL(2×107·mL-1),对照组尾静脉注射0.1 mL生理盐水.监测小鼠体重、活动状态、毛发改变.于第21、28、35天分别剖杀实验A、实验B、实验C组小鼠及对照组小鼠,取小鼠肺脏、心脏、肝脏、空肠、回肠、结肠、胃、胰腺、脾脏、肾脏、淋巴结、腹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肿瘤细胞生长分布特点,评估胰腺癌血行转移小鼠动物模型建立情况.结果 至第21天,实验A组存活10只,存活率100%(10/10),肺脏转移率100%(10/10),余脏器未见转移.至第28天,实验B组存活10只,存活率100%(10/10),肺脏转移率100%(10/10),心脏转移率50%(5/10),肝脏转移率20%(2/10),肠道转移率10%(1/10),出现胸腔积液率50%(5/10),余脏器未见转移.至第35天,实验C组存活6只,存活率60%(6/10),肺脏转移率100%(6/6),心脏转移率50%(3/6),肝脏转移率33.3%(2/6),肠道转移率16.67%(1/6),出现胸腔积液率50%(3/6),余脏器未见转移.结论 成功构建了胰腺癌血行转移小鼠动物模型,建立模型时间短,方法简单,操作简便,为胰腺癌的血行转移机制的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工具.

  • 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模型小鼠的制作初探

    作者:王文花;李劲松;李玲;张莹

    [目的]探讨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的佳制作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白色念珠菌菌液灌胃、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处理相同数量的小鼠,观察每组小鼠死亡率及肾组织白色念珠菌集落数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对小鼠存活时闻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与灌胃组及腹腔注射组比较,尾静脉注射组肾组织培养菌落数少.[结论]提示系统性白色念珠菌动物模型可选用腹腔注射方式建立.

  • 肝脏靶向表达大鼠白介素-10基因对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

    作者:黄月红;陈运新;郑伟达;张莉娟;陈治新;王小众

    目的 探讨肝脏靶向表达rIL-10基因对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rIL-10基因通过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法转移至大鼠体内,RT-PCR法检测大鼠肝、肾、脾和肺组织rIL-10 mRNA的表达及S-P免疫组化法检测rIL-10蛋白在肝脏中表达.30只体质量100~120 g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纤维化模型对照组(n=8)、rIL-10基因干预组(n=8)和空质粒对照组(n=8).正常对照组与其余3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猪血清,0.5 ml/只,每周2次.第5周开始造模同时,rIL-10基因干预组和空质粒对照组大鼠分别从尾静脉注射pcDNA3-rIL-10和pcDNA3空质粒,每周1次.第8周末处死全部大鼠收集组织和血清备用.HE、天狼星红染色分别检测各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Ⅰ、Ⅲ胶原的改变,生化检测血清ALT和AST含量.结果 RT-PCR和免疫组化证实rIL-10基因经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转染到大鼠体内后主要在肝组织中转录及表达;纤维化模型和空质粒对照组:HE染色显示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大量胶原沉积形成粗细不等的纤维隔,部分假小叶形成;天狼星红染色显示肝组织中大量Ⅰ、Ⅲ型胶原纤维沉积;血清中ALT和AST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rIL-10基因干预组大鼠HE染色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减轻、炎细胞的浸润减少,胶原沉积明显减少,天狼星红染色显示Ⅰ、Ⅲ型胶沉积面积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ALT和AST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法可使rIL-10基因在肝组织靶向表达,靶向表达的rIL-10有效抑制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

  • 小鼠尾静脉注射和采血简易固定装置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作者:施文;孙永强

    荫道设计制作简易小鼠固定装置,为小鼠尾静脉采血或注射提供安全、方便、经济的实验工具.方法选用废弃的50 ml离心管,按设计图纸进行剪切、拼装制成简易小鼠固定装置.结果该小鼠固定装置与目前市售同类固定装置比较,具有成本低廉、制作简单、使用安全、操作携带方便等优点.结论该小鼠固定装置为小鼠尾静脉采血及注射等实验操作提供了安全便利的方法.

  • 探析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脑内递药特性

    作者:李懂;王亚飞;张兵祥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脑内递药特性。方法将牛血清白蛋白作为载体,采用高野均质法制备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将制备好的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用尾静脉注射给药的方式注射到大鼠体内,使用脑微透析技术对大鼠的脑内递药特性进行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后发现,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形态较为圆整,平均粒径情况为(117.61±3.41)nm,电位情况为(-14.71±3.52)mV,包封率情况为(52.17±2.24)%,载药量情况为(5.34±0.11)%。将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与替莫唑胺白蛋白纳溶液进行比较后发现,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的tmax、AUC0-t明显高于溶液,在Cmax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能够延长药物在脑内停留的时间,促进药物的吸收,是替莫唑胺脑部递药较为有效的载体,具有极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与体会

    作者:潘怀耿

    在各种基础医学研究中,为了观察药物、新化合物等的药效毒理;在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病理研究中,为了观察动物机体功能、代谢及形态变化,都需要对实验动物采用一定的给药方式.而小鼠尾静脉注射就是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经过长期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准确、快速的单人操作方法,现介绍如下.

  • 流体动力学基因转染技术构建乙肝病毒HBx蛋白瞬时表达小鼠模型

    作者:黄丹梅;吴曼鹏;黄晓华;张莹;倪仰鹏;牛永东

    目的:构建乙肝病毒HBx蛋白瞬时表达小鼠模型,为研究HBx在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8只6~8周龄雄性CD-1小鼠,尾静脉注射真核表达质粒pcDNA-HBx及空载体pcDNA3.0,6~8 h处死小鼠并收集肝组织,抽提RNA及蛋白.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Bx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XR靶基因SHP和Cyp7a1的mRNA表达.结果:核酸和蛋白水平上,pcDNA-HBx注射组小鼠肝脏内均可检测到HBx的表达;空载体对照组肝组织中未检测到HBx的表达;肝组织中瞬时过表达的HBx可以有效调控FXR通路下游靶基因SHP和Cyp7a1的mRNA表达.结论:成功实现了HBx在小鼠肝脏中的瞬时高表达,为今后整体水平上研究HBx提供了有效的动物模型.

36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