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膈下动脉作为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参与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

    作者:胡世兵;傅晓明;陈龙;陈道琴;吴四明;赵明明;陈刚;葛林阳;杭燕萍;须可扬

    目的 探讨膈下动脉作为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参与咯血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膈下动脉作为 NBSA参与咯血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及咯血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术前7例进行增强CT检查,4例只进行平扫CT检查,6例增强CT提示膈顶部位存在异常血管,且术中动脉造影证实为膈下动脉作为 NBSA参与咯血病灶的供血,而另外5例在术中发现病灶部位支气管动脉显影纤细或病变分布不吻合,通过扩大寻找范围发现膈下动脉作为 NBSA参与咯血病灶的供血.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介入栓塞治疗,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呃逆,均无需特殊治疗,无大小便失禁、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8.7±13.8)月,1例术后34个月时咯血复发,给予内科药物治疗后咯血消失,其他10例无咯血复发.结论 膈下动脉作为 NBSA有参与咯血的可能,栓塞膈下动脉安全有效,可以降低咯血复发率.

    关键词: 咯血 栓塞 膈下动脉
  • 经膈下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张帆;孟存良;谷剑;郜利会;靳福昌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形成肝癌侧枝血供的因素和几率.方法在对137例患者介入治疗中,造影寻找膈下动脉,并超选形成肿瘤血供的膈下动脉,进行化疗栓塞.结果137例患者中有21例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占15.3%),其中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2例(9.5%),首次介入治疗出现膈下动脉供血3例(14.3%),2次或多次介入治疗后出现膈下动脉供血16例(76.2%).结论膈下动脉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侧枝供血动脉,经膈下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原发性肝癌成功率高而且并发症少.

  • 闭塞膈下动脉对兔膈肌运动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帆;赵建辉;苏建辉;孟存良;宋志敏;张军;赵炳朕;袁华兵;朱安军;张海燕

    目的 观察膈下动脉闭塞后缺血对膈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结扎闭塞新西兰大白兔右侧膈下动脉,制作兔右侧膈肌缺血的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24 h、48 h和1周后观察双侧膈肌运动变化和病理变化.结果 ①闭塞右侧膈下动脉24 h、48 h,右侧膈肌运动幅度分别为(3.53±0.76)mm、(3.44±0.70)mm;与术前和术后左侧运动幅度及术前右侧膈肌运动幅度相比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闭塞右侧膈下动脉24 h、48 h,右侧膈肌运动幅度与膈肌缺血区重量有相关性(r24 h =-0.874;r48 h=-0.906).③1周后观察膈肌运动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闭塞膈下动脉可以引起膈肌可逆性缺血改变,但不会引起膈肌大面积坏死及膈肌运动功能的永久损伤.

    关键词: 膈下动脉 膈肌 缺血
  • 右膈下动脉MDCT的血管成像研究

    作者:张士宁;郭晓山;焦俊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DCT)显示正常和肝癌患者右膈下动脉(RIPA)显示情况.方法 选择经16层螺旋CT动脉期扫描的45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和46例正常肝脏检查者,所有图像经过MPR、VR和MIP重组并纪录.结果 所有病例RIPA均得到显示(敏感性100%),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占42%,而起源于腹腔干者37%,右肾动脉起源者15%,起自胃左动脉3%,起源于肝固有动脉者2%.就RIPA不同重组方法图像质量而言,MPR和MIP优于VR,而显示RIPA的起源,MPR和VR优于MIP.正常组和肿瘤组RIPA的直径比较,肿瘤组明显大于正常组.结论 MDCT可以良好地评价RIPA,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前方案的制订方面有重要意义.

  •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膈下动脉的显示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华山;杨卫东;徐仲明;邓建永;赵师仲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膈下动脉(IPA)的显示能力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观察105例行128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患者的CT资料,将动脉期的原始数据导入工作站行MPR、MIP、VR膈下动脉血管成像,分析膈下动脉的起源、支数、走行,并对各种重建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其对膈下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价值.结果 105例患者中,右膈下动脉(RIPA)全部显示,左膈下动脉(LIPA)显示103例.左、右IPA共干20例(19.0%).105例患者IPA起源按高振平分型分为6型,RIPA:I型40例(38.1%),Ⅱ型41例(39.0%),Ⅲ型22例(21.0%),V型2例(1.9%);LIPA:I型42例(40.8%),Ⅱ型50例(48.5%),Ⅲ型2例(1.9%),V型8例(7.8%),Ⅵ型1例(1.0%).IPA开口多见于T12~L1水平.MIP显示IPA的能力优于VR及MPR,VR又优于MPR,但VR图像更直观.结论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IPA的起源、支数、走行,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 外生性肝癌误诊肾上腺转移1例报道

    作者:赵旅;郭卫平;王执民

    患者男,43岁.因确诊肝癌3月,疑右肾上腺转移10 d于2001-03-14入院.3月前,腹部CT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范围约7.2 cm×8 cm×8.5 cm,边界清楚.AFP>400 ng/ml.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第1、4、5项阳性.经皮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肝细胞癌(Edmondson Ⅱ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先后于2000-12-13和2001-01-15在我科接受了两次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3月5日外院腹部CT报告提示:肝癌介入术后改变,碘油沉积良好,肝内病灶缩小;疑右肾上腺转移(图1).入院后第二天行IA-DSA检查.DSA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及肝右动脉增粗,肝右动脉末梢分支稀疏,实质期可见碘油沉积影,其周边未见新的瘤染色影;右膈下动脉发自腹主动脉(位于腹腔动脉的下方、右肾动脉的上方),分出两支,一支沿脊柱右缘向上行走,另一支先向右下继而向右上行走,并且管径明显增粗,末梢分支增多,实质期见瘤染色影,近似长方形,范围约4 cm×8 cm,与肝右叶原碘油沉积区融合(图2);右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显影良好,实质期见肾轮廓清晰,上极内侧见受压凹陷,与上方的肿块影有明显的分界,右肾上腺动脉未显影(图3).将10 ml超液态碘油与8 mg丝裂霉素的混悬液经导管注入右膈下动脉行瘤染色区瘤血管栓塞(图4).2月后(5月17日)DSA复查显示:肝右动脉末梢分支稀疏,瘤染色影不明显(图5);右膈下动脉两支均增粗,上支的末梢与下支的近端出现新的瘤染色影(图6).将20 ml超液态碘油与20 mg吡柔比星的混悬液再次经导管注入右膈下动脉行两处瘤染色区瘤血管栓塞(图7).结论:原发性肝癌,肝外生长,肝外侧支血管供血.

  • 食管腹段食管支起点变异1例

    作者:李永胜;左欢;李合平;徐四元

    食管腹部在第10胸椎高度、正中矢状面左侧2~3cm处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长约1~2cm,位于肝左叶的食管切迹处,该段正常食管支供血来源,其中胃左动脉来源的食管支占该段食管供血动脉总支数的66.0%,而左膈下动脉来源的食管支占26.0%[1],作者在学习过程中解剖一具未成年女性标本时,发现其食管腹段食管支起点变异。

  • 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孙成建;于春鹏;江世东

    目的 探讨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 对5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病人进行了 75 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其中肝细胞癌 47 例,胆管细胞癌 8例,肝转移瘤 3 例.结果 术后综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2.4%,其中发生顽固性呃逆 1 例,肝肾综合征 1 例,碘油脑栓塞 1 例,膈下脓肿 1 例,膈肌麻痹 1 例.结论 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所出现的并发症多无严重后果,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多种因素综合作.咐的结果.异常交通支及动一静脉瘘是导致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应引起介入治疗医师的足够重视.

68 条记录 4/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