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远端蒂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及静脉回流

    作者:张世民;袁锋;俞光荣;李海丰;周家钤;张峰

    目的:介绍应用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创伤的经验,并探讨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在拇指掌骨背尺侧半,设计切取带拇指背尺侧皮神经和浅静脉的远端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并吻接皮神经.结果:临床应用16例,皮岛供区向近侧延伸至腕掌部,面积3 cm×2 cm~5 cm×4 cm,皮神经浅静脉筋膜蒂宽1 cm,旋转轴点分别在指间关节近侧(11例)和掌指关节近侧(5例).术后皮瓣均有静脉郁血肿胀,早期10例未结扎蒂部远侧浅静脉,5例皮瓣出现张力水泡;经采取措施改善静脉回流而愈合,但有表皮脱落和部分伤口裂开.后期6例均在蒂部远侧结扎浅静脉干,术后皮瓣肿胀程度减轻,无张力水泡出现,愈合过程顺利.16例均吻合皮神经,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拇指背尺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方法简单,在蒂部远侧结扎浅静脉干阻断倒灌,肿胀程度减轻,成活更加可靠.

  • 远端蒂皮瓣的静脉回流

    作者:康安;熊明根;张世民

    早在1597年,Tagliacozzi就描述了远端蒂皮瓣的应用,此后,远端蒂皮瓣不断地用于临床,但都为局部任意型皮瓣。1976年,Bostwick首先报道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国内鲁开化等[1]于1982年报道了前臂桡动脉逆行皮瓣,12例完全成活。此后,利用胫后、胫前、腓血管以及尺动脉、指动脉甚至皮神经营养血管的逆行岛状皮瓣先后见诸报道。相对于近端蒂皮瓣,远端蒂皮瓣的一些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能将近侧供区的组织带蒂转移到远侧受区,这对于缺乏远侧组织,不能利用近端蒂皮瓣的四肢肢端极有价值;(2)大多为一期手术完成。避免了远位皮瓣如交腿皮瓣的多期手术及术后不适体位;(3)操作简便,无需游离皮瓣所必需的显微外科技术。

  • 外踝后穿支皮瓣

    作者:张世民;徐达传;张发惠;袁锋;李海丰;俞光荣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 mm.一般0.5 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 cm×4~6 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 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

    作者:张世民;顾玉东;李继峰

    目的: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放松止血带后,静脉血从足部(爪)倒灌入皮瓣,小隐静脉充盈扩张乃至怒张,造成静脉瓣膜相对关闭不全.在施加压力注射的情况下,造影剂发生逆向回流,去除压力,造影剂不再逆流.1 h后造影剂仍积聚于小隐静脉近端,部分扩散进入皮瓣中.结论:浅静脉干近端流出道阻断后,在正常压力下管腔内血流未见逆向反流,但高压下可发生逆向回流.

  • 浅静脉干对前臂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

    作者:王绥江;罗少军;汤少明;梁杰;吕端远;金玉丹

    目的: 探讨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对12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观察.另于家兔(n=5)双侧前肢制作带头静脉的远端蒂皮瓣(5×1.5 cm),比较蒂部结扎头静脉组(实验组)与不结扎组(对照组)的成活面积.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早期皮瓣远端肿胀.家兔10个皮瓣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皮瓣蒂部保留浅静脉干对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成活无不利影响.

  • 小腿远端蒂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面的蒂部改进

    作者:张世民;王欣;陶友伦;张英琪;黄轶刚

    目的 介绍将小腿穿支蒂皮瓣的“孤立穿支蒂”改进为“穿支筋膜皮下蒂”的手术技术,探讨改善皮瓣静脉回流、提高临床可靠性的应用效果. 方法 依据小腿后侧穿支血管的位置,设计偏心的螺旋桨样岛状皮瓣.穿支血管轴点近侧的皮瓣头部(大桨)切为筋膜皮瓣,轴点与受区创面间的皮瓣尾部(小桨)切为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至少保留穿支血管蒂一侧1/4象限的筋膜皮下组织,形成“穿支筋膜皮下蒂”.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应用12例,旋转180°修复足踝创面.术后观测皮瓣肿胀程度和成活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胫后动脉穿支7例,腓动脉穿支5例,近侧筋膜皮瓣(大桨)面积4 cm×8 cm ~6 cm×18 cm,远侧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小桨)面积2 cm×2 cm~4 cm×4 cm.术后皮瓣肿胀较轻,按顾玉东法评定,9例低于2级,2例为3级,仅大的1例为4级,皮瓣远端有部分浅层坏死.平均随访13个月,创面治愈.患者恢复行走和穿鞋功能. 结论 采用保留部分筋膜皮下组织的穿支蒂部改进法,在增加皮瓣静脉回流通道、降低术后肿胀程度、提高临床安全性的同时,皮瓣仍能获得180°的平滑旋转,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 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老年人足背远端皮肤缺损

    作者:翟建国;周硕霞;丛海波;王丽娟

    自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我们采用低位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老年人足背远端皮肤缺损9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发惠;宋一平;郑和平;林松庆;谢其扬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动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0.7~2.0)mm.动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 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作者:侯春林

    皮瓣外科的发展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50~60年代出现了肌瓣和轴型皮瓣;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组织移植的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肌骨皮瓣等获得了发展;80年代以来,皮瓣外科硕果纷呈,既有科学理论的进展,又有临床应用技术的进步,相继开发了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肌间隔血管皮瓣、静脉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等.其中我国在世界上早报道或独自报道的皮瓣有10多个.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及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莫景木;杨渊;陈海涛;张海;张栋

    足跟及踝部因外伤后所致肌腱和骨外露极为常见,创面难以愈合.1992年Masquelet等[1]首先提出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以后,临床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已成为一种理想的好方法.2001年8月至2005年6月,本人参加援非医疗队及本院工作期间,利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及踝部皮肤缺损3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修复腕手部皮肤缺损

    作者:赵民;田德虎;张英泽;邵新中;张克亮;韩金豹;张继春;韩久卉

    目的探讨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2月~2003年12月,应用包含深筋膜、皮神经及浅静脉的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修复掌指关节以近、近侧腕横纹以远的手及腕部伴肌腱或骨外露创面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8~56岁.急诊修复16例,择期修复10例,皮瓣范围10 cm×5 cm~18 cm ×7 cm. 结果术后26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3~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不臃肿,耐磨,腕及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6~10 mm. 结论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网与真皮下及深筋膜血管网经穿动脉相互联系,构成三维立体轴向的血供,是皮瓣成活的解剖基础,蒂部远端的主干血管穿支是皮瓣的血供来源.手术操作安全,成活率高,质地优良,适合修复腕手部皮肤缺损.

  • 小腿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赵民;王利民;田德虎;李延明;孙绍斌;张永林;申海波;尚承德;张国鑫

    目的 探讨小腿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4年2月~2005年12月,应用包含深筋膜、皮神经及浅静脉的小腿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伴肌腱或骨外露创面16例,其中急诊修复6例,择期修复10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6~48岁.皮瓣切取范围9 cm×5 cm~17 cm×14 cm.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1~8个月.皮瓣血循环良好,耐磨无破溃,有浅痛觉及触觉,两点辨别觉40~96 mm,受区臃肿不明显.供区创面Ⅰ期愈合.结论 小腿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操作安全,成活率高,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发惠;林松庆;郑和平;宋一平;田万成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 方法 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 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 结果由远及近,远端蒂部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述动脉穿支2~5支,外径0.6~1.0 mm,发深筋膜支、神经静脉营养支和皮支,形成深浅筋膜血管网、腓肠神经干血管链、小隐静脉旁血管链以及静脉壁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1~2支,外径1.7±0.5 mm,距外踝尖上3.4±0.9 cm,汇入腓静脉. 结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及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外踝尖上3~4 cm处存在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于此处,有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发惠;谢其扬;郑和平;林松庆;宋一平;田万成;黄汉伟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 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 cm×2.5 cm~17.0 cm×11.0 cm,切取皮瓣4 cm×3 cm~18 cm×12 cm. 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 mm和0.8±0.2 mm,距外踝尖上1.0±1.3 cm和2.8±1.0 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 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 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感觉逐步恢复. 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 蒂部减张皮瓣在远端蒂皮瓣中的应用

    作者:雷林革;何如祥;沈美华;程鹏;李国海;闫宛春

    目的 探讨蒂部减张皮瓣处理方法对远端蒂皮瓣成活及外观的影响.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2月,采用蒂部减张皮瓣的方法利用远端蒂皮瓣移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7~58岁,平均31.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机器绞伤9例,外科感染3例,肿瘤切除后1例.缺损部位:胫骨下段7例,踝关节12例,足部5例,手掌2例,手背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19h,平均10h.创面范围5.2 cm× 3.8 cm~14.0 cm×5.8 cm.远端蒂皮瓣切取范围5.5 cm×4.5 cm~14.5 cm×6.5 cm.供区直接缝合6例,游离植皮21例.结果 术后蒂部减张皮瓣均顺利成活.3例术后7d远端蒂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1例行游离植皮,2例切除坏死皮缘后直接缝合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术后2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质地、外观均良好.结论 应用蒂部减张皮瓣可促进远端蒂皮瓣成活,并改善修复后外观.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马建明;刘大海;赵青毅;晋强;刘建中

    目的:总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从2006年2月~2008年12月,笔者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共12例,皮瓣大15cm × 10cm,小6cm×5cm,筋膜蒂宽度为4~5cm,皮瓣旋转点至外踝尖距离5~7cm.皮瓣剥离的深度在腓肠肌肌膜深面,将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包含于内.蒂部均留有2cm宽度的皮肤,走明道向受区旋转.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无供血不足及静脉回流障碍.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血运丰富,制作简便,防止蒂部受压是成活率高的保证.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中老年小腿远端组织缺损

    作者:刘小容;刘玉生;尹敬光;陈晓武;万里;黄静;廖旭锋

    目的:总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中老年患者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中老年患者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足背足跟各2例,踝前1例.结果:8例皮瓣全部成活,无供血不足及静脉回流障碍.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切取简便,血运丰富,成活率高,对中老年患者尤为适用.

  • 肌皮穿支瓣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侯团结;高学宏;宁金龙;李小静;李平松

    皮瓣的发展与应用是整形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1],20世纪50~60年代则出现了肌瓣和轴型皮瓣,20世纪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的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骨皮瓣获得了发展,80年代以来,又相继开发了轴型血管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筋膜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静脉皮瓣和预购皮瓣等.随着肌皮瓣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全身各部位浅表的肌皮瓣已被开发殆尽,90年代以后又提出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肌皮穿支瓣的概念.肌皮穿支瓣可被设计成游离皮瓣或带蒂皮瓣,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的优点突出,逐渐受到整形外科医生的重视.现对肌皮穿支瓣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 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内浅静脉干定时放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秉锐;马玉林;马洪光;昝芹

    目的 探讨能预防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危象和提高皮瓣成活质量的方法.方法 58例大面积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早期25例术中皮瓣内浅静脉干远心端蒂部结扎,后期33例皮瓣内浅静脉干远心端蒂部结扎同时近心端留置静脉留置针外引流,每4小时放血1次,连续5天,比较两种处理后皮瓣静脉危象发生率及肿胀情况.结果 结扎组均有明显肿胀期,5例出现静脉危象(占总体20.00%),3例皮瓣部分坏死;结扎+外引流组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占总体3.33%),无明显肿胀期.随访1-2年,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色素沉着.结论 此方法能预防远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静脉危象,提高皮瓣的成活质量.

  • 足背内侧皮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罗雪平;赵东航

    目的 观察评价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母背侧皮肤缺损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对16 例足背部及趾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 例,女14 例;年龄22~57 岁.根据足背内侧皮神经走行设计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足背及足 母趾皮肤缺损.切取皮瓣面积为2 cm×3 cm~5 cm×6 cm.结果 术后16 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3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两点辨别觉为4~8 mm,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结论 足背内侧皮神经远端筋膜蒂皮瓣治疗足 母背及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肯定.该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成活率高.

45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