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符合CCMD-3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36位病人,随机将其中的1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认知行为疗法做为研究组,另18例单纯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均系统治疗12周,采用临床疗效评定,临床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及自我评估报告评定两组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结果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用常规药物治疗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可以增强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
-
社交焦虑障碍成人依恋类型与防御机制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AD)的成人依恋类型与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SAD的发病机制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 取病人组82人,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82人.采用AAS、DSQ测量工具.结果 SAD组在使用中间型、不成熟和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掩饰上与正常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AD组比对照组更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S AD恐惧型动用的防御机制多,有神经症性防御机制、不成熟性防御机制、精神病性防御机制.SAD先占型的特殊防御机制有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和不成熟性防御机制.SAD拒绝类型更多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精神病性防御机制.SAD安全型使用了成熟性防御机制,但并不突出.
-
聋童社交焦虑障碍沙盘游戏治疗的倒返设计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沙盘游戏治疗1名聋童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 采用倒返设计,观察沙盘游戏治疗是否能改变被试与人交往的状况.结果 治疗后,被试每天特定单位时间被观察到的与人接触的次数增加(P<0.05),与人的交往方式改变,交往的质量提高,交往范围逐渐扩大,焦虑状况得以缓解.结论 沙盘游戏治疗对聋童的社交焦虑障碍有效.
-
社交焦虑障碍的性别差异及其生物学解释*1
社交焦虑障碍在患病率、患病症状、共病模式上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两性在脑和激素上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生物学基础。这种差异的存在,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分析,是源于两性在进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压力不同,社会关系对于女性生存的重要性远高于男性。但现有研究尚不能确定这种生理差异的影响力是否恒定、是否具有后天可塑性。在未来研究中需整合不同研究取向,并在临床治疗与干预中重视性别差异。
-
神经症优化治疗方案的特尔菲法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神经症治疗的优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文献法初步筛选出神经症已有明确疗效的全部药物和心理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选择来自我国20家精神专科三级医院的20名精神科临床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终筛选出公认的神经症优治疗方案.结果:神经症的优治疗方案分别是强迫症为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社交焦虑障碍为帕罗西汀联合综合性心理治疗和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惊恐障碍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类合并苯二氮类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和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为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和SSRI类合并苯二氮草类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结论:专家咨询法成功筛选出了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四类神经症的优治疗方案.
-
一例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基于案例解析的干预
本文结合一例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案例,探讨社交焦虑障碍的案例解析和CBT过程.在对患者进行完整详细的横向和纵向案例解析基础上,针对患者的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问题开展了15次系统规范的CBT治疗.结果显示患者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分由49分减至26分,初的治疗目标已达成.本案例报告提示"认知重建与暴露"结合的治疗策略可以用于治疗社交焦虑障碍.
-
社交焦虑障碍发展成因探讨(综述)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发生率相当高的焦虑性神经症.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顽固地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可能会发生困窘和羞辱而恐惧,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1].
-
心理护理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社交焦虑障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42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服用度洛西汀(商品名:奥思平)60mg/ d,l 疗程8周,并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措施(社交技能训练)。在治疗8周后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SAD)量表评定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SAD)量表评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SAD)量表评测,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可提高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
社交恐怖障碍患者酒精依赖共病机制研究
社交恐怖障碍(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行为障碍.西方国家的年患病率在7.1%~12.1%之间,高达16%[1],终生患病率4%~5%, 其中50%多在童年期发病[2].我们国家虽然缺乏此类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但部分调查显示高中学生社交恐怖障碍患病率12.7%,专家估计我国青少年此类障碍罹患率与西方国家接近.
-
丙戊酸钠导致高氨血症及脑病的研究进展
自1967年丙戊酸钠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疗效肯定,已被广泛应用于癫痫、双相障碍、药物戒断、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冲动控制障碍、不宁腿综合征及偏头痛等疾病的治疗.其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胰腺炎、致畸性、血小板减少等[1-2].1980年Coulter等[3]首先报道1例儿童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后发生高氨血症,而肝功能检查正常.
-
社交焦虑障碍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社交焦虑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无损伤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为其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就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应用现状,对其相关的影像学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结果予以综述.
-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与正常成人的视觉P300比较研究
目的:初探社交焦虑障碍视觉P300的特征.方法:应用WJ-1ERP仪,对35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和33名健康成年人,进行视觉P300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社交焦虑障碍组Cz点P2靶潜伏期后移(正常组171±21ms,社交焦虑障碍组189±24ms,t=3.81,P<0.05),P2靶波幅降低(正常组6.9±1.7μV,社交焦虑障碍组4.1±1.1μV,t=5.84,P<0.01),P3靶波幅降低(正常组6.1±1.8μV,社交焦虑障碍组4.6±2.3μV,t=2.91,P<0.05),非靶P2波幅降低(正常组3.9±1.0μV,社交焦虑障碍组1.9±0.7μV,t=4.84,P<0.01).结论:社交焦虑障碍P300变化与合作者课题组以往报道的抑郁症同一趋势,此结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进展
焦虑障碍是一组常见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强迫症(OCD)、惊恐障碍(D)及社交焦虑障碍在人群中患病率很高,其治疗方法也较多,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非创伤性大脑刺激技术,应用于治疗焦虑障碍.
-
社交焦虑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
社交焦虑的测量直接影响着对被试进行预测、诊断与干预治疗,国外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社交焦虑障碍进行测量评估,在测评工具方面已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已有测评工具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并讨论后续研究中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
全科医学中的心理健康病案研究(十)——社交焦虑障碍
1 病史约翰,29岁,单身男性,多年来一直在你的全科医学诊所看病,不过他来的次数很少.如果他要预约看病的话,总是要求你上班后第一个给他看病.这次他再来看病,仍然要求你在别的病人来诊所之前给他看病.他跟你说,他有资格获得工作上的晋升,不过新的工作岗位要求他与同事们一起工作.他说自己做不到跟别人一起工作.他来问你是否可以帮帮他,让自己不在公共场合感到害羞和脸红.
-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成人依恋不安全型的主成分分析
目的:应用问卷调查评估法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成人依恋不安全型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寻找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3-01/12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住院和门诊的社交回避及苦恼患者以及成都市大中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流行病学调查中18岁以上的阳性检出者中成人依恋不安全类型作为观察对象(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8~41岁.调查评估方法:①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评定成人依恋维度,然后再将其转换成依恋类型.②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评定个体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的程度.③采用社交行为调查量表评定社交自尊.④采用负向恐惧评价量表评定个体对他人评价的担忧和预期遭他人否定的苦恼程度.⑤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定短暂的焦虑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⑥采用心理防御机制问卷评定个体的心理防御方式.(共88题24项防御因子,分为4组因子类型:有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掩饰).⑦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定父母的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其中父亲养育方式内容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包括: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⑧采用由北京大学的王登峰教授编制的中国人人格量表评定中国人人格结构特点(由215个项目构成,测量中国人人格的7个维度和18个人格特征因素;7个维度内容包括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等方面).在调查前才采用统一的指导用语,无记名,问卷及量表当场收回. 结果:60例均完成所有量表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成人依恋不安全型社交焦虑障碍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数值为0.535.各变量间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能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x2=1050.163,df=0.351,P=0.000.球形假设检验表明各因子相关阵不是单位阵,各个因子间并非独立,取值有关系.②不安全型社交焦虑障碍组各主成分的特征值>1的主成分有7个,解释了总变异的71.818%.③7个主成分为Y1-父母控制惩罚否定、Y2-社交自尊与外向决断力、Y3-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相应消极行为、Y4-成熟防御机制、Y5-父母亲情感理解投入、Y6-父母偏爱、Y7-掩饰与负向恐惧评价.参与者对此次调查均知情同意.结论:①成人依恋不安全型社交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与个体性格有关,也与其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还与防御方式有关.②不安全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更多表现为较低的社交自尊和缺乏外向决断力,具有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大量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及消极应对行为.③在成长中的经历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等养育方式有关.
-
社交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不同影响
目的 比较社交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无明显其他精神障碍的35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和35例惊恐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与正常常模SF-36比较,社交焦虑障碍组在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方面受影响明显(P<0.05);惊恐障碍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和精神健康3个方面受影响明显(P<0.05).结论 未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的社交焦虑障碍主要影响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惊恐障碍在躯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受到影响.
-
社交焦虑障碍:自我认知偏倚与疾病的发展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具有特征性的自我认知模式.消极自我评价、以自我为焦点的注意是使疾病持久难以自愈的重要因素,妨碍了人格的健康发展.探索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自我认知特点、寻找规律创建符合本土文化背景的认知模型,将有利于深入了解疾病形成与发展的易患性因素和病理心理学机制.
-
社交焦虑障碍诊治的研究进展
社交焦虑障碍(SA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在美国大概有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SAD,且成年人与儿童的患病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超过90%的SAD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比如较高的旷课率、较低的工作效率以及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其中有超过1/3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功能受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搜索,对SAD新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为更好地治疗这个疾病提供一些新的临床依据.
-
自我聚焦注意的病性心理特征及干预
注意力的灵活性决定其既可以指向外部环境,也可以指向内部心理过程.自我聚焦注意是指个体将注意聚焦在内部、与自我相关的方面.过度的自我聚焦注意与消极的情感状态以及临床症状相联系.研究者梳理归纳了自我聚焦注意的概念内涵,从负面身体自我、抑郁、社交焦虑三个角度阐述自我聚焦注意的病性心理特征,并在去焦点化、降低行为标准、正念认知疗法与积极心理治疗的层面提出自我聚焦注意的干预措施,为焦虑、抑郁等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